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和碱中和反应,优秀教案9篇

时间:2022-10-22 18:00:27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酸和碱中和反应,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实质。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验证酸碱之间的反应,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展示中和反应实质的微观图片,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实质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白酒变红酒,红酒变白酒”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在制定方案,探究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发展勤于思考,善于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对“白酒变红酒,红酒变白酒”实验进行分析与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酸和碱发生反应。

  2.初步领会中和反应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 对“白酒变红酒,红酒变白酒”实验进行分析与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酸和碱发生反应。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稀硫酸、石蕊、酚酞、碳酸钙、氧化铜、锌粒、硫酸铜、 温度计、试管、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火柴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演示实验:《白酒变红酒,红酒变白酒》 提出问题:利用我们课题 1 学过的知识进行大胆猜测,实验中可能用到了哪些试剂。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老师揭秘实验原理。

  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然后猜想、讨论。白酒是酚酞试液,向酚酞试液中加碱溶液,溶液变红,然后再向 溶液中加的是酸溶液。

  得出酸和碱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大胆猜想,同时复习巩固旧知识。

  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我们利用酚酞试液做指示剂,验证了酸和碱之间能发生反应,利用了验证反应物减少的原理,来判 断反应发生,你还能设计出哪些方案来验证酸碱发生反应呢请你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并验证自 己的猜想。

  教师巡视、指导。

  听小组同学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并点评。

  试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小组内先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实验。

  实验完毕,各小组进行交流实验方案和现象。

  得出方案:利用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证明酸或碱减少了或者消失。验证有新物质生成,根据反应放出热量,都可 以判断发生反应。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及实验能力。

   根据学生书写的化学方程式,讲解盐是金属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 反应。

  追问: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请举例说明。

  展示图片并讲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理解中和反应的定义。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举出反例: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和碱溶液反应都生成盐和水,但不 是中和反应。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认识到盐也是一类化合物,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中和反应。

  布置任务:阅读教材,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指导学生交流,并让学生回答中和反应在工农业、医疗、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小组内交流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小结 1.中和反应:酸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发生,利用反应物消失或者验证有新物质生成。

  3.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篇二:酸和碱中和反应,优秀教案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中和反应及其实质

  (2) 通过对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学会如何设计实验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与探究,设计实验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发生

  (2) 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主动构建知识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2)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质疑的精神

  (3)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反思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了解中和反应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建立直观现象,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是否发生

  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视频:柠檬水,你究竟把乌龙茶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生活 运用生活实例及魔

  怎么了

  中一些有趣的中和反应 术创设情境,让学生

  魔术:

  神奇的杯子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

  引入:

  答案就藏在今天的课堂中,用你 观看魔术,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激发兴趣为课

  们的智慧来寻找答案吧

  并为探究实验埋下伏笔 题引入做铺垫

  教学环节二:知识回顾,温故知新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1 什么是中和反应 (温故) 2 举例哪些物质之间能发生中

  和反应 演示实验:Cu(OH)2 和稀 H2SO4 反应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判断 Cu(OH)2 和稀 H2SO4 是否发生中和反应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 象,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 1 复习回顾中和反 应,为本课题探究的 内容提供理论基础 2 培养学生观察并描 述现象的能力

  学 生 实 验 :

  利 用 桌 上 的 酸 ( 稀 HCl, 稀 学生动手实验,并观察现 H2SO4)和碱(NaOH 溶液, 象,对比演示实验,引起 KOH 溶液),请同学们自己 学生思考 动手做一做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并观察现象

  教师引导:实验中,你们观察到溶液的颜 学生回答问题 色有没有发生改变有沉淀 生成吗有气体产生吗有明 显的温度变化吗那产生了 什么实验现象呢

  3 突破平时在教师指 导下实验现象总明 显的惯例,使学生形 成悬念,激发探究的 兴趣 4 实验现象可以帮助 我们判断有无发生 化学反应,教师在此 处埋下伏笔,引导学 生,为学生后面的实

   教师总结:Cu(OH)2 和稀 H2SO4 反应产

  生了明显现象,可判断它们 学生回顾刚才实验,引发

  发生了中和反应,学生实验 思考

  中两种酸和碱混合,都没有

  产生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如何证明这类中和反应发生了

  呢我们以 NaOH 溶液与稀 HCl

  为例来探究

  温故知新:其实这种类似的情况,之前的

  化学学习也遇到过,请同学们 学 生 回 忆 之 前 的 化 学 学

  想一想,回忆一下

  习,回答问题

  在探究 CO2 能否与水反应的

  实验中,我们借助紫色石蕊,

  产生的颜色变化,证明出 CO2

  能与水反应

  验探究提供思路

  5 充分利用教材资 源,回顾以往类似实 验探究,激发学生的 发散思维及知识迁 移能力

  教学环节三:学生自主实验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同学们可以根据上述提供的思路, 1 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结合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来思考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下,如何证明出 NaOH 溶液与稀 思考,交流讨论,协调解

  HCl 发生了中和反应,学生分小组 决问题并完成导学案上的 进行讨论并完成导学案上的实验 实验探究报告

  设计。

  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讨论设计 不同方案,拓展学生 思维,发展乐于实 践,善于合作的品质

