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10篇

时间:2022-10-23 11:00: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一、选择、填空 1、 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文学的性质是

  反帝反封建。

  2、 中国近代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

  3、 人心思变,要求“以变应变”是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之一。

  4、 1895 年,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论文《原强》,文中引述了英国达尔

  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学说。

  5、 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于 1898 年以《天演论》为题正式

  出版。

  6、 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部分

  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

  7、 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王国维。

  8、 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在近代文学的各个领域中,几乎都得到了表现。

  9、 黄遵宪是近代最先明确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人。1864 年他在《杂感》中提

  出我手写吾口,1887 年他在《日本国志》中对这种思想作了明确的表述。

  10、在近代的文学通俗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是裘廷梁。他于 1897 年发表于《苏

  报》的论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中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

  11、近代文学的分期原则是按照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的文学史分期

  原则。

  12、近代文学出现了古代文学中所没有的许多新题材,如反帝题材、华侨题材、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题材、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题材、外国现代生活题材等。

  13、中国近代文学题材的扩大,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的出现,新的

  艺术手法的吸取,都无不与西方文化的撞击有关。

  14、近代文学中的审美意识在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向着文学为大众、为民

  族、为人生的审美观念的飞跃和转化。

  15、由于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致使文学的读者群也日益扩大,逐渐

  形成以工、农、商、学、兵为主体的新的读者群。

  16、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爱国主义诗人有龚自珍、魏源、张维屏、张际亮、朱琦、

  林昌彝。

  17、早期的康有为写了不少感慨时事、关心国家安危的诗歌,如《过虎门》、《感

  事》、《出都留别诸公》等。

  18、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一大批早期维新派作家进一步改革了散文创作,出现

  了突破桐城派藩篱的某些倾向。如王韬的《弢园文录外编》、薛福成的《筹 洋刍议》、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陈炽的《庸书》、马建忠的《适可斋纪言 纪行》、黎庶昌的《西洋杂志》等。

  19、1895—1897 年间,谭嗣同、夏曾佑、梁启超提倡“新学之诗”,开始创作多 “寻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新诗。

  20、梁启超的散文《清代学术概论》,形成了“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及外国 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的“新文体”。

  21、传奇剧本有梁启超的《新罗马》、《劫灰梦》。

  22、《新青年》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的《青春》、《今》,鲁迅的《我之节 烈观》,胡适的《文学改良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向封建文化发起 猛攻。

  23、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题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特性,从鸦片战争时期的文学

   创作中就开始表现出来。其标志是对渐趋崩溃的封建社会进行历史的批判和 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文学潮流的形成。

  24、西方文化对我国近代思想界影响最大的是赫胥黎的《天演论》和卢梭的《民 约论》。

  25、光绪末翻译的外国书籍已有 533 种。

  26、在社会思潮方面,出现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思想,如社会进化论、民族民主 革命、男女平权、妇女解放等思想。

  27、林纾一人所译的小说,已刊未刊者加在一起,达 183 种之多。

  28、周桂笙译的《毒蛇圈》是当时中国最早的用白话直译的小说。

  29、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后逃往日本,先后在日本创办了《清译报》、《新民丛报》、 《新小说》、《政论》、《国风》等报刊。

  30、“宋诗运动”代表诗人有程恩泽、何绍基、郑珍、莫友芝、江堤、金和。

  31、龚自珍较好地继承了袁枚“性灵”说的精髓。

  32、梁启超在《清议报》开辟“诗文辞随录”专栏,在《新民丛报》开辟“诗界 潮音集”专栏,在《新小说》开辟“杂歌谣”专栏,作为新派诗的主要阵地。

  33、“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于 1902 年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来的。

  34、南社从 1909 年至 1923 年为止,共举行雅集 24 次,出版南社机关刊物南社 丛刻 22 集。

  35、宋诗派标榜宋诗,以苏轼、黄庭坚为宗。

  36、宋诗派的诗学观点仍建立在儒学“温柔敦厚”诗教基础上。

  37、“曾门四弟子”是薛福成、吴汝纶、黎庶昌、张裕钊。

  38、曾国藩打着“中兴桐城”的旗号,选辑《经史百家杂钞》,用以扩充《古文 辞类篡》的界域。

  39、《艺概》分为《文概》、《诗概》、《词曲概》、《赋概》、《书概》、《经义概》六 个部分。

  40、“同光体”,是指同治、光绪年间“诗人不专宋盛唐者”的一个诗歌流派。标 举“开元”、“元和”、“元佑”的“三元”之说,“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 之”。

  41、“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有陈衍、陈立三、夏敬观、郑孝胥、沈曾植、袁 昶。

  42、陈衍的《石遗室诗话》是“同光体”诗派诗学理论的重要专著。

  43、《射鹰楼诗话》的作者是林昌彝。

  44、1899 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同 时提出“文界革命”。

   45、1909 年 11 月 13 日,南社在苏州虎丘张东阳祠正式成立。

  46、在近代社会激变的年代里,随着外来文化的大量涌进,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发生了全面的冲突与交汇,如西方进化自然观,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康德、 黑格尔的美学,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等,被介绍到我国,逐渐形成了以 进化论为主线的中外哲学思想杂糅的哲学氛围。

  47、魏源不但从正面提出了变法的要求,而且最早从正面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理 论。他在林则徐编篡的《四洲志》的基础上扩充增补而成的《海国图志》这 一有关世界知识的书籍,使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地认识世界并认识自 己。

  48、黄遵宪的一些诗作,如《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等,别具风味地表述了自 己幼稚的社会和自然的科学见解。

  49、在《人境庐诗草序》中,康有为在清醒认识现实的基点上,盛赞黄遵宪的诗 作“精深华妙,异境日辟”。提出“采欧美人之长,荟萃熔铸”。

  50、康德、叔本华这些西方哲贤对王国维一生所走过的学术道路,发生了极其深 刻的影响。

  51、在维新变法前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日本进行过一系列的研究和介绍, 先后出现了不少研究日本的著作。如《谈瀛录》、《扶桑日记》、《游历日本图 经》、《日本新政考》、《东槎见闻录》、《使东述略》、《使东杂咏》等。

  52、黄遵宪既是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又是日本文化的介绍者。他于 1879 年 和 1889 年先后完成了《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

  53、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启发了国内维新派以日本明治维 新为蓝图实行变法。

  54、黄遵宪创作了许多反映日本历史、歌咏名胜古迹、描写风俗习惯的诗篇,它 有助于我国人民对日本的认识和了解。如《西乡星歌》、《不忍池晚游诗》、《樱 花歌》、《都踊歌》等。

  55、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发表在《新小说》第一号上。

  56、梁启超创作出中国第一部标明为“政治小说”的《新中国未来记》,演述维 新派的政治理想。

  57、新派诗的主要代表有:梁启超、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夏曾佑、蒋观云、 丘逢甲。

  58、“四种力”指的是小说“支配人道”的“熏、浸、刺、提”四种艺术感染力。

  59、王维国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

   名句。”

  60、1897 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后又办《国闻汇编》,所译述的《天演 论》,便是在“汇编”旬刊第二期上开始连载。

  61、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卷头凡例里提出信、达、雅“三点论”,是近代中国 最早的翻译理论。

  62、马君开是我国最早翻译英国拜伦《哀希腊歌》全篇诗作的作家。

  63、曾朴与丁祖荫(初我)、徐念慈(觉我)一起被视为“清末介绍西洋思潮的 常熟三巨子”。

  64、曾朴特别喜欢法国浪漫派的作品,是介绍翻译法国文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65、从曾朴的整个文学翻译活动来看,是以介绍法国戏剧文学为中心。

  66、《域外小说集》标志着中国“直译”小说的开始。

  67、《域外小说集》是中国第一部直译小说集。

  68、《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情圣杜甫》、《屈 原研究》是梁启超后期所撰写的。

  69、王国维撰写了如《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红楼梦评论》、《屈子文学之精 神》、《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等论文,首次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 美学原理以及科学分析方法引进中国的文学批评。

  70、王国维自 1907 年至 1921 年期间所著的《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等著作。

  71、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发表于 1904 年,是作者运用叔本华的美学观,通 过哲学的思辨比较系统地研究《红楼梦》的专论。

  72、郭沫若指出:《宋元戏曲考》最具总结性和学术性价值,被誉为“不仅是拓 荒性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

  73、王国维通过对我国古典戏曲源流的考察、比较和分析,第一次揭示了“真戏 曲”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74、鲁迅撰写的《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斯巴达之魂》、《人之历史》、 《科学史教篇》、《破恶性论》(未完稿)等宣传科学和文化思想的重要论文。

  (即鲁迅早期作品)

  75、出现于鸦片战争前后的爱国诗人的反侵略的爱国诗章,如魏源的《江南吟》、 《秦淮灯船引》、《寰海十章》,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张维屏的《三元里》, 张际亮的《食肉叹》、《浴日亭》,金和的《围城纪事六咏》,贝青乔的《咄咄

   吟》,林昌彝的《杞忧》。

  76、黄遵宪的《今别离》以电报、摄影、轮船、东西半球昼夜相背等近代科学知 识和技术来表现离愁别绪的传统主题。

  77、黄遵宪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大部分是政治诗、时事诗,是纪史议政的史诗。

  如:《悲平壤》、《东沟行》、《哀旅顺》、《哭威海》、《降将军歌》、《度辽将军 歌》、《马关纪事》、《台湾行》,读他的诗,犹如一部诗体中国近代史。

  78、秋瑾写了一些文字极其通俗,在形式上有重大突破的政治鼓动诗,如《同胞 苦》、《勉女权歌》。

  79、秋瑾所写的白话诗的尝试,有《同胞苦》、《勉女权歌》。

  80、柳亚子说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南社的天下。”

  81、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82、近代主要诗人创作的大型组诗有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魏源的《寰海十章》、 姚燮的《南辕杂诗一百八章》、贝青乔的《咄咄吟》、金和的《围城纪事六咏》、 赵函的《十哀诗》、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和《己亥杂诗》;丘逢甲的《离 台诗》和《澳门杂诗》。

  83、丘逢甲是新派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丘逢甲的作品集有《岭云海楼诗钞》。

  84、广东胡晓岑的《火轮船歌》以新事物入诗,融合时事,笔力奇伟,比黄遵宪 的《今别离》早了 16 年。

  85、鸦片战争前后,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乘浙西词派衰颓之机, 以比兴寄托相号召,响应者风从,遂有常州词派的崛起。

  86、蒋春霖是鸦片战争后成就最高的一位词人。

  87、清季四大词人是王鹏运、况周颐、郑文焯、朱孝臧。

  88、在近代词坛上,朱孝藏享有很高的地位,陈三立曾誉之为“近代词宗”。

  89、秋瑾前期的诗歌创作多写风花雪月,离愁别绪,是她闺秀生活的反映。

  90、“新文体”最后完成,以梁启超从《时务报》到《新民丛报》时期所发表的 大量散文为重要标志。

  91、魏源的《定庵文录序》主张“经世致用”,以打破桐城“义法”的枷锁,“以 经术作政论”,“以朝章国故世情民隐为质干”。

  92、冯桂芬的散文从“筹国用”、“改科举”,到“采西学”、“制洋器”、“善驭夷”, 都与社会改革直接有关,对后来的散文改革和变法维新具有先导作用。

   93、“新文体”又称“时务文体”、“报章文体”、“康梁体”、“新民体”。

  94、专门用传统古文的形式宣传变法、宣传革命的作家的代表有严复、章炳麟、 刘师培。在《〈天演论〉序》中,严复的古文被吴汝纶誉为“侵侵与晚周诸 子相上下”。

  95、龚自珍成组的散文文章有《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壬 之际胎见》、 《古史钩沉论》。

  96、冯桂芬的《复庄卫生书》是他倡导散文改革的宣言。

  97、冯桂芬的散文以政论为主,《校 庐抗议》是他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98、王韬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第一个报刊政论散文作家,他的政治散文集有 《 园文录外编》、《 园尺牍》。

  99、王韬创作有《漫游随录》、《扶桑日记》等游记散文。

  100、王韬根据外国报纸对普法战争的报道并结合自己的欧洲见闻所编译成的《普 法战纪》,类似后来的报告文学,日本人将它与魏源所编的《海国图志》相 提并论。

  101、郑观应的散文大多发表在《循环日报》上,后辑入《盛世危言》。

  102、新体散文,包括戊戌变法前后出现的“新文体”和辛亥革命前后的早期白 话散文与新的散文体式两个方面。

  103、康有为的长篇政论文章奏折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请废八股 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应诏统筹全局折》。

  104、梁启超介绍西学与西方思想学说的文章有《亚里士多德之学说》、《进化论 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乐利主义者泰斗边沁之学说》、《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 学说》、《近代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论泰西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105、《瀛寰琐记》是最早的文学刊物。

  106、1892 年上海出现刊登小说的期刊《海上奇书》。

  107、1902 年梁启超在日本东京创办《新小说》。

  108、刊登小说和以刊登小说为主的文学期刊影响较大的有《绣像小说》、《新新 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小说时报》、《小说月报》。

  109、印刷业的发达,为近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110、《荡寇志》又名《结水浒传》。

  111、《儿女英雄传》又名《金玉缘》、《侠女奇缘》、《日下新书》、《正法眼藏五十 三参》。是一部针对《红楼梦》的侠义言情小说。

  112、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 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113、李宝嘉,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主要作品 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中国现在记》、《活地狱》、《海天鸿雪记》、 《庚子国变弹词》。

