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海赓续:中国传统戏曲在海外的传播

时间:2023-08-14 07:50:01  来源:网友投稿

从民国时期梅兰芳海外巡演到近年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外演出大获成功,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的中国传统戏曲正不断走出国门,荣获好评。

中国传统戏曲经千百年流传依然葆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文化独特性。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有说有唱、有文有武的传统戏曲无疑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从早期梅兰芳、程砚秋等京剧名伶海外巡演开始,中国戏曲已经拥有大批海外爱好者,并在不断翻译、编演、创新的过程中得到极大的丰富。

早期梅兰芳的三国巡演

1919年初,日本东京帝国剧场董事长大仓喜八郎男爵和汉学家龙居濑三邀请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赴日演出,梅兰芳先后出演《天女散花》《御碑亭》《黛玉葬花》《虹霓关》《贵妃醉酒》等名剧,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间“万人空巷,争看梅郎”。此后,梅兰芳先后三次访日、一次访美、一次访苏,树立了中外戏曲文化交流的里程碑,成功将中国传统戏曲融入世界戏剧体系之中。

日本是梅兰芳最早开始海外演出的国家,他的表演引起了日本观众的极大兴趣和赞赏。他在日本的巡回演出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还推动了中日文化交流的进程,其表演风格和技艺对日本传统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曾谈道:“梅剧是中国剧进入我邦之起点……我平生以为观中国剧,一是以心去听,二是以耳聆听,三是以目观之者为善。我等外国人最困难的是‘以耳聆听,但所幸有目视辅助,另外预先习读曲文,了解剧中人物,则能够心情相通也。”([日]青木正儿《品梅记》)

梅兰芳在美国的演出堪称中国京剧首次在西方的大规模亮相。他于1930年首次访问美国,并在纽约等主要城市开展了一系列精彩演出。梅兰芳的演出在美国大获好评,引发轰动,他本人也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他通过京剧的形式向西方观众展示了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精神。这些演出对于促进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梅兰芳在苏联的演出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于1957年首次访问苏联,并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等地举行了一系列精彩演出。梅兰芳的表演吸引了苏联观众的眼光,他被称为“中国艺术的使者”。他的演出不仅加深了中苏两国之间的友谊,也对苏联观众认识和理解中国艺术产生了积极影响。

梅兰芳通过出色的演技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他的演出让观众了解了京剧的精髓和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表演不仅吸引了众多外国普通观众的关注,也激发了许多西方艺术家对中国艺术的兴趣。他与许多国际艺术家和学者的交流合作,推动了中外戏曲艺术的融合与创新。

德国戏剧理论家、诗人布莱希特在观看梅兰芳演出后,对中国传统戏曲的想象力和审美间离效果赞赏不已,尤其是“中国古典戏曲大量使用象征手法,一位将军在肩膀上插几面小旗,小旗多少象征他率领多少军队。穷人的服装是绸缎做的,却由不同颜色大小的绸块缝制而成,不规则的布块意味着补丁……”([德]贝尔托·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曲的陌生化效果所引发的共鸣,使得不同文化领域和语言环境下的戏剧演出能够相互吸引、相互影响。布莱希特创作的戏剧《高加索灰阑记》便借用了中国元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的故事理路。

魏丽莎与京剧在美国的传播

美国夏威夷大学亚洲戏剧项目主任魏丽莎教授曾在1979—1980年来到中国做与京剧相关的田野调查,有幸成为梅兰芳弟子沈小梅的学生,并跟从其学习京剧表演。回到夏威夷后,魏丽莎致力于京剧的编排和演出工作,每隔四年会和老师一起在夏威夷大学举办京剧培训项目,二人共同完成了一部现代京剧、三部新编历史剧和四部传统京剧的海外演出。

京剧的输出高度依赖本土语言,在海外演出中理解京剧的唱詞和念白并为其找到合适的英文转译,难度非常大。若想将京剧转译成英文进行演出,不仅要进行大量唱词的翻译工作,还要匹配唱腔、音律,不断进行模仿和练习。因此,魏丽莎翻译和编导的全本英语剧《凤还巢》《铡美案》《玉堂春》《四郎探母》《沙家浜》《杨门女将》等,对京剧的海外传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凤还巢》是第一部全部由外国人出演的全本英语京剧。早年梅兰芳在美国巡演时搬上舞台的第一部戏也是《凤还巢》。此剧是梅兰芳根据清宫藏本《循环序》改编而成,又名《丑配》,在当时与《风筝误》齐名,为梅派代表性剧目。魏丽莎在沈小梅、陆根章、张希贵等艺术家的精心指导下,使用了梅兰芳1959年访美演出的台本,她编导的《凤还巢》还曾在我国北京、西安和上海访演。

