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学设计【10篇】

时间:2022-12-17 14:55:04  来源:网友投稿

《所见》教学设计1  [情景说明]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  野外的林阴小道上,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是什么开心事儿,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所见》教学设计【10篇】,供大家参考。

《所见》教学设计【10篇】

《所见》教学设计1

  [情景说明]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

  野外的林阴小道上,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是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而那不知祸的小东西仍在自鸣得意地“知了……”个不停!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师: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教师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

  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贴大黑板上的大树上。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小结: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将图片贴到黑板上的大树上。))

  牧童:(引导: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导:小动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们的。)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齐读古诗。

  第二版块: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他是这样骑黄牛的。(边说边做动作)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生:(骑黄牛,读古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生: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生: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生:还有诗的后面说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说他想住蝉。

  (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很大声地读)

  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

  生:(小声地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生:(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捉到了,有的认为没捉到。)

  师:你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

  生1:(上台后没有捉到蝉,太高了。)

  师:哎呀,树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么办那?快帮小牧童想想办法呀!

  生2:可以搬快石头来,踩在石头上爬。

  师:(向四周看)小树林里没有找着大石头块呀,再说,石头块也太矮了!怎么办呀?

  生3:骑到黄牛身上去,踩在黄牛的背上,就可以够得着蝉了。

  师:好办法呀!那你来试一试!

  生:(把小凳子当黄牛,踩在黄牛上捉住了“蝉”。)

  (鼓励孩子有独特的意见,引导孩子帮小牧童想办法,克服困难,把蝉捉住。让孩子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模拟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只蝉。)

  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生3:高兴。

  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呀?

  生:喜欢。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练习背诵)

  第三版块:指导书写。

  一、示范指导:这节课,还有几个生字朋友,我们要会写。(粉笔演示,重点指导“林”,木字作为偏旁,一捺改为一点,注意点的位置。)

  二、自由练习书写。(播放音乐:《快乐的小牧童》。)

  三、集体评议:引导学生观看一个小朋友的字,观察他哪儿写得好?如果把哪一笔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

  学生齐背古诗后教师讲述:不止这一首,其实还有很多古诗是写农村的事儿,老师这儿有几首,把它送给爱诗的孩子。

  推荐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评析]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这堂课做到了: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原创作品)

《所见》教学设计2

  一、教材简述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秋天图片。

  2、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学生齐读诗题。

  [设计意图]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解题。“夜”(夜晚)“所见”(所看到的景物)“书”(书写)。“夜书所见”(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设计意图]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调整顺序是为了降低难度符合学生认知。

  2、搜集诗人的资料,了解诗人背景。

  [设计意图]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老师带读古诗。学生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做记号并汇报。老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2、生提出不懂之处,师生共同解决。(结合注释、图片)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3、学习生字(促、深)

  指导认读、书写、组词、造句。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逐层深入,音形义各方面全面结合,落实“双基”教学,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男同学齐读。

  (2)老师点拨: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客”是指谁?(诗人自己)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3)教师深情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想起什么?思乡之情。(板书:动客情)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女同学读。

  (2)老师点拨“知”的意思。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3)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诗人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会想到了什么?(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教师引导: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

  (5)小组赛读,加上表情,体会诗人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把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古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猜相应诗句。

  2、同桌一人说意思,一人猜诗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老师范读。

  2、学生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3、小组带着表情赛读。

  [设计意图]语文阅读教学应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多种方式的朗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游戏:

  (1)老师说诗句中一个字,学生说出相应诗句。

  (2)老师出示图片,学生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背、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通过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背诵,提高学生语言积累的兴趣,乐于去品味古诗的诗蕴。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交流读过的思乡古诗。

  2、交流学习收获,提出不懂之处。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最后,把小结和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解疑,做学习的主人。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默写《夜书所见》。

  2、收集思乡古诗,背下来并与大家交流。

  3、观察周围秋景,说说心中感受。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学习即生活”,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才是真正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学习。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所见》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

  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板书:画 播放牧童骑牛图)

  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

  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

  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

  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

  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

  (一)、赏牧童骑牛图:

  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播放古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

  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

  5、最后一位。(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

  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

  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

  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

  2、齐读后两句。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

  (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师:区区10个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让我们一起细嚼慢品,女声读(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读(一山更比一山高)

  5、师:学到这里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诗人写就此诗,想表现或表达什么?

  6、指名说。(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你品到了诗的精髓,你捕捉到诗的灵魂)

  7、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齐背古诗,由此诗再现诗人所见的清新画面。(标出箭头)(播放全诗,播放音乐)

  三、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师:可见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板书:入)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一百四十余首为画而题写的诗,《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译文,自由诵读,看谁最先会背。

  指名背诵。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指名说。

  四、创作实践,提升表达:

  1、其实,我们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画面可以入诗,请你做回小诗人,以观察到的儿童生活的某个画面为内容,创作一首小诗。(播放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2、学生创作诗歌。

  3、诗歌展示。

  4、师评:

  五、结语:

  本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在画与诗、诗与画之间走了个来回,感受到极*常极普通的字词,带给我们的无穷新意、无穷妙趣,课后把你创作的诗歌与你的亲朋好友一同分享,好吗?

  教学反思:浏览了很多教案,我最终选择了这篇,原因是此教案的问题设计有深度,可以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而不是简单的来理解古诗的意思。问题一:从诗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牧童?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他生活的很悠闲,很潇洒,无拘无束,他是一个机灵的小男孩,他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通过他们的回答我感受到学生能够透过文字,体会到文字背后的东西。问题二:后两句,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学生对于每个字都有自己的体会,如:“捕”体会到牧童可能在思考:我要想个办法把知了给逮住,如果用捉就不能表现他的机灵。“忽然”也可以看出牧童的机灵。

  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之后,我问:“想象一下:牧童是怎样捕知了的?”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回答得很好!生1:他可能轻轻地从牛背上下来,跑回家拿个网兜子,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知了附近,用网兜子把知了捕到。生2:他可能站在牛背上,让牛走到知了附近,然后轻轻用手去捉知了。生3:他可能把有知了的树枝轻轻地拿下来,准备用手去抓,可知了却忽得一下飞走了。

  最后,我出示一些关于描写儿童的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多做一些积累!

《所见》教学设计4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信息资料: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对话*台:

  学习古诗《所见》

  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背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如“所”读*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

  细读(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学生可能有出的问题,

  如:“樾、意欲”的含义等。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3、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诵读(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教师运用语言进行描绘,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诵诗句。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写字(自主写字,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书写水*。)

  1、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可让学生参与指导范写,为大家讲解。如“木”字旁的写法等。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本节课可重点指导写“诗、林、童”。第二课时 对话*台:

  学习古诗《小池》

  回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为学新知做准备。)

  1、指名背诵《所见》,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内容。

  2、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激发学生,回顾体验,简要概括也学习方法,为学习《小池》做准备。

  自学(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培养能力。)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

  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

  (依据课标的要求,正确处理师生的.角色关系,处处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自读自悟中,不断积累,不断迁移。教师则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注意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地,生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汇报(各组汇报交流,发现共性问题,强调重点问题。)

  1、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学习情况及学习收获,可引导学生当小老师,到黑板前讲解。如:字音“柔”应为"rou"不是"you",多音字“露”的两个读音,以及词语的意思。“细流”“树阴”等。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同时抓住共性问题。如“毕竟”“惜”“无穷”等,采用“读、看、想、议”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诵读(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读背。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注意韵尾“流、柔、头”的读法。

  实践(创意表现,促进理解,发展个性。)

  1、引导学生结合着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感受,谈一谈对夏天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夏天。如语言描述、绘画、背诵诗歌等均可。

  3、交流评议。

  写字(自主选择难点字,提高书写能力。)

  重点指导“黄、立、闭”,教师大胆放手,相机示范,引导学生评价。

《所见》教学设计5

  [情景说明]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

  野外的林阴小道上,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是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而那不知祸的小东西仍在自鸣得意地“知了……”个不停!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师: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教师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

  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贴大黑板上的大树上。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小结: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将图片贴到黑板上的大树上。))

  牧童:(引导: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导:小动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们的。)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齐读古诗。

  第二版块: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他是这样骑黄牛的。(边说边做动作)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生:(骑黄牛,读古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生: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生: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生:还有诗的后面说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说他想住蝉。

  (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很大声地读)

  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

  生:(小声地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生:(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捉到了,有的认为没捉到。)

  师:你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

  生1:(上台后没有捉到蝉,太高了。)

  师:哎呀,树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么办那?快帮小牧童想想办法呀!

  生2:可以搬快石头来,踩在石头上爬。

  师:(向四周看)小树林里没有找着大石头块呀,再说,石头块也太矮了!怎么办呀?

  生3:骑到黄牛身上去,踩在黄牛的背上,就可以够得着蝉了。

  师:好办法呀!那你来试一试!

  生:(把小凳子当黄牛,踩在黄牛上捉住了“蝉”。)

  (鼓励孩子有独特的意见,引导孩子帮小牧童想办法,克服困难,把蝉捉住。让孩子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模拟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只蝉。)

  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生3:高兴。

  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呀?

  生:喜欢。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练习背诵)

  第三版块:指导书写。

  一、示范指导:这节课,还有几个生字朋友,我们要会写。(粉笔演示,重点指导“林”,木字作为偏旁,一捺改为一点,注意点的位置。)

  二、自由练习书写。(播放音乐:《快乐的小牧童》。)

  三、集体评议:引导学生观看一个小朋友的字,观察他哪儿写得好?如果把哪一笔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

  学生齐背古诗后教师讲述:不止这一首,其实还有很多古诗是写农村的事儿,老师这儿有几首,把它送给爱诗的孩子。

  推荐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评析]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这堂课做到了: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所见》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

  教学重点可以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

  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及时表扬激励。)

  (3)游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而准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闭目想像。小朋友们,请把眼睛闭起来,想像画现,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着,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注视着树上鸣叫的知了。这种情趣,你有过吗?

  2.带着这种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3.练习有感情的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会拼音的生字。

  瞧,你们的好朋友又来了,还认识吗?指名读。

  2.通过形旁理解字意来帮助识字。

  (如提手旁跟手的动作有关:捕;木字旁跟树木有关:林;虫字旁跟昆虫有关:蝉)。

  3.通过猜谜引导学生识字。

  如:一户一斤米

  (所);骑牛写文章

  (牧);人才进了门

  (闭)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所有所以;放牧、牧草;关闭、闭路电视机等童———牧童———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

  5、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林”字左边“木”字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立”字下横要写长。“黄、童”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通过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所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袁枚的《所见》,你们会背诵吗?

  (齐背)

  你还会背诵哪些古诗呢?

  (指名背)

  2.教师及时热情表扬,导入新课。

  哇,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老师跟大家再来学习一首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你们愿意吗?

  (出示古诗)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

  四人一小组,请小组长安排好读的顺序,其他组员听一听,评一评节奏与音准。

  4.指明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

  (1)带拼音读

  读准翘舌音“池”,前鼻音“阴”,后鼻音“晴”,边音“露”。

  (2)去拼音读

  谁能像老师一样带领大家准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

  (3)游戏:找朋友

  老师把写有生字的卡片发给小朋友。如:师:“阴”字在哪里?快来和我做朋友。

  生:“阴”字在这里,我来和你做朋友。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泉水悄然从泉眼里流出,浓密的树阴倒映在清清的池水里,嫩绿的小荷叶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飞来立在它的上头。

  (2)小朋友们,读读诗,想想画面。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用笔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

  四人一小组,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像。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只蜻蜓,面对这样的景象,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2.带着这种感情朗读。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2.联系前面的课文,熟字带生字,如:蜻———晴(同声旁);怪———惜(同偏旁);阳———阴(反义字)

  3.创造性识字,如:柔

  (把矛放在树上。)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可惜、爱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池———池塘 池塘里开满了荷花。

  露———露珠 露珠在荷叶上跳舞。

  六、总结全文

  小朋友们,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揭题:古诗两首)

《所见》教学设计7

  【预设目标】

  1、人文熏陶:在读悟吟诵中领略古诗之韵,心驰神往诗之意境。

  2、技能培养:读厚,感知牧童之形;读薄,勾勒牧童之神。

  3、语言积累:会读,会背,会唱,会写。

  【学法指导】

  在读薄读厚,读胖读瘦的古诗学习新形式引领下,学生——诗人——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三位一体,披文入情。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唱一首歌。

  1、播放儿歌《牧童骑黄牛》,学生尝试跟唱。

  2、谈话导入:你最早接触这首诗,是在什么时候?如今再学,你想给自己制定怎样的学习目标?(相机出示四大学习目标:学唱一首歌,认识一个人,读懂一首诗,感悟一片情。)

  二、认识一个人。

  1、出示画面:袁枚像。

  2、交流课前搜集的诗人资料。

  3、师相机渗透:袁枚亦是一隐者,为侍母而仕途急流勇退,孝心可嘉。

  三、读懂一首诗。

  1、初读,感知诗意。

  2、深读,领悟诗景诗情诗境。

  ①读厚。引导学生认识五言诗体,如何添字读厚成七言诗体。可做如下铺垫:

  ( )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意欲( )捕鸣蝉,

  忽然( )闭口立。

  让学生在添字填词中逐步丰厚诗情诗景的感性认识,言语推敲文字,头脑渲染画面。

  ②读薄。引领学生删繁就简,五言变三言,比比谁的最简练。

  然后,逐步梳理出全诗之形,之神。

  其形:牧童——骑黄牛,振林樾,捕鸣蝉,闭口立。

  动 → 声 → 心 → 静

  四、感悟一片情。

  1、再读,边读边细化直观画面,小组交流彼此所勾勒、渲染的每一幅美图。

  2、研读,斟字酌句,字里行间品味牧童之乐,诗人之得。

  3、播放《所见》视频,欣赏中与自己头脑中预设的画面对比,看哪种意境更有韵味。

  4、诵读全诗。布置作业。

  任选其一:

  ①说话训练:如此牧童,我情不自禁的赞道:“——————————————————————————————————————!”