  114、《官场现形记》在结构上基本上仿效《儒林外史》的块状结构形式,以官场 的腐败黑暗为主线,把 20 多个没有必然联系的相对独立的故事和近百人的 活动连缀起来。

  115、刘鹗,字铁云,别号洪都百炼生。

  116、《老残游记》形象地塑造了作者所熟悉的张曜、玉贤、刚弼等“清官”形象。

  117、曾朴,字孟朴,号铭珊,笔名东亚病夫。曾朴续写成《孽海花》,1905 年 以东亚病夫笔名由小说林社出版。

  118、黄小配,又名世仲,笔名黄帝嫡裔,别号禺山世次郎,主要作品有《洪秀 全演义》、《大马扁》、《宦海升沉录》、《 载繁华梦》。

  119、《洪秀全演义》在结构上取法于《三国演义》的结构形式。

  120、陈天华的《狮子吼》以舟山岛的民权村为背景。

  121、苏曼殊的六部文言小说包括《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绛纱记》、《焚 剑记》、《碎簪记》、《非梦记》。

  122、苏曼殊的小说题材都是爱情悲剧。

  123、鸳鸯蝴蝶派作家成员大多是江浙人,阵地在上海,《民权报》是他们的发祥 地。

  124、鸳鸯蝴蝶派作家虽然没有一个严密的组织维系,但他们都在“趣味第一” 的旗号下走到一起。

  125、鸳鸯蝴蝶派小说的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周瘦鹃、徐枕亚、李涵秋、李定夷、 吴双热、王钝根等。

   126、鸳鸯蝴蝶派小说在艺术上较多受西方小说的影响。

  127、《打渔杀家》原名《庆顶珠》,又名《讨渔税》。该剧取材于《水浒后传》。

  128、汪笑侬、陈去病和柳亚子一起创办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

  129、汪笑侬主要的京剧剧本有《党人碑》、《博浪椎》、《献地图》、《哭祖庙》、《瓜 种兰因》、《三骂》(《骂阎罗》、《骂安禄山》、《骂王朗》)

  130、主要的戏曲改良班社有四川戏曲改良公会和三庆会、陕西易俗社、北京奎 德社等。

  131、早期话剧的形成是从 1907 年王钟声上海成立春阳社和留学日本的青年学生 李息霜、曾孝谷、欧阳予倩等人在东京组织春柳社,分别演出《黑奴吁天录》 开始。

  132、1910 年任天知从日本回上海组织进化团。

  133、主要的话剧团体有春阳社、春柳社、进化团。

  134、南开新剧团正式成立于 1914 年 11 月。1909 年演出由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 编导的《用非所学》。

  135、《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中,用似扬而抑的手法叙写扬州景物。

  136、“九死一生”是贯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全书的中心人物,反映了从中 法战争到 1906 年近 20 年左右中国官场、商场、封建家族的种种怪异现状。

  137、年青的鲁迅在辛亥革命这一年创作了文言短篇《怀旧》。

  138、侠义公案小说主要有《施公案》、《彭公公》、《三侠五义》、《永庆升平》、《圣 朝鼎盛万年青》、《英雄大八义》、《英雄小八义》等。

  139、《三侠五义》原本是唱本《龙图公案》,后演变为章回小说《龙图耳录》,最 后经问竹主人修改、润色成《三侠五义》。俞樾修订改名为《七侠五义》。

  140、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称《三侠五义》为“绘声状物,甚有评话习 气”。

  141、狭邪小说主要有《品花宝鉴》、《花月痕》、《青楼梦》、《海上尘天影》、《海 上花列传》、《九尾鱼》等。

  二、简答题、论述题 1、 近代文学的分期原则是什么?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近代文学的分期是按照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的文学史分期原 则。

   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 从鸦片战争到 19 世纪 70 年代初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发轫期。

  2) 从 19 世纪 70 年代初到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期。

  3) 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文学的繁荣时期。

  4)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学的低潮时期与中国新文学的萌芽。

  2、 近代文学繁荣的标志是什么? 1) 文学观念更新迅速。

  2) 文学理论成就突出。

  3) 文学创作非常兴盛。

  3、 辛亥革命后近代文学出现低潮,表现在哪些方面? 1) 小说创作的堕落。黑幕小说大行其道。

  2) 诗文创作出现逆流。“同光体”统治了诗坛,“南社”逐渐解体;桐城古文与

  骈文沉渣泛起。

  3) 戏剧走向没落。京剧改良未获发展;脱离现实的古装戏盛行于北方。

  4、 近代文学的多样性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近代文学的多样性特点,包括文学题材的多样性和文学体裁的多样性两 个方面。

  1) 在题材上,从空间范围来说,有海外题材,也有国内题材;从内容范围来说, 出现了反帝题材、华侨题材、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题材、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题 材、外国现代生活题材等古代文学中所没有的许多新题材。

  2) 在文学体裁上,在传统文学体裁的基础上,增加了新派诗、白话诗、译诗;

  新文体散文、白话散文;长、短篇白话小说、翻译小说;京剧、地方剧、话 剧等新体裁。

  5、 怎样理解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 近代文学的过度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在创作方面,表现为新旧杂处,文白并存。

  2) 在文学思想方面,表现为抱残守缺与观念更新同在。

  6、 中国近代文学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 政治斗争的需要。反殖、反帝、反封建是中国近代文学最重要、最基本的主 题。

  2) 西方文化的撞击。中国近代文学题材的扩大,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

  名词的出现,新的艺术手法的吸取,都与西方文化的撞击有关。

  3) 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审美意识的变化。在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向着文学

  为大众、为民族、为人生的审美观念的飞跃和转化。

  4) 旧文学的没落和翻译文学的影响。翻译小说的兴盛在精神上给予中国近代小

  说家以营养。

  5) 社会的急剧变化和读者群的扩大。由于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逐

  渐形成了以工、农、商、学、兵为主体的新的读者群。

  7、 如何理解近代文学新与旧的关系?

   1) 新旧杂处、文白并存。

  2) 封建文学的蜕变,近代文学的开端。

  3) 爱国主义出现了新的内容—揭露和抨击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

  略,维护祖国的尊严。

  8、 何谓湘乡派?他们的文学主张是什么? 1) 湘乡派是与“宋诗运动”同时发展起来的一个文学流派。19 世纪后期,曾

  国藩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招揽幕府才学,其中大多为桐城古文的名家,逐 渐形成了以曾国藩为首的桐城派的别支,因曾是湘乡人而得名为“湘乡派”。

  2) 湘乡派的文学主张有:

  A、 强调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倡言文章要“随时而变”。

  B、 发展了理学家“穷理而致用”和桐城派“经济天下”的思想,明确地提出 将“经济之学”纳入文学的范畴。

  C、 在文学创作上强调从理出情。

  9、 什么叫“诗界革命”?“诗界革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 “诗界革命”是 19 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文学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

  部分。1899 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梁 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对“诗界革命”作了理论性总结。

  2) “诗界革命”的主要内容有:

  A、 竭力创造和提倡新体诗,强调革命精神。

  B、 要求作诗要有新发现、新创造,新意境、新语句、古人之风格。

  C、 强调诗歌创作中“意境”的主导地位。

  10、什么叫“南社”?“南社”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 “南社”是随着中国革命同盟会的成立,以及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

  到来而出现的革命文学团体。1909 年 11 月 13 日,南社在苏州虎丘正式成立。

  2) “南社”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A、 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更强调文学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B、 在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上,更注重创作的时代精神,强调诗歌应因时而变。

  C、 在文学反映的对象上,突出诗歌的民众性。提倡“布衣之诗”。

  D、 在文学的表现形式上,反对宗派,强调诗人的主体意识。

  11、梁启超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和评论方式有哪些? 1) 非常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大力提倡政治小说。

  2) 在评论具体作家作品和探讨文学现象的过程中表述文学见解。

  3) 注意吸收和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学思想和美学观分析作家作品,探讨文学

  创作现象,进一步丰富了文学艺术的情感,注重文学的审美移情作用。

   12、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是如何论述人们“何以嗜他书不如其 嗜小说”的原因的?论述的小说“支配人道”的四种力指的是什么?

  1) 梁启超认为原因有:

  A、A、 能“常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者”,表现异境和理

  想,让读者开 阔眼界,了解“身外之身,世界外之世界”。

  B、 能把人们的怀抱经历,喜怒哀乐,“和盘托出,彻底而发露之”,使人们对 “行之不知,习矣不察”的思想行为,不仅“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C、 小说能真实而细致地描绘人生,让人们了解世界和了解自己的本性恒情。

  2) “四种力”指的是小说“支配人道”的“熏、浸、刺、提”四种艺术感染力。

  A、 熏,即小说能起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B、 浸,即小说使读者身入其,其思想感情受到渗透而不断地变化。

  C、 刺,即小说能突然强烈地震动读者的心灵。

  D、 提,即小说能产生一种“移人”的力量。

  13、何谓“境界”?王国维从哪几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意境”说的内涵及其 审美范畴?

  1) “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

  2) 王国维从情与景、物与我,以及主客观的相互联系中,多层次、多角度地阐

  述和发展了“意境”说的内涵。主要有:

  A、 造境与写境。

  B、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C、 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

  D、 隔与不隔。

  E、 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14、龚自珍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述) 1) 龚自珍诗歌的思想内容有:

  A、 揭露现实,抨击“衰世”。《行路易》、《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等是代表

  作品。

  B、 反对侵略,要求救国。《己亥杂诗》之八十五(津梁条约遍南东)、《己亥杂

   诗》之八十七(故人横海拜将军)等是代表作品。

  C、 反对思想专制,呼唤个性解放。《能令公少年行》、《己亥杂诗》之一百二十

  五(九州生气恃风雷)等是代表作品。

  2) 龚自珍诗歌的艺术特点表现在:

  A、 构思神奇,想象丰富。如《能令公少年行》、《西郊落花歌》等作品。

  B、 借物寄情,深遂含蓄。如他诗中一再出现“风雷”、“落花”、“萧剑”等意

  象。

  C、 形式多样,风格多样。五七言古体诗、七言近体诗、七言绝句等。

  E、 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诗歌语言一般表现为自然清丽,沉着老练。

  15、黄遵宪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论述) 1) 黄遵宪著有诗集《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

  2) 黄遵宪诗歌的思想内容有:

  A、 表现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再现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歌颂奋

  起反抗、效死卫国的爱国将士,讽刺批判贪生怕死、苟且偷安的投降派。

  B、 批判封建制度的某些方面,呼唤开明政治和变革法度,倡言学习西方先进

  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文化,建立富强开明的近代化国家。

  C、 描绘海外山川景物,表现异国风土民情,展现新世界的新气象、新风貌。

  E、 记录与再现家乡客家山川景物、民俗风情,表现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

  情。

  3) 黄遵宪诗歌的艺术特色表现在:

  A、 笔法灵活多变,状物写事生动真切,善于刻画鲜明的形象。

  B、 风格灵活多变,意境多种多样。早年甜俗浓丽、雄直率真,中年洋溢奔放、

  豪情勃发,晚年沉郁顿挫、气势磅礴。

  C、 积极探索,不断努力,大胆创新,创作“新派诗”,成为“诗界革命”的一

  面旗帜。

  D、 集中多长篇巨制,铺陈尽致,经常使用较长的诗句。

  E、 语言浅显,以方言俗谚入诗。

  16、比较秋瑾前后期诗歌创作的特点 1) 秋瑾的诗歌创作以 1904 年东渡日本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2) 前期多写风花雪月,离愁别绪,是她闺秀生活的反映。

  3) 后期是她创作的丰收期,后期作品中洋溢着的是忧国忧时的感慨,推翻清王

  朝的誓言,鲜明地反映出一个女革命家的英雄形象。

  17、柳亚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述) 1) 柳亚子的诗词编为《磨剑室诗词集》,散文编为《磨剑室文录》。

  2) 柳亚子诗歌的思想内容有:

  A、 政治抒情诗。他的诗紧密结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洋溢着强烈的爱

   国主义、民主主义激情,批判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揭露人权蹂躏、民气不 扬的可悲现实。

  B、 怀友悼亡诗。柳亚子写了大量的怀友诗和赠友诗,表现了对革命胜利的信 心和对光明未来的期待。

  C、 反清讨袁诗。通过抒写南宋、明末清初的史事、人物,寄寓诗人对满清统 治的批判。

  3) 柳亚子诗歌的艺术特点有:

  A、 激昂慷慨之气与沉郁苍凉之风相结合,形成一种悲壮美。

  B、 语言、风格多样,富于变化,大多清新典丽,也有时含蓄蕴籍。

  C、 所作多旧体诗,尤其长于七律和绝句。

  18、如何评价近代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 它是传统散文的终结,现代散文的先导。

  2) 它是中国散文的新解放和新发展。

  3) 它是通向未来的现代白话散文的桥梁和纽带。

  4) 它以自己强烈的政治倾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内容,爱国与民主的思想,以

  及散文体式的丰富性,显示出其时代的特色,表现了强烈的革新精神,呈现 出散文近代化特征。

  19、近代散文创作的基本特征 1) 在思想倾向上,散文作家深重的危机和忧患意识,使散文愈来愈贴近时代,

  变革思想愈来愈强烈,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2) 在文体样式上,显示出空前的多样性、丰富性,新的散文体式出现后,很快

  便达到极高的成就。

  3) 在语言形式上,出现了部分通俗化的白话报纸和白话文章。

  4) 在审美观念上,表现出的慷慨激昂、大气磅礴为主导的美学风格,展现出时

  代情感的特有的力度和亮色。

  20、《五日风声》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根据是什么?(论述) 《五日风声》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根据是《五日风声》具备了报告文学所 要求的新闻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点。

