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轨口述历史周新六访谈录:城轨交通高架线路将迎更大发展空间

时间:2023-07-12 19:00:07  来源:网友投稿

【人物小传】

周新六,时任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1942年生,196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工程专业。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4年至1976年在铁道部第三设计院工作,1976年至2003年在上海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设计院工作。1996年担任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设计总体组组长。

采访时间:2021年4月1日

采访地点:上海市隧道工程设计研究院

主持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桥梁专家周新六,参与设计和建设的桥梁遍布我国大江南北,对于城轨交通的发展也有着专业并独到的见解。我们是在上海地铁3号线(原明珠线)设计时认识的,记得您是从铁三院来的。

周新六:我是1964年同济毕业,学桥梁的,开始就在铁三院工作,25年前进入轨道交通行业,工作57年了。我是从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当年叫明珠线的设计开始接触。这一条线在上海是第三条线,在全国大概也是前五、六条线。

主持人:上海地铁3号线是铁路的改建。我记得当年是由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设计院作为总体设计单位,很多单位一起参加。您第一次做总体,怎么协调整个项目的进行?

周新六:以前没有过多单位联合设计。铁路往往是一家单位一条线,而地铁是多单位联合模式。当时,上海隧道院、北京城建院都参加了,他们在这方面有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当时主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技术标准一定要把住,例如荷载标准、计算方法、计算模型等抓得很紧。当时叫总体组,我是组长。另一方面,我也是院里总工程师,与主要设计单位共同完成了方案。

主持人:上海地铁3号线作为最早的全高架线路,当时是怎么考虑标准问题的?

周新六:主要标准就是梁的刚度,挠曲的变形值就叫刚度,还有桥墩的水平刚度,再就是车通过时桥墩的横向的晃动。这些问题跟以前的桥梁设计规范有些不同。结构设计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荷载定了都可以做,但关键在于如何制定刚度。

首先制定竖向刚度,定的是30米梁、1/2000。数据怎么来的呢?“八五规划”时,国家做了一个高速铁路的研究,有很多的相关研究资料,其中对竖向刚度有个研究成果,是1/3000,速度越高希望刚度越高。根据我们的速度,用了1/2000。

还有就是桥墩的刚度。怎么理解呢?就是桥墩立在那里,列车制动的时候,一定把这个力传到桥墩上去,桥墩要晃动,晃动距离大了,就拉钢轨,钢轨里本来有很多的拉应力,比如说是20度锁定的,10度的时候就已经有拉应力,它都不能动了。车上去的时候,钢轨要弯曲,它本身就有应力。那么,这个应力就是控制桥墩刚度的关键。

说起来也是根据高铁的一个研究,每公分400吨,当时用的是320吨,减少了一点。还有一个指标很关键:横向的变形。这形成什么呢?形成钢轨的折角,如果桥墩移动了,这里有梁缝,车经过有直角的地方,就要增加列车轮轨之间的水平力,水平力过大就要脱轨。

主要是这三方面指标。我们到现在为止,仍然还是这些。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大家没搞清楚的就是无缝线路铺在桥上,它要产生一个纵向力,简支梁一端是活动的,一端是固定的,在温度变形的时候,梁要增加一点。可是上面是无缝线路,10公里、20公里是一动都不动的,你要走就拉这根钢轨,钢轨应力不就出来了吗?反过来,钢轨的应力不让你走,这个反作用力就作用到桥墩上,这就是无缝线路。

上海地铁3号线建设了第一条高架轨道交通的桥梁,无缝线路、无砟轨道,当时在国内高铁、普铁都没有,我们是第一个研究了无缝线路、无砟轨道结构。20多公里长的大桥全是无缝线路,设计我们解决了,叫轨桥作用问题。同时,这个桥梁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轨道交通钢轮、钢轨的,跟铁路是一样的。但它还是城市桥梁,桥梁体量不是太大,比较美观。这个是当时成功的地方。我们也设计出确实既解决有钢轮、钢轨的受力状态,同时也有城市桥梁特色。从荷载来讲,城轨交通跟铁路是一样的,都是16吨、17吨轴重,但所处位置不一样,铁路是在郊外,碰到一些变化很大的地形,有大跨度的桥梁。城轨交通主要是在城市,讲究要漂亮美观。

有一个问题当时没有解决好,就是振动噪声。明珠线上有好几处钢梁,其中有一处当初是做了这个考虑,这个地方列车经过几乎不知道它来了。但是大量的钢梁上没有采取减振降噪的措施。3号线不足之处就噪声比较大,道岔的地方有轨缝,叫冲击噪声,振动的是结构振动噪声,还有轮轨之间的摩擦噪声。现在看来,这值得要进一步再考虑。

