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院校艺科融合创新中心建设途径探索

时间:2023-07-03 10:10:06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艺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是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内涵式发展建设的重要举措。艺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立足于学校在艺术设计教育上的特色,以“江南园林数字化创新”为切入点,从服务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产业发展需要出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引入实际课题项目重构开放、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结合新产业新技术调整教学内容,在项目情境中培养实践应用的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模式,以及搭建开放而多元化的教学科研团队等方面出发,介绍了“双高”艺术院校在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等方面所做出的有益性探索。

[关键词] 技术技能创新平台;
艺科融合;
江南园林数字化创新基地;
艺术设计教育;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2022年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双高计划”建设基层项目“江南园林数字化创新基地”(2022-A-3-2-5);
2021年度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ZI2021120202)

[作者简介] 尹仕美(1975—),女(苗族),贵州都匀人,风景园林博士,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设计、特色风貌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09-0000-04 [收稿日期] 2022-10-24

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我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的重要建设任务,建设目标在于“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平台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兼具科技攻关、智库咨询、英才培养、创新创业等功能,反映学校办学特色,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艺科融合

艺科融合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艺术是人们直觉、整体地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
科学技术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知识体系。“艺术与科学堪称人类文明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1],科学技术发展为艺术提供了宽松的文化环境、新的物质技术手段和传播手段,促进了新的艺术种类、艺术形式、艺术方法、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的产生,使人类的生活品质和精神文明需求得到不断充盈与升华。在科技强国、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今天,艺科融合将破解传统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专业壁垒、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领域的脱节、对新技术与新问题反馈的相对滞后等问题困境,转向问题导向意识、利用先进科技为人类自由全面发展而服务的跨学科发展模式[2]。

二、艺科融合创新中心

艺科融合创新中心是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发挥学校在艺术类型教育上的特色,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服务于上海及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始建于1960年,是上海市唯一独立设置的设计类高职院校,是国家百所示范院校中唯一的一所艺术类院校,也是国家56所双高院校中唯一的一所艺术院校。学院现有24个专业,包括了高职艺术设计的绝大部分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群,3个上海市专业群,形成以工艺美术为底蕴和优势的办学特色。

依托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优势,“双高计划”启动以来,学院立足于自身办学特色,更加注重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结合,“构建‘非遗传承筑基+艺术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机制,一方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非遗传承与设计创新,拓实学院一脉相承的文化底蕴和特色优势,进一步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上海文化品牌建设;
另一方面适应时代创新需求,在艺术、科技、商业与城市生活中寻找定位,增强产教融合,提升艺术与科技结合,做大做强新兴专业与创新,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服务”[3],解答时下如何培养“一专多能”“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话题,发挥高职院校在应用型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艺科融合基层项目建设探索

江南园林数字化创新基地是学校“艺术科技创新”驱动轮的重要抓手,由我校国家级职业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建设,从思想政治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及科研团队组建等方面探讨应用型艺术设计类人才教育提质培优的建设途径。

(一)立德树人,德技并修

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基地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首先,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实现艺术设计教育“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的建设内涵。其次,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推进一体化课程建设。江南园林艺术与数字化技术背后是社会思想、人文精神、技术技艺的综合反映,课程建设从历史的视角让学生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分析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思想性融入系列课程的整体设计之中,循序渐进、逐步深化,让学生在江南园林数字化创新的过程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重培养具备知识、技能、素养融合为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建设技能型社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1.凝聚特色,精准定位。基地立足于实践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需要,发挥数字媒体技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上海“创新之城”“人文之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主动对接上海数字化转型发展需要,贯彻落实《中華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精神,围绕艺术设计教育特色,推进类型教育建设,为上海产业经济社会发展而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的发展要求,要“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并将“数字孪生城市”第一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报告中。上海作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进一步提出“面向数字化时代的城市功能定位,加强软硬协同的数字化公共供给,加快推进城市形态向数字孪生演进,对标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数字化标杆城市”的政策目标。数字孪生城市正在纵向上串联产业链的上下游,横向上向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围绕着多样化场景应用开发的数字孪生城市正在成为产业发展的重点。目前,建设行业是数字孪生城市应用的主要领域,基地立足于地方文化与产业发展需要,以江南园林数字化的场景应用开发为创新切入点,从信息模型(CIM)、场景建模、数据融合与渲染、模拟仿真、交互与控制等主要产业环节切入,将产业链、教育链融合在一起,培养数字孪生行业的技术技能人才,推进艺术与科学技术融合的协同创新,满足产业与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2.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基地基于数字化场景应用开发的系列技术创新,与古猗园共建江南园林数字化实践实训基地,同时邀请场景交互体验和平台开发等方向的数字化技术企业,发挥学校在信息模型、场景建模、场景仿真等方面的优势,并整合数字化技术企业在场景应用开发方面的技术特长,联合培养城市数字孪生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人才需求。

校企合作共建基地在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实用性和实效性,接轨社会经济发展,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及时更新人才培养的技术技能要求,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

基地结合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特点,以数字化场景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打破单一主体、封闭型的教学模式,构建开放的、多元的育人平台,通过项目化情境组织“教学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将学科发展和数字孪生产(行)业最新发展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模块中,培养知识、技能、素养融合的数字孪生技术技能人才。

1.培养工匠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基地建设应以实际课题教学为主导,在真实项目情境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一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责任心教育与自我价值实现教育。通过专业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的融合,引导从社会生活意义去理解艺术设计的社会价值与意义,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专注敬业的态度。艺术设计是以综合为手段,以创新为目的的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学生既要有诗人一样的感性,又要有科学家一样的严谨。学生要发挥专注、敬业的工匠精神,反复训练和突破,才能实现学习过程转变为设计生产过程。三是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艺术设计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在掌握设计理论与思想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挥其自身能动性进行应用创新与创造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团队协作、物联网、校企平台等多途径理解艺术的真谛、工匠精神的理想信念,才能创造出健康的思想文化艺术。工匠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秉持敬业、精益、创新、专注的职业精神,不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塑造文化自信的精神产品。