  1) 新闻性。《五日风声》的发表距“辛亥广州起义”失败还不足一个月,再现 了革命党人的武装斗争,可见它的新闻性相当强。

  2) 纪实性。《五月风声》的创作遵循着真实的原则,对起义的全过程进行真实 的描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3) 文学性。《五日风声》比较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如着力刻画了黄兴这一革命领袖的形象,性格鲜明,情节生动。作品以富于 文学意味的语言,展示了一幅革命党人与清腐朽集团殊死决斗的画面,比较 集中地显示了它的文学性特点。

   21、近代小说繁荣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 印刷业的发达,为近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 中国古代小说,经明清两个朝代的发展,题材、品种、创作手法、艺术技巧

  等都已经成熟,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民族气派的小说模式。

  3) 西方文学的影响改变了人们视小说为“小道”、鄙夷小说的传统观念,提高

  了小说的地位。

  4) 城市的商业化和作家的职业化。

  5) 近代小说理论的崛起和繁荣,对小说创作也起着促进作用。

  22、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为例,谈谈主题、人物形象、创作手法的变化(论述) 1) 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批评时政、反对侵略、振兴中华是这时期小说的中心主

  题。眼光多注重现实,写现实,写政治,直论当今。写外国侵略、写社会思 潮、革命风暴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的时代特点和近代的社会矛 盾。如从概貌上反映晚清、民国社会的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 等;反映官场腐败的有《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

  2) 小说创作艺术有了新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小说的结构形式上。

  A、 以《官场现形记》为代表的块状结构类型。这种类型与《儒林外史》的结 构形式基本相同。

  B、 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代表的网状结构类型。由众多的相对独立的 故事联缀而成,但全书却有贯串始终的中心人物,故事若即若离,相互之间 有一定的联系。

  C、 以《孽海花》为代表的类型。这种结构介于网状结构与块状结构之间。

  3) 在众多的小说中,能体现时代精神,在艺术上又称得上文学典型的正面人物 形象,除了黄小配的《洪秀全演义》外,几乎一个也没有。

  A、 较多集中地写官僚形象,而官僚形象又主要写他们骄奢淫逸、穷凶极恶的 淫虐本性,写他们对侵略者妥协投降,求荣媚敌的奴性。

  B、 体现社会封建意识的崩溃,道德沦丧、尔虞我诈的现象层出不穷。

  C、 写青年男女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的苦闷、抗争与消沉。

  23、如何评价曾朴对《孽海花》的修改? 1) 《孽海花》初由革命派作家金一写作了六回,后交给曾朴续写。曾朴写成了

  《孽海花》20 回,1905 年以东亚病夫笔名由小说林社出版。1907 年又完成 了 5 回。20 年后,即 1927 年,曾朴着手修改已经发表的 25 回,并新撰 26 至 35 回。

  2) 这次改动,不仅调整了章节,内容也有所增删。中心思想变了,由反对君主 立宪、鼓吹民族民主革命变成先立宪、后民主共和。

  3) 小说的布局也变了,把革命派只作为一个派别,而不是以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作为小说的纲来写。

  4) 内容也相应有了较大的改动,最能体现小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的文字都作 了删改。内容的修改,完全改变了小说的基调,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批判 科举、批判封建专制变成为科举张目,为封建专制张目。

   24、苏曼殊小说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何在? 1) 苏曼殊的小说题材都是爱情悲剧,苏曼殊小说的主人公大都具有近代青年人

  对新生活的渴望、追求和对于旧的封建伦理观念屈从的二重性。

  2) 苏曼殊小说的悲剧性,虽然它不能给人指出前途出路,但它却提示了悲剧的

  时代内蕴和社会性,提示了封建道德观念给人沉重的枷锁,造成社会非人性 的劣根,这是苏曼殊小说悲剧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之所在。

  25、鸳鸯蝴蝶派小说 1) 鸳鸯蝴蝶派起源于清末民初,它不是一个文学团体,只是一些文学观点、创

  作态度、作品的题材与风格大致相同或相近的作家群,作家成员大多是江浙 人,阵地在上海,《民权报》是他们的发祥地。

  2) 这一派作家虽然没有一个严密的组织维系,但他们都在“趣味第一”的旗号 下走到一起。

  3)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出现是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一步殖民地化和袁世凯复辟 帝制、复古思潮泛滥的特有的社会产物。

  4) 鸳鸯蝴蝶派小说在艺术上较多受西方小说的影响,比较注意人物心理、生活 环境的描写,西方小说经常采用的补叙、倒叙、插叙等结构形式也常有采用。

  三、赏析 1、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1)此诗是 1839 年在特殊情况下,因故仓惶离开北京而写的。他逼于无奈地 离开京城的无奈心情,无奈的人生选择,不能有好的政治前途。

  2)2)离开北京,放弃了前程,再也不可能发挥自己的才干,自己的政治生命由 此终结。这对于有志向、有抱负的诗人而言是毁灭性的打击。

  3)3)作者谋略加到自己的家,通过办教育的方式继续为社会作贡献,希望培养 出优秀的人才,在他们身上实现自己的愿望,进而发挥自己对社会的影响力。

  4)4)作者将自己家乡(杭州)视为自己灵魂的归依,在自己最失意、最落魄的 时候回到自己的家乡,抚慰自己的情感,调适自己的心态,在家乡重新扬起 新的生命的风帆,重新找回失去的事业空间。

  二、分析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1)此诗写于 1839 年 5 月路过江苏镇江,应道士的要求而写的一首青诗。

  2)2)作者在诗歌当中极力呼唤人才,希望人才不断地涌现出来,充实到国家各

  级各部门当中,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才干,为振兴国家作出贡献。

  3)3)作者对于压制人才的现状表达了强烈不满,对封建等级森严,唯上(为尚)

  主义深感不满,希望国家改变现有状况,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发扬人才。

  4)4)希望社会营造出一个宽容环境,允许更多的人才有用武之地,希望社会形

  成一种尊重人才,宽容人才,重用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谭嗣同《有感一章》:

  世间无物抵春愁,全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1)1)本诗写于 1896 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时。

  2)2)作者对于自己的祖国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心急如焚,寝食 不安,认为这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指出一旦割地赔款,就会面临 亡国亡种的灾难,中国彻底地成为殖民地,希望全体国民提高警惕,同仇敌 忾,共同抗敌。

  3)3)诗人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表达了强烈愤慨,指出正是朝廷无能、军队的涣 散、大臣的无能,导致战争的惨败。朝廷、军队、大臣应负全部责任,希望 清政府从此焕发生机,不要丧失斗志。

  四、何绍基的《春江》:

  几处渔村矣乃歌,轻烟染就万峰螺。

  乌篷摇入潇湘路,才信春江是绿波。

  1)1)本诗是作者从江南一带游历之后回到自己家乡湖南道县写的。

  2)2)作者在诗中采取了多种艺术手法描绘自己家乡之美。(视觉、听觉、体觉、

  联想等方式) 3)3)作者对家乡体现的自然美不仅是一种审美体现,更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宁静

  和平凡,家乡对自己心灵的可贵。

   4)4)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歌都构成了在他看来是最美丽的画卷, 将自己的家乡与外面的风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篇二: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中国外交历史回眸与现状分析

  雒新艳

   顾名思义:

  1.历史片断 盛唐和晚清对比,勾勒出我国外交辉煌 与低谷的复杂变迁史轮廓 2.我国外交现状 外交原则、如何贯彻及其外交走向(保 护盾牌)

   一、中国外交历史场景摘录

  1.盛唐时期的外交策略

  (1)我国在世界民族中的地位 处于世界最高水平【开元盛世】---天朝大国

  (2)盛唐时期的外交原则与策略 实力决定自信 开放包容(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和平共处)

  (3)具体表现 自由贸易(物产极大丰富) 人才流动性强(文化繁荣)==促进社会发展

   2.晚清时期的外交原则与策略 (1)我国在世界民族中的地位

  丧失“领头羊”地位,远低于世界水平

  (2)我国的外交原则 天朝大国掩饰下的底气不足 闭关锁国策略

  (3)具体表现 贸易保护;文化自闭

  后果:落后;贫乏;自我创新能力缺失(挨打)

   二、我国当前的外交原则与策略

  1.当前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1)经济和军事实力有迅猛增长,仍有提升空间 世界经济论坛公布2004—2005年度全球竞争

  力报告,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芬兰、美国、 瑞典、台湾、丹麦、挪威、新加坡、瑞士、日本 和冰岛。(中国排第46位) (2)国际事务中有重要发言权

  大国;发展中国家;有核;航空;常任理事国

   2.当前我国的外交原则与策略

  (1)外交原则 和平与发展主题===和平共处原则 科技经济发展存在问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

  影响到未来在国际社会的竞争潜力===夯实内涵 (2)具体策略

  稳定与主要大国的关系,创建和平宽松的外围发 展空间与环境

   A.中美关系 比较紧张,现在有所缓和,谋求 各自更好的发展 1949—1972,敌对关系 1972—1978,缓和解冻 1978—1989,持续升温 1989—1996,新冷战 1997—,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爱恨交加;制造摩擦、遏制发展

   B.中俄关系 历史前提相同,同盟国 苏联解体,弱国===互相合作,对抗美国

  C.中欧关系 不紧不松的竞争合作关系

  D.中日关系 最为复杂和微妙 依附---警惕---仇视---超越 拓展生存空间:钓鱼岛

   E.台湾问题 重大不稳定因素:美国利用台湾、钓鱼岛问题制

  造摩擦,牵制和遏制中国发展 美国态度:维持两岸不统、不独、不战的战略 中国态度: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三个联合公报,

  反对“台独”,不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不向台 湾当局发出任何错误信息。

   四、我国外交策略的未来走向

  1.隐忍与强硬并用 (1)隐忍的理由

  经济结构继续调整 军事实力有待提升 汉初---汉武帝抗击匈奴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30%,军费开支相 当于排在其后15个国家军费预算开支的总和, 2004年,国防预算4005亿。

   (2)强硬的理由 和平不等于无原则的妥协、退让,损害国家主权、 民族利益的行为和言论必须坚持抵制。(钓鱼岛 问题不能放弃武力诉求和准备)

  2.低调与高调交叉 藏锋:不争霸 露富

  2013年7月1日,我国7艘主力战 舰赴俄参加中俄海上联演

   国家 美国 朝鲜 中国 韩国

  立场

  主要原因

  维持亚太地区的原有格局,保持和

  共同利益 “无核化” 平状态,以进一步开发亚洲市场。

  有条件地停止

  解除金融制裁,获得经济援助和 安全保障。

  “合无核作化”

  创造稳定的周边环境, 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无核化”

  关注自身安全, 努力成为东北亚“中心”。

  日本 俄罗斯

  “会无核谈化”

  “无核化”

  关注自身安全。

  维护在东北亚的利益, 启动一系列经济项目。

   • 中国制裁朝鲜,至少会面临两大恶果:

  一是中朝关系严重恶化,影响中国在朝经济利益和中朝 边境地区的国防安全。

  二是严厉的经济制裁加重朝鲜的经济困难,增加朝鲜现 政权瓦解的风险。

  一旦朝鲜现政权崩溃,必将有大批难民进入中国境 内。届时我方不仅需要养活数以千万计的朝鲜难民,还 将面临一系列外交、治安、民事等复杂问题。

   • 稳定与和平是东北亚各国共同的目标,而 六方会谈是维护东北亚安全不可替代的唯 一有效机制,如果朝鲜能尽早恢复六方会 谈,回归半岛无核化的正确轨道上来肯定 符合各方利益,更符合国际社会的要求。

   • 因此,国际社会也应当采取一切积极措施 来维护这一来之不易的和谈机制,尽最大 的努力重启六方会会谈。也要求涉及直接 利益的相关各方都有必要保持冷静,克制, 不能再火上浇油。

  

篇三: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浅谈中国民间外交的发展

  【摘要】 民间外交作为外交中的特殊形式,在国际关系的发展历史中散发出独特 的光芒,人们日益认识到主权国家委派的代表之间正式的、官方的、政府对政府 的互动,未必是保障国际合作、消除分歧或者平息冲突的最有效方式。本文就中 国的民间外交探讨其历史发展及意义。

  【关键词】民间外交 国际关系 对民间外交的界定和称呼没有非常统一和确定的解释,一般认为,所谓“民 间外交”是指“在复杂多元的国际社会中,由不具有国家外交正式资格的法人组 织或自然人为本国国家利益、 本同官方外交目标或补充官方外交行为不足或为维 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利益而主动进行的对外交往或交涉活动。1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世界体么一系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 从事国际事务的政治行为主体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非官方的跨国行为体和次国家行为体在外交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 特别是民 间外交旱现出强劲发展的状态。

  一、民间外交兴起的原因 冷战后民间外交的兴盛, 是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动所引起的,其中既有同际政 治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有官方外交的主观需要;既有历史的经验,也有现实的理 论基础。

  首先,国际政治民主化促进了民间外交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使 得世界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从而促进了世界各国在相互交往中加强协调合作, 并通过国际组织按照国际惯例、 国际规则解决彼此间的合作和争端问题;另一方 面,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始终伴有文化渗透、制度移植等现象,以及与其发展进程 相适应的政治变迁,这就使世界形成一个超越国界的“社会世界” 。

  “社会世界” 的本质足公民社会在令球的拓展,它容纳,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国际行为体,推动 着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国际政治民主化反过来又使新的“文化” 、身份和民间力 量进入了以前封闭的国际政治体系, 以往参与外交和国际事务的国家主体越来越 多地被非国家主体补充或代替。