  ②写作训练:蝉声犹在耳,牧童意如何?我兴犹未尽,提笔写道:—————————————————————————————————————————————。

  【板书设计】

  所见

  (清)袁枚 学习目标: ①学唱一首歌

  牧童骑黄牛, ②认识一个人

  歌声振林樾。 ③读懂一首诗

  意欲捕鸣蝉, ④感悟一片情

  忽然闭口立。 学习形式: 读薄 读厚 读胖 读瘦

  【教学反思】

  《所见》四憾

  ——致张慧老师及全体同仁

  铃声响了。

  铃声又响了。

  就这样,四十分钟,思想碰撞,心灵角逐,渗汗的脑门,轻拭一下,似冬夜运转不休的cpu——烫。

  解脱感?甚或嘴角溢出的一丝窃喜?

  不。心里很沉重,几乎是一种负罪感。

  说四憾吧。

  第一,读,一塌糊涂。

  没读出味道,当然更没读出美感。诗的节奏,抑扬之韵,顿挫之感,吟咏之得,丝毫难觅,此为一憾。

  第二,写,不着一字。

  没圈划,没批注,没作业,甚至连课本都没正儿八经的打开过,一堂课只是夸夸其谈,喋喋不休,不动笔墨,其陋奇丑,已无可遮蔽,此为二憾。

  第三,乱,筋脉错杂。

  表面看,板块式的架构还凑合。其实,在主体性学习进程中,整条主线已盘根错节,无从梳理。于是乎为赶进度,生拉硬扯,连撵带跑,基本完成目标的四分之三,此为三憾。

  第四,愧,汗颜如雨。

  如此拙劣的滥制,竟博得张慧老师褒奖怜怜,知遇提携,迷途点津,若不苦心孤诣,除陋革弊,憾莫大焉!

《所见》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概括诗意:夏季的一天,一个年少的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山歌在山间小路上行进。那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忽然他听到了知了的叫声,就马上停止了歌唱,跳下牛背,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3、介绍作者

  A、这动人的画面不仅咱们看到了,一位清代的诗人也看到了,他的名字叫袁枚。

  B、当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就提笔将自己所看到的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C、师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歌,读准生字字音。

  2、采取指名读,全班通读等多种方式检查读的情况。

  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质疑问难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1、读第一、二句。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他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指导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全句,边读边想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

  (1)读第三、四句。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2)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3)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3、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诗的意思。

  4、大声朗读,想象诗人当时所见到的情景。

  5、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所见

  骑黄牛

  牧童 歌振林 聪明可爱

  欲捕蝉

  闭口立

《所见》教学设计9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信息资料: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对话*台:

  学习古诗《所见》

  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背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如“所”读*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

  细读(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学生可能有出的问题,

  如:“樾、意欲”的含义等。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3、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诵读(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教师运用语言进行描绘,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诵诗句。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写字(自主写字,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书写水*。)

  1、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可让学生参与指导范写,为大家讲解。如“木”字旁的写法等。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本节课可重点指导写“诗、林、童”。第二课时 对话*台:

  学习古诗《小池》

  回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为学新知做准备。)

  1、指名背诵《所见》,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内容。

  2、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激发学生,回顾体验,简要概括也学习方法,为学习《小池》做准备。

  自学(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培养能力。)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

  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

  (依据课标的要求,正确处理师生的角色关系,处处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自读自悟中,不断积累,不断迁移。教师则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注意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地,生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汇报(各组汇报交流,发现共性问题,强调重点问题。)

  1、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学习情况及学习收获,可引导学生当小老师,到黑板前讲解。如:字音“柔”应为"rou"不是"you",多音字“露”的两个读音,以及词语的意思。“细流”“树阴”等。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同时抓住共性问题。如“毕竟”“惜”“无穷”等,采用“读、看、想、议”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诵读(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读背。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注意韵尾“流、柔、头”的读法。

  实践(创意表现,促进理解,发展个性。)

  1、引导学生结合着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感受,谈一谈对夏天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夏天。如语言描述、绘画、背诵诗歌等均可。

  3、交流评议。

  写字(自主选择难点字,提高书写能力。)

  重点指导“黄、立、闭”,教师大胆放手,相机示范,引导学生评价。

《所见》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立”、“童”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生字认写到位,诗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选择好图片和背景音乐,制作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题”趣

  1、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聊了小朋友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小朋友们的“所见”;老师看见了小朋友们坐得端端正正,听见了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题。指名读题,读准“所”的*舌音。齐读题目。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著名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板袁枚)

  二、“字”趣

  1、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听老师读一遍。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拿好课本)要求: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3、学习生字。

  (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指名带读

  所见、牧童、捕鸣蝉、闭口立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词,读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

  和动作相关的“闭、立、捕”用做动作的方法学习。

  “蝉”看图学习。

  牧:比较字形:“放——牧——枚”。

  4、自读诗文。

  (1)读正确。指名读,齐读。

  (2)读流利。练读一遍,指名读,比赛读。

  (3)读出节奏。

  师:比一比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好吗?(板书:读)

  师范读一行,(注意老师哪里停得长一点),(出示停顿线),指名接读,全班读。

  三、“图”趣

  1、读诗、看图,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看、听)

  2、小结:看!多美的夏日风景啊!林中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蝉儿在唱……真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春去夏来树更绿,人来蝉儿树上鸣。”看着、听着,老师仿佛变了一个大牧童,同学们仿佛变了小牧童。来,咱们也骑上黄牛,走进画中,走进诗里面……

  四、“文”趣

  1、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出“骑”的自在、开心。

  师:小牧童天天放牛,和黄牛可亲了。他骑在黄牛背上感觉怎么样?指名读(读出自在、惬意)(你这样用情地读,这就叫“吟诗”。板书:吟)咱们把自己当成这个自在的小牧童吧!一起来吟!(齐读)

  (闭眼听音乐)小牧童闭上眼睛,你们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你们走进了哪里啊?(树林里)那里有些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想象:树、花、草……)再吟,吟出开心。

  (2)读出“振”的响亮、悠长。

  师: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唱起了歌)!那歌声怎么样?(响亮)从诗中哪个字可以知道他的歌声很响亮?(振)指名读,小组读。

  你们的歌声树上的枝叶都听到了,它们一片传一片,把歌声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齐读,(还不够远)再齐读。读出歌声回荡、悠长。

  2、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读出“意捕”的紧张、急切。

  师: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地唱了起来。大家听!(播放蝉的叫声)它是谁?(鸣蝉!)

  听,它的歌声多得意啊!看看插图,我们的小牧童怎么样?(呆了、傻了、想去捕蝉,站在树下一动不动)——这就是诗中的:意欲……出示三四句,齐读。

  (出示一个大大的“意”字)师:大家看这个“意”字,心里的“心”字上面有个声音的“音”字,心里发出声音——就是牧童心里在(想)(板书:想)。想什么呢?(想怎么捕到这只蝉)指名读、齐读,读出牧童心里十分“想”捕到鸣蝉的急切。

  (2)读出“忽然”的迅速、敏捷。

  师:这么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不能)所以我们的小牧童就(“忽然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得是慢还是快呢?(快)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忽然”是什么意思?(马上、很快……)师生合作读,读出动作的迅速、敏捷。

  (3)读出“闭”的谨慎、无声。

  师与指名读一生:小牧童,你为什么“闭口”“立”在这里,不唱歌了啊?(因为再唱,蝉就要吓跑了!)

  引导个别读,(蝉儿听到你的声音了!)小组读,读出小声、轻声、无声、心语、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

  五、“吟”趣

  1、吟动静,吟出对比。

  师:诗人把他所见的画面写成了这样一首诗,现在我们能不能吟着诗,想出画面来呢?这画面还会动呢!(课件:“骑、振、捕、闭、立”变红)生读全诗。

  师:我发现,你们吟诵一、二行的时候,声音放得亮一些;而吟诵三、四行时,声音压得低一些。为什么?(一、二行诗中牧童在快乐地骑牛、唱歌;三、四行诗中牧童在想捕蝉,心里紧张……)哦,你们吟得真用心!让老师再听听!

  分男女生吟诵,吟出动静之别。

  2、吟假想,吟出创意。

  师:你们猜一猜,小牧童捕到蝉了吗?(生自由说)

  (1)捕到了,因为……。捕到之后,心情如何?(高兴、得意)小牧童手里捧着蝉,又骑着黄牛回家了。读一、二行,读出得意。

  (2)没捕到,因为……。没捕到,他两手空空地骑黄牛回家了!再读一、二行。

  (3)继续捕。没捕到,但这时又听见林中传来“知了、知了……”的声音,小牧童又会怎么样?读“意欲——”反复捕。

  师:这首诗就是一个谜啊!留给爱读诗的小朋友们尽情猜想!

  3、吟唱。(播放《所见歌曲》)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怪不得有人要把它唱成一首歌了!大家来听听!……(听两遍后)诗不仅可以用来读,用来呤诵,还可以美美地唱呢!(板书:唱)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唱吧!

  六、“书”趣

  书写“立”与“童”。

  引:古诗能变成一幅美丽的画,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动听的歌,还能变成灵动的字呢!

  1、出示生字“立”“童”,读准字音。

  2、观察字形。游戏“找相同”“找不同”。

  3、师示范指导,学生书空。指出生字所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自由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三个一”、“三个美”:姿势美、笔画美、间架结构美。)

  5、用投影,集体评议。

  七、总结、拓展。

  1、背诵古诗。

  2、扩词扩句,朗朗诵读。

  (天真的)牧童……,

  (动听的)歌声……。

  ( 因为)意欲……,

  ( 所以)忽然……。

  点点头,扭扭头读。

  拍着手读,男女声和。

  倒背,跺着脚读。(之所以)忽然……,(是因为)……。(动听的)歌声……,(天真的)牧童。

  3、结语:咱们五千年文明古国,像《所见》这样有趣的经典诗歌还有许许多多(推荐几首),就让我们今后继续快快乐乐学古诗,做一个有诗意的*娃吧!(音乐起)

  板书设计:

  所见

  袁枚

  看 读

  听 吟

  想 唱


《所见》教学设计10篇扩展阅读


《所见》教学设计10篇(扩展1)

——《所见》教学设计10篇

《所见》教学设计1

  [情景说明]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

  野外的林阴小道上,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是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而那不知祸的小东西仍在自鸣得意地“知了……”个不停!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师: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教师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

  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贴大黑板上的大树上。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小结: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将图片贴到黑板上的大树上。))

  牧童:(引导: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导:小动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们的。)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齐读古诗。

  第二版块: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他是这样骑黄牛的。(边说边做动作)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生:(骑黄牛,读古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生: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生: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生:还有诗的后面说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说他想住蝉。

  (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很大声地读)

  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

  生:(小声地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生:(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捉到了,有的认为没捉到。)

  师:你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

  生1:(上台后没有捉到蝉,太高了。)

  师:哎呀,树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么办那?快帮小牧童想想办法呀!

  生2:可以搬快石头来,踩在石头上爬。

  师:(向四周看)小树林里没有找着大石头块呀,再说,石头块也太矮了!怎么办呀?

  生3:骑到黄牛身上去,踩在黄牛的背上,就可以够得着蝉了。

  师:好办法呀!那你来试一试!

  生:(把小凳子当黄牛,踩在黄牛上捉住了“蝉”。)

  (鼓励孩子有独特的意见,引导孩子帮小牧童想办法,克服困难,把蝉捉住。让孩子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模拟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只蝉。)

  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生3:高兴。

  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呀?

  生:喜欢。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练习背诵)

  第三版块:指导书写。

  一、示范指导:这节课,还有几个生字朋友,我们要会写。(粉笔演示,重点指导“林”,木字作为偏旁,一捺改为一点,注意点的位置。)

  二、自由练习书写。(播放音乐:《快乐的小牧童》。)

  三、集体评议:引导学生观看一个小朋友的字,观察他哪儿写得好?如果把哪一笔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

  学生齐背古诗后教师讲述:不止这一首,其实还有很多古诗是写农村的事儿,老师这儿有几首,把它送给爱诗的孩子。

  推荐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评析]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这堂课做到了: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原创作品)

《所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理解诗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古诗

  1、播放“牧童行歌捕蝉”动画片段,学生在欣赏中勾起对牧童的悠闲自得的好奇。

  2、谈话:“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喜欢玩些什么?”(自由交流)

  3、倾听学生谈话,了解学生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觅得诗趣

  1、学生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读一读。

  2、生读诗后,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在认读的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课文里,但我们还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1、播放乐曲《牧童短笛》,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啊晃啊,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在飞,多美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齐读。

  2、男生边做“骑黄牛”动作,便朗读。

  引导全班“骑黄牛,读古诗”。(配乐读)

  3、音乐突然停止,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

  提问: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展开想象,自由发言。

  引导学生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学生自由读,大声读——小声读——齐读,引导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4、拓展延伸:小牧童捉到蝉了吗?怎么捉住的?

  学生模拟表演,自己想办法捉住蝉。

  5、出示课件,动画演示,体会古诗大意,吟诵全诗。

  四、走进诗人,深化情感

  通过课件,初步了解诗人,浅诵诗人的另一作品。

  五、合作探究,拓展练习

  想一想:牧童是怎样捉蝉的呢?他捉到了蝉吗?把这些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六、吟诗诵情,欣赏美文

  1、学生齐背古诗。

  2、送给爱诗的孩子几首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3、课件演示,动画朗读。

《所见》教学设计3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信息资料: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对话*台:

  学习古诗《所见》

  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背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如“所”读*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

  细读(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学生可能有出的问题,

  如:“樾、意欲”的含义等。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3、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诵读(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教师运用语言进行描绘,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诵诗句。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写字(自主写字,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书写水*。)

  1、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可让学生参与指导范写,为大家讲解。如“木”字旁的写法等。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本节课可重点指导写“诗、林、童”。第二课时 对话*台:

  学习古诗《小池》

  回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为学新知做准备。)

  1、指名背诵《所见》,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内容。

  2、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激发学生,回顾体验,简要概括也学习方法,为学习《小池》做准备。

  自学(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培养能力。)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

  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

  (依据课标的要求,正确处理师生的.角色关系,处处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自读自悟中,不断积累,不断迁移。教师则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注意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地,生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汇报(各组汇报交流,发现共性问题,强调重点问题。)

  1、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学习情况及学习收获,可引导学生当小老师,到黑板前讲解。如:字音“柔”应为"rou"不是"you",多音字“露”的两个读音,以及词语的意思。“细流”“树阴”等。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同时抓住共性问题。如“毕竟”“惜”“无穷”等,采用“读、看、想、议”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诵读(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读背。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注意韵尾“流、柔、头”的读法。

  实践(创意表现,促进理解,发展个性。)

  1、引导学生结合着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感受,谈一谈对夏天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夏天。如语言描述、绘画、背诵诗歌等均可。

  3、交流评议。

  写字(自主选择难点字,提高书写能力。)

  重点指导“黄、立、闭”,教师大胆放手,相机示范,引导学生评价。

《所见》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

  1、看看树林图片说感受

  2、这美丽的树林引来了一位大诗人,他是清代的袁枚,他在这片树林里悠闲地散散步。散着散着还散出了一首诗呢,我们来看看他写的题目——所见(指名读)

  二、初读感知

  1、“所”是生字,但很常见,相信很多小朋友已经见过了,告诉大家你在哪儿见到过?给它找找朋友。(注意*舌音)

  2、“所见”就是所见到的,那袁枚大诗人见到了谁?自己读这首诗,仔细找找。

  3、理解“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学生字“牧”

  4、这个牧童做了什么事让袁枚大诗人那么感兴趣呢?再读课文,找一找,还要圈出剩下的4个生字,重点记一记。

  三、理解诗意

  1、牧童骑黄牛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会看到什么?看到这样,他会禁不住想干什么?(会想放声歌唱)

  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写出牧童的歌声的,找出来读一读

  2、歌声振林樾

  a、理解“林樾”

  “林樾”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木是表示什么的?所以林樾就是……

  b、给“林”组词

  “林”不但是木字旁,而且又拉来了一个木做伙伴,这说明“林”表示的地方树木怎么样?比如说树林,竹子多叫——竹林,高楼多叫——高楼林立。林还有什么朋友?

  c、写“林”

  那怎样才能写好这有两个木字的林呢?范写——描红——自己写一个

  d、牧童的歌声在树林里怎样?

