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论文经济学24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7-13 14:45:06  来源:网友投稿

论文经济学第1研究方法1.1分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强度估算方法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强度的计算方法参考《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R为广东省i部门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C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文经济学24篇,供大家参考。

论文经济学24篇

论文经济学 第1篇

1研究方法

1.1分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强度估算方法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强度的计算方法参考《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R为广东省i部门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CO。排放量,Mt/万元;C为i部门的能源消费CO排放量,Mt;X为i部门的产值,万元;N为k燃料的低位热值,kJ/kg或kJ/m。;为消费的化石燃料类型数,种;C为k燃料的CO排放系数,kg/TJ或m。/TJ;A为i部门k燃料的消费量,kg或m。,对于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有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统计数据,而除建筑业外第二产业的其他部门缺少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统计数据,故本研究采用估算数据。为确保测算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各种化石燃料的低位热值及CO排放系数尽量采用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数据(见表1),具体资料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_1、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关于公布2009年中国区域电网基准排放因子的公告》[以及《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本研究得到的广东省各部门CO。排放数据,只包括化石燃料消费引起的排放量,同时没有包括CO。以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1.2EIOLCA模型本研究基于EIO-LCA模型建立了广东省2007年的部门能源消费C02排放矩阵『】,具体计算见式(2):BR(IA)Y(2)式中:B为各部门的能源消费CO。排放矩阵,b为B中元素(i为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部门的序号,J为产品或服务使用部门的序号,i一1,,,一1,,,为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数Mt(以COz计),B的各行向量之和表示部门i在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过程中的CO直接排放量,各列向量之和表示部门J在生产中因使用部门i的产品或服务而产生的CO隐含排放量;R为对角矩阵,对角元素为R;(卜一A)为列昂惕夫逆阵,反映了经济的中间投入产出结构以及生产技术水平,其中f为单位矩阵,A为直接需求矩阵,a为A的元素,表示第J个部门增加~个单位的最终需求时所需要的i部门的产出,取值为2007年广东省(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对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Y为对角矩阵,对角元素为y,,表示J部门产品及服务的最终需求量(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出口、调出),万元。

1.3数据来源与处理本研究使用的主要数据资料有2007年广东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Dg]、分部门能源消费量。。由于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量中的行业统计分类不完全对应,笔者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为基本参考,调整投入产出表的135个部门为43个部门,具体分类如表2所示。2007年广东省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只统计了各部门总的进口及调进产值,而未建立具体的进口及调进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矩阵,笔者按照WEBER等[2使用的比例等同法,假设各中间使用部门和最终使用部门对进口及调进产品的使用比例等同于对国内产品的使用比例,将各部门总的进口及调进产品进行分解,建立(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得到43个部门的直接需求矩阵以及各部门产品或服务的最终需求量。《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给出了广东省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以及其他服务业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最终消费数据,但未给出工业分行业的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数据。而《广东统计年鉴》只统计了工业分行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以标准煤表示),却没有细分至分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笔者利用上述数据基于双比例尺度(RAS)法,以工业分行业的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为列目标向量,工业不同类型能源的消费总量为行目标向量,取全国工业分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分配比例为初始条件,经多次迭代运算,以估算广东省工业分行业的不同燃料类型的能源消费量。

2结果与讨论

2.1基于部门生产的CO排放分析

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计算。2007年,广东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分别为4.O9、31O.45、50.65Mt,所占比例分别为1.12、85.O1、13.87。可见,能源消费CO直接排放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这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最大,达184.02Mt,占排放总量的50.39;此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能源消费的CO。直接排放量也较高,占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2.29、11.66、3.90、2.4O;其余38个部门能源消费的直接CO。排放量之和仅占排放总量的19.36。因此,从部门生产的角度看,应重点针对这5个部门的生产制定CO减排政策,以控制生产中因能源消费而产生的CO。排放。广东省各部门单位产值的CO直接排放量(以下简称CO直接排放强度)计算结果。根据各部门的CO直接排放强度对表2中43个部门进行分组:直接排放强度小于0.37t/万元的为低碳强度组,0.37~3.70t/万元的为中碳强度组,高于3.70t/万元的为高碳强度组。2007年广东省各部门CO直接排放强度平均为0.37t/万元,各部门的直接排放强度差异显著,高碳强度组只有1个部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直接排放强度为4.98t/万元;中碳强度组有5个部门,分别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其余的37个部门都属于低碳强度组。可见,要降低广东省的CO。直接排放强度,首要应当提高中、高碳强度组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刘畅等_2]的研究指出,科研经费支出的增加有助于高耗能部门能源效率的提高;滕玉华等_23]的研究发现,外商直接在我国投资引致的研究与开发溢出对我国东部地区的能源效率表现出明显的影响。由此可得,提高科研经费支出,加强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引进外商的直接投资都有利于提高广东省中、高碳强度组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CO直接排放强度,从而实现能源消费的CO减排。