  这一切使民间外交作为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登上 了国际政治舞台,对国家问关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其次,弥朴外交工作中“政府失灵”的需要。所谓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 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 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 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 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 动并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或像理论上所说的那样“有效” 。为解决“政府失灵”问 题,就要发展由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构成的“第三部门”来为社会提供公共 产品。民间外交的出现也有着“政府失灵”的动因:一是对于某些国际敏感的问 题,官方来应对处理常常比较尴尬,进退空间不大;二是对一些长期性、全局性

  徐大超,<论民间外交的勃兴及其发展困境——兼论对中国外交的启示>,载于《当代世界》2009 年第 12 期

   问题,政府功能有限,要长期跟踪应对,能力存在不足。这些问题通过民间外交 来解决就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低风险性, 进退自如, 也不影响政府形象和国家声誉。

  因此,民间外交的发展是对官方外交不足的弥补,既是一种“制度需求” ,也是 一种实际需要。

  再次,国际关系的“相互依存”论为民间外交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经济 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趋势增强。新自由主义的代表 人物基欧汉和奈提出了“复合相互依赖”理论,并把“社会之之间的渠道联系” 视为复合相互依赖的首要特征, 并强调要充分重视国与国之间多渠道的沟通、联 系。而民间外交正是其中一个独特而又重要的渠道。这样,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就为民间外交的实践提供 r 理论基础,促使民间外交得到快速发展。

  另外。

  各国的外交实践提供了历史经验并打下了民间外交发展的基础。冷战 时期, 东西方阵营先后采取各种形式的民间或半官方的外交行动。中国也曾开展 “人民外交” ,打破了西方阵营的封锁和遏制。这些外交实践尽管具有一定的官 方色彩,有时甚至还是在官方的主导下进行的,但毕竟具有了民间外交的雏形, 开启了民间外交的先河, 为冷战结束后民间外交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基础,提供了 宝贵的经验。

  此外,全球性问题的出现推动了民间外交的发展。随着经济伞球化的发展, 全球性 M 题也不断出现,其解决不仅需要多同的参与、合作,更需要参加者具 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这就为非官方人士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机会;全球性问题的 出现也使“全球治理”的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而经济和技术进步所提供的物质 条件又加速了这种可能向现实的转化,推动了民间外交的发展。

  二、新中国的民间外交 中国民间外交活动的发展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 民间外交作为我国整 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灵活多样的方式和独特的风格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为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国家开拓了广阔外交阵地, 为中国外交突出重围做出了巨 大的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与美国、日本的民间外交。

  建国初期. 美国对新中国奉行敌视政策.在国际上阻挠一些国家同我国建立 外交关系, 并且阻挠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经济贸易方面对我国实行 封锁禁运。因此,在建国初期与我国正式建交的国家数量不多,政府的官方外交 活动区域相对狭小。这样,民间外交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便显得相当突出。

  1956 年.毛主席亲自接见来华举办日本工业展览会的日本朋友,向他们明 确阐述了中国政府关于发展中日两国人民之间正常交往的意见。与此同时.双方 的许多人民团体,包括一些党派先后建立关系。经过长达 20 多年的努力。两国 政府终于在 1972 年 9 月实现了中日邦交的全面正常化,创造了国际交往中民间 先行。以民促官的成功范例 1971 年春,正当两国领导人通过巴基斯坦秘密渠道酝酿美国领导人访华的 时候,3 月底、4 月初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了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毛泽 东抓住这个时机,作出决策,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率先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 往来的大门。

  “小球转动了大球” ,乒乓外交推动了世界形势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鲜明地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都是以民间 外交为依托或者为基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只有政府之间的联系.而没有 民间的参与, 这种关系就是不稳固的。他认为民间外交是官方外交一个基础性的 东西。在邓小平全面交往.广交朋友的全方位外交思想指导下,我国已同世界上

  

篇四: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中国建国以来外交政策史料梳理

  机械六班 张超 王廷振 韩晓亮 闫旭 巫振兴 李晨蕊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新中国外交最本质的概括。新中国奉行这一政策是历 史的必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要求。首先,殖民地 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通过革命获得民族独立与解放后,对独立自主十分珍视。其 次,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 家,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不能输出”的基本原理,明确以不同制度国家和 平共处为基本指导思想。第三,热爱和平是中华民族本性。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 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 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1、中国始终奉行 独立自主的原则。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中 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 扩张。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中国愿意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 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 好合作关系。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 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 繁荣。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2、一边倒

  新中国建国初期外交领域的“三大决策”之一。该决策的核心含义是在帝国 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国际格局中,新中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 阵营一边。毛泽东在建国前夕阐释了“一边倒”政策的历史必然性:“一边倒, 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 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 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一边倒”政策的具体化是建国初期毛泽东对苏联进行的国事访问和《中苏友好 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这一决策的历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一边倒” 使中国提前二十多年收回了依据国民党与苏联签定的条约一直要存在到1975年 的苏联在华特权;其次,“一边倒”使新中国在西方势力敌视的国际环境中迅速 巩固了政权;第三,“一边倒”使新中国诞生伊始就获得了极为宝贵的财政和经 济援助。但是,“一边倒”决不意味着放弃独立自主。因此,当苏联侵犯中国国 家利益,侵犯中国独立自主夙愿时,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毛泽东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阐述了中国共产 党关于对外政策问题的三大重要决策。这三大决策回答了新中国一诞生就将面临 的三大外交问题,即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 家,如何对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被压迫民族。“三大决策”中包含 的政策思想,在带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得以 法律化。

   3、另起炉灶

  新中国建国初期外交领域的“三大决策”之一。“另起炉灶”方针有其对外 和对内两层含义,即怎样处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与外国的现有关系问题和怎样组 建新中国外交队伍的问题。“另起炉灶”的核心是不继承国民党政府与外国建立 的外交关系,把不平等的外交关系彻底割断。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 会,毛泽东作出了“另起炉灶”的重要指示。同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规定:“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 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尊重领土主权 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 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 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与旧中国屈辱外交关系彻底割裂相对应的,是组建一支全新的外交队伍,这 是“另起炉灶”的另一层含义。周恩来提出:“我们决不能依靠旧外交部的一套 人马办外交,必须‘另起炉灶’,创建新型的外交队伍。”这支队伍,应当像人民 解放军那样,是一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 来的队伍,是一支立场坚定、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纪律严明、有战斗力的队 伍,是一支“文装的解放军”。有了一个新的外交关系的基础,又有了一支合格 的外交队伍,新中国便有了执行独立自主对外政策的基本保证。

  4、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新中国建国初期外交领域的“三大决策”之一。该决策的核心含义是把帝国 主义在华特权与势力清除干净以后再谈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毛泽东于 1949年2月在石家庄会见苏联领导人米高扬时首次阐述了这一政策思想。在谈到 新政权的对外政策总方针时,毛泽东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 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从内到 外,从各个角落以至门窗缝里,把那些脏东西统统打扫一番,好好加以整顿,等 屋内打扫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这就是著名的“打扫干 净屋子再请客”政策思想。后来周恩来在解释毛泽东这一思想时更明确地指出:

  “帝国主义总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想钻进来。有几个国家想同我们谈判建 交,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 就会留下它们活动的余地。帝国主义的军事力量被赶走了,但帝国主义百余年来 的经济势力还很大,特别是文化影响还很深。这种情况会使我们的独立受到影响。

  因此,我们要在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把‘屋子’打扫一下,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接见参加中印谈判的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自成 体系、言简意赅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谈判的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 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在1954年4月29日签订的 《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这五项原则被作为 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同年7月分别发表的中印(度)与中缅(甸)总理

   的两个联合声明中,三国领导人建议将这些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一诞生,就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依据这五项原则圆满解决了 历史遗留的印度在中国西藏享有的特权问题。中国在日内瓦谈判中依据这一政策 思想正确地把握了对待老挝、柬埔寨两个民族独立国家的政策界线,成为日内瓦 会议得以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1955年召开的第一次亚非首脑会议上,中国同 样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恰当地处理了会议期间出现的复杂情况,使国际关系 历史上首次由过去的被压迫民族独自发起和召开的国际会议获得了举世瞩目的 成功。至今,已经有上百个国家在与中国签订的双边关系文件中确认了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是不少国家赞同的建立国际 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已成为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之一,是中国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法理论的重要贡献。

  6、求同存异方针

  这是中国对第一次亚非会议的策略方针。第一次亚非会议于1955年4月18日 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考虑到与会各国的不同政治倾向和可能出现的复杂局 面,中国代表团制定了具体的策略方针:会上多提亚非国家的共性问题,不突出 我国的特殊问题;从大多数亚非国家的要求出发,再联系到我国的要求;中国支 持他们,不要求他们支持中国;不提任何不可能达到协议的议题,对某些国家出 于对社会主义的不了解和疑惧而可能进行的攻击、诬蔑,则采取申明立场、不为 所动的方针,避免会议陷入关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争论;尽力争取团 结大多数与会国,使会议能就共同愿望和要求达成协议,取得最大限度的成功。

  这就是后来在国际关系实践中传为美谈的“求同存异”方针。

  在会议进程中,当其他亲西方国家代表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攻击时,周恩来 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 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我们这两类国家都是从殖民主义的统治下独立 起来的,而且还在继续为完全独立而奋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可以互相了解和尊 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呢?”这个发言把会议气氛拉回到了预定主题上,推动了会 议的进展。会议最终达成协议,发表了包含和平共处基本思想的宣言。与会各国 代表团赞扬中国代表团的工作,认为“没有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会议成功不了”。

  “求同存异”方针现已成为处理国际分歧的普遍原则之一。

  7、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邓小平提出的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构想,是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 策。1979年1月,邓小平在美国参众两院所作的演讲中指出“我们不再用‘解放 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九条方针,其中包括“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 享有高度自治”。1982年1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第一次把解决台湾问题的上述

   方针概括为“一国两制”,他指出,九条方针“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两制是可以允许的,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要破坏他那个制度。不 只是台湾,还有香港问题大体也是这九条。”

  “一国两制”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但首先用于香港、澳门问题 的解决。在实践过程中,这一思想不断发展,更加完善。“一国两制”的基本内 容包括:1、基础是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 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3、“两制”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由宪法规定在 台湾、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地方政府除在外交、国防、宣战、 媾和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 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 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都受法 律保护。4、“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即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 为国家主要部分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 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一国两制”思想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既洗雪了中华民族的 屈辱,维护了香港、澳门的稳定与繁荣,为争取中国完全统一指明了方向。同时, 中国运用“一国两制”思想分别与英国、葡萄牙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实践,为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对世界和平事业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 响。

  

篇五: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注: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仅为大纲版;新课标版未单列中国古代外交,仅零星散见于新人教 版必修ⅱ的中国古代商业和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框题。

  本专题含中国古代秦汉、 南北朝、 隋唐、 宋元、明清对外交往概况。

  一.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 (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 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 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 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向西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 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丝绸之路 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 x 疆喀什)会合,越过葱 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 ,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 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 ,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 ,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 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 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 圈的联系。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166 年, 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 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 《后 汉书》 ) 。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 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 ,这部书是研 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 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 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 、波斯(伊朗) 、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 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 最远可到波斯湾。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唐与日本 有使节(遣唐使) 、制度(大化改新) 、建筑(奈良城) 、教育(儒学) 、商贸(开元通宝) 、生 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 教等交流。隋唐与中亚的波斯和大食有交往。唐朝时中国人学习了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 医术、杂技和周边邻国的乐舞风格。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下了行踪。史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 唐太宗时来到中国。

  ④明初:一方面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中外矛盾尖锐,甚至 发展为侵略反侵略斗争。郑和下西洋,其最主要目的是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政治目的为 主)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它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但不计经济效益的 政策使这一航海壮举悄然结束。

  (2)明后期—清前期(鸦片战争前) :闭关锁国 明中期, 葡萄牙殖民者强占澳门。明中后期,戚继光和俞大猷配合抗倭,取得胜利。明末,荷兰殖民 者占领台湾。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时,在雅克萨大败俄军,签订《尼布楚条约》 。

  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缺乏广泛的外贸需求(主要原因) ;也由于西方殖民者的侵扰和沿海人 民的抗清斗争。明中后期开始实行的闭关政策在清初继续实行,只留广州一处海关通商,并 规定由“公行” (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统一管理外贸事务。

  2.从区位角度总结中国古代对 外交往主要内容 (1)古代中国与东亚的关系 ①与日本的关系:

  秦汉时期:徐福东渡的故 事;

  汉武帝时, 日本有 30 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 “使译通于汉” ;

  东汉光武帝, “汉委奴国王’ ’ 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时期:遣唐使;贸易往来频繁;突出人物:

  鉴真和吉备真备;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政府限制 私人海外贸易;

  戚继光抗倭, 1565 年肃清倭患。

  ②与朝鲜关系:

  秦汉时期:

  秦汉之际, 燕、 齐、赵等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三韩多次派人赴汉,会见光武帝;辰韩引进中国先 进文化, 被称为秦韩号;

  从朝鲜输入檀弓、 果下马等;

  中国输出铜镜、 漆器、 铁制工具等。

  隋

   唐时期: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 、 “新罗 馆”接待新罗商旅;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制铜、制瓷技艺等;新罗制度、文 化深受唐朝影响。

  (2)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 印度半岛的关系 ①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汉朝:

  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 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 唐时期: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交流加强,天竺遣使唐朝送 来郁金香、菩提树。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玄 奘从陆路到达天竺研究佛学。义净从海路到天竺研究佛学,后来到印度尼西亚等地。

