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开放办学的探索——基于康养类人才培养

时间:2023-07-07 19:40:03  来源:网友投稿

宋书彬, 李海燕, 闫 丽

(1.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工商管理系,河北 石家庄 050091;2.河北师范大学 财务处,河北 石家庄 050024)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康养类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当前,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康养类护理人才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在康养行业人才培养、康养产业研究、康养技能培训等方面有突出的专业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扩大高职康养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功能,是实现高职院校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

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40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7%,比上年提高0.7%。65岁及以上人口突破2亿人,达到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比上年提高了0.2%[1]。

近年来,康养类服务用人需求不断增加。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约有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失能失智人数约为4500万),按1∶3的国际标准(1名养老护理员照顾3名老人)计算,需要约6 000万从业人员,而相关统计显示,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目前共有60万个家政组织,2 500万名从业人员[2]。

民政部2021年第四季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数量为39 817 个,可提供床位数约501.6万张[3]。主要涵盖敬老院、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护老院、护养院、护理院等养老机构类型。

当前,康养类人才全日制教育培养亟待加强。现实情况是,受传统观念影响,从事家庭服务、老年照护等职业的接受度相对较低,初高中毕业生报考意愿弱,生源不充足,康养人才需求缺口更多依靠持有从业资格证书的非学历人员补充[4]。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养老服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难以适应科技社会发展的需求。总体而言,康养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少、年龄偏大、学历层次低、非专业背景人数多,专业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以康养运营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全日制教育面临着较大的运行难度。基于这种情况,行业教育与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从业人员薪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当下,康养服务行业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也是影响中学毕业生报考康养专业的原因之一。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养老服务工作相对琐碎繁重,离职率也比较高。课题组成员对2020-2021年多名离职康养企业的从业人员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人员认为,从事康养服务涉及护理学、心理学、管理学乃至医疗护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尤其是面对失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更需要耐心、爱心和心理抗压能力。从业人员对职业发展前景、职业认同度缺乏信心,缺乏职业成就感。另外,老年照护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流动性强,与其他家政服务(比如从事母婴照护、家政保洁等)相比,养老照护人才稳定性较弱,培养难度更大。

总之,养老服务人才供求表现为数量和质量层面的失衡。在数量上,本行业企业、从业人员难以与快速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相匹配;在质量上,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同样难以满足多样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需求[5]。短期内,国内康养类专业在教育领域实现规模发展面临挑战。如何实现专业化、高素质的康养类人才培养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国家相关职能部门陆续出台了系列政策,积极引导康养产业快速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000年,《关于加强老龄化工作的决定》就提出我国老年服务业的发展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兴办、老年服务机构按市场化要求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6]。同年,《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制定了系列产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福利事业[7]。此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税务总局、建设部、卫健委、教育部、全国老龄委、全国老龄办公室等部门陆续出台服务老龄人群的市场、产业、企业、产品、税务、人才培养等系列优惠政策,各地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具体情况落实政策、创新理念,积极推进老年服务业发展。

近年来,养老服务业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越来越强,以推动老年服务业发展战略持续细化、深化。“十三五”规划提出“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健全养老体系”;“十四五”规划提出“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8]

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重点从四个方面对养老产业进行建设:一是加大社区居家养老工程的开展;二是扩大普惠养老服务供给规模;三是进一步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四是促进养老服务与文化、旅游、体育、家政、健康等行业融合发展,培育健康产品专业化生产研发基地,形成产业集群和集聚区[9]。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22年国家标准立项指南》中,设立适老化产品和服务标准,以促进面向老年人康复医疗、生活护理、养老服务等方面适老化产品和服务国家标准的发展与完善。2022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国家中医药局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老年健康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增强老年健康服务意识、做好老年健康服务、强化老年健康服务的组织保障”等要求[10]。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五”规划到“十四五”规划以及之后的各项政策措施,大都涉及发展老年服务业内容,发展老年服务业成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与大多数和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专业人才培养相比,康养类专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当前康养行业企业人才需求。