2.2基于最终需求的Co。排放分析

广东省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计算结果见图2。2007年,广东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分别为4.88、313.03、47.29Mt,所占比例分别为1.34、85.729/6、12.95。可见,能源消费CO隐含排放也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这其中建筑业的排放量最大,为67.18Mt,占排放总量的18.40。此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也较大,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96、7.34、6.69、5.64。与能源消费CO直接排放量的部门分布情况相比,能源消费CO隐含排放量的部门集中度相比较低,其余38个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之和占总量的53.97。广东省各部门单位最终需求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简称CO。隐含排放强度)的计算结果亦。根据计算结果对43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强度进行分组:隐含排放强度小于0.57t/万元的为低碳密集组,0.57~5.70t/万元的为中碳密集组,高于5.70t/万元的为高碳密集组。由图2可见,2007年广东省各部门的CO。隐含排放强度平均为0.57t/万元,高碳密集组只有一个部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隐含排放强度为7.83t/万元;而中碳密集组有20个部门,其余的22个部门属低碳密集组。根据广东省2007年(进口、调进)非竞争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对i部门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得,中、高碳密集组的部门具有密集使用COz直接排放强度高的部门的产品的特点。因此,要降低各部门的CO隐排放强度,其根本仍立足于提高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高能耗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不同的最终需求类型对各部门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的贡献具有明显差异。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内资本形成引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些部门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外需求(出口及调出)引起;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属第三产业的部门的CO隐含排放则主要由省内消费需求引起。统计各部门不同最终需求类型的CO隐含排放情况得出,由出口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最大,为135.94Mt,占排放总量的37.22其次是由调出、资本形成、最终消费支出引起的,其各自的CO隐含排放量所占比例分别为27.57、19.23、15.98。可见,广东省能源消费CO排放主要是由省外的需求引起的。

对于高碳密集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最终需求能源消费的CO。隐含排放量并不大,其主要因省内居民消费需求所引起的。对于中碳密集组,建筑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交通运输业、塑料制品业这6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量均超过10Mt,这些部门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引起的CO2排放量较高。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交通运输业、塑料制品业这5个部门的最终需求大部分来源于省外,仅这5个部门的产品因出口国外的需求引起的C02隐含排放量之和就为59.95Mt,占广东省排放总量的16.41,而这5个部门产品因调出省外的需求而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之和为39.70Mt,占排放总量的10.87。可见,对于这些部门应当从产业政策、税收政策上对其规模扩张和产品出口量进行适当限制,防止高碳耗能产品从广东省大量低价地出口及调出。与上述5个部门不同,建筑业的最终需求主要来自于省内资本形成,其引起的CO。隐含排放量为65.63Mt,占广东省排放总量的17.97。魏一鸣等_2依据2002年我国12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到投资的行业需求结构,指出建筑业是投资支出的主体。若投资率过高,导致建筑业的最终需求增加,大规模的土建工程需求消耗大量高耗能产品,会造成大量的CO隐含排放。而有研究者采用完全分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模型,对1995-2008年广东省的能源消耗强度进行分解,发现1995年以来的14年间,广东省建筑业的能源消费强度不降反升。由此看来,对于广东省建筑业的发展需要进行有效指导,防止重复建设、过度建设以及不合理规划导致的能源浪费,从而减少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量。

