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促进育人探索

时间:2023-07-12 20:10:05  来源:网友投稿

张开元,赵 静,熊烨明,魏 甜,欧培荣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化推进办公室,陕西 西安 71007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实施,我国教育事业无论是在办学规模上还是教育品质上都有显著的提升[1]。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各高校的国有资产规模也随之迅猛增长。自2012年起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连续超过4%[2]。高校事业资产总额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和国家对国有资产愈加重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更加科学和完善,利用率逐步提高。但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仍存在着经济理念重于教育理念,甚至教育理念完全缺失的现象,这一状况与高校育人的宗旨不相适应,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亟待树立和强化教育理念,确立教育理念的主导和支配地位[1]。

智能时代,由于网络与信息技术随时代的进步大力发展,不仅社会各行各业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同时国家关于构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也在提升。高校的国有资产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其自身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也在逐步提升信息化水平。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管理体制上由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撤销,导致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职责划分不够清楚。此时,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也较为松散,基本处在手工记账和电脑记账的混合时期,对于账务、账实也基本依靠人力进行核对。

第二是建设阶段。2006年7月,财政部颁布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从管理机构及其职责、资产配置及使用、资产处置、产权登记与产权纠纷处理、资产评估与资产清查、资产信息管理与报告和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部分高校为了适应新的变化,逐步启动了财务、资产系统的建设,但功能仍是以记账为主,大多为单机版系统,特点是只为某一项管理业务服务。这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压力,使得信息化工作步入了管理人员的视野。

第三是应用和服务阶段。以2012年教育部颁布直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为标志,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工作呈现多头并发,大规模建设的特点。除了原先较为重视的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对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对外投资也进一步加强了管理。建立了基于B/S架构的信息化平台,面对师生提供一系列应用,体现了更好的服务性。对追求资产使用效率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引发了教育更深层次变革。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其指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教育新基建是国家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3]。

指导意见的发布标志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进入了第四阶段,即融合创新阶段。在这个时期,国有资产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业务和数据融合。数据驱动生产方式变革,在数字化、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将不再是一个个孤岛,仅仅由业务部门独立建设,而是在全校业务和数据的基础上,面向师生和服务进行流程重构。要实现真正的数据赋能,需要走“筑基、提质、增效”三步:“筑基”需要破解壁垒,实现数据共享畅通;
“提质”需要多元共治,数据融合;
“增效”则要通过业务牵引和知识库的构建,最终实现数据与业务深度融合,持续创新,相互促进[4]。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一网通办和全校数据中台的基础上,将预算、采购、内控、国资、财务等业务进行了数据和业务的贯通,实现了面向教师采购的业务重构和制度内嵌,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

二是国有资产将更加智能。国有资产管理的智能化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之前阶段国资的信息化主要是管理,统计为主,对于动态变化往往无能为力。例如公房管理中使用人的变化,使用率的提取难以动态获取。教育新基建倡导信息网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5],支持建设校园物联网,推动安防视频终端、环境感知装置等设备联网,从而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确保更加科学、有效地管理高校的国有资产。传统门锁将由智能门锁替代,传统设备将进行智能改造。这将改变现有的管理模式,从被动管理转为主动服务,从逐一上报到规则设定。

三是学校将进行全面数字转型。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已全面启动,教育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需要高度重视与全面落实。所有的资产将数字孪生,支持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系统应用的信息联通和数据融合,以信息化全方位赋能教育综合改革,围绕环境建设、资源服务、教学应用、教育评价、管理服务、教育治理等方面协同推进,从而推进双空间—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一体化的管理。师生将连接校内所有资源,更加便捷共享的使用校内资产,获取相关数据。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设的学生助手将可以共享使用校内研学空间,做远程实验,获取自身学习数据、运动数据、体测数据、实验数据等等。

四是无形资产将全面扩增,地位更加凸显。目前各高校都建设了各式各样的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智慧教研室,多种多样的智慧设备更新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沉淀了大量的教学及科研资源,即无形资产。这些沉淀下来的录播课程、MOOC、音频、PPT、教案、图片等资源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赋能下变得更加灵活、智能,进而形成大资源体系,满足师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高校的国有资产是确保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保障,是学校发展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条件。国有资产管理的特征在于数量多、投资大、涉及海量信息,且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动态过程[6]。因此,如何在现代信息化赋能背景下,深入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与管理育人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竞争力与吸引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需要回归教育本质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从高等教育派生出来的的一种经济管理,这种经济管理自然依附于高等教育,其根本是作用于高等教育,从而推动管理育人的发展。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理念中要尊重多种发展可能,不能急功近利,只重视短期回报大的资产管理,要有长远眼光,为高校高质量育人的发展可能提供健康土壤。信息化赋能国有资产管理形成的新型智慧教育环境不仅有助于学校合理配置资金及设备, 提高高校资产的使用率;
同时,由此产生的教育教学数据对学校的高质量育人等方面有重要意义,进而促进高校资产管理向教育本质回归、向办学本质回归、向科研本质回归[7]。

(二)信息化赋能国有资产构建双空间一体化育人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强调要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然而传统教学空间的教室仅仅具有多媒体内容呈现和有限互动能力。如何拓展课堂边界、如何将物理学习空间和网络虚拟学习空间这两个空间全面衔接,成为满足人才培养“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关键。

