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林迈可

时间:2023-07-19 11:45:03  来源:网友投稿

林曙朝

林迈可为什么来中国

林迈可本名迈克尔·林赛(Michael Lindsay),1909年出生于英国名门望族。他的父亲是一位哲學家,后来被英皇封为男爵,担任英国上议院议员。林迈可毕业于著名的牛津大学,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在英国已有了名气。对于自己的未来,林迈可的确无需发愁,他本可以留在自己的祖国过优渥的生活,但却偏偏选择去遥远的、陌生的、且正笼罩在战争阴霾中的东方国度。一是抱着“探索谜团”的心态,正如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副校长斯·科尔比博士所说:“我之所以对中国和她的文明产生强烈的向往之情,是因为人们介绍给我的中国充满了‘谜团,使我好奇。”二是美国人在中国创办的北平燕京大学拟实行导师制,校长司徒雷登向他发出邀请,他于是欣然应聘,于1937年底到任。

林迈可的名字是怎么起的

对中国产生了深厚感情的迈克尔·林赛想为自己起个中文名字。有一次,他对同在燕京大学执教的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人)提起这件事,请冰心帮忙。冰心念了两遍他的英文名字,稍加思索就说:“就叫林迈可吧!”从Michael 中取了个名“迈可”,从Lindsay中取了个姓“林”。大家一听,一致叫好!“林迈可”的发音与英文名密切关联,又有浓厚的中国味;
再说林姓在中国也算个有来历的姓(传说系商朝忠臣比干的后裔),在福建、台湾等地更是名列前茅的大姓。迈克尔·林赛也非常喜欢林迈可这个很中国化的名字,从此迅速在各种场合流传开来。此事笔者曾经向他的妻子李效黎女士求证,得到肯定的回答。

国内有些出版物把迈克尔·林赛的中文名字写成“林迈克”,是不准确的。他在自己相片上的签名就是“林迈可”。周恩来总理送给他的照片中,抬头题写的也是“林迈可”。

林迈可如何成了山西女婿

林迈可的妻子李效黎,1916年7月17日出生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东关村一个大户人家。辛亥革命后,父亲李文祺接受新思潮,毅然投笔从戎,考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带兵征战,负伤后以上校军衔退休,带着战利品——两匹黑马回到故乡。哥哥李效民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留学生,同中共秘密党员冀朝鼎是要好的朋友。1930年学成回国,先在山西大学任教授,后到天津担任中国银行分行副经理。

李效黎从小活泼大胆,热情奔放,不受封建礼教束缚。她小小年纪就学会骑马,令家乡人惊叹不已。后来,她随家人到太原,进太原女子师范学校附小念书,1931年升入该校所办的初中。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抗日浪潮席卷全国。李效黎积极参加示威游行和抗日宣传,并声援被捕学生。作为学校的代表之一,她的活动引起阎锡山当局的注意,于是一顶“共产党员”的红帽子扣到她的头上,并被列入了黑名单。1934年,她考上了太谷铭贤中学,决定9月中旬报到。一天,李效黎的父亲突然接到冀朝鼎父亲冀贡泉先生派人送来的信,说李效黎的处境危险,详情面告。李效黎和父亲马上赶到冀公馆。一见面冀贡泉先生就对李效黎说:“黑名单上有你的名字,他们说你是共产党,一两天内就会派人去抓你。我相信你是无辜的。你必须马上离开太原,也不能到太谷去,要到山西省以外的地方才妥当,去北平最好,越快越好,不能超过明天。”

就这样,李效黎离开了家乡山西,奔赴北平进入燕京大学,成了林迈可的学生。

出于对日本法西斯的痛恨和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热爱,林迈可一到燕京大学,就很快同中共地下党组织接上了关系,利用英籍导师的特殊身份及与校长司徒雷登的密切关系,在日本人的鼻尖下秘密从事抗日活动。他的学生李效黎自然成为他的助手和战友。一天晚上,林迈可给她打电话,说有事需要她紧急帮助。不到十分钟,李效黎就来到他的房间。林迈可指着堆放的各种药品说:“这些药品是准备给八路军和抗日游击队的,请你帮助翻译一下,贴上中文标志。”李效黎震惊不已,面前这个外国人竟然不怕杀头为中国抗日军民做这样危险的事,他的内心是何等的坚强,人格是何等的高尚!