3号线设计的时候,参加单位很多,上海隧道院也参加了。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从来没做过长大线路的无缝线路、无砟轨道桥梁,没有做过高架车站设计,我们借鉴了国家最早研究的高速铁路的一些技术资料,尽管当时的我国高铁一条都没有,但提速就在上海局,提速提到160公里/小时。

没有高速铁路,也没有一条桥上是无缝线路的。当时铁道科学研究院,还有各参加的设计单位,我们来一起共同研究解决了这些问题。

轨桥作用的问题,因为无缝线路,它也对桥梁发生一个作用。桥梁的变形,特别是桥墩的水平刚度、水平位移也要对钢轨的强度发生位移,

这个问题我们当时解决掉了,应该说比高铁还要早几年。后来把这些东西都纳入到规范,我觉得这是当时比较大的一个成果。

这条线至少有三点当时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第一,全国第一条高架形式的轨道交通,对高架桥梁制定设计标准起了很大作用。第二,从此以后形成了城轨交通的新概念,认为轨道交通不但可以走地下,在合适的条件下,高架敷设也很好,还节省投资。第三,从这条线开始,大发展轨道交通起到了很好的业界推广作用。我觉得这条轨道交通线还是很有意义的。

主持人:我们知道上海3号线的既有老铁路改建,一直是业内的话题。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当年9.2公里的旧的京汉铁路的一个利用,基本上还是重新建设的。在那个年代,我们国家建设了几条类似的高架线路?

周新六:基本上全部作为高架线,除了明珠线就是武汉这一条,它也利用老的铁路走廊,或者叫路由。上海地铁2号线过了黄浦江以后,走的就是高架了,延长到浦东机场都是高架。接下来上海好多条线,在有条件的地方都是敷设高架,到今天为止大概近1/3,它毕竟节省投资。

主持人:不仅仅节省投资,常年的运营维护要比地下简单得多。我是搞线路的,当年我们设计的时候,是能高架就不地下,要节省造价。

当年的主要问题是各城市的起步阶段,都因为资金问题筹建了很多年,步履艰难。现在我们的思路已经开阔了,以沿线土地开发利用来带动轨道交通的发展,这就带来高架以后沿线土地开发的利用,就没有在地下增值部分大了。我们还是要探讨。我个人觉得在合适的、有条件的地方,还是要做高架线路,后期的养护维修和运营费用会少很多。

根据协会的统计资料,大概是去年(2020年)年底,地铁的高架线路占到13.34%,最高大概是2015年的19.42%。也就是说,这些年正在建设的趋势看,高架线路是越来越少。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着急的,现在各地都不再建高架了,尤其是在郊外,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方,都是搞地下的,这个倾向我觉得将来会反省的。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周新六:可能是开发需要,还有一个可能是不差钱,就是尽量往地下走。我们看到发达国家,比如日本,不管东京、大阪,高架很多,有的是整条线路都铺在大宾馆的后面,无非是要把噪声解决好。我一直呼吁要宣传这个事。桥梁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影响景观,轨道交通的桥梁跟高架道路的桥梁,差在哪里呢?高架道路桥至少30米宽,6车道、8车道;
我们才10米左右,只有两条线,体量小。而且我们做的桥也考虑景观要求。我以前提过几次,不要把桥梁建好后有碍景观,应该成为景观。

这样的例子很多,毕竟投资省很多,运营费用也省很多,尤其现在要做一些快线,不是光靠提高车速来解决,时速提高到160公里甚至200公里,这要增加多少投资?

明珠线现在总结,有很成功的地方,也有待改进的地方。明珠线是2000年通车,整整20年了,那以后我国轨道交通大发展,就在这过程中,要有高架桥的线路我都参加,去了30个城市,我们首先解决了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建了很多漂亮的大桥,尤其在重庆。重庆最多,接下来是广州、宁波等。到今天为止什么桥都建,悬索桥、斜拉桥、拱桥等,大跨度的刚够也建了很多座,已经完全不逊于一般的大跨度的铁路桥梁。