信息化赋能国有资产能够全面重塑校园,以学生为中心对校园进行数字孪生,构建全连接、可感知的校园环境。基础网络方面需要全面升级,打造“有线、无线、物联网、4G/5G”四网融合,为教育教学、跨域业务、数据的深度融合做好基础。智慧育人环境的营造需适应智能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能够支持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流程的重组再造,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目标。沉浸式智慧教室是最主要的教学环境,应具备常态化录播、教学数据采集等功能,可以最大限度利用智慧化教学环境调度、发挥和挖掘教师教的潜力和学生学的潜力。智慧育人环境通过对主流教学环节和教师习惯的支撑设计,实现对投影、幕布、教学电脑、大屏等教学设备的智能控制,提供了教室设备的一键控制、故障预警、远程管控等功能,最大程度降低使用门槛,减少教师操作难度。在这样的教室环境中,教学内容呈现更加灵活,学习资源获取更加便利,师生交互更加深度,环境管控更加智能,进一步支撑个性化教学发展。

各类研学空间的建设是学生“处处能学”的环境保障。以智能设备为基础构建研学空间可以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数据采集。研学空间可以按不同种类、不同大小的需求进行建设,分时段预约,预约时间精确到分钟,预约空间精确到位置,充分提高各类空间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使用效率。空间内部可采用投屏+分屏的方式方便内容的分享和个体之间的互动,拆分式桌椅方便团体集中讨论的同时也有效地保障了个体独立思考的空间。通过改造体育场地设施,增加智能感知设备,打造智慧体育馆,实现智能化预约,科学量化教学锻炼,充分满足比赛组织的要求;
建设基于 SoLoMo + O2O的智慧图书馆,打造现代化图书馆环境;
引入管理系统和智能化设备,改造学校实验实训教学环境,推进实验室开放和管理模式变革。

信息化赋能国有资产所构建的智慧实验室、智慧图书馆、智慧体育馆、研学空间等智慧空间为教学活动提供人性化、智能化的服务,一方面能够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采集反馈教育教学数据,形成学校、学生双向数据流,为学校政策制定、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状况提供数据支撑。教室、实验室等固定资产与数字空间无形资产结合,在学习空间实现人与环境的自然交互[9],不断沉淀各类教学资源,促进传统教学向新型教学模式转变,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促进个性化学习、开放式学习和泛在学习。与此同时,通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学习环境,打破线上平台、线下教室的课堂边界,连通校内外教学空间,实现“时时可学”。

(三)信息化赋能国有资产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资源服务体系

高等教育数字资源作为学校重要的无形资产,其产出、共享、沉淀问题突出,难以支持信息时代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发展需求。通过探索新型智能资源生产手段,能够盘活各类异构资源数据,打造线下教室、线上课堂一体化的资源共建共享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的资源服务体系需要以“全面、丰富、特色、开放、共享”为原则进行建设,一方面通过持续加强校内课程资源建设,形成基础教学资源;
另一面挖掘学校办学特点,针对性的进行资源建设,形成与学校文化氛围相呼应的特色资源。另外学校可以引进外校/企业通识核心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等多类别优质课程资源,建立先进、多样化的网络课程体系,进一步补充完善校内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如当前面向社会开放的国家开放大学终身教育平台,该平台紧紧抓住数字教育发展战略机遇,持续汇聚更多类型、更多领域的优质资源,旨在建设终身教育的主要平台、在线教育的主要平台、灵活教育的平台和对外合作的平台。目前,该平台已汇聚国家开放大学自建学习资源、338所知名高校的课程资源、10个头部平台的特色课程等共计50万门,致力于满足社会大众多元化、个性化学习需求,以数字技术赋能终身教育。

信息化赋能实验室类国有资产,可以建设“口袋实验室”、“无人实验室”、“远程实验室”等智慧实验室资源。学生通过慕课资源在线自学、掌握实验理论,利用智慧实验室资源摆脱了实验环境及条件上的限制,进行仿真或远程操作,进一步提高学生工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集成校内外实验平台,不断丰富各类接近于真实环境的实验课资源,可以在疫情期间也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四)信息化赋能国有资产支撑教育教学评价改革

随着智慧时代的到来,高校教育模式、教育生态和人才培养需求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高校“育人”也由“客体本位”向“主体本位”回归,在国务院去年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指导下,各高校开始积极探索开展学生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突出“破”唯分数、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立”五育并举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强调通过学生的发展状况反映教学质量,真正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其次是要突出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落脚于学生学习、学生发展,评价内容也应更加多元、更加广泛。同时在评价方式上量化、质性结合,质性评价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而是为了更真实地反映教育现象。将量化评价统整于质性评价,并在适当场景中加以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信息化赋能国有资产可以充分收集学生在智慧实验室、智慧图书馆、智慧体育馆、智慧教室、研学空间等智慧场地的全过程学习、测验数据。通过数据驱动,以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构建构建以能力为重的学生综合评价引导体系,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使用各类智慧场地采集到的数据,以信息化为支撑,建立了学生综合性成长电子档案与“能力证书”,构建能力评价模型,形成学生、班级、学院维度的能力动态评价,指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薄弱环节提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高校国有资产是学校培养人才、有效开展教学科研、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创建平安校园的物质基础和保障[10]。信息化赋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不仅能够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更能够促进管理与人。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融合创新阶段过程中,通过信息化赋能国有资产构建双空间一体化育人环境,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资源服务体系,发挥国有资产信息化对高校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支撑作用,能够推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回归教育本质,建立智慧教育新生态。

猜你喜欢国有资产育人智慧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试析烟草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消费导刊(2020年25期)2021-01-27浅析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管理研究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有智慧的羊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6期)2014-07-22智慧派智慧与创想(2013年7期)2013-11-18他们用“五招”育人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推荐访问:育人 国有资产管理 信息化

版权所有:上派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派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上派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20334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