  教师深入各小组,了解学生的设计思路, 并给予适当的引导

  投影展示:教师将六个小组设计好的实验 方案收集起来,通过投影展示 在屏幕上

  教师进行点评,鼓励其它同学举手提问或 发表自己的意见,组间进行评价

  2 投影展示,学生讲解 学生代表对照屏幕上本组 实验报告,讲解本组实验 设计的思路

  2 通过展示讲解每组 的实验方案和进行 实验分析,提高分析 能力和语言表达能 力

  引导:同学们集思广益,脑洞大开,六个 3 分组实验,拍摄视频 小组都设计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 学生动手实验,并用手机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设计的实验方 拍摄下实验过程,完成后 案分组来进行实验,观察现象,看 通过微信发送到班级“化 能否证明出 NaOH 溶液与稀 HCl 发 学交流群”中 生了中和反应

  注意:1 分工合作,认真观察及时记录。

  2 实验中要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 性,注意安全。

  3 用手机拍摄下你们组的实验操作 过程(现象)。

  通过手机发送到

  3 通过学生动手实 验,锻炼操作动手能 力,将实验过程拍摄 成视频,进行播放, 更直观的实现组间 实验设计的分享与 交流

   班级“化学交流群”中。

  4 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带领大

  家观看视频并解说 现象,得出 结论。

  实验过程中,教师深入各小组进行指导 4 播放视频,学生讲解

  完成实验后,教师点评,引导,播放视频 5 得出实验结论

  教学环节四:提炼知识,归纳整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回顾六组同学的实验设计方案,他 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

  们分别从哪些角度,运用什么原理 回答问题

  设计的方案

  拓展:除了我们已经运用过的原理和角

  度,还有没有其它的原理和角度,

  也能来设计实验证明化学反应是

  否发生呢

  总结:教师总结归纳出设计实验的原理

  教学环节五:课后探究,学无止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 NaOH 溶液与稀 HCl 是否发生中和反 学生课后思考,探究 应,除了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几种设计思

  路,还有其它原理和角度。请同学们课后

  思考并设计出实验方案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 现象,并分析得出结 论的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对知识条理化 总结,培养归纳知识 的能力,让学生更加 深刻全面的认识到 探究化学反应是否 发生的原理

  设计意图 将课堂上同学没有 探究到的原理提供 出来,延伸到课后思 考,为学生可持续发 展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二课时)

  如何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以 NaOH 溶液与稀 HCl 为例

  1. 酸碱性(酸碱度)的改变

  2. 能量变化(温度)

  3. 反应物的消耗

  (1) 酸的消耗

  (2) 碱的消耗

  

篇三:酸和碱中和反应,优秀教案

  第十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课题 2 酸和碱的反应

  【教学背景】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 2 酸和碱的

  中和反应。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是贯穿酸碱盐知识的一个重要纽 带,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 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 明。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验探究开始,让学生自己 动手去实验,从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悟酸碱中和的结果——酸和碱各 自特性都消失。

  前两节学生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的一些性质,知道酸和碱的性质 是对立的,对于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 究欲,同时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我们在教学中,给他 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才华的机会,因此,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 传授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②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①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②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②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 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请大家观看《斯

  达舒》广告视频。

  了解胃酸成分是盐酸,斯达舒 生 活 中 熟

  提 问 :

  为 什 么 主要成分是 Al(OH)3

  悉的情景

  《斯达舒》能治疗这

  能激发学

  种胃病?引导学生

  生主动探

  了解《斯达舒》的说

  究的欲望

  明书。

  [提问]

  酸和碱之间是

  否会生化学反应?

  如果发生化学反应, 又会有什么特点?

  学生提出通过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一]

   ⑴设计探究方案

  设计实验

  提供药品:NaOH 溶 液、Ba(OH)2 溶液、 Cu(OH)2、石灰水;

  盐酸、稀硫酸。

  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设计,要求分别选择 两组不同的酸和碱 组合进行定性滴加 反应。

  小组经过讨论得到以下设计, 1、Ba(OH)2 溶液+稀 H2SO4 2、Cu(OH)2+盐酸 3、NaOH 溶液+盐酸 4、石灰水+稀 H2SO4

  以上四组互相滴加观察现象。

   ⑵实施探究过程

  实验操作,观察实验并如实填 写表格

  药品

  观察到 结论

  的现象

  Ba(OH)2 1 溶液+

  稀 H2SO4

  产生白 可以 色沉淀 反应

  运用实验, 设置悬念, 引发学生 注意。

  Cu(OH)2+ 蓝色沉 可以

  盐酸

  淀消失 反应

  NaOH 溶

  无法

  无现象

  液+盐酸

  确定

  石灰水+

  无法

  无现象

  稀 H2SO4

  确定

   [讨论] NaOH 溶液和

  盐酸,以及石灰水和

  稀 H2SO4 反应无任何 现象,则对结论的判

  断,可能存在两种观

  点:1,两者没有发

  生反应。2,二者发

  讨论:80%的同学都认为其实发 生反应,但没有现

  象。

  生了反应,只是没有明显现象。

  [探究实验二] [提问]如何证明氢 氧化钠和稀盐酸发 生了反应? [引导]利用酚酞试 剂来判断反应是否 进行。酸碱指示剂遇 酸碱会显示不同的

   颜色,

  设计并证

  明中和反

  提供药品:NaOH 溶

  应的发生

  液、稀盐酸、无色酚 方案一:

  酞、紫色石蕊。

  NaOH 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变红滴加

  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变为无色

  最终选择方案一,

  方 案 二 最 终 紫 色显 方案二:

  色不明显。

  NaOH 溶液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变为紫

  色

  [视频]播放实验视

  频并分析。

  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

  [小结]证明了酸和 中,滴加 2~3 滴酚酞试液,用胶

  碱没有反应现象也 头滴管吸取盐酸逐滴并用玻璃棒

  可以发生反应。

  不断搅拌加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

   的烧杯中。当溶液恰好由红色变 为无色时停止滴加。

  [探究实验三]

  讨论方案

  盐 酸 与 氢 氧 化 钠反 1、白色固体是 NaOH 么? 应,生成了什么? 不是,一部分同学说因为溶液中

  有酚酞,如有 NaOH 应该是红色的。

  取上述实验所得的

  2、白色固体是 HCl 么? 少量溶液于蒸发皿 中,加热至蒸干,观 不是,大部分同学都说了蒸干后, 察到什么现象?这说 盐酸会挥发。

  明了什么?

