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机理、价值及进路

时间:2023-07-04 16:40:09  来源:网友投稿

赵 同 博

(广西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宁 53000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流思想理念,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青年的重要使命。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所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将红色文化与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相结合,将为深入推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打开全新视角。

准确分析红色文化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在联系,深刻把握两者的共通机理,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作用提供理论支撑。以红色文化为重要抓手,不断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航标灯、助推器和聚能环的功能性支撑,担负起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精神指引,凝聚起意识形态教育多方合力。

(一)红色文化是引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方向的航标灯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引领青年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方向,这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方向和育人成效。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就是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加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自觉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观点,凸显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基底”。通过意识形态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在积极参与反主流意识形态斗争中不断认同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为青年学生人生进程提供精神指引。

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从始于嘉兴南湖的伟大建党精神到孕育于黄土高坡的延安精神,从气魄山河的伟大抗战精神到大漠深处的“两弹一星”精神,从南海之滨的特区精神到新时代的伟大抗疫精神,无一不彰显着党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浴血奋战、艰难探索、不屈不挠、团结奋进的伟大精神。同时红色文化也和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相契合,展现了对伟大祖国的拥护和热爱。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对青年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为个人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增进青年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红色文化的导向功能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保障,利用红色文化这一载体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精神指引,带动青年学生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为青年学生的思想进步提供航标灯,确保青年学生不走思想弯路和歪路,确保人生前进方向不偏航。

(二)红色文化是深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助推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发挥着为党育人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和外界环境的冲击,原有传统的育人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变化带来的困境。比如,学校意识形态教育模式比较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学习兴趣难以激发;
意识形态教育资源和素材来源比较单一,更加倾向于现代社会时事政治内容,难以深入学生内心。学生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教育过程偏向机械灌输,难以达到从情感上真正感染学生的育人效果。

红色文化作为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实践中所形成的先进文化,凝聚着一代代人艰苦奋斗的正能量。这种优质文化资源蕴含着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进征程,代表着我国文化前进的导向,承载着无数志士仁人对民族复兴的殷切期望,见证了我国崛起于东方的峥嵘岁月。不同地域存在的红色文化资源都包含着对历史情感的集体记忆,这种文化对人具有更深层次的影响,可以让人民从心底里铭记中华民族昨日所经历的磨难之多,从现实中体验中华民族今日的辉煌成就之大,使之紧紧与党同心、随党同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

高校青年学生可以充分借助红色文化这一中国人民的共同历史记忆,从中感悟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为旧中国谋求出路的大无畏精神,让青年学生走进那段红色历史,在红色基因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发下,不断增进青年学生对党和国家历史的情感认同。红色文化的融入打破了以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只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学生内心的尴尬局面。凭借红色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助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

(三)红色文化是凝聚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合力的聚能环

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节点。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走向。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将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任务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从多方位深层次对青年学生进行先进思想理论的教育。因此,高校应当从多方面联合发力,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意识形态教育的资源,营造浓厚的意识形态教育环境,让青年学生感受多方面的熏陶。

红色文化种类丰富多样,分为精神和物质两种存在方式。物质形态的文化成果是红色文化的承载体,它主要包括革命先辈留存的革命遗迹、党领导人民团结奋进的胜利成果,以及建立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展览馆等。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主要包括革命文献、革命文艺以及展示党的百年奋进历程的文学作品等。无论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成果,都承载着中华民族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能对人产生多方面影响。把红色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为高校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坚强的精神支撑。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充分借助红色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将不同形态的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学校实践活动、学校制度文化之中,将显性红色文化和隐性红色文化相结合共同营造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多措并举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相衔接,拓展意识形态教育空间,助力形成多方联动的教育合力,让青年学生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感悟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主动转化为追求人生价值的无穷力量。

红色文化以其丰富的价值内涵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入探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价值是促进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题中之义。通过挖掘红色文化的“理想信念”“追求真理”“人民至上”“核心价值”基因,将其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可以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推动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加深化发展。