对于低碳密集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以及其他等4个部门的CO。隐含排放量均超过10Mt,这些部门的产品或服务需要引起的CO排放量较高。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2个部门的最终需求主要来源于省外,这2个部门的产品因出口及调出的需求引起的排放量为42.93Mt。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以及其他这2个部门的最终需求主要来源于省内,这2个部门的产品因省内居民消费需求引起的排放量为22.88Mt。与中碳密集组不同,低碳密集组中这几个排放量比较高的部门在引起大量的CO。隐含排放的同时,为广东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该部门为满足出口或调出的需求而引起1tCO。隐含排放量的同时,也能为广东省带来0.93万元的增加值。而根据张治军朝的计算,在广西人工林的固碳成本约为0.07万元/t(以CO计)。可见,对于这些部门而言,可以通过支付人工林的建设等简单的固碳方式,来间接解决部门CO隐含排放量大的问题。

3结论与建议

从通过基于EIOLCA模型建立的2007年广东省部门能源消费CO排放矩阵分析可得:

(1)不论是从部门的生产视角,还是从最终需求视角看,广东省能源消费CO排放都集中于第二产业。其中,CO直接排放量集中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占排放总量的5o.39,而CO隐含排放量最大部门为建筑业,占排放总量的18.4O。

(2)从部门生产的CO排放分析看,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CO直接排放强度最高的部门,直接排放强度达4.98t/万元。提高高耗能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是减少CO排放量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3)从部门最终需求的CO排放分析看,广东省能源消费CO排放主要是由省外的需求引起,占排放总量的64.79。不同最终需求对各部门的CO隐含排放量的贡献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建筑业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内资本形成引起;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些部门的CO。隐含排放主要由省外需求引起;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属第三产业部门的CO隐含排放则主要由省内消费需求引起。对于不同的部门,应当针对其CO。隐含排放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减排策略。

论文经济学 第2篇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所有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到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它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由于计量经济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需用运用大量的数学计算和证明,因此,在授课时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经济学背景,还需要有较好的数学功底。本文就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的建议。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三门学科的有机结合。计量经济学与其它经济理论有所不同,其自身没有固定的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的各种计量方法和技术,也大多来自于数学和统计学。我们必须以经济理论基础,紧密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才能发挥计量经济学的重要作用。现实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异常复杂,一般来说,各种经济变量之间并不是精确的函数关系,经济变量间的数量关系不是非常确定,也就是说模型中往往包含了一些随机的无法直接控制的因素,所以计量经济学要较多的依赖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同时,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各种实际的经济关系不一定都服从一般的统计规律,计量经济学还必须研究当一般的统计假定条件不完全满足的条件下将会产生的后果,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本课程在教学中,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不能局限于概念和教材条例的介绍,应当结合现阶段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的相关案例进行探讨式教学,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讨论中学习的兴趣,改善学生们课堂学习的效果。

二、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经济结构分析和经济预测,只有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和学习目的。而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由于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信息流通也越来越迅速,教师所用的数据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同时,由于教师忙于教学工作,没有实际整理最新的数据和案例,使得教学和实际经济问题不能很好的结合。教师讲课的时候缺乏激情,学生听课的时候提不起兴趣,没有积极性,课堂效果不理想。教育心理学阐释:“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化被动为主动,使它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学习中感受充实和快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很显然,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下,以陈旧的经济数据,来验算复杂的数学公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课堂进行改革。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议

基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建议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引入实践教学的理念,提高学生们学习的效果。要引入实践教学理念,必须从教师和课堂教学两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1.加强学术交流。各院校应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和其他学校之间的交流,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可以扩大视野,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深入了解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得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同时也能使行业对人才的培育提出建设性意见,使教学内容和课程计划更加合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改善教学的实际应用效果。

2.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努力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例如:自己动手设计与重点、难点相结合的新颖例题),怎样才能教好。认真思考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思考题。上课富有激情,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真正体现老师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导作用,把教和学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使学生学的容易,学的轻松,学的愉快,掌握的牢固。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创造实践性教学模式

理论讲授与上机试验相结合。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和数学相关的学科,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因此理论讲授与上机试验必须紧密的结合。通过理论讲授让学生知道它的原理、意义和用法。通过相关例题让学生记住它的公式和如何应用。听完理论讲授之后,做相关的习题,做完习题同学会对刚才所讲的只是理解的更加深刻,而且也会更加的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教学质量。然后通过上机试验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让同学们学以致用。