我们也去审查30个城市的设计方法,慢慢就都掌握了,同时建了很多大桥。发展还表现在区间的一般性桥梁,上海地铁3号线用的是箱梁,以后又出现了两种区间桥梁的梁型,一种是U型梁,最早是8号线南延线做了一个槽箱梁,后来法国索菲特公司参与做U梁,就用了人家的图纸,器件处理得还不够好。接下来是南京开始做自己的U梁,还立了一个项目,我记得北京城建设计院领导也非常支持。我们专门在南京开了评审会,立项做U梁。当时会上我提出来,自己计算自己的知识产权,后来做成了,反响很好,推广就很多了,郑州、青岛、长春、重庆等做了很多。我记得当时重庆轨道交通集团董事长到底做不做、好不好,我给他做了很多宣传,最后重庆也做了不少。

区间桥梁当中,除了箱梁发展以外,我们还提出了新的梁型。今天不能说所有的梁都要改成U梁,U梁的好处是比较薄,看上去比较轻巧,因为薄,振动幅度比较大,振动噪声可能大一些。当初法国的那个U梁,我们做试验发现下面有些裂缝,南京做的U型梁,在那基础上做了改进,铺板加厚了,底板也加厚了。方案讨论研究、决策,我都参加了。

主持人:我觉得当年的设计思想,现在用箱梁做的桥,为了降噪,桥梁下面再加两块板,桥梁就很高了。而U梁构造就是把这样的槽梁,整个结构和轨道、道床都陷到里面,这样比较好的做了处理,还有提升空间。

周新六:它有它的优点,一就是腹板、栏板的高度跟现在的箱梁的栏板高度差不多,第一层防噪的作用就起到了。要装声屏障,就在这上面再装。

主持人:刚才您说得很对,2000年后我们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有很多桥梁建设,几乎每个设计院在做下一座桥的时候,都会吸取上一座桥的一些经验和不足,不断提高。现在桥梁建造水平、设计水平已经比那时要高很多。

周新六:刚才讲的是区间桥梁。出了第二种桥型后,桥型、连续刚构无支柱的,在广州首先是6号线,后来是14号线,现在是22号线,这种形式更纤细、更轻盈。

现在再反过来看,我们一定要多做各种各样的类型,然后在实践中进行比选,这也是一种发展。连续刚构的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阶段拼装试验,梁不整块加上去,不是现场浇的。当时明珠线完全是现场浇的,就是一阶段一阶段拼上去。我们把这第一条线设计出来了,要总结,进行研究。第二个阶段就大力推广,发展规模还是相当大。第三个阶段就是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另外要关注运营中桥梁结构的一些问题,同时着手解决桥梁当中有哪些不足。现在很多桥建了以后,出事的也挺多,我们大概花了四五年的工作,完成了检测与评价这个规范。同时对桥梁要进行巡查,定期检查、专项检查、实时检查……有各种评价方法,得出来这个桥是一类、二类、三类、四类,正常使用还是要减速等,各地铁公司对此也非常欢迎。

主持人:城轨交通高架线路,可能大家更担心振动和噪声,现在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怎么处理的?

周新六:减振降噪最早是上海地铁8号线,是法国人做的U梁,振动噪声较大。噪声实际上是一种振动能量转化,进行计算以后觉得底板要加厚。接下来是广州14号线,走在107国道上,全是高架桥,通过理论分析预估噪声,提出减去振动噪声的几种方案。

桥上的噪声实际有三种,冲击噪声、振动噪声和摩擦噪声。一是冲击噪声是因为钢轨有接头,虽然是无缝线路,但有很多道岔,目前规定六个站之间,一定要设一个临时存车线,一做度线就要加一根线,就有道岔,一到道岔就有接头,就会产生冲击噪声。二是振动噪声;
三是摩擦噪声,现在觉得可以用组合拳的办法把它解决掉。轨道结构要改,扣件要有所调整。广州毕竟跨度还比较小,更多是在重庆。当初是从两栋大楼之间穿过去,但是必须做桥。重庆的地势没法往下走,河岸很高,经过计算分析,提出用钢弹簧浮置板加上声屏障,将来通车以后噪声可以达标。我们也跟广州、重庆一些地铁公司的领导提出来,准备出一套综合性的措施,有五个,不同的桥梁、不同的地段有不同的要求,选择其中几种组合,噪声问题就可以解决。到这个阶段,就是要解决具体问题。现在我们能用钢弹簧浮置板,从前有两座桥采用。三是桥梁防撞,一个是汽车的防撞,广州已经出现这个问题,撞了好几次,问题在哪里呢?设计规范设计的这个力偏小,实际的力比它大两三倍。第二个就是江里面做的这些桥墩防船撞,我相信也可以解决好,对桥梁的安全更有保障。我们两边有栏板,实际不是防撞的,是放管线的。长江上桥,车撞了栏杆掉下去了。我们考虑这,要用主动的办法,就是让它不脱轨。脱轨后去撞栏板,所有栏板统统要加强,那是不得了的事情。