(一)红色文化的“理想信念”基因利于增强大学生道路自信

“理想信念”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面对敌人和困难不屈不挠、绝不退后的坚强意志,是党在挫折中一次次重新站起来的信仰支撑。红色文化的“理想信念”基因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灵魂,是共产党人“革命理想大于天”的坚定信念。“理想信念”基因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撑起共产党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坚强傲骨。“道路自信”是对我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的理性认知和态度认同,坚信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引领下才能行稳致远。自革命胜利后,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难探索出了适合中国本土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将红色文化中的“理想信念”基因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开辟到不断发展的全过程,成为中国式发展道路前进的文化支撑。这种力量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理想信念。从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脉络来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上,中国道路的历史走向始终与红色文化价值方向相契合,坚定中国发展道路的理想信念始终与红色文化传递的精神价值有着深度关联。“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3]在红色文化氛围中感受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理想信念”的力量,夯实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仰之基,确保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方向上信心十足、信念坚定、信仰明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4]。将红色文化与意识形态教育结合起来,让青年学生对中国道路的历史和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强化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和认同,增强对中国道路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自信,旗帜鲜明地亲身践行和宣传中国道路。

(二)红色文化的“追求真理”基因利于增强大学生理论自信

“追求真理”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并结合中国社会具体实际,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落地生根”,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探索正确的思想理论。红色文化的“追求真理”基因包含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积极寻求能够启迪民众、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改变国家命运的思想武器的豪情壮志,展现了他们在来势汹涌的多元思潮中为探索真理、坚持真理的革命信心。从本质上讲,理论自信是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科学性和真理性的高度自信;
从实践上讲,理论自信就是坚持用先进思想理论指导党带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团结奋进。“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5]理论自信的根本来源是马克思主义这一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又扎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历史飞跃的理论创新成果之中,因此散发出真理的光芒永不熄灭。

将红色文化中的“追求真理”基因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红色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追求真理,探索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引领人民实现幸福生活的一部辉煌历史。红色文化的“追求真理”基因是党不断理论探索的历史积淀,汇聚了党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实践的不懈追求,体现了共产党人对“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始终不渝。马克思指出,理论虽然作为“批判的武器”不能摧毁物质的力量,“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6]。这深刻说明了理论只要深入人民群众并与实践深度结合,就能彻底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彻底的理论”,指导着我国国家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借助红色文化这一载体更好地帮助

青年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系列成果的基本原理,坚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始终相信真理的力量,提高学生的理论辨识能力,在真懂真会的基础上实现真用,引导青年将理论付诸实践,达到理论自信。

(三)红色文化的“人民至上”基因利于增强大学生制度自信

“人民至上”是指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党执政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水平。红色文化的“人民至上”基因源于共产党人的忠诚、不负人民的坚定信念,源于不忘初心使命、永葆阶级本色的执着追求,源于共产党人和老百姓血浓于水、鱼水情深的人民情怀。制度自信是坚信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社会制度,并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我国制度设计实施和制度优化调整的过程始终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至上”这条价值主线作为制度建设的定魂针。

将红色文化中的“人民至上”基因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自信。红色文化的“人民至上”基因体现了以人民的利益为导向、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见证了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协作取得的一个又一个伟大历史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围绕国家制度建设不断探索、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激发了新时代中国人民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力量。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相结合,有助于青年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生成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背景,让学生理解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代表人民利益的初衷,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特点,感受到我国社会制度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同时,青年学生在红色文化探索中领会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繁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巨大成就,深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坚定青年学生的制度自信。

(四)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基因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核心价值”是人民群众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主流社会价值观念的集中展示。通过社会核心价值影响社会成员,使其在行为上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达到和谐一致。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已经渗入红色文化之中,成为红色文化“核心价值”的理念来源。在红色文化“核心价值”基因的影响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扩充中国精神的内涵,这些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都成为中华文化中最深厚的力量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7]。

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中国人民最根本的精神归宿,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最深层的精神力量。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基因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成为中国人民奋勇向前的价值指导,增进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将红色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基因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一脉相承,是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动写照。红色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基因包含了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无数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中华文化底色的记忆,体现了贯穿始终的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增强了中华文化在新时代不断发展的底气。“文化自信是价值观自信的基石,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8]是否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深厚的核心价值观自信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独立自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核心价值”基因,让青年学生受到先进价值观念的熏陶和感染,形成对社会核心价值的积极拥护和自觉践行,不断提高学生的价值观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在意识形态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深入理解其“核心价值”基因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时代价值,激励青年学生深刻领会中华文化所具有的信仰力量,体会中华文化内在的独特魅力,鼓舞青年学生致力于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中华文化精神的传递,从而增进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9]。将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探索融入的具体实践路径,需要不断促进红色文化传播大众化,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化,擢升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化,聚焦红色文化环境特色化,以此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性、覆盖度、实效性和感染性,提高融入效果。