  ②华侨 开发南洋 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

  过程:从唐朝开始,我国东南沿海——带有很多人到南 洋诸岛谋生。明朝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诸岛定居,成为华侨。

  作用:他 们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

  (3)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欧、非 各地的关系 ①陆上丝绸之路 开辟条件: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西域都 护设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甘英出使大秦——进一步了解西行路线;汉朝经济文化 繁荣、国力强盛——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路线:长安一河西走廊一敦煌一疏勒一大宛一 安息一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②海上丝绸之路 开辟:汉武帝以后。

  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广州等)一印度支那半岛一马六甲海峡一孟加拉沿岸一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问的联系。

  ③郑和下 西洋 目的:弘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寻找建文 帝。

  条件:国力强大,造船业发达,天文地理知识进步,罗盘针使用等。

  过程:1405 年至 1433 年,先后 7 次,访问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

  路线: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红海 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

  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增进 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局限性: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没有推动海外贸易新时 代的到来。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没有生命力。随着国力衰 退,航海壮举便悄然结束。

  (4)古代中国与欧洲的关系 秦汉时期:东汉时甘英出使大秦, 行至波斯湾。166 年大秦王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隋唐 时期: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者往还,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人中国;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 往欧洲。

  宋元时期: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畏兀儿族人列班&#8226;扫马前 往西亚、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洲各国的旅行家。

  明清时期:16 世纪后期,意大利 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 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学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徐光启等 与传教士合译西方科技著作,为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1685 年和 1686 年雅克萨反击战;

  1689 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1553 年,葡萄牙租占澳门。1662 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 手中收复台湾。

  (5)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的关系 秦汉时期: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 中亚、西亚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铁器、丝绸以及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 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隋唐时期:唐朝对外往来密切,隋朝和波斯互遣使节,唐朝波斯人在 中国开设“波斯店” 。唐高宗时,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 传到大食。

  宋元时期:元朝时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人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 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3.中国文化的外传(东学西传) (1)秦 汉文明开始走向世界 ①原因: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社会制度先进,封 建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正式开通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西南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便利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 交通的新纪元。

  ②表现:中华文化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广泛交流,开始 突破周边近邻范围,走向西亚、欧洲和北非。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

   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和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 和越南。166 年大秦王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2)隋 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 ①原因:隋唐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家统一, 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唐朝有很高的国际声望;隋唐对外交通发达,西北陆路和东南海路同 时并举;统治者实现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鼓励外商来华。

  ②表现:造纸术传到朝鲜、日 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 成为其学校教材;纺织即使传入朝鲜、阿拉伯;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入日本;日本参 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中国儒家经典、佛教传入日本。

  (3)宋元文 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①原因: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我 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和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 是最为突出的成就,对外贸易空前兴盛,东至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

  ②表现:

  一是造纸术的外传,朝鲜(4 世纪)→日本(7 世纪)→阿拉伯国家(8 世纪)→欧洲、非洲 (12 世纪)→美洲(16 世纪)→大洋洲(19 世纪) 。二是活字印刷术外传,北宋毕升发明活 字印刷术。西夏在此基础上使用木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个多世纪,后先后传到朝鲜、日 本、埃及和欧洲。三是指南针外传,13 世纪时(南宋时) ,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为欧洲航海家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四是火药外传,13 世纪(元朝)火药和火器由 阿拉伯入传入欧洲。

  4.外来文化的内引(西学东渐、外物内引) (1)农作物品种:明朝 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

  (2)生产技术:唐朝时,波斯的 织锦法、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

  (3)科技:

  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 介绍给中国。

  (4)宗教: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唐朝玄奘西游古印度;伊斯兰教在唐 时由阿拉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

  (5)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 亚的舞蹈传入中国。

  二.规律小结 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各时期与主要国家和地区交往的主要史实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中国古代对外 交往的阶段特征、 政策分析及其与政治、 经济、 文化、 国际环境等方面的联系是高考的冷点。

  3.应高度关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复习与训练。

  四.高考题例 01. (2006 江苏历史 2)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倭奴国奉贡朝贺 02. (2004 全国四卷文综 13)日本大化改新期间向唐朝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①政治经济制度 ②建筑样式 ③中国姓氏 ④儒学 03. (2005 北京文综 12)下列史实反映唐代中印友好交往的是 a.佛教传入中国 b.法显游历天竺 a.地动仪 b.造纸术 05. (2006 广东历史 4)下列中外文化交流事件中,发生在宋代的是 a.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 b.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06. (2008 四川ⅰ卷文综 13)公元 751 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 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进了中阿之间的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 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09. (2009 年浙江文综 1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

  “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 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 。对条约中的“中国” ,理解正确的 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政府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10. (2006 全国二卷文综 38) (32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0 世纪至 19 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 间

  欧 洲 时 间

  中 国

  10-15 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宋 元 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 远洋航海技术

  16 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 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 波义耳近代化学 笛卡尔解析几何 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清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 至 19 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 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细胞学说 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进化论

  清中期

   材料二 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化学、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 料、 实验手段和工具, “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 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 ( 《自然辩证法》 ) 恩格斯还认为,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 10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 。

  ( 《致瓦&#8226;博尔吉乌斯》 ) 材料三 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 “农为天下之本务, 而工商皆其末也”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 , 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 《清世宗实录》 ) 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 10 至 19 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 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 16 世纪至 19 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 性差异。

  (8 分)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 原因。

  (8 分) (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12 分) (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4 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2.b 排除③项。

  04.d 只有 d 项在时间和影响上都符合要求。

  06.a 造纸术在 8 世纪传入阿拉伯,正好在唐朝。

  07.d 汉武帝时期是公元前 2 世纪,造纸术传到朝鲜最早是 4 世纪,佛教由中亚传到中国中 原地区是西汉末年(传到朝鲜更晚) ,雕版印刷术是隋唐时期中国的印刷术。

  10. (1) (用发展的眼光看变化,从性质上对比)从领先转为落后。

  (4 分)欧洲是近代科学,中 国是古典科技。

  (4 分) (2) (从经济、政治、思想状况分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 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3 分) ;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 (2 分) ;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了近代科技迅速发展(3 分) 。

  (如答出其它 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 (3) (从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经济基础、文化政策等方面思考)君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2 分) ;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3 分) ;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 的物质基础(3 分) ;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了 人才,阻碍科技发展(4 分) 。

  (如答出其它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但不得超过该问 总分) (4)评分说明:围绕生产力发展、政治经济变革、思想解放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等任一角度回 答,凡言之有理,均可酌情赋分。

  (4 分)

  五.新题预测 01.19 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多次来华考察,在《中国》一书中, 他称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商业通道为“丝绸之路” 。汉代丝绸之路的走向是 a a.长安——陇西地区——葱岭一一西亚一一欧洲 b.长安——玉门关——酒泉——今 x 疆——西亚一—欧洲

   d.长安——阳关——安西都护府—一葱岭——西亚 ①人类活动加剧,破坏生态环境 ②经济重心的转移 ③民族之间战争的破坏 ④两汉中央政府的移民政策 03.至今在荷兰、德国,橘子还被称为“中国苹果” ,它是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大陆的。据此 可推定 a a、中国可能是橘子的原产地 b、橘子是汉朝时期经丝绸之路传人欧洲 a.徐福东渡的传说 b. 《汉书&#8226;地理志》记载倭人的生产生活 10. “舍身取义传道艺,唐风漾溢奈良城” 。郭沫若的这两句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d a.张骞通西域 b.唐僧义净西游天竺研究佛学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 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 劫为非之患。

  „„即禁之后, 百货不通, 民生自蹙。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 行者叹至远之无方, 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 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 也,何可得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

  (9 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其危害。

  (11 分) 答案要点:

  (1)有益之处:①互通有无;②增加居民收人;③稳定社会秩序。

  (9 分) (2)①原因:自然经济为主;防止沿海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患。

  (4 分) ②危害:阻隔中外贸易;造成人民贫苦和社会不安;沿海港口城市走向衰落;影响商品经济 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5 分。答对 3 点即可给 5 分)是导致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 原因之一。

  

篇六: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业

  关于当代中国外交现状及政策的分析

  【前言】:

  曾任美国国务卿的布热津斯基所说的:“中国,不论其具体前景如何,是一个日 益崛起的潜在的主导性大国。”伴随着当代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国际事务中 的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的迅猛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 发展进步也不能离开中国。

  在当今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周边地区中国是发挥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作为世界第三领土大国和第一人口大国,既是当今 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 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不同领域具有综合实力或潜 力的国家之一, 随着中国总 GDP 总和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范围尤其 在亚太地区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总之,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地区 性大国,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国际地位,保持清醒的头脑,另一方面也不应该妄 自菲薄,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从更长远的层次考虑,中国必须有一个适合自我发展 的外交战略,真正的做到和平崛起!

  【摘要】:

  当代中国在国际社会当中地位日益重要,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可以肯定,随着中国的真正崛起,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将与日俱增。然而在另一方面,中 国的外交也面临着困难挑战,台湾问题,中美关系,黄岩岛事件,已经钓鱼岛争端对于 迅猛发张中的中国是极大的考验,因此我们的外交战略必须在坚持和平自主五项基本原 则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创新, 应用新视觉新方法解决国际事务中的争端,促进世界的发展。

  【关键词】:

  中国

  外交现状

  国际地位

  国际事务

  外交政策

  【正文】:

  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司长蔡润今天下午做客强国论坛,就“如何理解党的十八大后的 中国外交政策走向”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在展望 2013 年我国外交工作重点时,蔡润认 为,简单概括,就是要积极营造亮点、妥善应对难点、努力抑制热点。

  中国现已成为世 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带动世界经上世纪末,国际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苏联解体,冷

   战结束,东欧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由此而引发的国际形势,格局和力量对比等一 系列震荡和变化,这种变化给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改变本国国际地位的机遇。而中国则 抓住机遇,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高 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的提高,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频繁,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不断扩 大,国际影响与日俱增,并且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稳步提高。

  在此情况下, 西方国家的政治家, 学者, 媒体不顾事实地宣扬所谓的 “中国威胁论” 进而误导人们对中国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和排斥感,在此基础之上,中国的形象大减,面 临着严重的外交危机。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维护和平、反对战争,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反 对强权政治,在世界上仗义执言。

  中国实行的和平性质的对外政策,决定了她是亚太地区稳定的坚强支柱。如中国努 力促成朝鲜美国和日本的会谈与接触,缓和了朝鲜和西方大国的矛盾。比如近几年的朝 核问题,中国从中斡旋,并成功促成“六方会谈”。中国在有关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 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不仅避 免了冲突,维护了地区稳定,而且赢得了有关国家的理解与支持。中国在解决亚太地区 冲突的过程中做出的努力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主 题。而社会主义中国仍然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虽然世界发展 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在世界局部地区的国际争端,局部地区的武装冲突,令人担忧 的恐怖主义活动猖獗,以及来势汹汹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等等显示了在和平与发展的主 流下还有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存在。

  中国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我们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作为有核国,在国际事务中有重要发言权,对世界和平与稳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 务。在现阶段,我们的利益和影响力主要在周边,同时正不断向外延伸。从历史上看, 中国是东方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素以泱泱大国著称;从地缘角度看,中国疆域辽阔, 背倚欧亚大陆腹地、面向太平洋,具有广袤的领土和领海,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 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不同领域具有综合实力或潜力的国家之一。实际情况也确实 如此,中国在世界范围尤其在亚太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如果 没有中国的参与是行不通的。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会 越来越大。因此,中国外交也要在继承传统、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根据形势 变化及时调整、与时俱进。中国外交的最重要任务,是为国内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也就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一个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一个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 环境,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减少中国崛起的外部阻 力,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衰不同的新型发展道路。

   总而言之, 当今的中国还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全球性大国, 仍然属于地区性大国。

  然而,中国又肯定不是一个纯粹的地区性大国,在全球性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 独特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是一个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地区性大国。在当今世界,中国 也存在着与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的对立与矛盾。而在当前,中国面临以下 几个方面的新机遇与挑战:

  一、世界经济在调整中缓慢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风险 步、不均衡特征突出,全球复苏进程缓慢。

  二、世界格局出现新变化。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势头加强,世界格局出现新的变 化,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亚、非、 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保持发展势头,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 2011 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 GDP 比重将达 52%,历史上首次超过经合组织成员国。2011 年 4 月 14 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 峰会推动世界更均衡地发 展,其影响力正延伸至全球范围,进一步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本次 峰会通过了成果文件《三亚宣言》,对金砖国家未来合作作出具体的规划。国家主席胡 锦涛在会上以“展望未来,共享繁荣”为题作了重要讲话,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 高度评价。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2011 年, 发展中国家以较平等的身份参与到世 界经济治理机制中,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也取得进展。经过二十国集团的多次峰会之后, 作为国际经济体系支柱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了艰难的改革。

  四、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国际安全威胁更加多样 传统安全是指国家间 在政治军事领域进行互动而形成的安全问题, 遍及全球的武装冲突特别是重大武装冲突, 军备竞赛与裁军谈判、军事部署与军演都属于这个层面的态势。从全球的军备情况看, 军备竞赛与军备削减在同步进行。一方面,全球军费支出升至历史新高。另一方面,欧 洲主要国家受主权债务危机和额财政紧缩政策的影响,大规模缩减国防费开支,一些老 牌军事大国的军事实力受到了削弱。

  非传统安全是指政治、 军事安全之外的安全问题, 主要指当今比较冲突的恐怖主义、 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政治以及难民移民等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个国家的 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能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能通过军事政治手段,而需要 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进行国际合作和多层次的治理。第一个问题是恐怖 主义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能源政治问题。第三个问题是气候变化谈判。