2010年,魏丽莎组织编演的《穆桂英挂帅》获得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美国富布莱特基金会、亚洲文化协会、中美学术交流委员会的资助,在夏威夷公演。正因魏丽莎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热爱,以及数十年来的不懈追求,她于2019年荣获第七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接受采访时,她说她坚信对传统中国戏剧的搬演,不是那种博物馆陈列品式的简单工作,而是鲜活的,充满变化的,具有创造性的。

昆曲《牡丹亭》在美国获认同

中国传统戏曲剧目中的人物多来源于历史人物故事。海外观众在观演时常常会产生共鸣,联想到本国的英雄人物或历史故事,从而达到感同身受的艺术效果。如法国翻译家、戏剧理论家慕理耶在评价《汉宫秋》时感叹:“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离开中华帝国这块神圣的领土,离开‘天下,前往世界的边缘,或者说前往野蛮人居住的化外之地,乃是一种巨大的痛苦。”作为一位法国观众,慕理耶能够理解剧中中国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儒家义理,这得益于东西方文学的异曲同工之妙。根据慕理耶的记载,法国人在看中国的《?梅香》时,会将此剧与莫里哀的《爱情的怨气》进行对比,“以同样的方式,一面帮助这对恋人,一面又捉弄他们”。又如法国观众将《窦娥冤》和《麦克白》进行对比,等等。

近年来,在海外最为流行的中国传统剧目当数《牡丹亭》。作家白先勇以“古典为体,现代为用”作为彰显当代东方美学意蕴的审美标准,将55折全本戏改为27折精华版,排演的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加州大学的4个校区连演12场,引起强烈反响。其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校区演出时,美国观众占比高达70%,有很多歌剧学院、戏剧学院和音乐学院的师生前往观看,他们认为这是自梅兰芳赴美演出后,中国传统戏曲在美国影响力最大的演出。

此后青春版《牡丹亭》又赴意大利、希腊、英国、法国等地展演。自2004年首演以来,青春版《牡丹亭》已经上演了350多场。2019年,青春版《牡丹亭》得到荷兰演出艺术基金的支持在海牙公演,荷兰王室成员、多国外交使节、国际组织代表等700多人观看此剧。荷兰舞团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昆曲的东方美是含蓄的,而现代舞蹈是外放的,昆曲在寻求东西方审美艺术融合的过程中,也找到了新的艺术灵感。

美国导演塞勒斯汲取了布莱希特的表演方式,希望在观众和舞台之间制造审美间离的效果,以去领域化的方式打造了先锋剧版《牡丹亭》。塞勒斯在剧中设置了昆曲、歌剧和先锋剧三组同角色主人公同台演出,这一艺术构思的灵感来源于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主任巫鸿的重屏理论:“作为一组图像来看,两架屏风之中的景象与超出他们边界之外的场景形成了对照。一种微妙的视觉游戏在这种层叠的平面和空间展开了。”通过同场景的切分达到重屏效果,塞勒斯由此来寻找东方美学与西方审美趣味之间的联系,其所形成的拼贴风格成为美国文化影响的直接表现。

塞勒斯与白先勇都致力于推动昆曲的国际化进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叶朗曾指出,戏曲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在于审美的生成途径和审美意象的构成关系不同。塞勒斯与白先勇在用戏曲神韵传达文化内涵的同时,都抓住了审美间离效果给观众带来的新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都沉醉于中国戏曲创造的舞台美感世界之中。

李碧,浙江理工大学艺术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

猜你喜欢丽莎牡丹亭梅兰芳梅兰芳评传戏曲研究(2022年1期)2022-08-26牡丹亭中国宝玉石(2021年5期)2021-11-18穿白裙子的女孩(中)阅读(低年级)(2021年5期)2021-08-23穿白裙子的女孩(下)阅读(低年级)(2021年6期)2021-08-09穿白裙子的女孩(上)阅读(低年级)(2021年4期)2021-06-15《牡丹亭》之《游园惊梦》少儿美术(2021年2期)2021-04-26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梅兰芳苦练基本功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10期)2015-10-14读《牡丹亭》东坡赤壁诗词(2015年3期)2015-08-15药名戏与《牡丹亭》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7期)2014-03-01

推荐访问:戏曲 中国传统 传播

版权所有:上派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派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上派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20334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