  这个“振”虽然在中间,但这是古人的写法,我们得放在林樾的后面,理解成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他的歌声真响亮!你什么时候也会放声歌唱?猜猜他为什么会那么开心?

  e、引导朗读,背一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舒适地读

  小牧童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风景真好,心旷神怡地读

  今天不下雨,称心如意地读

  推荐一下谁的歌声最悠扬

  f、开心地背一背

  3、意欲捕鸣蝉

  a、除了牧童的歌声,诗人还听到了什么?

  b、记一记“蝉”,说说你对蝉的了解。

  c、诗中所指的蝉在哪里?一棵高高的大树上躲着一只小小的蝉,牧童怎么知道这棵树上有蝉的?它老鸣叫所以诗人叫它“鸣蝉”。

  d、学“捕”

  牧童知道这树上有蝉,这蝉可以玩,可以做药,还可以卖钱,当然想把它(捉来),这里没有用捉,用的是……(捕),捕和捉是近义词,用什么“捕”,所以用提手旁,我说捕——我说放

  现在牧童已经捉到蝉了吗?(理解“意欲”)

  4、忽然闭口立

  a、学“闭”

  奇怪,牧童在放声歌唱,又没大声喊:我想捕蝉了!诗人是怎么知道的?

  (指“闭”)这是什么字?什么结构?谁来做一做闭口的动作(先唱着歌,听口令闭口)

  b、学“立”

  看小朋友的样子,不但闭了口,而且站直了,这叫“立”,给“立”找朋友

  c、理解“闭口立”

  像他这样的就是“闭口立”,那书上的牧童就是这样吗?(注意眼睛得朝上看)谁来边做动作边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d、写写“闭”和“立”

  注意“闭”先写门再写“才”,“立”要站直,最后一横最长。

  5、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

  瞧,这位牧童会骑黄牛,会让自己的歌声回荡在整个森林,会忽然闭口去捉蝉,多可爱呀!所以诗人回到家马上就把他记了下来,诗人是想把他告诉家人呢,谁来当诗人朗诵一下?(告诉朋友)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背诵

  请小朋友上台边朗诵边表演

  6、机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四、小结

  学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是个怎样的人?(懂事,可爱,活泼)

  诗人呢?(善于发现,及时记录,)

  五、作业

  《课堂作业本》填写后三句。先背给同桌听,再写。

《所见》教学设计5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图上都有什么?这位儿童在干什么?他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初步猜测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学生自学部分

  1.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引导交流部分。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准节奏,说说诗意。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引导:“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想象训练:“忽然闭口立”牧童还会做些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全文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是个怎样的孩子?(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所见》教学设计6

  分析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

  2、引入古诗学习: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理解词语(2)明白句意

  4、悟诗情

  (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

  (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语。

  (2)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

  3、明白句义

  (1)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3)为什么诗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导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4)引导学生学习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

  (五)悟诗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五、板书

  夜书所见

  南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回忆童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

《所见》教学设计7

  【预设目标】

  1、人文熏陶:在读悟吟诵中领略古诗之韵,心驰神往诗之意境。

  2、技能培养:读厚,感知牧童之形;读薄,勾勒牧童之神。

  3、语言积累:会读,会背,会唱,会写。

  【学法指导】

  在读薄读厚,读胖读瘦的古诗学习新形式引领下,学生——诗人——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三位一体,披文入情。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唱一首歌。

  1、播放儿歌《牧童骑黄牛》,学生尝试跟唱。

  2、谈话导入:你最早接触这首诗,是在什么时候?如今再学,你想给自己制定怎样的学习目标?(相机出示四大学习目标:学唱一首歌,认识一个人,读懂一首诗,感悟一片情。)

  二、认识一个人。

  1、出示画面:袁枚像。

  2、交流课前搜集的诗人资料。

  3、师相机渗透:袁枚亦是一隐者,为侍母而仕途急流勇退,孝心可嘉。

  三、读懂一首诗。

  1、初读,感知诗意。

  2、深读,领悟诗景诗情诗境。

  ①读厚。引导学生认识五言诗体,如何添字读厚成七言诗体。可做如下铺垫:

  ( )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意欲( )捕鸣蝉,

  忽然( )闭口立。

  让学生在添字填词中逐步丰厚诗情诗景的感性认识,言语推敲文字,头脑渲染画面。

  ②读薄。引领学生删繁就简,五言变三言,比比谁的最简练。

  然后,逐步梳理出全诗之形,之神。

  其形:牧童——骑黄牛,振林樾,捕鸣蝉,闭口立。

  动 → 声 → 心 → 静

  四、感悟一片情。

  1、再读,边读边细化直观画面,小组交流彼此所勾勒、渲染的每一幅美图。

  2、研读,斟字酌句,字里行间品味牧童之乐,诗人之得。

  3、播放《所见》视频,欣赏中与自己头脑中预设的画面对比,看哪种意境更有韵味。

  4、诵读全诗。布置作业。

  任选其一:

  ①说话训练:如此牧童,我情不自禁的赞道:“——————————————————————————————————————!”

  ②写作训练:蝉声犹在耳,牧童意如何?我兴犹未尽,提笔写道:—————————————————————————————————————————————。

  【板书设计】

  所见

  (清)袁枚 学习目标: ①学唱一首歌

  牧童骑黄牛, ②认识一个人

  歌声振林樾。 ③读懂一首诗

  意欲捕鸣蝉, ④感悟一片情

  忽然闭口立。 学习形式: 读薄 读厚 读胖 读瘦

  【教学反思】

  《所见》四憾

  ——致张慧老师及全体同仁

  铃声响了。

  铃声又响了。

  就这样,四十分钟,思想碰撞,心灵角逐,渗汗的脑门,轻拭一下,似冬夜运转不休的cpu——烫。

  解脱感?甚或嘴角溢出的一丝窃喜?

  不。心里很沉重,几乎是一种负罪感。

  说四憾吧。

  第一,读,一塌糊涂。

  没读出味道,当然更没读出美感。诗的节奏,抑扬之韵,顿挫之感,吟咏之得,丝毫难觅,此为一憾。

  第二,写,不着一字。

  没圈划,没批注,没作业,甚至连课本都没正儿八经的打开过,一堂课只是夸夸其谈,喋喋不休,不动笔墨,其陋奇丑,已无可遮蔽,此为二憾。

  第三,乱,筋脉错杂。

  表面看,板块式的架构还凑合。其实,在主体性学习进程中,整条主线已盘根错节,无从梳理。于是乎为赶进度,生拉硬扯,连撵带跑,基本完成目标的四分之三,此为三憾。

  第四,愧,汗颜如雨。

  如此拙劣的滥制,竟博得张慧老师褒奖怜怜,知遇提携,迷途点津,若不苦心孤诣,除陋革弊,憾莫大焉!

《所见》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咱们班的许多同学都会背很多的古诗,今天呀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听呢?

  2、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诗,《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释题:出示“所”,认读“所”,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谁给“见”组个词,“所见”应选那种解释。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人袁枚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范读、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你们也来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确。

  3、离开了古诗,这些词语还认识吗?(课件出示——指名读并小老师读———齐读)(带拼音)

  所见 牧童 捕捉 蝉鸣 闭口 站立

  4、拼音帽摘掉了你还认识这些字宝宝吗?(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所 牧 捕 蝉 闭 立 诗 林 童 黄

  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5、拿出生字卡片一边读一边摆出这些生字。

  6、把生字卡片上的生字读给同桌听听。

  7、游戏:我说你拿,我说你猜你拿(老师读生字学生拿出相应的卡片)。

  8、送生字宝宝回家。

  师:1 2 3 4 5 6 7

  生:我把生字送回家。

  现在生字宝宝都躲进了故事中,看看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1) 自由读古诗。

  (2) 个别读。注意翘舌音、*舌音、前后鼻音的读法。

  (3) 划停顿读。

  (4) 齐读。

  9、读了古诗你知道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快和同桌说说吧。

  交流读诗的体会,抓住重点的词:意欲、林樾等来理解,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想认识这个可爱的牧童吗?(观看视频)进一步理解诗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师:(动情地)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他的心情怎样呢?

  交流:自由、快乐、和悠闲

  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我们就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读这前两句。

  个别读,齐读。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咦?歌声怎么停了?

  发生什么事了?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自由朗读)

《所见》教学设计9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信息资料: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对话*台:

  学习古诗《所见》

  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背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如“所”读*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

  细读(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学生可能有出的问题,

  如:“樾、意欲”的含义等。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3、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诵读(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教师运用语言进行描绘,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诵诗句。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写字(自主写字,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书写水*。)

  1、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可让学生参与指导范写,为大家讲解。如“木”字旁的写法等。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本节课可重点指导写“诗、林、童”。第二课时 对话*台:

  学习古诗《小池》

  回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为学新知做准备。)

  1、指名背诵《所见》,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内容。

  2、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激发学生,回顾体验,简要概括也学习方法,为学习《小池》做准备。

  自学(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培养能力。)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

  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

  (依据课标的要求,正确处理师生的角色关系,处处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自读自悟中,不断积累,不断迁移。教师则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注意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地,生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汇报(各组汇报交流,发现共性问题,强调重点问题。)

  1、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学习情况及学习收获,可引导学生当小老师,到黑板前讲解。如:字音“柔”应为"rou"不是"you",多音字“露”的两个读音,以及词语的意思。“细流”“树阴”等。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同时抓住共性问题。如“毕竟”“惜”“无穷”等,采用“读、看、想、议”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诵读(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读背。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注意韵尾“流、柔、头”的读法。

  实践(创意表现,促进理解,发展个性。)

  1、引导学生结合着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感受,谈一谈对夏天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夏天。如语言描述、绘画、背诵诗歌等均可。

  3、交流评议。

  写字(自主选择难点字,提高书写能力。)

  重点指导“黄、立、闭”,教师大胆放手,相机示范,引导学生评价。

《所见》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立”、“童”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生字认写到位,诗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选择好图片和背景音乐,制作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题”趣

  1、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聊了小朋友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小朋友们的“所见”;老师看见了小朋友们坐得端端正正,听见了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题。指名读题,读准“所”的*舌音。齐读题目。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著名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板袁枚)

  二、“字”趣

  1、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听老师读一遍。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拿好课本)要求: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3、学习生字。

  (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指名带读

  所见、牧童、捕鸣蝉、闭口立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词,读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

  和动作相关的“闭、立、捕”用做动作的方法学习。

  “蝉”看图学习。

  牧:比较字形:“放——牧——枚”。

  4、自读诗文。

  (1)读正确。指名读,齐读。

  (2)读流利。练读一遍,指名读,比赛读。

  (3)读出节奏。

  师:比一比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好吗?(板书:读)

  师范读一行,(注意老师哪里停得长一点),(出示停顿线),指名接读,全班读。

  三、“图”趣

  1、读诗、看图,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看、听)

  2、小结:看!多美的夏日风景啊!林中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蝉儿在唱……真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春去夏来树更绿,人来蝉儿树上鸣。”看着、听着,老师仿佛变了一个大牧童,同学们仿佛变了小牧童。来,咱们也骑上黄牛,走进画中,走进诗里面……

  四、“文”趣

  1、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出“骑”的自在、开心。

  师:小牧童天天放牛,和黄牛可亲了。他骑在黄牛背上感觉怎么样?指名读(读出自在、惬意)(你这样用情地读,这就叫“吟诗”。板书:吟)咱们把自己当成这个自在的小牧童吧!一起来吟!(齐读)

  (闭眼听音乐)小牧童闭上眼睛,你们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你们走进了哪里啊?(树林里)那里有些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想象:树、花、草……)再吟,吟出开心。

  (2)读出“振”的响亮、悠长。

  师: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唱起了歌)!那歌声怎么样?(响亮)从诗中哪个字可以知道他的歌声很响亮?(振)指名读,小组读。

  你们的歌声树上的枝叶都听到了,它们一片传一片,把歌声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齐读,(还不够远)再齐读。读出歌声回荡、悠长。

  2、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读出“意捕”的紧张、急切。

  师: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地唱了起来。大家听!(播放蝉的叫声)它是谁?(鸣蝉!)

  听,它的歌声多得意啊!看看插图,我们的小牧童怎么样?(呆了、傻了、想去捕蝉,站在树下一动不动)——这就是诗中的:意欲……出示三四句,齐读。

  (出示一个大大的“意”字)师:大家看这个“意”字,心里的“心”字上面有个声音的“音”字,心里发出声音——就是牧童心里在(想)(板书:想)。想什么呢?(想怎么捕到这只蝉)指名读、齐读,读出牧童心里十分“想”捕到鸣蝉的急切。

  (2)读出“忽然”的迅速、敏捷。

  师:这么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不能)所以我们的小牧童就(“忽然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得是慢还是快呢?(快)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忽然”是什么意思?(马上、很快……)师生合作读,读出动作的迅速、敏捷。

  (3)读出“闭”的谨慎、无声。

  师与指名读一生:小牧童,你为什么“闭口”“立”在这里,不唱歌了啊?(因为再唱,蝉就要吓跑了!)