  最后,在我国外交全方位、多领域的蓬勃发展,国际地位继续提升之时,我们必须 认清楚上述当前局势。邓小平曾说,“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济复苏、解决国

  

篇七: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

  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

  注: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仅为大纲版;新标版未单列中国古代外交, 仅零星散见于新人教版必修Ⅱ的中国古代商业和中国古代经济政策 框题。本专题含中国古代秦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对外交往 概况。

  一.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 (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 ①秦汉:

  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化圈日益扩展,影 响远及欧洲和非洲。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 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向西通

   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中国的铁器、 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 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 x 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 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 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 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 岸)。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 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 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 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166 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 从海道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的最早记载(《后汉 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 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 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 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 府鼓励外商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 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 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水路从登州、扬 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唐与朝鲜 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唐与日本有使 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 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隋唐与东南亚的骠

   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隋唐与中亚的 波斯和大食有交往。唐朝时中国人学习了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 术、杂技和周边邻国的乐舞风格。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下了行踪。史 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到中国。

  ④明初:一方面对外经济化 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中外矛盾尖锐,甚至发展为侵略反侵略斗争。郑 和下西洋,其最主要目的是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政治目的为主),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它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但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使这一航海壮举悄然结束。

  (2)明后期—清 前期(鸦片战争前):闭关锁国 明中期,葡萄牙殖民者强占澳门。明 中后期,戚继光和俞大猷配合抗倭,取得胜利。明末,荷兰殖民者占 领台湾。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时,在雅克萨大败俄军,签 订《尼布楚条约》。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缺乏广泛的外贸需求(主 要原因);也由于西方殖民者的侵扰和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明中后 期开始实行的闭关政策在清初继续实行,只留广州一处海关通商,并 规定由“公行”(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统一管理外贸事务。

  2.从区 位角度总结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主要内容 (1)古代中国与东亚的关系 ①与日本的关系:

  秦汉时期:徐福东渡的故事;汉武帝时,日本有 30 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 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时期:遣唐使;贸 易往频繁;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日本制度化深受唐朝影响。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政府限制私人海外贸易;戚继光抗 倭,16 年肃清倭患。

  ②与朝鲜关系:

  秦汉时期:秦汉之际,燕、

   齐、赵等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三韩多次派人赴汉,会见光 武帝;辰韩引进中国先进化,被称为秦韩号;从朝鲜输入檀弓、果下 马等;中国输出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

  隋唐时期:唐朝的留学 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 罗馆”接待新罗商旅;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制铜、制 瓷技艺等;新罗制度、化深受唐朝影响。

  (2)古代中国与东南亚、 印度半岛的关系 ①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 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 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 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时期: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以佛教 为纽带,中国和天竺交流加强,天竺遣使唐朝送郁金香、菩提树。佛 教艺术对中国化影响深远。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玄奘 从陆路到达天竺研究佛学。义净从海路到天竺研究佛学,后到印度尼 西亚等地。

  ②华侨开发南洋 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

  过程:从唐 朝开始,我国东南沿海——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明朝郑和下 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诸岛定居,成为华侨。

  作用:他 们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

  (3)古代中国 与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关系 ①陆上丝绸之路 开辟条:张骞通 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西域都护设立——有效地保护了 商旅往;甘英出使大秦——进一步了解西行路线;汉朝经济化繁荣、 国力强盛——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路线:长安一河西走廊一敦 煌一疏勒一大宛一安息一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化交流。

   ②海上丝绸之路 开辟:汉武帝以后。

  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广州等) 一印度支那半岛一马六甲海峡一孟加拉沿岸一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

  加强了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问的 联系。

  ③郑和下西洋 目的:弘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 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寻找建帝。

  条:国力强大,造船业 发达,天地理知识进步,罗盘针使用等。

  过程:140 年至 1433 年, 先后 7 次,访问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

  路线:沿海上丝绸之路,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 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增进了中外友 好往和经济化交流。

  局限性: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没有推动海 外贸易新时代的到。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 负担,没有生命力。随着国力衰退,航海壮举便悄然结束。

  (4)古 代中国与欧洲的关系 秦汉时期:东汉时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

  166 年大秦王安敦王朝派使者到东汉。这是中欧直接往的最早记录。

  隋唐时期: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者往还,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人中国;

  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宋元时期:元朝时,意大利人马 可·波罗中国,畏兀儿族人列班&#8226;扫马前往西亚、欧洲,成为我 国第一位访问欧洲各国的旅行家。

  明清时期:16 世纪后期,意大利 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教士华,把西方的天、数学、地理、绘画、 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学介绍给西方,为 中西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徐光启等与传教士合译西方科技著作,为

   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168 年和 1686 年雅克萨反击战;1689 年签 订中俄《尼布楚条约》。13 年,葡萄牙租占澳门。1662 年,郑成功从 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的关系 秦汉 时期: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进行了频繁的经济化交 流。中国铁器、丝绸以及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 后西传。

  隋唐时期:唐朝对外往密切,隋朝和波斯互遣使节,唐朝 波斯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唐高宗时,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 个半世纪。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宋元时期:元朝时大量 波斯人、阿拉伯人迁人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 通婚,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3.中国化的外传(东学西传) (1)秦汉明开始走向世界 ①原因: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 发展时期,社会制度先进,封建经济繁荣,科技化发展,国家统一, 社会安定。正式开通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 绸之路便利了中外经济化交流。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 西交通的新纪元。

  ②表现:中华化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与外部世 界展开了广泛交流,开始突破周边近邻范围,走向西亚、欧洲和北非。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 西传;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和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 和越南。166 年大秦王安敦王朝派使者到东汉。这是中欧直接往的最 早记录。

  (2)隋唐明基本形成了中华化圈的总体格局 ①原因:隋 唐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唐朝有 很高的国际声望;隋唐对外交通发达,西北陆路和东南海路同时并举;

   统治者实现开明、兼容的化政策,鼓励外商华。

  ②表现:造纸术传 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 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纺织即使传入朝 鲜、阿拉伯;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入日本;日本参照汉字草书 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字;中国儒家经典、佛教传入日本。

  (3) 宋元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①原因:宋 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我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活字印刷术 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和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是最为突出的成 就,对外贸易空前兴盛,东至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

  ② 表现:一是造纸术的外传,朝鲜(4 世纪)→日本(7 世纪)→阿拉 伯国家(8 世纪)→欧洲、非洲(12 世纪)→美洲(16 世纪)→大 洋洲(19 世纪)。二是活字印刷术外传,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西夏在此基础上使用木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个多世纪,后先后传 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三是指南针外传,13 世纪时(南宋时), 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为欧洲航海家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 要条。四是火药外传,13 世纪(元朝)火药和火器由阿拉伯入传入 欧洲。

  4.外化的内引(西学东渐、外物内引) (1)农作物品种: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

  (2) 生产技术:唐朝时,波斯的织锦法、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传 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

  (3)科技:明朝时,利玛窦 带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 作介绍给中国。

  (4)宗教: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唐朝玄奘西

   游古印度;伊斯兰教在唐时由阿拉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西方传教 士华。

  ()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传入中国。

  二.规律小结

  1.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一些基本规律 (1)条:政治基础(社会 环境)+经济基础+化基础+对外交通+对外政策;中国古代先进的经 济、科技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基础;政府的对外政策,政局的稳 定和交通的发展,以及交通工具的进步等,也是其重要条。

  (2)内 容:反对外侵略、援助邻邦国家、中外经济化交流、政府使节互访、 对外政策等。

  (3)目的:传播中国传统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 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形象;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 上互补互利;学习外国化,丰富自己的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根本 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

  (4)特点: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

  以官方贸易为主;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而以加强友好往为主;对 外贸易与化交流同步进行;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回族的形成;

  我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以友好为主流;从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前四 点又是中国古代贸易的特点。) ()对外经济化交流的四条渠道:一 是贸易,包括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形式;二是官方派遣使节、留 学生等;三是通过宗教人士实现;四是通过战争。

  (6)古代对外关 系频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①原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 通发达;实行开明的外交政策。②表现:政治军事外交往;经济贸易

   往;科技化交流。③影响: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 进了中外双方的发展。(7)对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主流的认识: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平等待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 经济化交流。

  (8)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启示:对外开放,对外经济 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加 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 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潮流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化 交流的重要条;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主流,说明我 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2.中国古代中外化交流 的三次高潮 中国是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 元,中华化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明的进步;同 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明成果,不 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明。

  (1)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 一端的海陆两途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外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 第一次高潮。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 洲地区。汉字也传入朝鲜。儒学经典传到日本。传入中国的有佛教、 象牙、香料、宝石和多种植物等等。

  (2)唐、宋、元时期,中外化 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第二次高潮)。中国的造纸、纺织 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 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传入中国的有:印度熬糖法、天、医学、音乐、 舞蹈、佛教及祆教、摩尼教、占城稻等等。

  (3)明末清初,伴随着 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

   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 开物》被译成许多种字流传国外。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化传人南 洋。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 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华,利玛窦带西方 的科技著作。

  3.古代中国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的原因及影响 (1) 原因:①是清朝政治需要: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成为统治阶级必然引起 汉民族人民的反对,使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威胁统治为防范中外结成反 清联盟;②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特点的反映:清前期工商业比较发达, 但自给自足封建经济仍占领重要地位,使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 无须和外国“互通有无”,还害怕外商与沿海人民往滋事;③重农抑商 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④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发展到顶峰的必然;

  ⑤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结果。

  (2)影响:①积极方面,一定程度抵 制了外国政治侵略,暂时延缓了殖民侵略,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 发展;②消极方面,几乎隔绝了中外联系,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三.热点冷点

  1.中国古代各时期与主要国家和地区交往的主要史实是历年高考 的热点。

  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阶段特征、政策分析及其与政治、 经济、化、国际环境等方面的联系是高考的冷点。

  3.应高度关注中 外化交流方面的复习与训练。

   四.高考题例 01.(2006 江苏历史 2)下列历史事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倭奴国奉贡朝贺 .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 D.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02.(2004 全国四卷综 13)日本大化改新期间向唐朝学习的主要内 容是 ①政治经济制度 ②建筑样式 ③中国姓氏 ④儒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②③④ D.①③④ 03.(200 北京综 12)下列史实反映唐代中印友好交往的是 A.佛教传入中国 B.法显游历天竺 .义净西行研究佛学 D.鉴真渡海传播佛法

   04.(200 北京综 13)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 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 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 B.造纸术

  .雕版印刷术 D.罗盘针

  0.(2006 广东历史 4)下列中外化交流事中,发生在宋代的是

  A.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 B.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活字印刷术开始外传

  D.引进玉米和甘薯

  06.(2008 四川Ⅰ卷综 13)公元 71 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 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 进了中阿之间的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07.(2009 年重庆综 13)汉武帝时期,一位前往中国的日本人途经 朝鲜半岛时可能看到 A.作坊里正在生产麻纸 B.寺庙里在进行佛

   事活动 .工匠用雕版印刷书籍

  D.许多中国人在那里生活

  08.(2009 年浙江综 13)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

  流十分繁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耕作技术大体经理了从“刀耕

  火种”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 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

  家蚕丝—棉花 .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印刷术

  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09.(2009 年浙江综 1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土地 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 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

  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 ④表明清政府行使和维护的 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 B①③ ②④ D③④

  10.(2006 全国二卷综 38)(32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0 世纪至 19 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0-1 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宋 元 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 远洋航海技术

   16 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 世纪

   伽利略天望远镜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 波义耳近代化学 笛卡尔解析几何 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清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 至 19 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

   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细胞学说 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进化论

  清中期

  材料二 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化学、物理学的发

   展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 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还认 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 10 所大学更能把 科学推向前进”。(《致瓦&#8226;博尔吉乌斯》)

  材料三 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实 录》)

  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 10 至 19 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 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 16 世纪至 19 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8 分)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从经济、政治、思想化三个方面,分析 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8 分)

  (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 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12 分)

  (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4 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B A、D 项为西汉武帝时,项为西汉元帝时。

  02.B 排除③项。

  03. 只有项在时间和方位上都符合要求。

  04.D 只有 D 项在时间和影响上都符合要求。

  0. A 项在西汉末年,B 项在唐朝,D 项在明朝。

  06.A 造纸术在 8 世纪传入阿拉伯,正好在唐朝。

  07.D 汉武帝时期是公元前 2 世纪,造纸术传到朝鲜最早是 4 世纪, 佛教由中亚传到中国中原地区是西汉末年(传到朝鲜更晚),雕版印 刷术是隋唐时期中国的印刷术。

  08. 指南针应是南宋末元朝初年传到阿拉伯的。

   09. ①③两项不符合历史事实。②④两项突出意义。

  10.