  从现象到

  [小结]既不是 NaOH

  本质,探究

  也不是 HCl,那么必

  中和反应

  然有一种新的物质

  的实质。

  生成。

   [视频]

  播 放 盐 酸 和 氢 氧化 中和反应实质:

  钠 反 应 实 质 的 微观 碱中氢氧根和酸中氢离子结合

  动态图

  生成水的过程。

  H+ + OH- = H2O

  [练习]写出氢氧化

  钠和盐酸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

  方程式

  NaOH + HCl ==NaCl + H2O

  [归纳]

  请同学们观察几个 化 学 方 程 式 的 反应 几种酸和碱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 物 与 生 成 物 之 间有 式:

  什么共同点?

   1、NaOH + HCl ==NaCl + H2O 2、Ca(OH)2+2HCl==CaCl2+ 2H2O 3、NaOH+H2SO4==Na2SO4+ 2H2O

  [练习]斯达舒为什 [定义]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 么可以治胃酸? 过程。

  [练习]

  胃酸盐酸和斯达舒中的氢氧化铝 发生中和反应。

  Al(OH)3+3HCl=AlCl3+3H2O

  下列哪些是中和反应( ) A、Ca(OH)2+CO2=CaCO3↓+H2O B、Fe2O3+6HCl=2FeCl3+3H2O C、Cu(OH)2+H2SO4=CuSO4+2H2O

  中和反应 的实际应 用

   板书:

  一、中和反应

  1、定义: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实质: H+ + OH- = H2O

  酸中的

  和碱中的

  ,结合成了_____。

  11

  

篇四:酸和碱中和反应,优秀教案

   教材的 编写意图

  教材的编 写体例

  教材的编 写特点

  教材的内 容结构

  内容标准 课程目标

  说教材

  研 说 流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说建议 课程资源 的开发与 利用

   说课标

   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

  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认识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 掌握基本的化学语言

  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 以及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

  学会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知识与技能

  保持好奇心,激 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选择合适的化学 方法,解决问题

  课

  建立科学物质观发展 求实、创新的精神

  程

  目

  标

   一级主题 科学探究

  化学课程内容标准

  二级主题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第一、二、三、 六、七单元)

  身边的 化学物质

  地球周围的空气(第二单元);水(第四单元);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第六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 秘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认识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第三单元)

  物质的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几种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第五单元)

  化学与 社会发展

  化学与能源、资源利用(第七单元);保护好我们的环境(第二、三、七单元)

   说教材

   编写意图

  编 写意 图

  重视 学习 兴趣

  重在学 习方法 的培养

  立足 学生 发展

   单元

  编写体例

  课题

  知识点标题 正文设计 辅助小栏目 插图

   辅 助 小 栏

   分子、原子、

  元素、化学式

  空气、水、碳

  化合价

  以化学理论为暗线

  化学式 H2O

  蜡烛的燃烧 CO2的制取

  以思维方式为核心

  以常见物质为明线

  教材

  编 写 特

  以实践探究为程序

   元素 原子的结构

  水的净化

  爱护水资源

  水的组成 化学式与化合价

  教什么

  分子和原子

  自然界的水

  计算

  氧气的制取

  物质构成的奥秘

  化学方程式

  碳的单质

  氧气

  我们周围的空气

  碳和碳的氧化物

  CO2制取的研究

  空气

  走进化学世界

  变化与性质 实验为基础

  化学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上册

  燃料及其利用

  CO2和CO 燃烧的条件

  燃烧和灭火 燃料利用开发

  (横 向)

   分子、原子 碳

  水 空气、氧气

  身边的化学物质

  元素

  离子

  化学式、化合价

  教 什

  质量守恒定律 么

  物质构成的奥秘

  化学变化特征 基本反应类型

  物质的化学变化

  科学探究

  探究实验

  基本操作

  纵向整合

  化 学 上

  化学与社会发展 水资源保护 使用燃料的影响

   说建议

   重视实验教学,培 养探究能力

  化学学习 重在激发学

  习兴趣

  整合教材,难点 突破

  学习方式重探究

  打造有效

  教

  课堂

  学

  建

   教学评价要以激励 主,落实“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评价要科学明 教学评价要有指导 确,落实“知识 性,落实“过程与

  与技能”目标 评 方法”目标 价 建

  15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重视校外资源

  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课程 资源 的开 发和

  关注现代信息资源

   学生乐学 教师乐教 师生互动 共同进步

  理想的教育模式

   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

  人生,就要活得漂亮,走得铿锵。自己不奋斗,终归是摆设。无论你是谁,宁可做拼搏的失败者,也不要做安于现状的平凡人。

  奋斗的双脚在踏碎自己的温床时,却开拓了一条创造之路。

  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CocoChanel 白发无凭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将弱冠非童子,学不成名岂丈夫?俞良弼 感谢上天我所拥有的,感谢上天我所没有的。

  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

  当略知人生的时,人生已是过了这么多。如果可以重来,人生已是改变。

  生命之长短殊不重要,只要你活得快乐,在有生之年做些有意义的事,便已足够。

  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如果你很聪明,为什么不富有呢? 永远不要埋怨你已经发生的事情,要么就改变它,要么就安静的接受它。

  身体健康, 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

  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

  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故今天之教,宜先开其智。

  健康的身体是实目标的基石。

  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勇气的人损失一切。

  相信自己,你能作茧自缚,就能破茧成蝶。

  学习进步!