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到,2021年全国开设本专业的共有159所院校,其中高职院校146所,本科院校13所。康养类专业招生人数相对较少,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多数设置有康养类专业的学校单个专业的年招生人数不足100人。以2021年河北省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招生计划为例,在开设康养类专业(包含护理、老年保健与管理、家政服务、健康管理等)的11所学校中,最大规模护理专业院校的计划招生量为306人,其他院校的相关专业招生大都在50 人以内,招生人数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资料显示,陕西省10所设有康复专业的高职院校,康复类专业的在校生约为3000人,校内专职康复教师不足90人。尽管近年来部分院校对康养类专业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办学数量和质量的突破尚需一定的努力[11]。

课题组成员与部分中学生家长进行交谈,一定比例的家长对于养老服务工作在心理上的接受意愿比较低,大都不希望子女报考相关专业,部分家长甚至认为,如果只为学习康养类服务技术技能,则没必要进入专业的职业院校学习。此外,康养行业的职业规范缺乏、行业生态欠佳也影响了学生的报考意愿。一是服务内容缺乏行业标准指引,尽管我国康养类行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但工作内容缺少制式化和个性化的法律法规约束,康养服务行业亟待制定相关执行标准,业务开展规范性也有待提高,实际工作中服务纠纷时有发生,且难于规范界定;二是运营机制亟待建立健全,公司制服务影响力有待加强,康养服务行业规范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发现,出于便捷性、信任度等层面考虑,通过朋友间相互介绍方式提供康养服务的数量比较多;三是服务纠纷较多,以失能、失智老人的伴护为例,关乎老人衣食住行及生病就医等照护工作的方方面面,从业人员与老人或家属的矛盾和争议发生概率很高。

当前的康养类专业正在向专业跨度大、行业关联广、职业技能水平要求高的方向发展。201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及增补专业中,本类专业涉及医疗护理、老年保健、家政服务、健康管理等。比如,“健康管理与促进类”,涉及健康管理、老年保健与管理等相关专业;“护理类”涉及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相关专业;“公共事业类”涉及高级家政与管理等相关专业;“体育类”涉及体育保健与康复等相关专业。以工作内容来看,现代康养延伸至健康服务,已经成为一项复杂、综合且需要高技术技能的工作,涉及20多个门类,200多个服务项目,服务方向不断细分,月嫂、陪护、聊天、理财、保健等逐渐成为服务的主要内容。入职相关岗位,对课程门类、理实操作、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相应的,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课程与技能认证需要科学的依据,需要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精准指导。

依托高职院校搭建职业教育开放办学平台,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目前康养行业人才缺乏的问题。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开放平台办学模式,政—企—校—会共同发力。有相对丰富的资本为依托,才能够便捷且有保障地促进康养人才培养领域的快速发展,有效推进职业院校康养专业的多元化办学,从根本上满足老龄化社会人才需求。

当前高职院校的康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较小,引入社会资金的障碍和阻力小,容易厘清资产归属,可有效避开混合所有制在办学主体层面、法律层面、产权层面所面临的困扰。康养类用人单位在有资质的院校注册招生、招工,努力实现供求一体化,用人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打通“人才直供”渠道,在培养性质上转入学历教育,在培养规模上“集散成多”,是校企合作突破康养人才供求失衡的一种有效形式[12]。

在平台注册的企业(机构)借助院校已有教学资质及资源参与日常教育教学的实施与管理,使用或租用已有教学设施、设备,提高了职业教育资源利用率,丰富了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思路,便于提供更多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服务,大幅度降低用人方人才培养成本和人才招聘成本。职业教育开放平台办学模式在一定层面可以保证职业院校各类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注册、认证、进入-退出、双监督-监管主体等机制,保证相关主体的经济利益,激发职业教育活力。

教育职能部门与院校成为康养专业教育的双监管主体,有利于政府主管部门将力量集中于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把控,院校则将监管重点放在康养企业(机构)专业人才的思政教育、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学生多元化职业能力提升等。

政策环境及地方政府的支持是职业教育开放平台办学模式实施的保障。各级政府部门持续加大对社会急需人才培养的政策、制度、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康养专业创新教育运营机制,适度监督、监管。将监管权下沉至平台院校,便利校—企—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对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失责、失信、失德行为进行动态监管。