  (1)(用发展的眼光看变化,从性质上对比)从领先转为落后。(4 分)欧洲是近代科学,中国是古典科技。(4 分)

  (2)(从经济、政治、思想状况分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 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3 分);资 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2 分);人主义 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了近代科技迅速发展(3 分)。(如答出 其它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加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

  (3)(从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经济基础、化政策等方面思考)君 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2 分);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 芽发展(3 分);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3 分);

  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了人 才,阻碍科技发展(4 分)。(如答出其它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加 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

  (4)评分说明:围绕生产力发展、政治经济变革、思想解放与科

   技发展的关系等任一角度回答,凡言之有理,均可酌情赋分。(4 分)

  五.新题预测 01.19 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多次华考察, 在《中国》一书中,他称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商业通道为“丝绸之路”。

  汉代丝绸之路的走向是 A

  A.长安——陇西地区——葱岭一一西亚一一欧洲 B.长安——玉门关——酒泉——今 x 疆——西亚一—欧洲 .成都——大理一—身毒一一西亚 D.长安——阳关——安西都护府—一葱岭——西亚 02.据史料记载,两汉时期,作为南北两条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楼 兰曾有积粟百万、威服外国的壮举,曾有挟制丝路、左右西域的辉煌, 然而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系的变化和战争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 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楼兰地区由绿洲变成了荒漠。” 导致楼

   兰明衰落的原因有

  ①人类活动加剧,破坏生态环境 ②经济重心的转移

  ③民族之间战争的破坏 ④两汉中央政府的移民政策

  A.①② B.③④ .①③ D.②④

  03.至今在荷兰、德国,橘子还被称为“中国苹果”,它是由阿拉伯 人传到欧洲大陆的。据此可推定 A

  A、中国可能是橘子的原产地 B、橘子是汉朝时期经丝绸之路传人 欧洲

  、橘子是唐朝时期由阿拉伯人经海上丝绸之路传人欧洲 D、德语与 荷兰语同出一

  04.在论及隋唐化时,鲁迅先生曾说,“那时我们的祖先们,对于 自己的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 别系的化抱有恢廓的胸襟与极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轻易地 唾弃。”能说明鲁迅观点的例子有 ①接纳了外宗教 ②引进西方自然 科学 ③吸收波斯纺织艺术 ④学习东罗马的医术 A.①③ B.①②

   ③ .①③④ D.③④ 0.梁启超曾感叹说,“哥伦布以后,有无量 数哥伦布……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之所以出后“郑和之后, 竟无第二之郑和”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 A A.受传统经济结构与政 治制度的制约 B.中国再没有出现明成祖式的开明君主 .明朝顽固 推行彻底的“闭关锁国”政策 D.中国造船工业比西方落后了 06.下 列不属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新现象的是 D A.西学东渐 B.中国与 外国侵略势力矛盾日益尖锐 .政府几度实施海禁 D.葡萄、石榴等 物种传人中原 07.诗人杜牧有“甘英穷西海,四万到洛阳”的诗句。

  诗中的“西海”是指今天的 D A.红海 B.里海 .孟加拉湾 D.波斯 湾 08.最能反映中国与日本政治关系的材料是 D

  A.徐福东渡的传说 B.《汉书&#8226;地理志》记载倭人的生产生 活

  .日本出土的汉代铁器、漆器等 D.日本出土的“汉倭奴国王金印” 09.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通过陆路和海路均可到达今天的朝鲜半 岛。以下技术或物品属于唐朝时开始传入朝鲜半岛的是 B

  A.漆器 B.茶种 .活字印刷术 D.铁制生产工具

  10.“舍身取义传道艺,唐风漾溢奈良城”。郭沫若的这两句诗描述 的历史事是 D

   A.张骞通西域 B.唐僧义净西游天竺研究佛学

  .郑和七下西洋 D.唐僧鉴真东渡日本

  11.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 分析不正确的是 B A.直接原因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B.实施该政策后与外国完全断绝往 .其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占统治地位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 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 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 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 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

   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 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 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9 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其危 害。(11 分)

  答案要点:

  (1)有益之处:①互通有无;②增加居民收人;③稳定社会秩序。

  (9 分)

  (2)①原因:自然经济为主;防止沿海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海 患。(4 分)

   ②危害:阻隔中外贸易;造成人民贫苦和社会不安;沿海港口城市 走向衰落;影响商品经济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分。答对 3 点即可给分)是导致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之一。(2 分)

  

篇八: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强化作业:4-9-1(含答案)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 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 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资料来源:《唯心历史观的破 产》(1949 年 9 月 16 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版。)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外国人没有理由看不起中国人和中国文化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 C.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中国的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所起的积极作用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A 项没 有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认识,不符合题意。B、D 两项尽管材 料能体现但不是“主要”的。只有 C 项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的 影响。

   2.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我 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 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中央高度关注文 化是因为( )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物质力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②错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④错误, 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①③符合题意。故选 A。

  3.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破”“立”结 合。“立”的方面,一要把握主流,二要培育民族精神,三要弘扬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四要发展科学教育,五要抓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六要创新使用文化载体,七要强化队伍建设;“破”的方面,一是“破” 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二是“破”存在于官场、社会和媒体中的“三 俗文化”。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A.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社会主义文化

   C.马克思主义 D.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答案] B [解析] 本题立足教材,突出考查基础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的记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是先进文化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的指导思想;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社会主义文化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 本质。故答案是 B。

  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 文化自信,下列对文化自觉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是对文化地位的深刻认识 ②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③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④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④主要讲的是文化自信,与题意不符,故排除④。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

   感召力,这是因为 ( ) ①它是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 ②它科学地回答了当今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③它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④它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说法错误,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②③④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6.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宏伟目标前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此有人认为:

  “只要树立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 国。”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案]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 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上述观点有其合理性。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除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外,还应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强国的必由之路;还应该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前进方向,投身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 文明全面发展。可见,上述观点还有不足之处。

  创新拓展 一、选择题 1.十八大报告指出,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 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吹响了号角。这表明( ) 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政治保证 ③中国共产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织者 ④十八大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转折点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者,而非组织者,故③说法错误。马克 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④说法错 误,排除,选 A。

  2.在世界文化史上,中华文化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且在很长的时

   期内居于领先水平,但在近代却落伍了,而使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 的重要转折点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C.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 D.“文化复古主义”的盛行 [答案] B [解析]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 折点,故选 B 项。A、C、D 与题意不符。

  3.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曾经为人类贡献了最灿烂的中华文化, 但到了近代却走向衰微。今日中国的和平崛起,既是经济、政治的崛起, 同时也应当是中华文化的崛起。近代中华文化走向衰微的原因是( ) ①“文化复古主义”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②劳动群众缺乏创新精神 ③处于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 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近代中华文化走向衰微的原因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 因,③是内部原因,④是外部原因。①②不是中华文化走向衰微的原因。

  

篇九: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全员营销”培训研讨

  二○一○年五月

   目录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 全员营销内在含义的竞争力剖析 • 全员营销绩效提升的执行力强化 • 全员营销跨部门协作的服务技巧

   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

  劳动力

  生产力 效率

  品质力 效果

  创新力 价值

  1970 1980 2000 2008

   企业竞争力展现

  成本

  利润

  成本

  利润

  成本

  利润

  过去 价格和利润 由企业决定

  现在/将来 价格由市场

  决定

  利润由人的创新 能力确定

   市场竞争引起的企业趋势竞争

  商 项品 目种

  类

  品 质

  生 命 周 期

  需 求 量

  价 格

  交 期

  设 备

  利 益

  人 员 能 力

  以 往

  少

  普 通

  长

  多

  普 通

  长

  普 通

  普 通

  单 一

  现 今

  多

  高

  短

  少

  低

  短

  增 加

  少

  多 元

  员工的执行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营与销两者之间的差异

  营

  主动式

  销

  被动式

  引导方式

  推销方式

  价值为手段

  价格为手段

   营销理念的演进

  生产导向型时期:

  生产优先的思考逻辑,如何提 高生产力?

  客户导向型时期:

  客户利益优先的思考逻辑。如 何提供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

  1896-1930

  1930-1950

  1950-1960

  1960-至今

  销售导向型时期:

  销售优先的思考逻辑,如何提 高销售力?

  社会导向型时期:

  如何提高企业社会形象?如何 站在长期观点,提高社会及客 户福祉

   营销理念的演进

  全

  产品推动力

  需求洞察力

  营销推动力

  员

  品牌价值力

  客户

  技术创新力

  营

  整体服务力

  销

   全员营销理念

  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和突出能力,参 与到企业的日常经营工作当中去,打破固有 的销售和综合脱节的弊端,将企业人力资源 有时发挥到极限,从而提升经营效率。

  产品 价格 渠道 促销

  需求 成本 便利 服务

  厂家

  客户

   推动全员营销的核心系统诠释

  建立全员营销 的意识

  规划合理的 部门职责

  提升员工的 专业程度

  企业 竞争力

  制定完善的 激励机制

   全员营销前的问题思考(一)

  事先对客户进行分析,思考如下问题

  一、谁是我们目前的客户? 二、谁是我们心中理想的客户? 三、客户选择合作伙伴或购买产品的标准是什么? 四、客户的购买状态如何? 五、客户什么时候需要?我们如何开始与客户合作 六、客户习惯的购买某种商品的方式 七、客户愿意尝试使用另一种方式构买产品吗?

   全员营销前的问题思考(二)

  八、那些因素影响客户的购买过程? 九、那些人影响最终的购买过程? 十、我们的客户分为几种类型? 十一、每一种类型的客户如何满足自己的需求? 十二、不同类型客户间的需求差异性如何? 十三、我们是否采用正确的方式开发了新的客户? 十四、如何满足新客户的需求? 十五、需要什么样的渠道和方法去影响客户需求的

  多样性?

   全员营销的内在分工架构

  高层管理

  掌控战略目标,为企业绩效负责

  中层管理

  各部门的管理

  基层主管

  直接面对做事的员工,指 导或监督员工做哪些事、 如何做

  执行层

  生产

  营销

  人事 研发

  直接从事执行,并无 监督其他人工作的 责任

  财务

   各部门在全员营销系统中的角色分析

  采购:价格/交货期/定价方式/原材料信息的咨询服务 研发:技术支持力/新产品开发能力/产品改善/参与客户新产

  品开发

  的程度/咨询服务 质保: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与食品安全的过程控制能力/检测

  设备与方 法/现场环境与清洁/虫害控制/咨询服务 仓储:司乘人员的服务能力/配送车辆的形象与清洁/适时卸

  货/快速卸货/规范卸货/按要求堆放 财务:账款期/发票及时准确/价格稳定 高管:经营文化匹配/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公众形象与品牌/

  高层间的互访沟通/相关行业的信息交流/供应商的系统能 力/创新管理

   目录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 全员营销内在含义的竞争力剖析 • 全员营销绩效提升的执行力强化 • 全员营销跨部门协作的服务技巧

   企业高效能执行力的特征

  尺度

  力度

  尺度

   企业执行力与竞争力的关系

  把事做对的 手段

  做对的事的 目的

  低 节浪 流费

  高

  绩 效

  开 源

  效率

  效能

   企业执行力不佳的原因分析

  一、过高估计团队的执行能力 二、出台管理制度时不严谨 三、目标设置或分配不均 四、缺乏企业文化建设

  高层管理层面

  一、心态:不想严格管理 二、缺乏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 三、执行过程过于繁琐 四、缺乏目标管理与责任分解方法 五、却少团队文化建设 六、缺乏高效的奖励与奖惩技巧

   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系统分析

  中层

  高层

  基层

  一堵墙

   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系统分析

  中层

  高层

  启 下

  基层

  承

  下

  一座桥

   硬币游戏

   提升执行力的三大核心因素

  动机心态

  目标计划

  执行力

  促进控制

   我真的老了

  美国尼尔森调查公司,曾 对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做 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的题目是:

  你最后悔的是什么? 并列出几十项生活中最容 易后悔的事情, 供被调查者选择。

  结果……

   第一名:75%的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 以致事业无成

  企业

  事情

  事业

   执行力中的执行动机找寻

  求 财! 求 名! 求荣誉!

  标准

  待遇

  能 者多劳

   企业成员在执行过程中的职责阐述

  执行力层次

  经营 管理 执行

  知难行易,拿方向 知行合一,抓细节

  知易行难,工实事

   管理者的执行力系统分析

  战略理解与转化

  (解析、决策、计划、沟通)

  流程优化与完善

  (流程、细节、解决问题、调整)

  员工领导与激励

  (授权、督导、激励、考核)

   目标流程

  长期 目标

  中期目标

  短期目标

  月/周/日/即时目标

  终极目标 五到十年 三到五年

  组织总目标 分公司目标 部门目标

  一到三年 善用每一天

  个人目标 剥洋葱法

   哈佛的调查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

  响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

  、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如

  下:

  3%

  有明确的长期目标

  有清楚但短期目标

  10%

  有较模糊的目标

  60%

  27%

  无目标

   哈佛的调查

  25年后,这些人的发展是怎么样的

  类别

  具体描述

  3%的人 10%的人 60%的人

  25年来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 不懈地努力,现在,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 ,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不断地实现和超越自己的短期 目标,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 ,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生活与工作相对较安稳,但都没 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27%的人

  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过得很不如意,靠社会救助 ,并且经常抱怨别人,抱怨社会

   高价值执行目标的明确技巧

  一、要明确 (Specific) 二、可测知 (Measurable) 三、可达成 (Attainable) 四、要务实 (Realistic) 五、有时限 (Timebound)

   各部门目标设定SMART(范例一)

  T时间性

  S具体的

  至2009年第四季度,工作绩效全面提升 销售部门将获利率提升2%。整体合计1000万

  R相关的

  M可衡量的

  A可达到

   各部门目标设定SMART(范例一)

  T时间性

  S具体的

  至2009年第三季度,产品生产力全面提升 生产部门生产力提升10%。产值提升20000件

  R相关的

  M可衡量的

  A可达到

   目标设定所应遵循的原则

  开源节流原则(挂钩各部门绩效目标)

  新:创新 营销模式创新

  美:美感 商品样式变美

  绩

  增:好处

  效 销售利润增加

  价

  值

  省:降低 进货成本降低

  美 快:美速感度 商到品货样速式度变美快

  开

  源

  人:使用

  节

  顾客满意度提升

  流

  多:产量 产品产量变多

  安:安全 设备操作安全

   制作SMART(练习)一 :

  一、试着按SMART要求写下你的量化目标

  二、确定目标并不难,难的是目标确定后如何专注于确定好的目标, 防止在日 常工作中偏离最终目标。对此,建议你厘清以下问题:

  (1)实现目标有哪些障碍?