  

篇五:酸和碱中和反应,优秀教案

  2.3.2 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共 6 课时)

  第 2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化学式含义的基础上,掌握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2)通过有关化学式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认识化合物,并掌握解题格式。

  根据化学式的有关计算

  2. 3.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定性 和定量研究物质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辩证统一的。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质量分数及某一元素的质量。

  教学难点:根据化学式计算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三、教学用品

  药品:水。

  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PPT 课件。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引入 学习 主题 教师活动 [展示]一瓶贴 H2O 标签的试剂,围绕 H2O 复述知道的化学知识 [归纳]化学式表示的含义 (三个层面的含义:宏观的、微观的、质量的) [点题]怎样知道这瓶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

  [板书]三、根据化学式的有关计算 [板书]1、求化学式的式量 [练习 1](见相关链接:练习 1) (提醒学生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小结]化学式中所有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该物质的式量。

  [板书]2、求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讲解]一个水分子中有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即 H2O 中氢、氧原子的个数 比=2﹕1。

  [练习 2](见相关链接:练习 2) (提醒学生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 小结 ] 原子个数比就是化学式中各元素右下角的数字之比。有些化合物如 NH4NO3,同种元素的原子没有写在一起,计算时要注意按元素的种类计算其 原子的个数。

  [设问]根据化学式可计算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否能计算各元素之间的质量 比? [板书]3、求各元素的质量比

  式量 的计 算

  元 素 原 子 个 数 比 计 算 元 素 质

   量 比 的 计 算

  [示例]H2O 中 H:O=(1×2):(16×1)=1:8 H2SO4 中 H: S:O=(1×2):(32×1):(16×4) =2:32:64=1:16:32 [练习 3](见相关链接:练习 3) (纠错,评价) [强调]前面所列元素的顺序与后面的计算顺序要一致 [小结]各元素的质量之比就是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乘积之 间的比值。

  [追问]知道化学式可求出各元素的质量比,那么,知道元素的质量比能否求出 化学式呢? [示例]某氮氧化合物中 N:O=7:20,求该化合物的化学式。

  设:化学式为NxOy

  化 合 物 中 某 一 元 素 的 质 量 分 数

  x: y  2:5 14 16 方法一:

  化学式为 N2O5 方法二:14x:16y=7:20 x:y=2:5 化学式为 N2O5 [练习 4](见相关链接:练习 4) (纠错,评价) [讲述]既然能知道不同元素的质量比,相信应该能够知道某一元素的质量在整 个化合物中所占的百分比,这个比例又称作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板书]4、求化学式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百分含量) [示例 1]计算 H2O 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引导学生一起参与活动) 2H 2 H% = ? 100% ? 100% 11.1% H2O 18 (引导学生关注:多个原子的表示方法) [师生同练]化肥 NH4NO3 中氮元素的百分含量? (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活动)

  x: y 

  : 20

  N% 

  2N 28  100%   100%  35% NH 4 NO3 80

  根据 化合物 的 质量 求 某一 元素 质量

  (引导学生思考:元素质量百分含量的表达式) [小结]师生共同形成表达式 [板书]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的式 量×100% [练习 5](见相关链接:练习本 5) (请学生代表上台板演) (师生共同评价) [设问]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如何求得? [板书]5、已知化合物质量求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 [示例]36 克 H2O 中含多少克氢元素?

  (鼓励学生参与活动,从中概括出已知化合物的质量,计算某一元 素质量的表达式)

  [板书]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的百分含量 (m(H)=36×H%=36×11.1%=4(克) [练习 6](见相关链接) (请学生代表上台板演) (师生共同评价) (类似:40 吨 NH4NO3 和多少吨 CO(NH2)2 含氮量相等)

   小 结 作业 布置

  [巩固练习](见相关链接:练习 6) [讲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学会计算式量、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和有 关元素百分含量,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就能坦然面对千 变万化的题目。

  书本 P60⑤练习部分 P19(一)② 讨论:比较 FeO、Fe2O3、Fe3O4 中含铁元素的百分含量大小(不通过计算)

  2. 主要板书

  第二章 浩瀚的大气 2.3 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 三、根据化学式的有关计算 1.求化学式的式量 2.求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3.质量比 (1) 已知化学式,求各元素的质量比 (2) 已知各元素的质量比,求化学式 4.已知化学式,求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5.已知化学式和化合物质量,求某一元素的质量

  3.       

  相关链接

  练习 1:求 H2O 和 NH4NO3 的式量。

  练习 2:求 Fe3O4 和 NH4NO3 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练习 3:求 CO2 和 NH4NO3 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练习 4:某化合物 R2O3 中,已知 R:O=7:3,求 R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练习 5:求 Fe2O3 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练习 6:40 吨 NH4NO3 中含氮元素多少吨? 练习 7:多少克水中含有 16 克氧元素?