  引导个别读,(蝉儿听到你的声音了!)小组读,读出小声、轻声、无声、心语、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

  五、“吟”趣

  1、吟动静,吟出对比。

  师:诗人把他所见的画面写成了这样一首诗,现在我们能不能吟着诗,想出画面来呢?这画面还会动呢!(课件:“骑、振、捕、闭、立”变红)生读全诗。

  师:我发现,你们吟诵一、二行的时候,声音放得亮一些;而吟诵三、四行时,声音压得低一些。为什么?(一、二行诗中牧童在快乐地骑牛、唱歌;三、四行诗中牧童在想捕蝉,心里紧张……)哦,你们吟得真用心!让老师再听听!

  分男女生吟诵,吟出动静之别。

  2、吟假想,吟出创意。

  师:你们猜一猜,小牧童捕到蝉了吗?(生自由说)

  (1)捕到了,因为……。捕到之后,心情如何?(高兴、得意)小牧童手里捧着蝉,又骑着黄牛回家了。读一、二行,读出得意。

  (2)没捕到,因为……。没捕到,他两手空空地骑黄牛回家了!再读一、二行。

  (3)继续捕。没捕到,但这时又听见林中传来“知了、知了……”的声音,小牧童又会怎么样?读“意欲——”反复捕。

  师:这首诗就是一个谜啊!留给爱读诗的小朋友们尽情猜想!

  3、吟唱。(播放《所见歌曲》)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怪不得有人要把它唱成一首歌了!大家来听听!……(听两遍后)诗不仅可以用来读,用来呤诵,还可以美美地唱呢!(板书:唱)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唱吧!

  六、“书”趣

  书写“立”与“童”。

  引:古诗能变成一幅美丽的画,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动听的歌,还能变成灵动的字呢!

  1、出示生字“立”“童”,读准字音。

  2、观察字形。游戏“找相同”“找不同”。

  3、师示范指导,学生书空。指出生字所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自由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三个一”、“三个美”:姿势美、笔画美、间架结构美。)

  5、用投影,集体评议。

  七、总结、拓展。

  1、背诵古诗。

  2、扩词扩句,朗朗诵读。

  (天真的)牧童……,

  (动听的)歌声……。

  ( 因为)意欲……,

  ( 所以)忽然……。

  点点头,扭扭头读。

  拍着手读,男女声和。

  倒背,跺着脚读。(之所以)忽然……,(是因为)……。(动听的)歌声……,(天真的)牧童。

  3、结语:咱们五千年文明古国,像《所见》这样有趣的经典诗歌还有许许多多(推荐几首),就让我们今后继续快快乐乐学古诗,做一个有诗意的*娃吧!(音乐起)

  板书设计:

  所见

  袁枚

  看 读

  听 吟

  想 唱


《所见》教学设计10篇(扩展2)

——《所见》教学设计10篇

《所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理解诗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古诗

  1、播放“牧童行歌捕蝉”动画片段,学生在欣赏中勾起对牧童的悠闲自得的好奇。

  2、谈话:“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喜欢玩些什么?”(自由交流)

  3、倾听学生谈话,了解学生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觅得诗趣

  1、学生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读一读。

  2、生读诗后,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在认读的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课文里,但我们还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1、播放乐曲《牧童短笛》,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啊晃啊,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在飞,多美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齐读。

  2、男生边做“骑黄牛”动作,便朗读。

  引导全班“骑黄牛,读古诗”。(配乐读)

  3、音乐突然停止,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

  提问: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展开想象,自由发言。

  引导学生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学生自由读,大声读——小声读——齐读,引导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4、拓展延伸:小牧童捉到蝉了吗?怎么捉住的?

  学生模拟表演,自己想办法捉住蝉。

  5、出示课件,动画演示,体会古诗大意,吟诵全诗。

  四、走进诗人,深化情感

  通过课件,初步了解诗人,浅诵诗人的另一作品。

  五、合作探究,拓展练习

  想一想:牧童是怎样捉蝉的呢?他捉到了蝉吗?把这些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六、吟诗诵情,欣赏美文

  1、学生齐背古诗。

  2、送给爱诗的孩子几首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3、课件演示,动画朗读。

《所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

  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板书:画 播放牧童骑牛图)

  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

  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

  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

  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

  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

  (一)、赏牧童骑牛图:

  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播放古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

  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

  5、最后一位。(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

  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

  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

  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

  2、齐读后两句。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

  (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师:区区10个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让我们一起细嚼慢品,女声读(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读(一山更比一山高)

  5、师:学到这里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诗人写就此诗,想表现或表达什么?

  6、指名说。(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你品到了诗的精髓,你捕捉到诗的灵魂)

  7、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齐背古诗,由此诗再现诗人所见的清新画面。(标出箭头)(播放全诗,播放音乐)

  三、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师:可见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板书:入)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一百四十余首为画而题写的诗,《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译文,自由诵读,看谁最先会背。

  指名背诵。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指名说。

  四、创作实践,提升表达:

  1、其实,我们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画面可以入诗,请你做回小诗人,以观察到的儿童生活的某个画面为内容,创作一首小诗。(播放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2、学生创作诗歌。

  3、诗歌展示。

  4、师评:

  五、结语:

  本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在画与诗、诗与画之间走了个来回,感受到极*常极普通的字词,带给我们的无穷新意、无穷妙趣,课后把你创作的诗歌与你的亲朋好友一同分享,好吗?

  教学反思:浏览了很多教案,我最终选择了这篇,原因是此教案的问题设计有深度,可以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而不是简单的来理解古诗的意思。问题一:从诗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牧童?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他生活的很悠闲,很潇洒,无拘无束,他是一个机灵的小男孩,他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通过他们的回答我感受到学生能够透过文字,体会到文字背后的东西。问题二:后两句,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学生对于每个字都有自己的体会,如:“捕”体会到牧童可能在思考:我要想个办法把知了给逮住,如果用捉就不能表现他的机灵。“忽然”也可以看出牧童的机灵。

  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之后,我问:“想象一下:牧童是怎样捕知了的?”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回答得很好!生1:他可能轻轻地从牛背上下来,跑回家拿个网兜子,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知了附近,用网兜子把知了捕到。生2:他可能站在牛背上,让牛走到知了附近,然后轻轻用手去捉知了。生3:他可能把有知了的树枝轻轻地拿下来,准备用手去抓,可知了却忽得一下飞走了。

  最后,我出示一些关于描写儿童的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多做一些积累!

《所见》教学设计3

  本课由《所见》《小池》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绝句,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信息资料: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对话*台:

  学习古诗《所见》

  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背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如“所”读*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

  细读(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学生可能有出的问题,

  如:“樾、意欲”的含义等。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3、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诵读(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教师运用语言进行描绘,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诵诗句。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写字(自主写字,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书写水*。)

  1、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可让学生参与指导范写,为大家讲解。如“木”字旁的写法等。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本节课可重点指导写“诗、林、童”。第二课时 对话*台:

  学习古诗《小池》

  回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为学新知做准备。)

  1、指名背诵《所见》,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内容。

  2、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激发学生,回顾体验,简要概括也学习方法,为学习《小池》做准备。

  自学(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培养能力。)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

  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

  (依据课标的要求,正确处理师生的.角色关系,处处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自读自悟中,不断积累,不断迁移。教师则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注意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地,生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汇报(各组汇报交流,发现共性问题,强调重点问题。)

  1、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学习情况及学习收获,可引导学生当小老师,到黑板前讲解。如:字音“柔”应为"rou"不是"you",多音字“露”的两个读音,以及词语的意思。“细流”“树阴”等。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同时抓住共性问题。如“毕竟”“惜”“无穷”等,采用“读、看、想、议”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诵读(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读背。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注意韵尾“流、柔、头”的读法。

  实践(创意表现,促进理解,发展个性。)

  1、引导学生结合着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感受,谈一谈对夏天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夏天。如语言描述、绘画、背诵诗歌等均可。

  3、交流评议。

  写字(自主选择难点字,提高书写能力。)

  重点指导“黄、立、闭”,教师大胆放手,相机示范,引导学生评价。

《所见》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也叫牧童。)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见”还可怎么组词呢?请大家想一想,“所见”是什么意思?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反复练习,读准读熟

  (一)初读课文

  l.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4.学生试读、教师检查读。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想想我们读的诗句,你发现我们刚才只是从图中用眼睛看了画面上的内容,可作者所见的,还有什么?

  1、“见”不光是“看见”,还包括“听见”……再看看这幅图,再读读课文,,你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先看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中那些词语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4、牧童在牛背上高声唱歌时的心情怎样?想象这时画面的情景。

  5、指导读出牧童高兴的心情。

  6、起初,牧童在牛背上高兴地唱着歌,后来呢?请大家看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一句有那些地方不懂呢?

  7、学生质疑。

  8、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9、你捉过什么东西?“忽然闭口立。”,你能想象出牧童当时的样子吗?

  10、你认为这句怎么读?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那些词语写得最有意思?你喜欢这个小牧童吗?

  11、教师引读。

  12、这个小牧童捉到蝉了吗?为什么?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1、想象着古诗的内容,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分析结构,说偏旁。

  2、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所见》教学设计5

  [情景说明]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

  野外的林阴小道上,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是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而那不知祸的小东西仍在自鸣得意地“知了……”个不停!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师: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教师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

  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贴大黑板上的大树上。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小结: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将图片贴到黑板上的大树上。))

  牧童:(引导: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导:小动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们的。)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齐读古诗。

  第二版块: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他是这样骑黄牛的。(边说边做动作)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生:(骑黄牛,读古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生: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生: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生:还有诗的后面说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说他想住蝉。

  (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很大声地读)

  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

  生:(小声地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生:(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捉到了,有的认为没捉到。)

  师:你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

  生1:(上台后没有捉到蝉,太高了。)

  师:哎呀,树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么办那?快帮小牧童想想办法呀!

  生2:可以搬快石头来,踩在石头上爬。

  师:(向四周看)小树林里没有找着大石头块呀,再说,石头块也太矮了!怎么办呀?

  生3:骑到黄牛身上去,踩在黄牛的背上,就可以够得着蝉了。

  师:好办法呀!那你来试一试!

  生:(把小凳子当黄牛,踩在黄牛上捉住了“蝉”。)

  (鼓励孩子有独特的意见,引导孩子帮小牧童想办法,克服困难,把蝉捉住。让孩子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模拟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只蝉。)

  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生3:高兴。

  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呀?

  生:喜欢。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练习背诵)

  第三版块:指导书写。

  一、示范指导:这节课,还有几个生字朋友,我们要会写。(粉笔演示,重点指导“林”,木字作为偏旁,一捺改为一点,注意点的位置。)

  二、自由练习书写。(播放音乐:《快乐的小牧童》。)

  三、集体评议:引导学生观看一个小朋友的字,观察他哪儿写得好?如果把哪一笔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

  学生齐背古诗后教师讲述:不止这一首,其实还有很多古诗是写农村的事儿,老师这儿有几首,把它送给爱诗的孩子。

  推荐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评析]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这堂课做到了: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所见》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

  教学重点可以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

  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及时表扬激励。)

  (3)游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而准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闭目想像。小朋友们,请把眼睛闭起来,想像画现,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着,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注视着树上鸣叫的知了。这种情趣,你有过吗?

  2.带着这种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3.练习有感情的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会拼音的生字。

  瞧,你们的好朋友又来了,还认识吗?指名读。

  2.通过形旁理解字意来帮助识字。

  (如提手旁跟手的动作有关:捕;木字旁跟树木有关:林;虫字旁跟昆虫有关:蝉)。

  3.通过猜谜引导学生识字。

  如:一户一斤米

  (所);骑牛写文章

  (牧);人才进了门

  (闭)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所有所以;放牧、牧草;关闭、闭路电视机等童———牧童———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

  5、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林”字左边“木”字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立”字下横要写长。“黄、童”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通过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所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袁枚的《所见》,你们会背诵吗?

  (齐背)

  你还会背诵哪些古诗呢?

  (指名背)

  2.教师及时热情表扬,导入新课。

  哇,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老师跟大家再来学习一首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你们愿意吗?

  (出示古诗)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

  四人一小组,请小组长安排好读的顺序,其他组员听一听,评一评节奏与音准。

  4.指明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

  (1)带拼音读

  读准翘舌音“池”,前鼻音“阴”,后鼻音“晴”,边音“露”。

  (2)去拼音读

  谁能像老师一样带领大家准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

  (3)游戏:找朋友

  老师把写有生字的卡片发给小朋友。如:师:“阴”字在哪里?快来和我做朋友。

  生:“阴”字在这里,我来和你做朋友。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泉水悄然从泉眼里流出,浓密的树阴倒映在清清的池水里,嫩绿的小荷叶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飞来立在它的上头。

  (2)小朋友们,读读诗,想想画面。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用笔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

  四人一小组,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像。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只蜻蜓,面对这样的景象,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2.带着这种感情朗读。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2.联系前面的课文,熟字带生字,如:蜻———晴(同声旁);怪———惜(同偏旁);阳———阴(反义字)

  3.创造性识字,如:柔

  (把矛放在树上。)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可惜、爱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池———池塘 池塘里开满了荷花。

  露———露珠 露珠在荷叶上跳舞。

  六、总结全文

  小朋友们,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揭题:古诗两首)

《所见》教学设计7

  【预设目标】

  1、人文熏陶:在读悟吟诵中领略古诗之韵,心驰神往诗之意境。

  2、技能培养:读厚,感知牧童之形;读薄,勾勒牧童之神。

  3、语言积累:会读,会背,会唱,会写。

  【学法指导】

  在读薄读厚,读胖读瘦的古诗学习新形式引领下,学生——诗人——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三位一体,披文入情。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唱一首歌。

  1、播放儿歌《牧童骑黄牛》,学生尝试跟唱。

  2、谈话导入:你最早接触这首诗,是在什么时候?如今再学,你想给自己制定怎样的学习目标?(相机出示四大学习目标:学唱一首歌,认识一个人,读懂一首诗,感悟一片情。)

  二、认识一个人。

  1、出示画面:袁枚像。

  2、交流课前搜集的诗人资料。

  3、师相机渗透:袁枚亦是一隐者,为侍母而仕途急流勇退,孝心可嘉。

  三、读懂一首诗。

  1、初读,感知诗意。

  2、深读,领悟诗景诗情诗境。

  ①读厚。引导学生认识五言诗体,如何添字读厚成七言诗体。可做如下铺垫:

  ( )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意欲( )捕鸣蝉,

  忽然( )闭口立。

  让学生在添字填词中逐步丰厚诗情诗景的感性认识,言语推敲文字,头脑渲染画面。

  ②读薄。引领学生删繁就简,五言变三言,比比谁的最简练。

  然后,逐步梳理出全诗之形,之神。

  其形:牧童——骑黄牛,振林樾,捕鸣蝉,闭口立。

  动 → 声 → 心 → 静

  四、感悟一片情。

  1、再读,边读边细化直观画面,小组交流彼此所勾勒、渲染的每一幅美图。

  2、研读,斟字酌句,字里行间品味牧童之乐,诗人之得。

  3、播放《所见》视频,欣赏中与自己头脑中预设的画面对比,看哪种意境更有韵味。

  4、诵读全诗。布置作业。

  任选其一:

  ①说话训练:如此牧童,我情不自禁的赞道:“——————————————————————————————————————!”