从现实情况看,康养专业培养规模小,持续时间较长,职业教育开放平台办学以试点方式探索,具体操作灵活便捷,在实践中出现偏误影响面窄,易调易控。平台注册企业(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主体性,企业(机构)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便于通过创新解决教育公益化难题,其实践创新成果必然能够助力破解康养人才困境。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1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一系列文件也强调职业教育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的要求[14]。

当前,快速发展康养专业的条件日渐成熟,在强化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型教育前提下,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康养专业的改革与创新迎来了发展机遇。快速增量培养康养类专业人才,职业教育开放平台办学模式可成为康养人才培养的重要突破口。

(一)创新职业教育开放办学思路

创新康养类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思路,包含具有混合所有制办学特点的办学形式及多元化、多主体人才培养方式。要致力于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创新办学方式,充分发挥院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在高职康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不同要素有机融合,用新思路和新办法,调动各方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扩大生源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努力构建基于“五化”的职业教育开放平台办学方式。

一是培养主体社会化。职业教育开放平台办学让用人方成为培养主体之一,根据工作技能需要设置培养方案(比如康养类专业的“1+X”证书),通过平台审核后具体实施。自此,高职院校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方与合作者,并与教育主管部门一起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管者。

二是教育培训学历化。企业与院校签订专项协议,将存在于康养机构的非学历教育活动(如职业培训)转向价值更高的学历教育,向本专业的学习者提供学习知识与提高技能的机会。企业提供学习期间的实习、实训设施设备,通过工学结合实现学费的减免。

三是教育投资多样化。以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办学方式吸纳社会投资,用于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可解决职业院校在此类专业上基础设施、设备投资不足问题,基于市场化运作培养人才。也可以用“合事不合资”方法避免混合办学模式的矛盾和争议,辅之于教育征信约束,企业通过真实的学徒项目和培养员工入职产生收益,间接回收投资。

四是人才培养个性化。以用人单位业务内容为主线,培养出体现企业个性特征的康养类人才,有利于学习者由学习状态向职业模式转变。

五是学习方式多样化。开放平台通过行政班、教学班、“一对多”、“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等方式,实施“一个平台、多种渠道”的教育教学模式[15],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及多方参与带来了便利。

(二)优化职业教育开放平台运行方式

扩展培养规模,提高康养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可以通过试点的办法,搭建以职业院校为背景的开放式混合办学平台。将有康养类办学资质的高职院校建设成开放式教育平台,社会福利机构、行业协会、相关企业等多元主体均可在平台院校注册招生(招工),委托培养或企业独立培养方式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相结合,由教育主管部门、院校监管教学过程与教学质量,形成人才培养的“1托N”模式。用“1托N”平台运营机制,由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措施,适度向紧缺人才培养倾斜,让学校成为服务企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平台。企业融入混合所有制教育模式,开展“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实现“1个平台+多个企业”开放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用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推动康养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发展。在平台上,院校可与各主体协议制订多类培养方案。如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教育资金投入,让投资者拥有获取合法权益的制度保障;在培养方式上的企业订单、单招、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结合;在招生入学方面的企业借助院校平台自主招生、共同培养等[16]。

院校是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主体,可以监督人才培养过程,通过合作办学、合作教学、合作实习、合作研赛,丰富康养人才培养方式,尽最大限度吸引行业、企业和社会资本通过开放式教育平台参与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开放平台办学模式运营如图1所示。

图1 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开放平台办学模式运行图

开放式“1托N”人才培养机制兼具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我国试点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特点,在实施难度上又有所降低。

当前,公办高职院校是以公共资源投入为主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向具有一定稳定性,但部分新的生活状态下所需专业人才急速增加。面对大量的康养类用人需求缺口,及时进行办学模式、办学机制创新,以求在短期内增加人才培养数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康养类人才的供求矛盾。职业教育开放办学平台组织可以更多角度吸纳社会投资,便于建立跨行业、跨专业、跨部门、跨地区、多元化长效育人机制,实现职业和教育的合作共赢与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康养办学养老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10期)2021-12-26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0期)2019-09-10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颂雅风·艺术月刊(2019年11期)2019-03-15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建筑科技(2018年6期)2018-08-30养生不是养老基层中医药(2018年2期)2018-05-31养老更无忧了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华人时刊(2017年19期)2017-02-03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办学 职业教育

版权所有:上派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派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上派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20334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