  五、教学反思

  

篇六:酸和碱中和反应,优秀教案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1课时 中和反应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加深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及其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自主探究,拓展思维与活动的空间,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

  【学习重点】

  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

  中和反应的实质。

  【教学设计】

  (温故设问)酸的化学共性有哪些为什么酸类物质化学性质相似碱的化学共性有哪些为什么碱类物质化学性质相似

  (问题一)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如何可以,大家能设计实验证明吗能说一说你们的实验方案吗

  (互学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现有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展示)展示部分小组实验方案

  (问题二)酸与碱之间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0页的课文以及相关化学方程式,交流下自己的想法。如何用表达式表示呢

  (展示)酸与碱反应的实质:特征离子对:HOH-=H2O,H与OH-不能共存。

  酸碱=盐水

  (独学练习)请同学们试一试写出下列酸碱之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氢氧化钙与硫酸反应;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

  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氢氧化铜与硫酸反应;

  (思考)酸与碱之间的反应属于我们曾学过的基本反应类型吗

  (讲解)酸与碱之间发生的反应,其类型属于后面要学的基本反应之复分解反应。而酸与碱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我们给它一个特殊的名称:中和反应。只有酸与碱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才能叫中和反应。

  (问题三)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的应用呢

  (自学归纳)阅读课文,归纳展示。

  (随堂检测)完成学案上相关练习

  【板书】: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一、中和反应

  1、表达式:酸碱=盐水

  特征离子对:HOH-=H2O

  2、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3用于医药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量上的安排比较合理,教学设计环节紧凑,能够很好地突出重点;另外,学生的活动也比较丰富,能够做到动静结合,教师做到讲练结合,所以基本上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加之,粒子模型的使用,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了中和反应的实质,为学生以后学习微观知识的内容搭建了桥梁。

  

篇七:酸和碱中和反应,优秀教案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对比分析,将物质间的变化拟人化地活动展示,培养学生 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

  【教学重点】

  指示剂、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准备】

  学生实验:写有“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酚酞”字样的 纸帽、试管、研钵、纱布、玻璃棒、小木棍、小块布、石蕊、酚酞、食醋、石灰水、盐酸、氢 氧化钠溶液、浓盐酸、浓硫酸、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胡萝卜(可用其他有色花)

  教师实验:锥形瓶、双孔塞、分液漏斗、玻璃导管、烧杯、玻璃棒

  【教材延伸】

  1.[实验]中的表格的下面加“保存方法”的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危险品是十分重要的。

  2.在盐酸和硫酸用途的表格右边还应加一个空表内容,让学生填“我知道的用途”,这样 更利于学生将已经认识的前科学知识与新知识有机结合。

  3.教材只讲了指示剂遇酸、碱时的变色情况,应该补充遇到中性溶液时的情况。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指示剂 一、引入、发现提出问题

  情景问题引入:由问同学们熟知的哪些食物,是酸、碱入手,切入酸和碱的知识。

  学生探究结果:食醋、大多数水果(有酸味)中含酸;有些没熟透的水果(有涩味)如青 柿子,还有皮蛋有涩味等。

   教师提出新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其它的酸也能使石蕊变 红?”、“碱又使石蕊变成什么颜色?” 二、实验探究指示剂变色规律

  游戏: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并分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 的帽子,手执一支试管。

  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 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

  分析讨论:完成书本 P49 页表格,探究出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并讨论出以上四种物质,哪 种是酸,哪种是碱。

   点评: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示物质,通过人物的活动表示物质间的反应,形象且生动, 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形式有其原创性。

  知识突破,引入新问题:“这里有两种其他液体,一种是自来水,一种是食盐水溶液,请 我们两位指示剂朋友来鉴别一下,它们是酸还是碱?”接着由同学扮演物质,做实验,观察现 象,问这两种物质究竟是酸还是碱?

  学生探究结果:指示剂在这两种液体中颜色没有变化,说明它们既不是酸,也不是碱,而 是一种中性的液体。

  展示指示剂变色规律:画面是一只变色龙,身上写着“石蕊”两个字,跳动着分别走到写 有酸、碱、中性溶液的烧杯前,分别将左爪、右爪、尾巴伸入三个烧杯中,伸入后相应部位夸 张一点适当变大,并变各种颜色,且唱着歌:“我是一只变变变色龙,遇到酸我就变成那红色, 遇到碱我就变成了蓝色,通常的中性环境下我就是那紫衫龙王”。歌声仿《我是一只小小鸟》, 欢快、诙谐,男声唱。

  师:请同学们将酚酞遇酸、碱、中性液体的变色规律编成一些易记忆的韵语、或创作成其 它活泼的形式来帮助我们记忆,内容不求完美,只求有趣实用。

  生:创作形式多种,并纷纷展示自己的成果。例如:“我也是一种指指指示剂,我只在遇 到碱时才变成红色娘子军。通常在中性环境下我是无色的,就连酸也奈何不了我,无法让我变 颜色(仿《我是一只小小鸟》歌词)。”

  点评:大胆尝试突破,教师还引入中性溶液,突破了书本的禁锢,又可以对比学习知识, 让知识结构完整、清晰;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很自然地得到了一次升华,又便于学生记忆,值 得借鉴。

  三、发现其他指示剂——酸碱使指示剂变色的应用(探究活动)

  学生分组制取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胡萝卜(或其他物质)的酒精浸出液,再分别

   滴入前面四种溶液中,记录实验结果,由同学们讨论交流,比较所制四种指示剂中,哪些 变色效果好些。

  点评:小块知识点也能反映出认知规律,本模块教师采用了“发现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尝试应用”的认知规律学习指示剂,并用它来认知酸碱,层层递进,一气呵

  成,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双丰收。

  第二块:几种常见的酸

  一、学生真情感受熟悉的物质:

  第一组物质:盐酸、硫酸、硝酸。要求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但不能尝。

  第二组物质:食醋、苹果、柠檬、桔子、山楂片、泡菜等。要求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

  闻一闻,尝一尝。

  二、探究几种常见的酸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自学 P50 页内容,自我提问、自主探究,再汇报

  己的理解和新发现。

  学生呈述自学的教材内容,概括学习方法,补充新发现:

  学生表现出两个亮点:

  ⑴自我提问、自主探究用表格展示内容:

  自我提问的问题

  自主探究结论

  酸有什么共性?