1938年和1939年,林迈可利用暑假时间在我党地下工作者陪同下,两次穿越日军封锁线到晋察冀边区和晋东南根据地考察和工作。从沦陷区到根据地,途中十分危险,但他知难而进,完全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1939年暑假那一次,他整整“失踪”了4个多月。开始是遇上洪水,后来是遭到日军封锁和秋季“扫荡”,辗转跋涉3000多里才抵达目的地。返回时先坐火车到西安,接着乘飞机赴重庆,又从重庆飞香港,最后从香港乘轮船到天津后才返回北平。李效黎为他操心牵挂,寝食不安,他却表现得十分镇静和轻松。他对李效黎说:“我很喜欢八路军这支军队,他们的抗日活动开展得极有成效,把华北敌后很大一片地区的人民都组织起来了!”他滔滔不绝地对李效黎谈及赴抗日根据地考察、工作的见闻和感受,他发觉眼前这个姑娘完全着迷了。他觉得,他俩虽然分属两个国家,但两颗心是靠得那么近。而李效黎面对导师林迈可,内心不禁泛起阵阵波澜:作为一个外国人,竟能把中国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并不顾生死为之奋斗,他那潇洒外表下包容的是一个多么高尚的灵魂呀!一个念头闪现在她的脑海:这就是“心心相印”啊!

1941年6月,林迈可和李效黎结婚,证婚人就是司徒雷登校长。向往中国并真心帮助中国抗战的英国贵族后裔,就这样当上了山西女婿。司徒雷登校长说:“中国学生嫁给外国教授,这在燕京大学还是第一次。”

林迈可和白求恩是什么关系

林迈可和白求恩第一次相遇,是在1937年底来华途中,他们刚好乘坐同一艘客轮。在船上,林迈可认识了加拿大共产党员、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白求恩大夫。他们有机会促膝长谈,对世界和平的热爱和渴求,对战争狂人的憎恶和对被蹂躏民族的同情,使两颗火热的心靠得很近很近。

到了日本横滨以后,他们暂时分开了:白求恩大夫辗转去了中共领导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而林迈可则到燕京大学任教。在各自岗位上,他们都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因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之间的关系可用兩个字概括:挚友。

近几年来,党史界出现一种观点,说林迈可之所以会“投入中国抗战,并作出杰出贡献”,是白求恩大夫“影响”的结果,并说这是“鲜为人知的白求恩另一大贡献”。观点提得很明晰很果断,非要在二人中间分出主从关系或主次关系不可;
但论据却含糊欠详,既没提供当事人的相关资料(如日记、笔记、文稿等),亦无旁人的相关证言证词,当属推理、臆断。

笔者以为:实在没有必要在二人中分出主从或主次,理由如下:

一、他们二位来华途中恰好同船,有机会畅谈。但如果说这次短暂聚会中白求恩大夫在船上所发表的言论,其威力大到能“影响”到林迈可日后的一切行为,恐怕还需要摆出更多的事实和证据。

二、他们二位都是高学历、高素质、高觉悟的人才,对于当时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形势都有清醒的认识和独立的判断能力。他们二位都热爱和平、同情中国人民、反对战争、憎恨法西斯,这种思想基础足以产生强大的动力,促使他们去做有利于中国抗日的事情而义无反顾,百折不挠。所以很难判定谁“影响”谁更多。

三、到中国后,二人见面机会不多,相聚畅谈的机会更少。白求恩奔赴抗日前线,舍生忘死救死扶伤,为人民军队创建模范医院、战地流动医疗队、战地输血队。有情有义的林迈可曾两次专程看望白求恩大夫:第一次是在1938年8月,林迈可与白求恩大夫在山西五台山相逢;
第二次是在1939年暑假,林迈可再次到晋察冀根据地看望。因为白求恩大夫在炮火纷飞中抢救伤员实在太忙,无暇与林迈可聊天,很多时候是林迈可近距离在一旁观摩。白求恩大夫冒死救护八路军伤病员,其忘我精神和精湛医术,的确令林迈可感动于心。他利用自己新买的德国照相机,为白求恩大夫照相,因而留下来许多经典照片。同时他亲眼目睹到药品奇缺会导致伤员残疾或丧失生命,从而意识到筹措前方急需的药品是何等的重要!但除此之外白求恩大夫如何“影响”林迈可,均缺乏史料记载。

林迈可和李效黎在燕京大学校园里,频繁接触中共地下工作者,从事地下活动:千方百计为八路军和游击队筹措紧缺药品(都是日本人严格控制的“敏感物资”),掩护中共地下人员进出北平城,同时利用假期奔赴抗日根据地,帮助修理无线电通讯设备,培训专门人才,等等。上述活动均为他俩自觉自愿而为,其危险程度并不亚于战场厮杀。他们置钱财和生命危险于不顾,与白求恩大夫一样,展示出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

其实,白求恩大夫也从与林迈可的交往中感受到挚友的情谊和温暖。1939年11月11日,白求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写给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一封遗书,请求他把部分遗物寄给加拿大、美国的同志及友人,最后一次提及好友林迈可。他写道:“所有这些东西都装在一个箱子里,用林赛先生送给我的那18美金作寄费。”这里提到的林赛,就是迈克尔·林赛,即林迈可。