  ②写作训练:蝉声犹在耳,牧童意如何?我兴犹未尽,提笔写道:—————————————————————————————————————————————。

  【板书设计】

  所见

  (清)袁枚 学习目标: ①学唱一首歌

  牧童骑黄牛, ②认识一个人

  歌声振林樾。 ③读懂一首诗

  意欲捕鸣蝉, ④感悟一片情

  忽然闭口立。 学习形式: 读薄 读厚 读胖 读瘦

  【教学反思】

  《所见》四憾

  ——致张慧老师及全体同仁

  铃声响了。

  铃声又响了。

  就这样,四十分钟,思想碰撞,心灵角逐,渗汗的脑门,轻拭一下,似冬夜运转不休的cpu——烫。

  解脱感?甚或嘴角溢出的一丝窃喜?

  不。心里很沉重,几乎是一种负罪感。

  说四憾吧。

  第一,读,一塌糊涂。

  没读出味道,当然更没读出美感。诗的节奏,抑扬之韵,顿挫之感,吟咏之得,丝毫难觅,此为一憾。

  第二,写,不着一字。

  没圈划,没批注,没作业,甚至连课本都没正儿八经的打开过,一堂课只是夸夸其谈,喋喋不休,不动笔墨,其陋奇丑,已无可遮蔽,此为二憾。

  第三,乱,筋脉错杂。

  表面看,板块式的架构还凑合。其实,在主体性学习进程中,整条主线已盘根错节,无从梳理。于是乎为赶进度,生拉硬扯,连撵带跑,基本完成目标的四分之三,此为三憾。

  第四,愧,汗颜如雨。

  如此拙劣的滥制,竟博得张慧老师褒奖怜怜,知遇提携,迷途点津,若不苦心孤诣,除陋革弊,憾莫大焉!

《所见》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看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概括诗意:夏季的一天,一个年少的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山歌在山间小路上行进。那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忽然他听到了知了的叫声,就马上停止了歌唱,跳下牛背,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3、介绍作者

  A、这动人的画面不仅咱们看到了,一位清代的诗人也看到了,他的名字叫袁枚。

  B、当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就提笔将自己所看到的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C、师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歌,读准生字字音。

  2、采取指名读,全班通读等多种方式检查读的情况。

  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质疑问难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1、读第一、二句。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他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指导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全句,边读边想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

  (3)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

  (1)读第三、四句。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2)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3)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3、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诗的意思。

  4、大声朗读,想象诗人当时所见到的情景。

  5、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所见

  骑黄牛

  牧童 歌振林 聪明可爱

  欲捕蝉

  闭口立

《所见》教学设计9

  一、看图激趣,初读感知

  1、示图:

  谁知道这是什么呀?

  (知了)

  图上画着谁想干什么?

  有一天,清代大诗人袁枚在树林边亲眼所见这样的情景,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学生答)《所见》。

  2、课件出示课题,师:

  谁愿意把诗题读给大家听听?

  “所”的字音读得真准:

  你读,我读,齐读。

  “见”什么意思?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3、这是一首很有意思的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为难读的字音可以做一下小记号,多读几遍。

  4、指名读,检查字音。

  (正确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不正确帮助指出并带读)

  5、同桌互读:

  先互相检查读音,再说说你记住了哪些生字,有什么好办法。

  6、出示生字词:

  猜字谜:

  骑牛看文章──牧 牧童是干什么的?

  门里有个人才──闭 闭口是什么意思?

  “捕”为什么用提手旁?

  捕捉:小动物最怕小朋友捕捉他们了。

  “蝉”为什么用虫字旁?

  “立”的反义词是什么?

  “所”在哪见过吗?

  开火车读。

  7、看,生字宝宝又回到了古诗,没有拼音的帮助,会读吗?

  齐读。

  二、简述诗意,感知大意

  1、老师这有关于这首古诗的动画,想看吗?可要仔细看哦,说不定,你看完动画就知道这首古诗的意思了。

  2、小组读,讨论:

  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打“?”。

  3、反馈:

  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板书?)

  4、齐读:

  学习古诗,朗读是个好办法。其实读古诗跟唱歌一样是有节奏的,这种每行都是五个字的诗叫五言绝句,读时一般是前二后三。

  (板*号)

  5、范读。

  6、朗读竞赛:

  每个小组推选出读得最棒的小朋友。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教师配乐简述第一句诗意,激发诗情。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第一句诗打在“牛与牧童”图上。

  自由读──指名读。

  做动作读──齐读。

  2、课件演示“牧童捕蝉”图,问:

  牧童正快活地骑着黄牛,高声地唱着歌儿,可忽然他却闭上嘴巴,悄悄地从牛背上下来,站着,这是怎么回事呀?

  3、反馈:

  读诗第二句。我们读这句时,可要小声点,别把蝉吓跑了。

  4、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指名读──齐读。

  5、多美的一首诗,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背诵

  1、这首诗配乐朗诵可美啦,听。

  2、多好听呀,请你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读读背背,待会儿我们配乐背一背。

  3、扮演小牧童,边做动作边背:

  ⑴引背。

  ⑵同桌对背。

  ⑶齐背。

  五、指导书写

  1、观察位置:

  提醒学生“林”字左边“木”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2、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评价。

  六、拓展延伸

  补充诗歌。

《所见》教学设计10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预设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背 给

  大家听。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所见》教学设计10篇(扩展3)

——所见教学设计10篇

所见教学设计1

  [情景说明]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二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情趣:

  野外的林阴小道上,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是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而那不知祸的小东西仍在自鸣得意地“知了……”个不停!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师:在夏天的时候,小朋友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教师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

  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原来他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牧童。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我们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后,教师了解学习情况。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采用的方法是“苹果”字卡认读,读好了,就表示果子成熟了,可以贴大黑板上的大树上。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

  蝉:(引导:蝉是一种什么样的小动物呀?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小结: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你看,这只蝉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将图片贴到黑板上的大树上。))

  牧童:(引导: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

  捕捉:(引导:小动物是最害怕小朋友捕捉他们的。)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了课文中,但是,我们还是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齐读古诗。

  第二版块: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齐读)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他是这样骑黄牛的。(边说边做动作)

  师:做上动作,你再来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

  生:(得意的边做动作边朗读。)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

  生:(骑黄牛,读古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生: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生: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生:还有诗的后面说了,“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是说他想住蝉。

  (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很大声地读)

  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

  生:(小声地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

  生:(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捉到了,有的认为没捉到。)

  师:你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大树上的“蝉”)

  生1:(上台后没有捉到蝉,太高了。)

  师:哎呀,树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么办那?快帮小牧童想想办法呀!

  生2:可以搬快石头来,踩在石头上爬。

  师:(向四周看)小树林里没有找着大石头块呀,再说,石头块也太矮了!怎么办呀?

  生3:骑到黄牛身上去,踩在黄牛的背上,就可以够得着蝉了。

  师:好办法呀!那你来试一试!

  生:(把小凳子当黄牛,踩在黄牛上捉住了“蝉”。)

  (鼓励孩子有独特的意见,引导孩子帮小牧童想办法,克服困难,把蝉捉住。让孩子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模拟表演,捉住黑板上的那只蝉。)

  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生3:高兴。

  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朋友们喜不喜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呀?

  生:喜欢。

  师: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我们把这首诗背下来。

  (练习背诵)

  第三版块:指导书写。

  一、示范指导:这节课,还有几个生字朋友,我们要会写。(粉笔演示,重点指导“林”,木字作为偏旁,一捺改为一点,注意点的位置。)

  二、自由练习书写。(播放音乐:《快乐的小牧童》。)

  三、集体评议:引导学生观看一个小朋友的字,观察他哪儿写得好?如果把哪一笔改一改,就更漂亮了?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

  学生齐背古诗后教师讲述:不止这一首,其实还有很多古诗是写农村的`事儿,老师这儿有几首,把它送给爱诗的孩子。

  推荐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评析]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这堂课做到了: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原创作品)

所见教学设计2

  教材:书画版《美术》第六册。

  课型:绘画(国画)。

  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树的结构造型,用富有变化的国画笔墨画出自己所见到的树。

  2、过程与方法:欣赏图片资料唤起学生记忆,用干湿浓淡的墨色通过轻重快慢的方法画出自己对树独特的感受,并联系生活、发挥想象添加景物。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欣赏、回忆我所见到的树,感悟其独特的造型美及其品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树。通过画树感受国画艺术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用毛笔画出有自己独特感受的一二棵树。

  教学难点:墨色干湿浓淡的变化和画面的完整。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水墨画工具材料。

  2、学生:毛笔、宣纸、墨汁、国画颜料、笔洗、调色盘等。

  3、要求学生课前观察一些常见树木,并搜集一些有关树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校园的树和学生*时所见到的树)。

  2、学生回忆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树。

  3、揭示课题

  (二)了解树的结构、学习树的画法

  1、了解树的结构(树干、树枝、树叶、树根)。

  2、欣赏同龄人画的树(欣赏中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国画技法:干湿浓淡)。

  3、欣赏教师画的树(树干和树叶可以用多种方法来画)。

  提示:国画传统画树有许多程式,如画树叶有“介字点、胡椒点” 等等,但这些规范也是前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创造并加以固定的。

  4、教师示范树的基本画法(提示:根据画面可以添加远处的树、草地或小鸟等景物)。

  (三)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

  ⑴ 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出一二棵树。

  ⑵ 墨色要有干湿浓淡的变化。

  ⑶ 根据自己想象添加景物。

  ⑷ 落款位置合适,画面完整。

  2、学生作画(PPT循环播映同龄人作品,背景音乐)。

  3、教师巡示辅导,反馈信息,略加点评。

  (四)学生作业展评

  1、学生互评、自评。

  2、教师点评。

  (五)小结、拓展

  1、本课学习要点和学习情况。

  2、相关拓展(不同画家画出的树,树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原是为参加某一荣誉资格评审而设计的,考虑得比较周详,再加上国画教学改革实践始终是我区诸多教学课题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因此同一教学内容往往有不同的教法学法。应视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本次教学是在原来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某些修改和调整。

  *画是源远流长、河汉灿烂、绚丽夺目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但在日渐西化的生活状态下,传统文化受到了挑战,对*画的认识、理解、传承和发扬广大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有感于此,我在前些年领衔主持开展了市级课题《小学美术*画教学的研究》的实践研究,学生的*画创作作品获得了市和国家级的等地奖,美术教师的国画课也获得了市和国家级的一等奖。这样就更坚定了我们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的信心。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并按照上海二期课改课程计划要求,我们在课题实验学校的美术课程中增加了10%左右的*画课程。

  当下我们使用的小学美术教材有两套,但国画内容较少,书画版整个小学阶段只有2—3课时的国画教学内容,上教版的国画内容比书画版的略多,但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就根据课题研究目标,自选国画教学内容并有机嵌入美术教材单元内容之中。让学生了解学习国画技能技法和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

  *画教学要在传承上创新,而创新要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此,传统并不仅仅是十八描、披麻皴、斧劈皴或梅兰竹菊之类,而是内在精神。基于这一点,小学国画教学不应单纯地把注意力聚焦在技能技巧的训练上,拘泥于一树一石的精妙,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水墨情韵,表现线条意趣,力求气韵生动,浑然天成。

  本课教学内容《我所见到的树》可嵌入第二或第三单元。“树”是当地学生非常熟悉的题材。校园里一排排整齐的水杉、河道旁婀娜多姿的柳树、马路边茂密繁盛的香樟树、家园里的果树……树无处不在。郊区的小朋友们生活在绿树环绕的环境中,对树有着一种深厚的情感。我抓住学生对树独特的感受,让学生用国画的形式把家乡的树表现出来。并通过画树,让学生知道一棵树长大是并非容易,它要经历风风雨雨;还让学生知道那是需要有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品质,从而激发学生要学习大树这种品质,立志成材。通过欣赏各种树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树木的形态美及其色彩美,知道树木对人类的作用,增强保护树木的意识。

  传统的*画教学过分追求笔墨情趣和作画的程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自我感受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我顺应学生的天性,突破传统技法的束缚,让学生选择最能抒发自己内心独特感受的表现形式,去表现自己所看到的树。

  抓住墨色要有干湿浓淡、运笔要有轻重快慢的变化这一关键,教师进行示范,并多次强调要“随意”,意在引导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表现。让学生理解,技法是为表现自己的感受所服务,并鼓励学生注重表现自己心里感受最深的东西(如挺拔高大或婀娜多姿等)。旨在追求艺术的本质——“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降低了对学生写实的要求,但在艺术品质的培养上提升了一步。

  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注意学生在美术学科中独特的个人经验的感受的表现与创造,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有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空间,是我们所追求的,也是我们应该在整个教学中始终贯彻的理念。

所见教学设计3

  一、导入:

  1、同学们,如果说*悠悠五千年的古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总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人产生无尽的想象。

  2、分别出示一画一诗,让学生说出相对应的诗句。

  3、师:画从哪儿来?就在诗句里,就在想象中。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一首古诗。

  二、初读正音:

  1、理解诗题意思。

  2、再次齐读诗题。想知道他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请大家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同桌互相检查读。

  3、指名读,检查反馈。

  三、整体感知,层层推进:

  1、出示学习单,学生根据学习单展开自学。

  2、学习第一句。指名读,你觉得牧童的心情怎样?抓住“歌声”一词体会牧童的高兴心情。

  3、同学们,有个词叫“喜形于色”,那么从他的表情、动作你能看出来吗,谁来说说?