案例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通过案例导入要讲的内容、启发学生思路、了解学生已经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同时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例如,通过讲授经济论理知识让同学没知道收入与消费的相关关系,然后让同学们考虑抽烟对收入有没有影响,如果有影响的话,对女生收入的影响大还是对男生收入的影响大?同学们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也特别高,积极的收集数据和相关资料,最后达到了很好的教学目的,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总而言之,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掌握最新的与计量经济学相关经济数据和发展动态,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适当补充,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用一种学生喜欢的方式将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信息资源讲授给学生,并使之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

论文经济学 第3篇

工程经济学是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实践经验、广泛吸收相关学科和国外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科学与经济科学的交义学科,着重研究工程与经济的相互关系,谋求工程与经济的最佳结合。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各种成本效益分析方法为手段,为有效实现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决策方法。因此,工程经济学在国民经济的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就本门课程的实用性而言,工程经济学贯穿于企业工程项目评估、项目决策、资金筹集、资金投放和资金控制等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工程经济学运用的好坏直接事关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成败。所以对于现代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不仅需要大量能够从事造价预算专业实作、内部理财业务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希望这些人才具有更高的素质和技能,能够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做出贡献,例如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工程项目投资风险规避、价值工程的实践与应用等方面。

但是从具体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评价来看,特别是在大学近年连续扩招的情形下,由于学生的专业认知、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更加之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授课内容、实践训练上的参差不齐,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后的认知、实效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为此,从明确课程的教学性质、任务、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教学内容、选编好特色教材和强化教学组织监督措施、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着手,才能全而提升工程经济学教学实效并大幅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1)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来设定课程的目的、性质和任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投融资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评价工程项目时,不仅仅注重其技术的可行性与先进性,而且更注重经济上的效益性和社会的公益性,并逐步突出工程项目软环境指标的研究,诸如经济效果、社会效果、生态环保、人文传承等。在此发展趋势下,为了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要,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对工程项目的经济分析意识和技能,特为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等专业开设本课程并成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明确了工程经济学的这一教学目的、性质,就明确了本课程的任务。

2)根据课程的目的、性质和任务设定教学要求。明确了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性质和任务后,考虑我省及学生的实情,即可确定课程的教学要求为:通过工程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训教学,让学生了解基于工程经济学的应用价值和目的,为使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工民建筑、土木结构、建筑环境、城乡规划类等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能较好地满足企业的要求,做到“学以致用、能用、够用、好用”,从整体上通过“工程经济学”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能够了解、掌握工程经济学在房地产开发公司、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预测、组织、协调、分析和控制的方法及原理,并在生产方向、规模和质量水平既定的情况下,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和能力。

2、明确和突出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并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办法

1)明确并突出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课程的重点有助于在教学进程中突出重点,抓住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内容进行教学,从而大幅提升工程经济学教学实效。依据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性质和特点,教学重点有:折旧的计算、资金的时间价值原理、工程项目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计算、财务评价基本报表的编制、投资多方案间的比选方法、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价值工程原理。根据历届不同层次和专业学生的反馈及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难点有: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运用、资金等值计算公式的运用、动态评价指标的计算、财务评价基本报表的编制、互斥方案的比选、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的运用、功能评价方法。

2)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办法。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是提高工程经济学教学实效的根本。例如针对学生实际理解力较弱、数学基础较差、缺乏实作经验等薄弱环节,可以采用随处可见的经济生活小常识“生活案例教学法”和“图示法”等双管齐下,可取到形象、生动、直观的现场教学气氛,让学生记忆深刻、收效良好。至于对学生的本门课程考核办法,根据工程经济学的性质、要求、目标和特点,期末考试暂定为闭卷考试,学生总评成绩根据平时表现、期中测试、实训教学作品(案例)及期末测试四部分成绩综合给出。具体占总成绩(百分制)的比例为:10: 10: 30(或40):50 (或40)。根据工程经济学所讲不同内容的特点,采用理论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案例教学、施工工地现场教学、实训指导等不同形式的多种多样教学方法。

3、明确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监控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3. 1教学改革建设目标