2.“双导师”联动教学。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呈现出生源参差不齐、文化课分数不高、思想较为活跃、比较感性、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等特征,为培养出知识、技能、素养融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基地作为数字媒体技术教师教学创新的孵化平台,与数字孪生行(企)业导师共同组建“双导师”教学联动教学模式,以真实课题为导向,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项目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和主动建构。

“双导师”教学联动模式以“‘双导师’指导、专业引领、市场化运作为特点,构建了‘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创業教育+就业教育’的教学情境”[4-5],专业导师与行(企)业导师围绕项目实施理论知识及技术技能要点,为学生提供专业理论与技术技能职业能力指导与创业服务指导,增强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3.岗课赛证,相互融合。在以学历教育为根本的教学组织过程中,积极引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将职业技能要求融入相应的专业课程知识模块之中,并在基地项目中加以进一步应用,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教育体系的融合;
同时,将职业技能大赛引入专业课程知识模块之中,将赛事内容以项目形式嵌入课程教学体系,并且积极引入各项专业类赛事,一方面,组织学生内部组队参加竞赛;
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跨校组队参加竞赛。目前,我们已与多所本科院校组队参加了不同的竞赛,有助于学生在跨校、跨专业、多层次的团队协作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努力方向。由此,基本形成了“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大赛+其他竞赛”的人才培养模式,基地建设通过实际项目情境有利于促使学生更加理解学习任务与职业岗位的关系,知识传授、技术技能培养、专业素养等得到了较好的融会贯通。

(四)高水平结构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推出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战略要点。基地教师队伍按照“跨界融合、高端聚集、结构优化”的原则,注重顶层设计,从产业转型发展人才需求出发整体规划师资队伍发展,构建高水平结构化“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从龙头企业引进部分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很强的教师进入专任教师队伍完善已有师资团队;
另一方面,以实践课题为主导,不断优化与数字化模型、交互与控制等数字技术领域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研发数字化场景应用开发的全产业链技术。

基地师资队伍建设以国家级职业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下的风景园林设计和数字媒体技术两个专业方向教师为主。目前,团队共8名专任教师、2名外聘教师,副高级以上职称6名、中级职称2名,专任教师博士2名、硕士6名,“双师型”教师共6名,构成了以青年教师为基础、“双师型”专业教师为中坚、骨干教师为核心、专业带头人领军的梯形结构。在打造高水平结构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过程中,教师师德师风、团队结构合理化、团队负责人综合能力、教学成果、发挥专业优势及竞赛和社会服务等构成了团队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价值体系。

(五)科研與智库团队

基地以数字化场景开发技术技能为核心要素,汇聚人才建立多方参与的开放创新体系。专任教师在课题研究、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和技术转移的过程中,立足于自身团队能力建设“走出去”,同时将业界专家教授、科研机构、行业能工巧匠“引进来”,把中华优秀文化技艺传下去,把效益产出来,大力推动学校“艺术与科技结合,为上海乃至全国文化科技创意产业服务”的发展建设,为社会提供相关的技术服务咨询和培训工作,逐步形成内外兼修的数字孪生技术技能服务工作站。

结语

作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引擎,艺科融合创新中心服务于知识、技能、素养融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是以素质素养培养为根本,培养学生的时代担当与责任担当,要求学生以德立身;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三是构建“双导师”制,加强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内外兼修培养,“岗课赛证”全方位地促进学生对自身专业素养、专业技术、专业技能等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视;
四是立足于高水平结构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走出去”、行业学术专家“引进来”,构建多元开放的数字化场景开发技术的智库团队,为人才培养构建活跃的研究氛围。

艺科融合创新中心人才培养更强调独立性、灵活性与适用性,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中激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整体大局观、团队协作能力、工匠精神,以及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为职业教育完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体系中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做出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庞茂琨.丛书序言//[英]西恩·埃德(SianEde).艺术与科学[M].李敏敏,崔芳艳,谭晗,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1.

[2]张楠.“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艺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包装,2021,36(5):164-166.

[3]仓平.仓平:加强非遗传承筑基和艺术科技创新双轮驱动[J].设计,2022,35(6):64-67.

[4]刘浪.“双导师”联动模式下艺术设计类学生创业孵化功能提升研究[J].大众文艺,2017(1):209+245.

[5]罗佳.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7(Z1):11-14.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rt and Science Integration Innovation Center in “Double-High Plan” Vocational Colleges

YIN Shi-mei

(College of Urban Design, Shanghai Art & Design Academy, Shanghai 201808, China)

Abstract:
The art and science integration innovative center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Art & Design Academy. As an innovative point of art and science integration, Digital Innovative Center of Jiangnan Classical Garden adjusts talents training objective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Shanghai’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troduces practical projects to reconstruct open and diversifie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updates content of courses combining with new industries and new technologies, cultivates the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skill talent mode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under project context and builds an on-limits and diversifi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m. These explorations reflect the beneficial works done by the “Double-high Plan” art colleges in optimizing the positio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ypes,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optimizing the education mode of combining work and study.

Key words:
technical and skilled innovative platform; art and science integration; digital innovative center of Jiangnan classical garden; arts design education; talents training

猜你喜欢双高人才培养“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1期)2022-12-02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5期)2022-11-0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双师型”教师质量提升的实然、应然与必然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6期)2021-04-19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6期)2021-01-25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1期)2020-05-09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广东教育(2020年3期)2020-04-03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推荐访问:融合 途径 探索

版权所有:上派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派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上派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20334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