  都有酸味、都有酸性。

  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含酸的物

  我们在前面探的一些水果、食物

  质?

  如:食醋、苹果、柠檬、桔子、山

  楂片、泡菜等有酸味,人在反胃时

  感到酸味。说明它们是含酸的物

  质。

  酸又有什么作用?

  酸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化工原料,

  人类社会生活离不开酸。

  ⑵概括学习方法和对教材的建设性意见:

  ①记忆酸的物理性质时可用概括性的字表达理解知识的步骤。如“色、态、味、气、沸、

  密等”;

  ②第一块表的下面要补“保存方法”这一内容,因为酸是危险品,是必须注意的内容;

  ③第二个表格右边应加“我们已经知道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把原有的知识和现在的新知

  识结合。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从实物鉴别入手,调动学生库存的智慧,学生看、摸、闻、尝等感性 活动,再提问引起学生理性思考,由感性知识自然上升,过渡到理性知识,课堂气氛活跃而又 不肤浅,寓教于乐。学生自我提问、自主探究中的表格内容,反映出他们的自学的深度和广度, 也表现出他们在探究中有意识地注意创造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呈述的三个问题,其中一条是总 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两条是对教材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很有创见性,它证明学生的思维只有 真实进入探究后才会爆发出最大的创造力。

  第三块:浓硫酸的腐蚀性 展示:酸在工农业生活中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许多方便,再展示浓硫酸伤人后皮肤照片、 清华大学某学生用浓硫酸到动物园验证狗熊是“聪明”还是“笨”的事件、酸使工厂设备加快 腐蚀等画面。

  观后教师评述: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们做实验时不掌握好浓 硫酸的这一“个性”,很可能就被腐蚀皮肤、衣服等。

  教师做游戏实验:用一支新毛笔沾浓硫酸在宣纸上写“浓硫酸的吸水性”。请同学们帮助 讲解这一游戏的原理。

  学生讲解:多个学生争先恐后上台讲解,突出强调了“原来浓硫酸的腐蚀的原因就是它的 脱水性造成的。” 教师扩展引导:其实,除了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之外,其它的酸也都有一定的腐蚀性,例 如在有酸时,铁锈蚀会快多了。所以我们要全面掌握它们的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怎样稀释 浓硫酸?请学生再从两方面收集、整理信息。其一:教材中告诉我们什么?其二:观察下一段 内容。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看书、展示,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导致危害的画面;规范操作稀释 浓硫酸的步骤画面。

  师生互动实验: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实验, 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 20 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 10 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

  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 的外壁。

  学生探究结果:

  

篇八:酸和碱中和反应,优秀教案

  课题 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第一课时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下册。

  2、所属单元课题:第十单元课题 2。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②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借助酸碱指示剂判断酸碱发生反应的探究方法。

  ②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中和反应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中和反应的应用,感受到化学知识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 作用。

  ②体验化学活动充满探究性,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 化学的兴趣。

  2、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课题 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的重要性质,是贯穿酸、碱、盐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 既建立了酸和碱之间的联系,又为盐与复分解反应奠定了基础。因此,中和 反应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的将 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综合起来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关于 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使学 生的学习能理论联系实际。

  (2)教学重点:认识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和实质的理解。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酸碱的一些化学性质;知道了酸和碱能够使酸碱指示剂 变色。且学生已具备了一些学习化学的方法,对化学探究有极大的兴趣,能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材放眼于实际生活,使学生将所学知 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4、设计思路

  ①从复习旧知导入,提出问题,导入课题。

   ②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中和反应及其实质。其中包括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分 析结论。

  ③通过分析、归纳和课堂交流,得出反应实质 ④通过课堂交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⑤回顾反思、总结评价。

  5、教法、学法

  ①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实验探究教学法,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同时也培 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 实验探究、合作学习、分析归纳的学法,更利于突破难点。

  6、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 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创设问题情境 (3’)

  【扫雷铺路】首先请同

  学们抢答:酸和碱的化

  学性质位于课本的哪

  一页?

  学生抢答

  为学生扫除知

  复习:

  识障碍,营造课

  1、常见的酸和碱有哪

  堂气氛,调动积

  些?盐酸和氢氧化钠 根据前一天布置的 极性。

  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 学案回答老师提出

  应?反应现象分别是 的问题。

  什么?

  2、石蕊遇酸变

  色,遇碱变 色;酚

  酞遇酸 ,遇碱变

  色。

  【过渡】盐酸和氢氧化

  钠能否发生化学反 应?

  思考、猜测

  引出问题

   【演示实验】

  1.取一支试管,向其中

  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

  新

  实验探 究一 (3’)

  液。

  回答猜测

  2. 用 滴 管 向 试 管 中 滴 加盐酸溶液 。

  3. 观 察 现 象 并 让 学 生 回答问题:

  在老师指导下动手 实验,实验后讨论交 流

  在上面的探究活动中,

  NaOH 溶 液 和 稀 盐酸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混合无明显现象,它们 步骤和实验方法

  引导学生判断 化学变化是否 发生,不能只根 据没有明显的 现象就轻易下 结论说反应不 进行

  之间是否发生了化学

  授

  反应呢?你有什么方 法设计实验来验证它

  们的反应?