  4、引读:牧童正在快乐地唱——,牧童正在悠闲地唱——,牧童正在美美地唱——,牧童正在响亮地唱——。

  5、师评价:可真是个悠然自得,快乐无比的小牧童!现在呀,让我们骑上黄牛,跟着小牧童,展开想象,瞧瞧小牧童这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让他高兴成这个样子?

  6、学生配乐交流时,师相机引导:听你们描述,我的眼前已然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放课件:你们看,紫色的茄子,长长的豆角,碧绿的葫芦,庄稼地里一片生机!五颜六色,不知名儿的小花,色彩鲜艳的瓜果,让人大饱眼福!悠闲的公鸡,温顺的山羊,觅食的小鸭,真是都热闹的啊!)

  7、多么美好的田园生活啊!来,让我们都骑上小黄牛,一起把第一句美美地背出来。

  8、过渡:在袁枚欣赏得正带劲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来,谁读出这时袁枚所见到,所听到的?(个人读,齐读第二句)

  9、能说说这时袁枚又见到,听到些什么吗?(牧童在干什么?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的?他去捕了吗?)借机理解“鸣”、“意欲”。

  10、学到这儿是不是有点意犹未尽,那我们来创编一下,假设牧童去捉蝉了,那么他会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呢?拿出你的笔,把你的奇思妙想记下来吧!

  11、交流后再个人读,小组读。

  四、背诵、小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随诗人袁枚一起欣赏到了美丽而有趣的牧童画。袁枚不仅看到了景物,还发现了牧童的许多动作:骑、振、捕、闭、立,把牧童的形象活生生地呈现于我们面前,那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呢?(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2、现在让我们看着画面美美地吟诵整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齐背)

  五、拓展

  1、同学们,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让老师有了很大的收获。我们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现在老师还想送大家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看看谁想到的画面最丰富。(课件放《宿新市徐公店》)

  2、师简要描述古诗前一句画面:阳春三月,已是山花烂漫、鸟语花香之时,杨万里抵制不了春的诱惑,沐着春风踏着春光欣然前往乡村。当最后一抹晚霞落山时,终于来到了山村。哦,累了,就在这家“新市徐公店”住下吧! 第二天凌晨,阵阵清脆的鸟鸣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披衣下床,推开窗户:呵!好清新的乡村空气!好迷人的乡村美景!映入眼帘的是那通向远方的小径和小径两边稀稀落落的篱笆以及远远近近那金灿灿的油菜花。我情不自禁地走出小屋踏上小径悠闲地漫起步来。曾经兴旺一时的桃花、杏花早已凋落。而路旁的几株杨树,每一个树枝上都吐着嫩绿的新叶,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在清晨的阳光下熠熠闪光;那边的柳树垂下的无数条绿丝绦在柔和的春风中飘荡;鸟儿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曲;小草摇晃着脑袋,好像是在跳春之舞……啊,真是令人陶醉。

  3、生轻声读后一句,想象画面。同桌讨论,反馈。

所见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所见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六个字,会写“林”“闭”两个字。

  2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对朗读古诗有兴趣。

  教学重点:

  1 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意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预设:

  一看图导入

  1 观察课本插图

  同学们,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小孩子(这是个放牛的孩子,古诗里把他叫作“牧童”)

  生:看到一个孩子骑在牛背上,手里拿着竹棒。

  生:看到了一片树林。

  生:看到了树上有蝉。(猜一猜,这蝉正在叫吗?是啊,夏天到了,它停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热死啦,热死啦”,古诗里把正在叫的蝉叫——鸣蝉)

  2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被一个叫袁牧的清代诗人看见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名字就叫《所见》。(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听配乐朗读)

  2 咱们也来读读,请大家轻轻地打开书本到59页,听清楚要求再读。(要求读三遍:1大声地读,读准字音。2 轻声地读,记一记圈出的生字。3 大声地读,把句子读通顺。)

  3 袁枚说,大家有没有把我的古诗读正确啊,我得考考你们。

  1)开火车读生字

  2)汇报读古诗,读准字音。 分句朗读(个别读,齐读或男女生读)

  三品读古诗

  过渡:诗人具体都看到了些什么?咱们现在就来研究研究。

  (一)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 出示此两句。读读这两句,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知道了些什么?

  生:知道了诗人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身上。

  生:知道了牧童在唱歌。

  2(播放歌曲)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一边唱着歌,一边朝我们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小树还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多美,多快乐呀!

  3 听这嘹亮的歌声都已经穿过了整个林子,小树也为之陶醉,歌声——振林樾(再响亮点,动听点)

  4 小诗人,你来念念这两句(个别读,指导)

  5 小组读

  (二)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 出示句子。赶紧再读读这两句,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生:他闭上嘴巴,立在那里。

  生:他想捉蝉。

  2 突然,歌声停了?小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他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用诗歌中的句子说说。

  3 指导朗读(意欲捕鸣蝉)老师听不出他很想捕蝉。在试试(范读——跟读)

  4 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来读读这句,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个别读)

  8 谁来试试?(指导朗读,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你再读一读)

  9 咱们这两句连起来读读。(齐读——男女生读)

  10 现在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同桌互读——个别读——齐读)

  四、复习生字,背诵古诗

  1 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念念,我们合作下好吗?我念一句,你们念一句。

  2 我说古诗意思,你们来说诗句好吗?

  3我把古诗的其中一部分拿走了,留下了个别的字,你们还能念出来吗?

  1)先来读一读它们(抢读汉字)这几个生字宝宝的样子可容易记了。

  猜几个谜语就记住了。

  谜语:牧:牛背上写文章?闭:人才进了门?所:一户一斤米

  2)把剩余的部分填上。

  4 现在就给你们这幅画,你们能不能把整首古诗念出来?(个别背,齐背)。

  5 我们的诗人到最后还给我们留了个小小的悬念,不知道小牧童有没有捉到那只蝉,大家课后可以去猜一猜,想一想他是用什么方法捉蝉的。

  五书写汉字

  1 这里还有两个生字宝宝还想请大家来写一写它们。

  “林”还记得“两个木”是什么字吗?两棵小树站在一起太挤了,于是一棵小树非常懂得谦让,把小树枝收了一点回来,撇变成了点。另一棵小树和它并排站,两棵树长得一样高。(师边说边范写)

  “闭”“人才进了门”是什么字啊?先写一扇“门”,再写一个“才”,“才”不胖不瘦,刚好藏进门去。

所见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

  教学重点可以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

  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及时表扬激励。)

  (3)游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而准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闭目想像。

  小朋友们,请把眼睛闭起来,想像画现,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着,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注视着树上鸣叫的知了。这种情趣,你有过吗?

  2.带着这种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3.练习有感情的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会拼音的生字。

  瞧,你们的好朋友又来了,还认识吗?指名读。

  2.通过形旁理解字意来帮助识字。

  (如提手旁跟手的动作有关:捕;木字旁跟树木有关:林;虫字旁跟昆虫有关:蝉)。

  3.通过猜谜引导学生识字。

  如:一户一斤米

  (所);骑牛写文章

  (牧);人才进了门

  (闭)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所有所以;放牧、牧草;关闭、闭路电视机等童———牧童———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

  5、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林”字左边“木”字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立”字下横要写长。“黄、童”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通过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所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袁枚的《所见》,你们会背诵吗?

  (齐背)

  你还会背诵哪些古诗呢?

  (指名背)

  2.教师及时热情表扬,导入新课。

  哇,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老师跟大家再来学习一首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你们愿意吗?

  (出示古诗)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

  四人一小组,请小组长安排好读的顺序,其他组员听一听,评一评节奏与音准。

  4.指明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

  (1)带拼音读

  读准翘舌音“池”,前鼻音“阴”,后鼻音“晴”,边音“露”。

  (2)去拼音读

  谁能像老师一样带领大家准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

  (3)游戏:找朋友

  老师把写有生字的卡片发给小朋友。如:师:“阴”字在哪里?快来和我做朋友。

  生:“阴”字在这里,我来和你做朋友。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泉水悄然从泉眼里流出,浓密的树阴倒映在清清的池水里,嫩绿的小荷叶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飞来立在它的`上头。

  (2)小朋友们,读读诗,想想画面。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用笔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

  四人一小组,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像。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只蜻蜓,面对这样的景象,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2.带着这种感情朗读。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2.联系前面的课文,熟字带生字,如:蜻———晴(同声旁);怪———惜(同偏旁);阳———阴(反义字)

  3.创造性识字,如:柔

  (把矛放在树上。)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可惜、爱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池———池塘 池塘里开满了荷花。

  露———露珠 露珠在荷叶上跳舞。

  六、总结全文

  小朋友们,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揭题:古诗两首)

所见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可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情分析

  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的情趣。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咱们班的许多同学都会背很多的古诗,今天呀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给大家听听呢?

  2、古时候有个叫袁枚的诗人,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于是呀,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诗,《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释题:出示“所”,认读“所”,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谁给“见”组个词,“所见”应选那种解释。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人袁枚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范读、一边听一边注意生字的读音。

  2、你们也来读读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确。

  3、离开了古诗,这些词语还认识吗?(课件出示--指名读并小老师读---齐读)(带拼音)

  所见 牧童 捕捉 蝉鸣 闭口 站立

  4、拼音帽摘掉了你还认识这些字宝宝吗?(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所 牧 捕 蝉 闭 立 诗 林 童 黄

  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5、拿出生字卡片一边读一边摆出这些生字。

  6、把生字卡片上的生字读给同桌听听。

  7、游戏:我说你拿,我说你猜你拿(老师读生字学生拿出相应的卡片)。

  8、送生字宝宝回家。

  师:1 2 3 4 5 6 7

  生:我把生字送回家。

  现在生字宝宝都躲进了故事中,看看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1) 自由读古诗。

  (2) 个别读。注意翘舌音、*舌音、前后鼻音的读法。

  (3) 划停顿读。

  (4) 齐读。

  9、读了古诗你知道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快和同桌说说吧。

  交流读诗的体会,抓住重点的词:意欲、林樾等来理解,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想认识这个可爱的牧童吗?(观看视频)进一步理解诗的意思。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师:(动情地)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他的心情怎样呢?

  交流:自由、快乐、和悠闲

  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我们就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读这前两句。

  个别读,齐读。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咦?歌声怎么停了?

  发生什么事了?

  生:因为他可能唱累了,想歇一会儿。

  他可能怕吵着别人了。 小树林里没别人,他是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啊?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自由朗读)

所见教学设计8

  教材:书画版《美术》第六册。

  课型:绘画(国画)。

  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树的结构造型,用富有变化的国画笔墨画出自己所见到的树。

  2、过程与方法:欣赏图片资料唤起学生记忆,用干湿浓淡的墨色通过轻重快慢的方法画出自己对树独特的感受,并联系生活、发挥想象添加景物。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欣赏、回忆我所见到的树,感悟其独特的造型美及其品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树。通过画树感受国画艺术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用毛笔画出有自己独特感受的一二棵树。

  教学难点:墨色干湿浓淡的变化和画面的完整。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水墨画工具材料。

  2、学生:毛笔、宣纸、墨汁、国画颜料、笔洗、调色盘等。

  3、要求学生课前观察一些常见树木,并搜集一些有关树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校园的树和学生*时所见到的树)。

  2、学生回忆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树。

  3、揭示课题

  (二)了解树的结构、学习树的画法

  1、了解树的结构(树干、树枝、树叶、树根)。

  2、欣赏同龄人画的树(欣赏中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国画技法:干湿浓淡)。

  3、欣赏教师画的树(树干和树叶可以用多种方法来画)。

  提示:国画传统画树有许多程式,如画树叶有“介字点、胡椒点” 等等,但这些规范也是前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创造并加以固定的。

  4、教师示范树的基本画法(提示:根据画面可以添加远处的树、草地或小鸟等景物)。

  (三)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

  ⑴ 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出一二棵树。

  ⑵ 墨色要有干湿浓淡的变化。

  ⑶ 根据自己想象添加景物。

  ⑷ 落款位置合适,画面完整。

  2、学生作画(PPT循环播映同龄人作品,背景音乐)。

  3、教师巡示辅导,反馈信息,略加点评。

  (四)学生作业展评

  1、学生互评、自评。

  2、教师点评。

  (五)小结、拓展

  1、本课学习要点和学习情况。

  2、相关拓展(不同画家画出的树,树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原是为参加某一荣誉资格评审而设计的,考虑得比较周详,再加上国画教学改革实践始终是我区诸多教学课题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因此同一教学内容往往有不同的教法学法。应视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本次教学是在原来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某些修改和调整。

  *画是源远流长、河汉灿烂、绚丽夺目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但在日渐西化的生活状态下,传统文化受到了挑战,对*画的认识、理解、传承和发扬广大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有感于此,我在前些年领衔主持开展了市级课题《小学美术*画教学的研究》的实践研究,学生的*画创作作品获得了市和国家级的等地奖,美术教师的国画课也获得了市和国家级的一等奖。这样就更坚定了我们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的信心。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并按照上海二期课改课程计划要求,我们在课题实验学校的美术课程中增加了10%左右的*画课程。

  当下我们使用的小学美术教材有两套,但国画内容较少,书画版整个小学阶段只有2—3课时的国画教学内容,上教版的国画内容比书画版的略多,但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就根据课题研究目标,自选国画教学内容并有机嵌入美术教材单元内容之中。让学生了解学习国画技能技法和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人文传统。

  *画教学要在传承上创新,而创新要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此,传统并不仅仅是十八描、披麻皴、斧劈皴或梅兰竹菊之类,而是内在精神。基于这一点,小学国画教学不应单纯地把注意力聚焦在技能技巧的训练上,拘泥于一树一石的精妙,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水墨情韵,表现线条意趣,力求气韵生动,浑然天成。