什么是主动的办法?我们通过计算桥梁的刚度,线路的平顺性,保证车是不脱轨的。这几个具体问题在逐步在解决之中。当时3号线要斜穿中山北路,有点难度,不能影响路面的行车。我记得设计单位是北京城建院,他们提出一个方案,用钢混混合结构,两边是混凝土,中间留出一段吊一捆钢梁上去,进行钢混的结合。

目前,中间的钢梁公路上做到110米,轨道交通也有的做到90米。当初这个桥是55米,主要是吊上去以后连上。好处主要是施工速度快,挨着高架桥做两个桥墩,伸出一点点的混凝土,中间梁吊上去,把接头连好,裂头解决掉了,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这种钢混混合梁在20多年前我们就用了。

还有一个桥印象也很深的,就是跨漕溪路的128米的那座。后来十年成为上海市的地标建筑之一,称为彩虹桥。我的着重点是先制定标准,最后铁三院中标。桥的桥型是连续梁拱,是连续梁三跨的,中间加连续梁拱。现在高铁的连续梁拱已经做到200多米跨度,当时它是128米,全国第一。

今天高铁上的桥,下面是箱型梁。我们当时那座两个主梁,中间是纵横梁体系,轻巧得多。现在高铁连续梁拱很多,下面都是箱梁,我们当时做的是梁格系,纵横梁格体系,一个主梁、一个拱肋,横梁连起来,然后是架纵梁。今天看来难度也比较大,但我们做得很成功。

主持人:这些年建了很多类型的桥,确实丰富多彩。我们有没有考虑过城轨交通的特殊性,这么大的投资,这些桥在几十年的使用过程中,会不会出现一些状态,我们有什么补救手段?

周新六: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实际刚才也谈到,最近我们着重考虑桥梁的检测、监测和评价,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桥梁上的绝大部分构件,经过检测、评估后,是可以更换的,只有少数主体部分不能换,如拱肋、悬索桥缆、斜拉桥的塔等。

刚提到的那座128米的桥,如今已经把一根吊杆换掉了,因为吊杆下面的铆头进水了,锈了。换的时候很费劲,因为当初设计没有注意到可更换这个要求。现在我们要有一种替代的结构,要把吊杆的力想办法替代出来,撑住或绑住它,再拆吊杆。现在换好了,也出了《地铁设计规范》,后来它的基础上,我们编了《城市轨道交通桥梁设计规范》,是国家标准,2017年发布。

城轨交通有个特点,就是一旦开通基本不允许中断。现在我们对这些大桥都提出通车情况之下更换的设计要求。比如说斜拉索,不停运可以更换,吊杆也是。梁的一般损坏好处理,缆如果出问题,桥一定不能用了。靠检测,监测,我们现在针对不同病害,有不同的评估体系。

轨道交通桥梁比较完善,我觉得我国城轨交通行业应该大量采用这种形式,没有必要全部往地下走。通过20多年快速发展的城轨交通,给桥梁工程师搭了很好的舞台,应该说百花齐放、千姿百态。未来,随着国家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都市圈、城市群的建设加速,我们会建设大量的市域轨道交通,高架会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城轨高架桥墩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路规划中的声环境影响研究环境影响评价(2020年5期)2020-12-02城轨CBTC系统改进方案的分析探讨铁道通信信号(2020年4期)2020-09-21桥墩加固方案分析研究山东交通科技(2020年1期)2020-07-24高架渡槽不同支撑结构型式动力特性研究水利规划与设计(2020年1期)2020-05-25桥梁限高架缓冲碰撞的结构改造研究铁道建筑技术(2020年11期)2020-05-22不同截面形式的低配筋桥墩的抗震性能分析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20年1期)2020-03-19高架立体仓库地下室的吊装方案和实施物流技术与应用(2020年1期)2020-03-16基于ABAQUS自复位桥墩与现浇桥墩性能对比四川建材(2020年2期)2020-03-14最新一代CBTC系统助力城轨现代化运营铁道通信信号(2019年12期)2019-05-21城轨跨站开通时软件贯通方案设计铁道通信信号(2019年11期)2019-05-21

推荐访问:更大 中国城 口述

版权所有:上派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派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上派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20334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