  设计实验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明确探究任务] 请从 步骤和实验方法 提供的药品中选择合

  研究设计实验 方案,养成科学

  适的试剂,设计方案证

  探究的良好习

  新

  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

  惯,培养合作意

  生了反应,并可以指示 学生六人一组设计 识

  授

  实验探 究二 (10’)

  出二者何时恰好完全 反应。

  [提供的药品有] NaOH 溶液、盐酸、无 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

  实验方案,从教师提 供的药品中选择适 当的物质,动手实 验,并记录所选药品 和现象。

  本环节要预留 出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亲手实 验,直接感知酸 与碱的反应。思

  试液、锌粒。

  考自己的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并根据

  活动,学会思

  提供药品设计出合理 实验结束后,交流展 考、设计、实验、 的实验方案。写出(或 示各组的探究成果。

  交流与表达。

  画出)的实验方案,小

  组交流。然后请各小组

  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

  针对学生不同的实验

  方案所观察到的现象,

  设置相应的问题给予

  通过分组的系

  引导。

  学生分组实验

  思考:反应物与生成 列 活 动 提 高 学 生的认知能力,

   物各是什么?为什 并抓住学生控

  么?

  制其自制力,以

  免他们置身事

  [讲解] 酸与碱发生的

  外。

  反应就是中和反应。

  [课件展示] 一 、中和

  反应

  定义:酸和碱作用生成

  盐和水的反应

  观看动画,并思考中 培养“用宏观体

  1、【播放动画】

  和反应的实质:

  会微观”“用微

  中和反应的本质(微 酸解离的 H+ 和碱 观解释宏观”的

  讨论、 归纳中

  观)动画 分析引导从微观角度 揭示中和反应的结论

  解离的 OH结合产生了 H2O。

  科学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建立 正确的化学反

  和反应 的概念 和实质

  2.中和反应实质:

  H++ OH- = H2O。

  酸解离出来的 H+和碱

  理解中和反应的定 义

  应微粒观。

  (8’) 解离出来的 OH- 相互

  结合,产生 H2O。

  边分析边书写化学方 程式

  NaOH + HCl == H2O + NaCl

  提高运用基本 化学用语的能 力

  3、【设疑】 其他的酸 动手写出其它酸碱

  和碱也能发生反应 吗? 根据反应实质,写出常 见酸与碱的反应的化

  反应的化学反应方 程式 规范书写化学方程 式

  增强知识迁移 的能力,特殊到 一般

  学方程式(看谁写得既 规范又准确)

  H2SO4+Ca(OH)2 =CaSO4 +2H2O

  4、根据化学方程式总 2HCl+Ca(OH)2

  结反应有什么共同点。

  ==CaCl2 +2 H2O

  【归纳】氯化钠、硫酸 H2SO4+2NaOH

   钙等都是由金属离子 =Na2SO4+ 2H2O

  学会分析、归

  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

  合物,称为盐

  总结共同点,

  了解盐的概念。

  纳、分类的方法

  总结中和反应的定义、 进一步理解中和反

  实质

  应的定义和实质

  5、练一练:习题巩固 完成巩固题

  让学生进一步 理解、学会运用

  二、了解中和反应在实

  将化学知识与

  新

  际中的应用

  生活、社会相联

  【交流讨论】

  系,凸显中和反

  阅读课本,归纳中和反

  应在实际生活

  授

  应的应用

  联系生 活 实 多媒体图片展示

  了解中和反应在实 和生产中的广

  际中的应用

  泛应用,体现中

  和反应的重要

  际,中 和反应

  1、酸性土壤或者盐碱 地的处理

  的应用 (7’)

  2. 处理工厂的废水

  性。培养学生从 生活走向化学, 再从化学走向 社会科学研究 的一般规律,利

  3、用于医药

  交流思考讨论,利用 用 科 学 知 识 解

  中和反应原理回答 决实际问题的

  问题

  能力。

  总结归纳(2’)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 回顾、总结 识,中和反应的定义, 本质和应用

  培养整理知识 和归纳知识的 能力

  认真思考、解题 趁热打铁,巩固

  达标练习(5’) 多媒体显示课堂巩固

  本节课的内容

  练习

  多媒体展示课后作业 加深对中和反应的 分层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1’)

  理解

  使不同层次学 生获得成就感

   7、板书设计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一、中和反应 1.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二.中和反应的实质:

  H++OH- = H2O 三.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良土壤酸碱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3.用于医药

  8、教学反思 本课题的教学一共设计了七个环节

  环节一是复习引入。通过询问学生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分别位于课本哪一页,

  引导学生复习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分别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以

  及相关的实验现象是什么。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趣味的翻课文比赛来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通过复习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化学