  本课教学内容《我所见到的树》可嵌入第二或第三单元。“树”是当地学生非常熟悉的题材。校园里一排排整齐的水杉、河道旁婀娜多姿的柳树、马路边茂密繁盛的香樟树、家园里的果树……树无处不在。郊区的小朋友们生活在绿树环绕的环境中,对树有着一种深厚的情感。我抓住学生对树独特的感受,让学生用国画的形式把家乡的树表现出来。并通过画树,让学生知道一棵树长大是并非容易,它要经历风风雨雨;还让学生知道那是需要有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品质,从而激发学生要学习大树这种品质,立志成材。通过欣赏各种树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树木的形态美及其色彩美,知道树木对人类的作用,增强保护树木的意识。

  传统的*画教学过分追求笔墨情趣和作画的程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自我感受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我顺应学生的天性,突破传统技法的束缚,让学生选择最能抒发自己内心独特感受的表现形式,去表现自己所看到的树。

  抓住墨色要有干湿浓淡、运笔要有轻重快慢的变化这一关键,教师进行示范,并多次强调要“随意”,意在引导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表现。让学生理解,技法是为表现自己的感受所服务,并鼓励学生注重表现自己心里感受最深的东西(如挺拔高大或婀娜多姿等)。旨在追求艺术的本质——“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降低了对学生写实的要求,但在艺术品质的培养上提升了一步。

  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注意学生在美术学科中独特的个人经验的感受的表现与创造,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有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空间,是我们所追求的,也是我们应该在整个教学中始终贯彻的理念。

所见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理解诗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古诗的理解与背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古诗

  1、播放“牧童行歌捕蝉”动画片段,学生在欣赏中勾起对牧童的悠闲自得的好奇。

  2、谈话:“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喜欢玩些什么?”(自由交流)

  3、倾听学生谈话,了解学生想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古诗《所见》。

  (二)初读古诗,觅得诗趣

  1、学生自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读一读。

  2、生读诗后,了解字词的认读情况。在认读的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师:现在,调皮的字宝宝跑回了家,躲进课文里,但我们还认识他们,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1、播放乐曲《牧童短笛》,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啊晃啊,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在飞,多美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读这两行诗。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齐读。

  2、男生边做“骑黄牛”动作,便朗读。

  引导全班“骑黄牛,读古诗”。(配乐读)

  3、音乐突然停止,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

  提问: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生展开想象,自由发言

  引导学生体验到小牧童是想捉树上的蝉。

  学生自由读,大声读——小声读——齐读,引导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4、拓展延伸:小牧童捉到蝉了吗?怎么捉住的?

  学生模拟表演,自己想办法捉住蝉。

  5、出示课件,动画演示,体会古诗大意,吟诵全诗。

  四、走进诗人,深化情感

  通过课件,初步了解诗人,浅诵诗人的另一作品。

  五、合作探究,拓展练习

  想一想:牧童是怎样捉蝉的呢?他捉到了蝉吗?把这些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六、吟诗诵情,欣赏美文

  1、学生齐背古诗。

  2、送给爱诗的孩子几首古诗:《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

  3、课件演示,动画朗读。

所见教学设计10

  分析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

  2、引入古诗学习: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理解词语(2)明白句意

  4、悟诗情

  (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

  (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语。

  (2)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

  3、明白句义

  (1)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3)为什么诗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导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4)引导学生学习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

  (五)悟诗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五、板书

  夜书所见

  南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回忆童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


《所见》教学设计10篇(扩展4)

——所见作文600字10篇

所见作文600字1

  这个假期,我的.一半时间是在乡村度过的,让我最高兴的除了能陪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外,还有乡村生活中的凉爽、摘菜、修建挖土、喂鸡养狗……

  我的老家也就是爷爷奶奶家,在山西的乡村里。这里的夏天也不会很热,早上和晚上还得穿长袖长裤。乡村里因为到处都是树木、庄稼、花草,又远离城市没有工厂一类的,所以空气特别清新,天空也特别的蓝,晚上都能看到好多星星。

  早上我和妹妹陪爷爷去菜园摘菜,嫩绿的豆角、黑紫发亮的茄子、又红又香的西红柿、绿油油的青菜、长长的黄瓜。。。。。。我和妹妹高兴的摘了这个摘那个,直到篮子满的装不下了才只好收手,爷爷乐呵呵的在一旁看着我们。

  爷爷家的后园里有一大堆的砖、沙、土,我和妹妹最喜欢在这里修房盖楼挖土玩了,一吃了早饭,爷爷就给我们提着一大桶井水,我拿着大小工具,妹妹提着小桶,就开始忙碌的“工作”起来,挖土、和泥、搬砖、盖房,忙的我俩满头大汗、灰头土脸,直到爸爸妈妈过来叫我们才不舍的“下班”。

  奶奶养了十几只鸡和两条狗,我和妹妹最喜欢去喂鸡、捡鸡蛋、喂狗、和狗狗做游戏了。小母鸡们一天最少能下八个鸡蛋,一听到鸡咯咯蛋的叫声,我和妹妹就抢着去捡鸡蛋,鸡蛋白白的、热热的,我们小心翼翼地把鸡蛋放到厨房的篮子里。两只狗狗特别可爱,它们很聪明,能听懂我们讲话,什么蹲下、站立、躺下、跳、跑等,我们发出指令它们就会认真的做出来,真是太厉害了。

  乡村、城市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感受,我爱农民伯伯们的辛勤劳作,我爱村里所有吃的、用的、呼吸的新鲜感觉,我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小动物们和农作物们,希望可以抽空经常回来。

所见作文600字2

  早上,我像往常一样起来去阳台早读。阳台地方很大,母亲还种了许多植物,我很喜欢早上的阳台。

  读着读着,我会从阳台上往外看。干净的天空像是被洗过一样,只有隐隐约约的白色云迹,吹过来的风都带着清新的味道。视线往下是一大片绿色,一条路全都种满了树,现在正是枝繁叶茂的时候,可惜路上行人寥寥。

  也可以看到小区其中一个门的停车场入口。保安大叔戴着口罩在保安亭附近,双手插在口袋里,还有一个清洁工阿姨低着头,专心在树下扫着树叶。除了他们,路上也没有别人了。这时候保安大叔朝着清洁工阿姨的方向走过去,好像说了什么,阿姨抬起头看着他,擦了把汗。两人说起话来。

  我似乎可以感觉到,他们的谈天说笑。虽然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但是心里感觉很温暖。

  早读完从阳台回屋里,正好看到出门买菜回来的母亲,准备做午饭。

  我走到厨房门口和她聊天,母亲系上围裙,开始忙碌。从小就很喜欢看母亲做饭,就是这样看了很多次,也学会了几道小家常菜。

  母亲说她刚刚出去买菜,街上每个人都戴着口罩,只露出一双眼睛和眉毛。就算是认识的人。脸遮了一大半走在路上也不一定认得出对方。因为疫情,为了安全每个人都戴上了口罩,不见彼此的音容,总感觉人与人之间有了一种,距离。才觉得之前,能看见每个人的五官是多么美好的事,是多珍贵的。

  我跟母亲说,早上起来早读的时候看到的。觉得这种特殊的时期,每个人都要带上口罩,看不见彼此的脸,但是人与人之间,还是有一种温暖在。

  期待早点摘下口罩,通过我们所有人的一起努力,在武汉樱花烂漫时,疫情已经过去,不再封城。像往年那样,会有千千万万的人在树下看樱花,樱花在树上看着千千万万的人。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我相信,大地回春、疫情消散、隔离解除,就在不远的明天。

所见作文600字3

  文明的行为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做起,从毫不起眼的小事做起,这才是一个真正文明的人都会做的;而不是一定要走出国门的时候才会这样做的,那么这样的人就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虚伪的自己,那么这样的人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文明的人,这样的人你会看得起吗?那你自己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日常的行为吧!那么你就知道了。我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但这也只不过是我有感而发而已。

  几天之前,我随父母来到钱塘江边玩耍。当我看到地上人们吃过烧烤后留下的垃圾、五颜六色的食品袋时,我不禁大为“赞叹”,这真是一幅“无与伦比的美丽的画面”,是任何一个著名的绘画大师都画不出来的一幅“美丽的画面”,而画出这样“美丽的画面”的人却是我们这些来这里玩的人,光是看到这样的画面,就已令我玩的兴趣扫了不少,但令我更为惊叹的却是:不仅在堤坝上有许多这样的垃圾;在钱塘江的江面上也有着一样的垃圾;而且还有人在不断地往地上、堤坝上扔着垃圾。

  为什么大家就不能像在家里一样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那样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或是先找一个袋子把垃圾扔进去,等到走的时候在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一个好的环境也是需要大家一起来爱护的呀!如果大家都不爱护,就算有再好的环境、再美的风景那也是白搭的呀!如果你是一个听到别人说这里风景优美,所以慕名而来的人,那么当你看到这样的一幅景象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现在有许多的中外游客因为听闻钱江潮的波涛汹涌,慕名而来,当那些外国游客看到这样的景象时,他们会怎样想我们这些海宁人,这样的做法不只是给海宁人丢脸,更是给*人丢脸。大家丢垃圾只是为了图一时之便,但你们有没有想过,大家一人扔一点垃圾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所见作文600字4

  今年的国庆假期有八天,爸爸开车带着我们去了长沙和岳阳楼。我们是十月一日一大早出发的,下午七点钟到了岳阳市,我的堂弟还有二爸二妈和我们一起去的。

  十月二日早上我们吃完早饭就去参观岳阳楼。我们走进公园门就看到了五座用铜做的小岳阳楼,导游给我们介绍说《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写的,但是范仲淹并没有来过岳阳楼,而是他看图写话写出来这么好的文章,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了下来。最后我们还登上岳阳楼,我们看到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洞庭湖有两千五百*方公里大,真是很宽广。

  十月三日,我们去了长沙的岳麓山。我们坐缆车上山,缆车走在半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我们看到了白茫茫的一片,岳麓山被雾气笼罩着,美极了。我们来到爱晚亭,我想起来那首诗《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们又来到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来祭拜孔子的,也是古代的学生来上学的地方。我们从岳麓山下来到了湖南大学,看到了*像,中午我和我的一家人一起在大学里的食堂吃了午饭,这里的湖南人做饭的.技术很好。

  十月四号,今天是中秋节,我们决定坐地铁去橘子洲头,橘子洲头是湘江中间的一个小岛,小岛上产橘子,我们买了一袋,非常好吃。我们还看到了*青年时的雕像。晚上我们在杜甫江阁旁边看了烟花表演,烟花表演有黄有绿有蓝,漂亮极了。可惜晚上下了雨,我们没有看到月亮。

  时间过得很快,十月五号我们在酒店里打保龄球,中午我们去吃了长沙特色的小龙虾,我们就离开了长沙,晚上我到了湖北的荆门市。十月六号我们回到了西安。

  这个假期我过得很充实很快乐,我的收获是我知道了一些古代的建筑,还有长沙的一些特色小吃,比如说臭豆腐,湖南米粉,小龙虾。

所见作文600字5

  一个不足70*方米的一层居民楼,12张病床,一个诊所开张了。

  这个简易诊所,医生也不是有名的大夫,但是,却给周围的居民解决了大问题。

  太姥姥是这个诊所的“常客”。只要妈妈掺扶着太姥姥进门的时候,大夫两口子都会打招呼“这老太太又咋了,是不是想我们啦”。然后会把太姥姥安排在离卫生间最近的一张床。

  诊所虽小,看病的人却是络绎不绝,“不知道现在的人都怎么了,生病的人这么多”太姥姥嘟囔着。

  漂亮的女医生是一个敢说敢干的主,每次给太姥姥看病,都不忘了和太姥姥多聊几句“老太天,最近你是不是又出外面溜达了,你啊,知道现在像什么吗?”女医生一边给检查,一边对太姥姥说“想豆芽菜,不是出来见风的时候,出来早了,豆芽菜不能长大,会蔫了。你自己想想,就是这个样子,一定要等到5月中旬,才能在外面晒太阳”医生的比喻让我和妈妈呵呵的笑起来,“还真是形象”我心里想。太姥姥总是像个孩子一样,也希望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去踏踏青,可,年龄不饶人啊,毕竟是82岁的人了,可谓是风烛残年,妈妈这样说:“太姥姥的身子像秋天的玉米杆,外面看起来还不错,可里面的器官都衰老了”。每每看老人满脸的皱纹,布满青筋双手,每次和太姥姥拉手的时候,都能扯起她手背上的皮肤。这都是老了。

  这个医生总是给太姥姥治病,了解了病情,很快能对症下药,一般的情况下,一周的治疗就会有明显的效果。

  诊所不时有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陆陆续续的进进出出,不时咳嗽声传进耳朵,医生不停的忙碌,扎点滴时,药水要滴完时的“吱吱”声,好忙碌的一片景象。

  一个小小的诊所,给周围人生病的治疗带来的极大的方便。

所见作文600字6

  乘坐大巴车,我和妈妈来到的华山的山脚处。向上仰望,华山的山上没有尘土,也没有绿荫,仅在石缝处稀疏的点缀零星的小草。一座座赤裸裸的山峰屹立面前,崖似刀劈,壁如剑削,屹立在天地之间刚正不阿。

  走上它那崎岖陡峭的山路,阵阵寒意扑面而来,灰色的雾将我笼罩在其中,也浸湿了树林中的土壤,所以这里随处可见绿色的植物。回头望向那越发远去的入口,我沉醉在这绿色的自然中。再往上走,那郁郁葱葱的小草已是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同样青翠的竹林,他们簇拥在一起,抵御着那凛冽的狂风,也不惧刀子般的雨点,它那翠绿的叶子仿佛发着光芒,在紫雾中独树一帜,绽放着生命的韧性与坚强。

  走到半山腰,这里已经没有了竹子,只有一些在夹缝中生存的绿叶。它们奋力挤着坚硬的石头,想要把绿叶伸向光明的远方,无情的石头却狠狠压在了它那新长出的枝叶上,使它无法再向外伸展,只能在石缝中艰难地喘息。

  走到将近山顶的地方,已经是没有了生机,极度的严寒使这里寸草不生,只留下铁索与光秃秃的石头做伴。只有人,这种万物之灵才能达到这种高度,俯视着芸芸众生。放眼望去,只见万峰都匍匐于脚下,天地广阔,整个世界更都是雄壮的。站在山顶之上,一股豪气直入云霄,顿生出了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迈。

  终于到了山项,我已经体力不支。微弱的阳光照在我的脸上,使我感觉到了一丝温度。在这束阳光中,万物都会复苏的,它会把严寒驱散,给小草以生命。阳光也驱散了笼罩在山间的薄雾,露出了华山的真面貌,也让阳光传到了那下面的地方,那些黑暗的地方,也照亮了我的心田。

  走下山去,阳光照在植物上,微风徐徐吹过,飞鸟和昆虫也从巢里钻出,飞鸟和昆虫的鸣叫,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形成一曲生命的交响乐。

所见作文600字7

  上个礼拜我和奶奶去郑和公园打羽毛球,突然发现郑和公园里搭起了舞台,走近一看原来是香港九龙的珠宝买到我们南京来了。只听主持人满脸笑容的对观众说:“来来来,下面我把珠宝放在袋子,我抛,谁接到了就给谁!”听他这么一说,不论是男女老少都赶到台前伸着手,生怕被别人抢了。原来稀稀疏疏的人群变得拥挤起来,好似不经意间听到了命令的蚂蚁一样,乱成了一锅粥。突然,人们疏散下来,只听有人喊把人挤倒了,我靠近人群一看,啊呀,有一个老年人被挤倒了头上被跌出了一个大包那老奶奶的儿子大吼道:“不要再挤啦,有人摔跤了!”