从七个方面来建设:改变单纯依靠“多媒体”教学工具模式,适当加强板书;适当加强自学和讨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广泛采用启发、讨论、学生展示、课堂讲评和案例教学方式;突出专题讲座和实地考察;改革成绩评定和考核方式方法。突出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增加教学课时总数,并大幅加大实践、实训环节课时。

3. 2教学质量监控建设目标

从五个方面来建设:建立健全教学检查制度。在学期初、学期中、考试周三个关键阶段组织教学检查和考试巡视,同时不定期检查;建立健全学生信息员制度。教学信息员通过“学生信息员管理系统”及时反馈教学执行情况及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健全课程负责人听课制度;在教学期间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学一线的情况;建立健全学生评教制度;组织全体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学生通过教学评价网进行网上评教;建立健全教学事故追究制度。对于因教师、教学辅助人员、教学管理人员等由于责任心不强等原因造成不良影响的,依据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3. 3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3. 3. 1总体思路

鉴于工程经济学教学目标、任务和特点,为保证全而提升教学实效,就要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勇于创新,整体素质优良的工程经济学教师队伍为目标。

3. 3. 2具体目标

从五个方面来加以建设:以老带新,以课程负责人为骨干;全部达到硕士以上学历;高级职称比例达到50%以上;培养1名科研型高级工程经济学实验教师;聘请本专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高级工程师为客座教授。

3. 3. 3具体措施

拟采取七个具体措施来强化:进一步提高主讲教师的专业和教学水平。转变观念,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鼓励中青年教师提高学历,拓宽知识;提高工程经济学实验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探讨工程经济学教学方法。本课程实训主要采用两种组织形式: 独立实验和小组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在实施阶段略有不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科研、实践活动。力争实现每年1项-2项校级及校级以上的科研、实践项目;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满堂灌”方式,广泛采用启发、讨论、学生展示、课堂讲评和案例教学方式;突出专题讲座和实地考察:针对有些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请项目或公司的专业人员做报告,带领学生到实地考察并与有关人员座谈;改革成绩评定和考核方式方法。突出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在成绩考评中之地位。

4、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4.1实训的意义和组织

为强化学生工程经济学教学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幅提升工程经济学教学的综合实效,本课程主要采用两种实践组织形式:独立实验和小组实验。即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实训教学,并在实施阶段其组织形式略有不同。具体做法是拿出占本门课程总学时的30 %-40%运用于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具体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适当加强自学和讨论:对于非重点难点和描述性内容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课件、资料阅读和习题完成,自学效果通过讨论、提问、批改作业等方式予以检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从事参加课题研究、实践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独立实验要求学生设计、制作“工程经济学作品(案例)集”。作品(案例)集是要求学生个人单独完成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作业,学生个人完成以后,再进行小组实训。

4. 2实训的组织方式和内容

实训的组织方式通过个人和小组两种方式来进行。个人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1)描述、建立或解决一个来自你自身所学学科的工程经济学问题(例如建筑工程或电气工程);运用软件计算课后习题,并给出答案。2)阐明每个问题都考查了哪一个知识点;收集可以阐明工程经济学某些方面知识的数据、资料、照片或图表,并在这些数据、资料、照片和图上写上标题等说明性文宇、训一算分析过程和列示简要评价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小组实训内容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

1)根据教师布置的投资项目实例完成财务分析模型和经济分析模型的建立;

2)选择一个社会上或校园中的工程项目或工程经济问题,对一个或多个有建议的解决方案应用工程经济分析;

3)小组实验完成的实验内容时间安排上,一部分实验在课堂上做,一部分实验由学生自己在课后独立完成。实验作业实行电子版提交,并由指导教师或外聘工程师给出论证评价并计入本门课程综合评价成绩。

论文经济学 第4篇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工程项目的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新时期,企业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质量的完成工程项目,另一方面是选择适合本企业的成本管理体制,从而为企业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

1、工程经济概述

工程经济其实就是将科学研究成果以及生产实践充分的运用到社会经济活动当中,从而满足广大民众的社会生活需求,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工程成本是整个工程经济的主体,是一项工程的总费用,这些费用中包括从拟定预算到实际投入的所有费用。根据具体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工程成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由此可见,若想实现工程项目的合理开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必须对其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