  性质,提醒学生可以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从而为后续

  探究两者是否发生反应的实验分析做下铺垫。

  环节二。由环节一的复习,短线相连过渡到,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

  反应。教师先将盐酸与氢氧化钠直接混合,让学生观察,发现没有明显的实

  验现象,师生共同讨论,如何探究两者是否反应?同时引导学生判断化学变

  化是否发生,不能只根据没有明显的现象就轻易下结论说反应不进行,同时

  也教育学生看问题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由于暂时无法获知生成物,教师引导

  学生从反应物的减少上去分析两者是否发生反应。接着教师提供石蕊、酚酞、

  锌粒,根据不同试剂,要求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验证实验方案。

  根据教师提供引导方向,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并很快设计出实验

  方案,由学案可以发现,学生的设计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下面是其中一组学

   生的探究过程。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1、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让学生 明白,不是所有的化学实验都会有明显的实验现象,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 生得出酸和碱能发生反应的结论,从而突出重点。3、在本环节中学生不仅学 会了探究方法,体验了探究乐趣,还能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环节三分析课本上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并结合盐酸和氢氧化钠 发生反应的微观动态模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和反应的实质。

  引导学生对反应前后微粒种类、个数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得出盐酸和氢氧 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微观分析以后,再练习同类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从 而最终得出中和反应的定义。本环节设计意图是:环节二是从宏观现象上去 认识中和反应,而本环节则是从微观角度去解释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宏观 现象和微观实质的结合,让学生加深对中和反应的理解,从而突破本课的难 点。

  环节四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中和反应的应用。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拓 宽学生的知识面,突破本课重点。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 用于生活,感到化学不仅是有趣的还是有用的,让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以 保持并持续的发展下去。

  环节五当堂训练:以两个典型例题检测本课知识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加深对 中和反应的理解,既与中考试题链接,又训练了学生的能力。

  环节六反思总结 由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和方法情感上 的收获。根据学生回答再点拨。设计意图: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助 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环节七布置作业 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题目,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 喜悦。

   本课题的教学中:

  1、关于宏观的实验现象,我采用的是追问的方法。例如在滴有酚酞的氢 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学生说溶液变色了,我追问变成什么颜色了?学生 答无色。继续追问,那溶液原来是什么颜色?学生答红色。从而得出完整的 实验现象: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关于微观的变化本质,我采用的是分析的方法。通过微观示意图的动 态动画,让学生分析中和反应发生的实质,一开始学生分析不到位,引导学 生结合反应前后微粒的种类和个数以及动态模型,从而最终得出中和反应的 实质。

  3、关于符号表征,我采用的是练习的方法,通过练习同类型的反应方程 式,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其他学生在学案上完成,最终进行组内批改, 从而将基础知识真正的落到实处。

  我认为这样的设计能充分的体现化学特有的思维特点,从准确的描述宏 观的实验现象,到深度的分析微观的反应本质,从而能够正确得出化学变化 的符号表征,最终能让学生的思维分析真正的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篇九:酸和碱中和反应,优秀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学期:《酸碱中和反应》教案

  九年级化学下学期:《酸碱中和反应》教案 7 单元-第 4 节《酸碱中和反应》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用中和反应来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⑵通过对酸和碱反应的探究,提高发现和提出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借助指 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酸和碱反应的探究,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⑵初步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⑵认识化学对生产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中和反应的实质,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判断方法。

  [本节知识点] 1、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2、中和反应 3、盐的组成 4、中和反应应 用于医药卫生 5、利用中和反应改良土壤的酸碱性 6、利用中和反应处理工业废水 7、调节溶液 的酸碱性 [相关知识] ⑴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反应条

   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⑵溶液 pH的测定方法:①pH 用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②测量方法,用玻璃

  棒蘸取溶液滴在 pH 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相比,得出溶液的 pH。

  [方法技巧] ⑴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H++OH-→H2O,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不是中和反应的

  方法:①反应物必须是酸和碱;②生成物必须是盐和水。

  ⑵理解中和反应的原理,注意在实际中的应用,将中和反应的原理应用于生活、

  生产和科学实验中。

  [思维误区] ⑴中和反应的判断往往忽略了反应物,认为有水生成的反应即为中和反应。

  ⑵对中和反应的实质理解不深,中和反应伴随溶液酸碱性的改变,在改变过程中

  往往引起溶液密度的改变,这是易错点。

  [考点分析] 1、中和反应的判断以及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中考命题的考点,主要考查对中和反应

  的理解,常见题型为选择题。

  2、中和反应在工农业、医疗方面的应用是中考命题的热点,通常结合日常生活、

  生产实际和环保进行考查,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和简答题。

  2、通过对酸和碱反应的探究,提高发现和提出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借助指

  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酸碱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会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但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反应?H+和 OH-能同时存在于溶液中吗?这些问题既是学生 头脑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又是很容易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所以本节的教学起点应定 位在酸和碱能否反应这个问题上,从而引发一系列有关中和反应的探究活动。

  仪器和药品:试管、玻璃棒、pH 计、烧杯、氢氧化钠溶液、盐酸、石蕊、酚酞、

   石灰水等。

  演示实验:用滴管向盛有盐酸的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注意胶头

  滴管的使用!) 你认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吗?酸和碱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呢? 问题:你的猜想是什么?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提示活动顺序:

  猜想→各自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规范操作) 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根据实验结果,说说你们的猜想正确吗?若不正确,判断

  的依据是什么? 反思评价:同学们对本实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你们认为哪个小组

  的实验方案最合理,最简便,最有说服力? H++OH 结合生成了水,那么,其他的酸和碱之间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吗?这些

  反应有什么共同点呢? 现 象 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 。

  该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和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提供的仪器、药品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与自己的猜想进行对照判断,写

  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寻找反应共同点。总结中和反应的实质。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利用中和反应原理

  来改变溶液的酸碱性或降低环境中酸或碱的含量。阅读课本 21 页完成教学设计上的合 作探究二。

  

推荐访问:中和 教案 优秀

版权所有:上派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派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上派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20334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