  (2)我现在的工作必须做哪些改变?

   制作SMART(练习)二

  (3)应该从哪个地方开始:

  (4)我应该注意哪些事情,避免影响目标的达成?

  (5)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

   主动出击找办法强化执行技巧

  一、要解决什么问题? 二、界定问题?急迫严重性? 三、寻求问题发生之原因? 四、确认原因? 五、对象拟定? 六、开展时间? 七、策划方案?评估可行性?费用? 八、执行方案成本分析

   策划制定执行方案

  理性判断

  创意创新

  拉高格局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执行方案的策划思维

  效益

  费用

  人

  事

  目标

  时

  地

  做法

  物

   执行方案行动计划(唱KTV追女友)

  效益

  不用打光棍 有人关心陪伴

  事

  自我介绍 看笑话书 看感性文章

  地

  KTV 宵夜行程安排 回家行程安排

  费用

  制装费 餐饮消费

  目标 追求女友

  做法

  分配人员工作 展现生化价值观 展现幽默风趣感

  人

  喝酒的人 点歌的人 玩游戏的人

  时

  假日 晚间 轮流时间

  物

  蛋糕 香水 门票

   执行方案行动计划(嫁入豪门)

  效益

  不用工作 不愁吃穿

  费用

  制装费 交际费

  人

  开车师傅 狮子会会员

  事

  做善事 参加PARTY

  地

  聚会处 行程安排

  目标 追求女友

  做法

  谈论话题 生活价值观

  时

  假日 晚间

  物

  珠宝知识 精品品位

   同步练习(一)

  运用80/20原理管理你的时间

  第一步:将你每天的工作全部列出

  姓名 部门:

  时间

  工作内容记录 简要内容

  日期 职务:

  是否为例行公事

   如何确保项目顺利开展

  一、事前要充分的调研与分析 二、寻求多个方案来作为备选 三、好的市场开发与总结提炼能力 四、要有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 五、把实施与推动的计划做好 六、选择最佳的时机来做这件事

   按流程执行的步骤与方式

  一、依工作的重要性决定工作的优先级 二、以工作的重要性决定投入工作的时间 三、同性质、同种类的、类似性高的工作分门别类进行 四、不断地思考是否有效率的工作方法 五、备齐以往的做法、相关的数据、相关的信息,当做工作

  前的参考 六、请教有经验的前辈 七、随时定出完成工作期限 八、准备好必要的工具、材料、器材 九、避免用过大的手段达成较小的目的以造成浪费,杀鸡焉

  用宰牛刀 十、避免用过小的手段达成较大的目的以造成无法做到,螳

  臂当车

   执行过程中管控内容的分析

  5W2H的 问题解决

  方法

  WHY(何故?) WHAT(何事?) WHERE(何处?) WHEN(何时?) WHO(何人?) HOW(方法?)

  HOW MUCH(花费)

  为什么这么做? 原因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做什么工作?

  在那里做? 从哪里入手? 什么时机最适宜? 要花多少时间, 什么时候完成 谁来完成?谁来承担? 谁来负责?谁来协助?

  怎样的方法?如何实 施?如何提高效率?

  做到什么程度?整体 数量如何?质量水平 如何?费用产生如何?

   管控的评估标准制定

  工作责任感

  客户服务意识

  工作品质

  执行成果评估

  工作效率

  工作技能

  团队合作

   管控绩效评估有效工具

  评估项目

  工作素质/准确性 完成的工作素质是否合乎标准

  工作效率 能否于指定时间完成工作

  工作知识/技术水平 是否有足够的工作知识及技术来应付工作要求

  自发性/积极性 工作态度如何?有否积极的参与产品的改进

  团队精神 在工作方面的合作性及同事之间的合作性如何

  可靠性/独立性 是否经常督导?能独立处理工作吗?

  组织能力/时间管理能力 能够有效地善用时间和资源,确定工作的优先秩序

  低于可 接受水

  平

  工作表现总评

  2 可以 控制

  3 良好

  4 优良

  5 优秀

   全员营销提升绩效的执行力方法

  一、是靠高度的责任心“干”出来的 二、是靠开拓创新“闯”出来的 三、是靠脚踏实地的工作“拼”出来的 四、是靠干部干部以身作则“带”出来的 五、是严格的制度和机制“管”出来的 六、是靠群众的支持和监督“促”出来的

   企业运作如同人体的运作

  高层是头脑 主要责任是经营决策,

  决定正确的事。

  中层是身体 主要责任是执行,宣达

  协调要做的事

  基层是相当于双手与双腿 责任是操作,迅速完成任务,

  把事情做正确

   部门间协作出现落差的原因

  业务部

  行销部

  研发部

  生产部

  财务部 人事部

   以客户为中心的内部客户认知

  企业

  外部客户

  利弊

  开源

  节流

  战略 战术 战斗

  竞争对手

  销售 营销 市场 人事 研发 生产 财务

   内部客户理念

  销售部门 生产部门 研发部门 采购部门 仓储部门 信息部门 人事部门

  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各职级、 职能、工序和流程间存在着提 供产品和服务的关系,请选择 出你的内部客户并说明如何做 好应有的客户关系管理,提供

  服务方为厂家接受服务

  质保部门 财务部门 公关部门 客服部门 市场部门 信息部门 管理部门

   游戏时间:(黑杰克对红魔鬼)

  1、黑黑 2、红红 3、黑红 4、红黑

  黑边正五百分红边负两百分 红边正五百分 黑边负两百分 双方各正一百分 双方各负一百分

  1、一次讨论完五局要出什么样的牌 2、讨论完后每局请队长派代表每局出一张牌 3、两组伙伴起立翻开牌对决

   不良跨部门协作的原因

  一、强烈的专业忠诚意识:

  不容易接受他人或他单位的意见

  二、各单位间权责不清 谁可管谁不界定或界定没有落实

  三、没有建立沟通管道与工具 往往只靠说的形式,形成沟通障碍

  四、流言蜚语太多 没有建立良善的企业文化

   进行跨部门间协作的注意事项

  一、建构真实的组织架构 二、个人的工作说明必须明确 三、充分组织制定和利用部门间的计划 四、定期组织部门间会议和人员沟通 五、塑造正确的沟通方式

   跨部门间协作有效的沟通方法

  口头报告原则

  一、先说结论 二、简洁、正确 三、实事与主管感想要区别 四、不要遗漏重要点 五、成功、失败都要明言

   跨部门协商式的冲突处理方法

  1、把事和人分开 2、利益重于立场 3、采用客观标准 4、创造多重方案

  双

  沟通 把饼做大

  信任

  赢

  关怀 理解

   跨部门协作障碍破除的策略思维

  1正 • 不要只看见 2反 • 确立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并反求对方 3合 • 仔细的把双方利益放在一起考虑 4漏 • 盘点有无被双方都忽略的利益 5决 • 一起找出利益的共同点 6跳 • 还是解决不了

  引发需求 有效说服 协助估算 重新研拟 找出共利 暂时结束

   跨部分协作拒绝请求的技巧

  一、直接回绝 二、说明原因 三、不必一直道歉 四、表示感激 五、要求更多时间考虑 六、设法使对方舒服些

   跨部分协作冲突过后的处理方法

  一、坦率道歉法 二、清楚解释法 三、自我解嘲法 四、将错就错法 五、转移话题法 六、物质补偿法

   十全十美的客户关系建立执行步骤

  第十步:学习推荐及帮助别人更成功 第九步:教会别人帮您的途径与方法

  第八步:感谢推荐时表示回馈 第七步:拉紧关系,成为信息交流平台 第六步:用感谢信函或邮电表示感谢 第五步:自己成为有价值的影响力 第四步:同核心人物会谈有效请教 第三步:研讨接近核心的策略方法 第二步:判断谁是群体中核心人物 第一步:调整心态,双赢取向

   讲师总结

  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

  我们不能改变容貌,但我们可以展现笑容。

  我们不能控制他人,但我们可以引导改变。

  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但我们可以利用今天。

  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但我们可以事事尽力。

   谢 谢 大 家!

  63

  

篇十:中国民间外交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中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政策 史料梳理

  学校: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丰润校区 部门:工程教育部 年级:13 级机械五班 组员:白荣泽

  常路路 房伯宁 付维东 高国庆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 用越来越大。

  【关键词】中国外交、独立自主、外交成就

  我国建国以来不断地摸索外交政策,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外交政策和方针。中国的外交方针不仅维护了中国

  的主权,也为世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世界的共同发展,维护了世界和平。的得了国外友好支持,

  坚定了自己的立场。

  一、建国初期

  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中共中央决定了在执行和平外交政策中的三大基本方针:

  一是“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自动继承同旧中国的一切外交关系,在新的 基础上重建中国同外国的关系。

  二是“一边倒”。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这是一个最不寻常、最具震动性的方针。在世界分裂为两 大阵营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新中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之内,将发展同苏联和各人 民民主国家的外交关系放在第一位。早在 1949 年 6 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就明确指出:

  “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这就是要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 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当时的国际环境决定了新中国政府不是倒向帝国 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 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1949 年 8 月,毛泽东提醒全党,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集团,要丢掉幻想, 准备斗争。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其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 国家和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1950 年 2 月,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使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站到了一起,大大改变了国际

  力量的对比。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外交发展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经过仔细观 察,冷静分析,对战争与和平问题重新作了科学估计。和 平和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始 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 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通要求。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关系到世界的稳定与繁荣,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前途,也关系到世界人民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因此,保卫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是中国 在新时期外交工作的主要内容。

  (二)更加突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原则。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 本原则。新中国成立以 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坚持这一原 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独立自主原则表达得更为完 整与明确。独立自主就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独立自主地制定和执行本国的外交政策。

  中国的外交政策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来决定,反对任何外来干涉,对待国际问题,完全根据事物本身的是 非曲直来决定我们的态度和立场,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中国决不届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同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结 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中国永远不称霸,永不搞扩张,同时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 略扩张行为。中国反对军备竞赛,主张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行有效的裁军和军控。在处理 国际事务中,我国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公认 的国际关系准则,坚持实事求是和伸张正义的原则。我们主 张在互相遵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

   平、稳定、公正、合理的新秩序。

  (三)对外开放是长期的基本国策。1982 年 12 月,中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把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正式规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世界经济的发展,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封闭 式经济,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中华要 腾飞,必须打开国门,走向世界。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不仅适用于 物质文明建设,而且也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普遍适用的经济行政管理经 验以及其它有益文化。我们的开放政策不仅适用于发达国家,而且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只要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利,我们就同他们进行合作。我国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有层次、有重点, 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格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在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和对外贸易等方面取得了巨 大成就,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家合作,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三、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邓小平提出的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构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79 年 1 月,邓小平在美国参众两院所作的 演讲中指出“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 制度。” 1981 年 9 月 30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九 条方针,其中包括“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1982 年 1 月,邓小平在会见 外宾时第一次把解决台湾问题的上述方针概括为“一国两制”,他指出,九条方针“实际上是‘一个国家, 两种制度’。两制是可以允许的,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要破坏他那个制度。不只是台湾, 还有香港问题大体也是这九条。”“一国两制”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但首先用于香港、澳门 问题的解决。在实践过程中,这一思想不断发展,更加完善。“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包括:

  1、基础是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

  3、“两制”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由宪法规定在台湾、香港、澳门设立特别行政区。特别 行政区地方政府除在外交、国防、宣战、媾和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 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 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都受法律保护。

  4、“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即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要部分的大陆地区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 相互支援,共同发展。“一国两制”思想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既洗雪了中华民族的屈辱 维护了香港、澳门的稳定与繁荣,为争取中国完全统一指明了方向。同时,中国运用“一国两制”思想 分别与英国、葡萄牙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实践,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对世界 和平事业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 响。

  1、“一国两制”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事业,史无前例。在社会主义探索阶 段,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中国人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的春风吹拂下,结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新时期。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是用新思想、新制度、新手段, 填补了这个时期决解新矛盾原则的缺失。

   2、“一国两制”表现了尊重人权,保障人民利益,是实现了“人性化”原则的典范。

  “一国两制”保证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不变,符合港 澳台同胞的要求,是尊重人权的典范。

  3、“一国两制”实现了祖国的统一大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维护了祖国的和平与稳定。

  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的指引下,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台湾问题也发生了质的 变化,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目前,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呈现良好的趋势发展,我们完 全有理由相信,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为期不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饱受战争创伤的华夏子孙的强烈要求, 也顺应了“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主题的要求。

  4、“一国两制”是解决部族矛盾和党派纠纷的典范,也是在解决民族问题上实现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的典范。

  5、“一国两制”的实施和发展,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充分的说明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不是 水火不容,不共戴天。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1、1996 年,中国、俄 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 协定。

  2、2001 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 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 APEC 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 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 APEC 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 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 年 11 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 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 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结

  建国以来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善了我国的外交环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我 国的飞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使我国以一个独立、和平、友好、互助的良好形象稳立世界。并借鉴外国 经验,找到与我国相契合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先进理念,打破惯性思维施行新政策,推进了世界的融合 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百度搜索,百度百科,百度文库。

  

推荐访问:外交 中国民间 现状分析

版权所有:上派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派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上派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20334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