2、工程项目管理中工程经济的应用现状

首先,没有对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有效的认识。主要原因在于,工程项目的质量直接由工程质量的优劣来决定,正因如此,我们一定不要将工程项目质量同项目成本分开来。各项目的管理人员在建设工程项目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的意识到成本之间的关系和成本的质量,导致在实际项目建设中过于重视成本,从而忽视了建筑项目的质量问题,质量问题没有符合标准就有可能增加企业的建设成本,还有可能给企业的形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果企业难以在质量和成本中谋求平衡,则企业就会陷入发展的困境。其次,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对工程经济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应当时时更新员工的理念,只有在先进理念的引导下,工程项目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的绝大多数管理者仍然在传统项目管理体制的引导下,对员工进行管理,这就极大的阻碍了我国工程项目建设的进一步开展,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再次,没有形成健全的工程经济成本管理体系。如果企业项目承包不到位,企业就没有办法形成科学管理体制,企业也就难以实现有效的发展。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应当建立权利、责任以及利益三者一体的管理体制,避免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严重的不可抗力的事件时,管理者频繁的钻管理的漏洞。各部门全责不分明,相互推卸责任。最后,工期间和项目成本之间的矛盾没有协调好。工程项目的工期成本确保施工项目部合理运营的费用总和。工程项目工期目标是工程项目管理中最为主要的目标。按时完成合同工期,是施工单位信守承诺的一种表现。然而,为了能够在工期内完成项目工程建设,而忽视对项目成本的研究,则会导致项目成本的增加,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利益。

3、工程经济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首先,进一步加强对工程项目的科学管理。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应当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目标,采取有效的办法,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逐步开展施工项目,促使工程项目向科学化、权责利明确化以及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之所以进行目标管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施工质量、项目成本以及工程工期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因此,工程建设主体必须制定有效的控制目标。目标控制的有效方法包括企业上下整体化管理的方法、工程质量全面化管理等等。其次,应当将工程项目建筑成本和工期的关系协调好。施工项目的成本与工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由于外在施工和自然环境的双重影响,或者企业内部人为造成的工期损失;二是,为保障按期交工,项目业务经理采用的各种相关费用。工程项目管理、施工设备购买的增加会直接导致项目总成本的进一步增加。正因如此,我们应当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将项目施工成本做到最低。最后,建设规范化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在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的情况下,确保坚持方向的一致是工程项目管理的规范化的关键,从而极大的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实现全面的绩效管理,创新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都在为建设工程项目而服务,让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过程中遵循既定标准、有法可依。

4、结语

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的市场管理日益激烈,导致施工项目普遍质量较低,因此,我们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对项目管理成本的控制,将工程项目的周期和建筑成本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并在此基础上建设规范化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多管齐下、多策并举,才能够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论文经济学 第5篇

一、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合班教学内容不当受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新疆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较多采用合班授课形式。由于民族和汉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异显着,这就使合班教学中的学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分化现象。最重要的问题是,合班教学时需要兼顾教学内容设计和编排、课时数量和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这势必增加教学内容设计的难度。

一是民汉合班导致设计教学内容存在一定难度。与新疆高校各专业中的民考汉学生相比,汉族学生的数学和统计学功底和理解能力要明显好于民族学生,这就使民汉合班的学生出现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功底两极分化的现象,这种合班授课形式导致教师出现教学内容偏多或偏少、难度偏深或偏浅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

二是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计量软件实践操作的讲解,忽视了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在这种验证式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用法,但是从理论层面上看,学生并不理解案例操作背后的原理,从理论上不能阐述操作步骤中暗含的相关计量经济学原理,更有甚者根本不会结合实证结果对所研究的问题给予专业的解释。

三是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由于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材选用国内权威教材,教学案例大多是摘录国内经济发展的数据,缺少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无法让学生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不协调目前,在新疆高校的此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之间的不协调性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受师资力量的影响,同一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由于教师所教授计量软件的类别不同,再加上教材的多样化,一般很难统一成一种教材。

二是对于新疆高校学生来说,根据主编的学术声望和出版社级别所甄选的教材有的内容过多且难度较大,增加了授课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是在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中,有的学院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为教材甄选的主要依据,有的高校则注重某种计量软件操作的实践指导性为教材甄选原则。