(一)促进红色文化传播的大众化,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性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0]。利用红色文化说服青年学生,就要促进红色文化的大众化传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内部动力,主动端正自己的思想态度,坚定自己的价值信仰。一是要促进红色文化知识教育大众化,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高校理论课堂中对红色文化的讲授要改变传统“你讲我听”的模式。要做好课前调查,摸清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疑问,唯有如此才能有针对性地传播红色文化。二是要推动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在课堂中学生主动理解红色文化内在意蕴的基础上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可以通过老师和学生间的充分互动,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生成逻辑的深刻把握,带学生回到历史发生现场,从情感上真实感悟先辈们心中的信仰,从而主动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要带学生深入红色文化遗址或红色文化博物馆,在与承载红色文化的实物面对面接触,升华学生的情感。三是要促进学生在红色文化实践中的主动性。在掌握理解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带动学生参与到红色文化传播志愿者活动中,积极向身边人讲述红色故事,传递红色精神,在主动的实践中深化自己的理解,也扩大了红色文化对周围人的影响,为红色文化助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更多渠道。

(二)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丰富化,拓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覆盖度

第一,要充分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红色文化相关校本课程。红色文化资源分布我国大江南北,各地的红色文化内容独特、形式多样,代表着当地红色历史记忆,要充分依托地方资源积极建设本校思政课程,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红色文化课程。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力量,积极融入新的校本课程呈现方式,编写传统红色文化学习纸质材料,开办学校红色文化专题学习网站,通过图像和音视频方式展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阐释得“有声有色”,让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网络学习红色文化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红色文化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第二,要发挥红色文化开发主体的联合力量,促进最大效率利用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当地特色红色文化,也应将全国各地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纳入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产生更加入脑入心的影响。鉴于我国红色文化资源较为分散,要充分发挥各地政府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相互联合,共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并建立全国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实行资源共享,更加丰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资源内容。第三,要开发红色文化学习第二课堂,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在当代,知识的境遇性、价值性、文化性已经走向实践。”[11]因此,拓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覆盖面,增强红色文化育人效果,就要积极开发红色文化实践资源。学校要利用区位优势,与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合作关系,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搭建丰富的实践教育平台,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良好的意识形态教育效果。

(三)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当前部分教师对红色文化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学理性理解还不够严谨,对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还未能充分掌握,对利用红色文化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现代信息手段还有欠缺等现实性问题。打造一批具有综合学科背景和学理性较强的专业人才队伍是促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首先,要提升原有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的红色文化素养。要通过组织定期的学习培训活动,邀请知名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对其进行专题辅导,不断提升对红色文化内涵意蕴的理解。要通过举办红色文化教育讲课比赛,以赛促学,在比赛中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应用红色文化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解,提高其对红色文化

融入意识形态教育的工作驾驭能力。其次,要引进和培养具有深厚红色文化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要积极引进具有综合学科背景的人才,为意识形态教育队伍不断引进新生力量。要培养引进人才立德树人的责任感,要通过对红色文化的细致剖析,提高学生对革命先辈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献身革命的情感共振。最后,要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联合作用。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培养一批具有新理念、高水平的意识形态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取信于学生,才能增强红色文化对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力。要积极发挥高校学科力量和智库力量,依托学术研究平台,建立红色文化研究基地,充分吸纳高校思政课教师、党委团委思政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以及青年学生骨干参与红色文化研究和阐释、深入探析红色文化对意识形态教育的时代价值,形成多方影响合力。

(四)聚焦教育环境的特色化,以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感染力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感染学生的心灵,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就要全方位全过程地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熏陶。通过打造特色的校园红色文化环境,促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第一,要大力组织红色校园文化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红色文化的陶冶和红色精神的感染。要借助红色文化组织系列主题活动,如举办讲红色经典故事比赛、红色精神演讲会、红色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组织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趣味性活动。第二,要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宣传平台组织和建设。要建设校园红色文化宣传橱窗、开设校园广播红色文化专栏、开通校园红色文化宣传新媒体平台来加强红色文化宣传,营造特色的校园线上红色文化环境。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校园特色红色文化内容宣传,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红色文化,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浓厚氛围,增强红色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第三,建设学校红色文化专题展览设施。建设红色文化教育长廊,举行红色文化专题展览,依托高校历史博物馆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建设校园红色文化雕塑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红色文化形象化的展示,延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空间,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就能受到红色精神的鼓舞。

猜你喜欢红色文化教育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红色是什么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21年11期)2021-12-06红色在哪里?儿童时代·幸福宝宝(2020年2期)2020-03-02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追忆红色浪漫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推荐访问:进路 意识形态 机理

版权所有:上派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派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上派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20334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