  那个主持人下台来叫一个营业员来陪着来奶奶上了出租车去医院了。随后就开始追究是谁的错,那主持人看见在摔跤的时候旁边有个推着自行车的小孩,就诬赖是那个小孩的自行车碰倒了老奶奶,便又把那辆自行车拿走了,与此同时还与那个孩子的父母争吵起来,旁边的观看者也为那孩子打抱不*。有的说那些人在以大欺小,欺负小孩子,还有人说是在让那些无辜的人背上赚黑钱的人的黑锅!总之人们的猜测各种各样。虽然我没有亲眼看到,但是我也猜测了,我是这样想的:

  主持人刚说完,旁边的年轻人就蜂拥而上,把老年人挤得节节后退,不知所措,而恰好,那位老奶奶的后面有一个推着自行车的"小孩子,那自行车正好绊住了她,让她没站稳脚步,一下子摔倒在地了,所以导致了现在这种情形。

  我很不满意那位主持人的所作所为,也希望我们大家不要像他那样把自己的黑锅嵌在人的身上,这约等于把别人的痛苦嵌在自己的快乐之上啊!这不公*!大家和我想得是不是一样呢?

  ……

所见作文600字8

  这一天,万里无云,天气格外晴朗,正是一个外出散步的好日子。

  我走在树木里,仿佛一下置身在了绿的世界里。里面有桃树、梨树、杏树、柳树……大地穿上了春姑娘送给她的衣服——用小草纺织的衣服,上面还有用野花纺织的花花绿绿花纹。哗哗……旁边小河的水唱着欢快的歌向前流着,“叽叽喳喳……”,远处的树上小鸟们是在开演唱会吧?

  我正走着,隐隐约约听到一个小孩子的歌声:“我是一个小男孩咿呀咿呀哟,我有一头小黄牛咿呀咿呀哟……”。我走向前去,看到一个5、6岁小男孩正边走边唱,他嘹亮的歌声透过了树木,飞向了天空。突然,小男孩停止了唱歌,直见他左瞧瞧右看看,一会儿又侧耳倾听,原来是在一棵柳树上看到了蝉。他踮起了脚尖小心翼翼地走向树下走去,到了树下,他猛得一跳向树杆上的蝉抓去,可惜就差了那么一点点,蝉从他的手指旁飞了,飞到了另一个小树杆上,气得小男孩直跺脚。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眼珠一转,又捏手捏脚的走到蝉飞到去的那个小树下,举起手又猛向上得一跳,终于抓住了蝉,“让你飞,还是让我抓住了吧!”小男孩高兴的说。我不忍蝉就这样失去它的生命,就走过去对小男孩说,“小孩儿,放了它吧,没东西吃它明天就会死的。”“不嘛,我才不要放它们呢,我不是想玩死它,我只是想听一听它那动听的歌声呀!”小男孩天真地回答道,然后朝我做了一个鬼脸,一溜眼似的跑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回想起树林里发生的事情我突然想起一首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诗的名字叫《所见》,和我在树林的所见不是一样的吗?

所见作文600字9

  夏日的正午是最热的时候,可在这树木丛生的林子中却不一样,高大的树木拔地而起,棵棵都生的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在别处撒欢的阳光,在这可乐不起来了,高大的树木把它大部分都挡在了外面,只投下了几颗细碎的光影,在树叶间见缝插针。

  “咯噔,咯噔……”这是什么声音?啊,原来是一个调皮的牧童,正骑着一头健壮的大黄牛在这林子里漫步而来。瞧,那大黄牛,自傲得很,昂着头,翘着尾,大步向前走。把地跺得“噔噔”响。再看那牧童,坐在牛背上,大声唱着歌,手里摆弄着树上折来的小枝儿,正玩得起劲呢。这里就他一个人,可他丝毫都没有感到无聊,骑着牛唱着歌,在牛背上摇摇晃晃,甩着枝条好似打着节拍,兴致勃勃地往树林中来。

  风儿吹过这个林子,穿过树叶带来响动,好似在欢迎牧童的到来,蝉儿也为这凉风感到喜悦。顿时来了劲兴奋地叫了起来,和牧童的歌声应和着。

  这时牧童突然不唱了,轻手轻脚地跳下了牛,偷摸地来到了一棵树下,林子里一下子静了很多,好像它们都意识到了什么。只见牧童仰起头来目不转睛地盯着一只蝉儿,这只蝉儿还在放声高歌,似乎还没有察觉有什么不对。这时牧童的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似乎是正想着该怎么把这只蝉儿捉来给大黄牛做个伴。

  太阳透过树叶的间隙照进林子,洒在树叶上斑斑点点的阳光像金灿灿的碎金,洒在牧童的脸上印着的汗珠像颗颗晶莹的珍珠;休闲的.老黄牛、脸上透着光的牧童沐浴在暖色的林间,这幅色彩饱满、童趣盎然的油画,真是美极了!

所见作文600字10

  春节对我们来说是一件饱含祝福的节日,他孕育着美好的事情寓意着祝福和期望。在春节的时候,我们也很能感受到人间冷暖和家人之间的牵挂与思念,我就在春节这几天,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这些现象其实是值得我们回味并且研究的。

  在春节之前一段时间,很多人都开始买机票和火车票回家,在火车的候车厅也有很多人排队去抢机票和火车票,这些人其实都是在外漂泊的人,他们可能是在别的城市学习的大学生也可能是在别的地方工作的,漂泊的人。他们可能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身份,但是他们在一方面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怀着对家人和家乡的思念,他要回到那个他们家人住的地方和他们团聚一起欢度春节。这其实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因为春节不仅寓意着新的一年还寓以着家人团聚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我们都希望和家人和朋友大家一起能够好好的一起享受这些愉快的氛围和节日的气氛。看到这些现象,我不由得感到感动,因为所有人的心里都有一颗想回家的思念家人和家乡的心。这是很让人感动的,因为我觉得人们的心都是纯洁和美好的。

  看着每家每户的灯光开始亮起来,一个个人影在窗户里面穿梭,我就知道现在是大多数人团聚的时间,他们都与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享受着美好的节日氛围和和睦的`家庭关系,这是让人感到温暖和愉悦的,这是多美好的一件事情。

  但是对于很多在特殊岗位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很不容易的,因为他们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也有不能解决的事情。比如有一些医生和警察他们都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们要守护社会治安和秩序,他们要救死扶伤,所以,他们在家人可以团聚的节日里也不能够回家过年,还是要坚守自己的岗位,我觉得他们是很不容易的,我由衷的感到敬佩他们,为了自己的职业尽职尽责,为了更多需要他们的人,而不能回家陪伴家人。

  这就是我在春节的所见所闻。


《所见》教学设计10篇(扩展5)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5篇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

  (4)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五、作业

  1、练习写生字。

  2、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2

  摘要: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

  正文: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秋天和思乡的古诗、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夜书所见优秀教案设计

  一、导入:

  1、秋姑娘早就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金秋时节。同学们,你们发现秋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吗?

  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板:夜书所见

  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

  二、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文,看着拼音把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诗文,看看是否都能读正确,如果能读正确,你就竖起大拇指夸一夸他,如果还有的字读得不正确,你就教一教他。

  3、指名读诗文,集体订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1、【课件出示】促织:

  ①指名读。“促”字在哪见过?组词。

  ②谁知道它的意思?【课件出示】挑,想一想,这个字应该怎么读?(上声)“挑促织”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用心读书的孩子)

  2、告诉学生怎样使用“注释”:

  “注释”一般都是针对一些难理解的词语的,既要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又不能生搬硬套,使用注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3、借助注释和图画诵读诗文,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读懂了什么?

  相机指名读相关诗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

  板书: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4、师【配乐】朗读诗文大意。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窗外,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我久久地不能入睡,我不由得想念起了自己的家乡,家乡多好呀,家乡多美呀,家乡多么温暖呀!如今我一个人客游在外,多么的孤独呀!突然,我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小小的灯笼在晃动,料想一定是孩子们在那里快乐地捉蟋蟀吧。

  ①第一句写什么?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第二句写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此时作者可能会想起什么?那他此刻的心情会是怎样?指名读。

  5、师引第一句,指名读第二句读。

  四、诵读诗文,引导背诵。

  1、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诗文。

  2、指名背诵、齐诵。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促深

  2、指名认读,组词。

  3、谁来说一说:你*常写这俩字的时候哪个地方特别容易写错,我们来提醒提醒大家。

  4、写“促”字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师范写。

  5、谁有勇气上黑板来写一写“深”字?全班订正。

  6、学生写字、组词。

  六、延伸拓展:

  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梧叶 寒声

  秋风 客情

  一灯明 挑促织

  作业设计:

  1、背诵《夜书所见》

  2、把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说给爸妈听。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⑴ 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⑵ 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4

  一、板书课题,释题

  师:刚才同学们背了很多首古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夜书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反思: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课题,简洁明了。再通过审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题入手,由题目生发开去,激发阅读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夜晚诗人究竟看到什么,翻开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准,把诗句读通顺,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1.指名读(提示学生认真听,特别注意生字的字音)

  2.学生评价,相机指导生字。

  (在评价中,对提到的难读的字音相机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在书上动笔注音。)

  3.同桌互读,检查字音

  4.齐读

  [反思:初读古诗部分,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等都可能造成阅读中的障碍,成为读诗中的拦路虎。如本诗中的“挑tiǎo”,诗中没有注音,学生不解其意,大多读成第一声“tiāo”;而生字“促cù”则容易被读成翘舌音“chù”。这就需要老师充分预设,注意倾听,加强指导,并通过动笔注音,反复训练,不断巩固强化帮助学生正音,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感悟诗情,理解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相机出示第三四行诗句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内容——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反思: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注释,有必要让学生认识注释,了解注释的作用,并学习运用注释读懂诗句。]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

  2.提问: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读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的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反思:在诵读理解第三四行诗句时,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捉蛐蛐是有趣的事情,指导学生把这有趣的画面读出来,这里突出一个“趣”字。]

  5.师范读

  师:哈哈,这有趣的画面也勾起了老师的童心,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提一个条件,请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诗句中的什么画面?

  6.生叙述诗意,交流

  7.再齐读.

  [反思:边读边想象画面是学古诗的好方法。教师在进入理解诗句教学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再现画面,补充诗的语言,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象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师:谁知道捉蛐蛐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最好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反思:老师从捉蛐蛐这一儿童世界中有趣的事件,生发出“你们知道吗?捉蛐蛐最好的季节是什么?”这一问题,吸引学生在诗中寻找秋的影子,回到第一、二行诗的教学,衔接自然,富有新意。]

  1.出示第一二句,读一读

  2.理解“梧叶”,初知大意

  师:见过梧叶吗?(出示实物)梧叶到了秋天有什么变化?

  师:秋天一到,梧叶就黄了,阵阵秋风吹来,它就随风飘落,让人感觉怎样?

  3.播放风吹梧叶动画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反思:通过认识梧叶实物、观看秋天落叶的动画,感受“萧萧梧叶”及“江上秋风”带来的寒意,指导读出深秋的寒冷,突出一个“寒”字。]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师: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叶绍翁是我们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反思:通过出示字典中有关解释进行“客”的教学,结合诗意相机补充叶绍翁少小离家的背景资料,教得扎实,教法朴实。]

  8.读诗

  师: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反思:理解漂泊在外的人就是诗中的作者自己后,教师在贯穿诗歌教学新理念上做了有益的尝试,能联系儿童生活经验,理解诗人的情,共同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此时再读第一、二行,就突出“思乡之情”,语调略显低缓。]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反思:最后再回到第三、四行的朗读指导,思乡之情就变得更浓了。此时再读全诗,字里行间无不渗透诗人那深深的思乡之情。]

  2.范读

  3.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背古诗

  [反思:老师通过反复诵读:试读,范读,练读,配乐朗诵,唱读,师生入境入情,声情并茂。通过层层引导、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做到读有层次,读有目标,读有实效,达到了本环节的教学目标:读出意境,读出感情。]

  五、拓展

  (一)复习古诗

  师: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都像叶绍翁一样写下了描写秋天的诗篇。咱们一二年级学过的古诗中就有,还记得吗?(复习《山行》《赠刘景文》)

  (二)学生自学古诗

  1.小结借助注释学习古诗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唐刘禹锡《秋词》节选)

  3.自由交流

  [反思:拓展环节在诗中有诗,诗外带诗,以诗带诗方面做了有意的尝试。教师想办法拉近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通过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有益于加深对古诗理解,开阔学生视野。但是如何进行最优化组合,找准拓展点,还需进一步思考实践。这首诗的拓展点应在思乡之情上,放手让学生学习古诗环节是否应该选择思乡之情的诗?]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把《夜书所见》配上合适的音乐背给爸爸妈妈听。

  3、课外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⑴ 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⑵ 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所见》教学设计10篇(扩展6)

——一年级《所见》语文教学设计3篇

一年级《所见》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1、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预设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背 给

  大家听。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推荐访问:所见 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10篇】 《所见》教学设计1 《所见》教学设计

版权所有:上派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派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上派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20334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