1942年6月,《晋察冀画报》创刊。林迈可不仅为创刊号撰写祝词、为英文稿件校对,还发表了一篇《回忆白求恩博士》,使白求恩大夫的动人事迹和伟大精神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四、白求恩大夫和林迈可都是对中国抗日贡献巨大的国际友人,后来都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肯定和赞扬。我们平等地看待他们,对于继承红色遗产、学习和弘扬他们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有裨益。

习近平主席如何评价林迈可

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有两次提到林迈可以及其他国际友人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并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表示感谢。

第一次是在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主席说:“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宝贵支持。”“英国的林迈可、国际主义战士汉斯· 希伯等记者积极报道和宣传中国抗战壮举……这些事迹至今仍在中国人民中间广为传颂。在此,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向所有支援和帮助过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二次是在2015年10月20日,访问英国的习近平主席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说:“已故英国议会上院议员林迈可勋爵积极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帮助中国改进无线电通讯设备,他还冒着生命危险,为中国军队运送药品、通讯器材等奇缺物资。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些为中英友好、为世界和平正义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们。”

山西如何缅怀和研究林迈可夫妇的抗日壮举

据笔者了解,山西主要在三个方面缅怀和研究林迈可夫妇的抗日壮举:

一、在期刊组织发表相关文章。例如《山西外事与侨务》1998年第6期刊载了《美籍山西人李效黎女士回故乡访问》;
《党史文汇》1998年第11期刊载了《“洋八路”林迈可和他的中国妻子》;
《中华儿女》2001年第1期刊载了《持美国护照的老“八路”——美籍华人李效黎女士的传奇经历》;
《文史月刊》2005年第12期刊载了《八路军的洋顾问——林迈可》;
《党史文汇》2017年第9期刊载了《林迈可:延河畔上“洋八路”》;
《文史月刊》2018年第1期刊载了《抗战老兵李效黎》;
《党史文汇》2020年第2期刊载了《与李效黎交往的点滴往事》等。

2005年8月,离石区政协编辑出版了《离石文史资料李效黎李效民专辑》;
2009年10月,离石区政协经李效黎同意,再版了李效黎著作《延安情》。

二、筹建纪念馆。吕梁市和离石区于2017年投资建设“林迈可李效黎纪念馆”。纪念馆占地面积15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展陈面积480余平方米。耗资500余万元。其中,主馆展陈内容分为8个部分:1.前言;
2.习主席两次盛赞林迈可;
3.燕园异国情侣;
4.援华抗战勇士;
5.红色电讯先驱;
6.沟通中外桥梁;
7.中英友好使者;
8.同期抗战的外国友人。副馆展陈内容为李府简介以及李效黎哥哥李效民的个人事迹。

目前“林迈可李效黎纪念馆”影响已经越来越大,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林迈可和李效黎的儿子詹姆斯·林赛(中文名林建俉)曾亲临考察,甚感满意。他说:“离石区为我父母修建了纪念馆,我倍感荣幸,也充满感激!”他还表示:“我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家乡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家乡经济发展。”

三、民间研究者积极参与研究。据悉山西有些人士自身通晓英语,崇拜林迈可和李效黎在援华抗日和促进中外交流方面的巨大贡献,又通过各种途径结识了李效黎女士和她的儿子詹姆斯·林赛,并一直保持交往,具备研究条件,于是便自觉踊跃投入这方面的研究。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山西分行退休干部、山西省钱币学会学术副主任范泽宇和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郝小丽,会同一位省直单位退休老人,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自觉自愿付出人力、财力和物力,自选课题从事林迈可和李效黎的研究。现在已经完成李效黎在美国出版的抗战回忆录英文著作《勇敢的李子》的中文翻译工作。同时,他们还将目光投向林迈可和李效黎身边的中外人物,进一步拓宽研究范围。

猜你喜欢林赛白求恩大夫大海里的“鱼大夫”发明与创新·小学生(2023年7期)2023-06-16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08-24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支部建设(2019年36期)2019-11-19进步太快发明与创新·中学生(2018年10期)2018-10-15突击测验“冠军”作文周刊·小学二年级版(2018年13期)2018-05-23邬大夫就诊记中国少年儿童(2017年8期)2017-07-01在长城捡垃圾的老外华人时刊(2017年4期)2017-04-20William Lindesay"s Great Wall文化交流(2016年10期)2016-10-27间接性失忆上海故事(2015年13期)2016-01-22斯盖拉·格蕾:金子在发光疯狂英语·原声版(2013年9期)2013-10-12

推荐访问:抗战 中国 支援

版权所有:上派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派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上派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20334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