(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新疆高校特别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是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其本身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且他们本身对数学和需要数学基础的统计学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这与计量经济学的连贯性要求有差距,因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而且其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在一些前期内容上“卡壳”后,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会明显影响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
有的学生听不懂的内容累积到一定程度,往往会产生放弃本课程学习的念头;
有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对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样的课程自我效能感特别低,有的学生从开始就彻底放弃了学习此类课程。所以,在民汉学生合班的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民族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呈现两级分化的状态。

(四)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教授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有深厚的数学背景、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还要具备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的应用能力。目前,新疆高校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具备这样要求的明显偏少。这就导致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与经济模型脱离、与实际案例脱节、与相关计量软件分离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有的高校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是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科背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虽然能够讲授计量经济学,但由于学科功底不够深厚,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计量软件分析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弱。

第二,有的高校理论教学与软件教学完全由两个学院的教师承担,理论教学由经济类专业的学院负责,而计量软件由数学或计算机学院的教师负责。从学科融合角度看,导致计量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讲授产生脱节,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有的高校仅注重某种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学生根本不了解经济计量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缺少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导致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不能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五)验证式实验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目前,新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授、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该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填鸭式”地向学生展示软件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内容。第二,此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少考虑学生统计思维和解释数据能力及其运用计量模型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统计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改进

(一)根据学生差异调整教学内容

1.加强统计学内容与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统计学原有基本内容应该保留,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注重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

2.针对民汉合班教学形式,建立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之间教学沟通机制。注意三门课程教学的前后顺序,避免内容重复讲授,而且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基础,对于涉及的数学基础与概率论及数量统计部分,如有必要可适当多分配一些课时。对一些重要但难度较大或因课时受限的内容,应予以简单介绍,以满足“吃不饱”的学生,同时要注意提高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多引用有关新疆经济发展的案例,这样既可以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编制《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和习题库》,使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其中,案例库由教师负责编制,习题库由优秀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和国内最新习题组成。

(二)教材和软件甄选应体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1.在计量经济学教材管理方面,学校应建立教材质量及其使用价值的评价机制。教材应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理念,不仅要注重理论和统计方法,注重数学推导,同时还要增加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教学课时数。

2.教材甄选应突出“理论+实际案例+软件”的特色。同时,根据长期的实践积累,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综合各类软件优势,编写实验教学手册,提纲挈领地向学生介绍各类软件,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站,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弥补教学软件单一的弊端。

(三)调动自我效能感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计量经济学章节体系内容一般是按照“概念———前提假定———理论推导———统计检验推导———案例”的顺序安排的。针对基础较差且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可以从实际例题出发,调整该顺序,即采取“案例———统计检验推导及验证———理论推导———再举例———前提假定———概念”的方式展开,结合案例来讲解相应的理论推导及概念内涵,然后再通过举例进行巩固,最后使学生系统掌握章节的核心内容。

2、针对民汉学生基础差异分化的实际情况,加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较强的课程,可设计PBL型的案例题,将学生置身于实际问题情境中,通过“讲解+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和实证分析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应减少对概念、理论推导等内容论证的时间,侧重对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步骤和背后暗含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针对不同计量分析数据进行相应处理的方法及实证结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能力。

3、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可安排专题性讲座,及时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计案例习题,由学习组长带领组内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计量分析,同时组织小组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由组内选派一名学生讲解案例分析过程及相应的结论。

(四)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师资的专业能力

1、注意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衔接。师资队伍中应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专业的教师、统计学教师和计量经济学教师,并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以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性及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设计符合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提高计量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经济理论水平。教师只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才能带领学生借助经济理论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经济模型的构建,运用经济理论知识处理数据和模型检验,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和经济理论解释经济现象。这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灵魂所在。

3、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根据本校经管类专业特点,选派教师参加主要计量经济学软件与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五)革新教学方法

1、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结对子组建实验小组”、“好帮差”等形式,引入PBL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开展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为学生设计基于现实经济世界的真实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通过分工协作、分析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于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的情形,计量经济学应采取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且以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两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弥补其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3、应采取“讲授”和“考核”适度分离的考核方法。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讲授角度来看,教师授课应保证知识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操作方法,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实证结果的应用能力。而站在学生角度,他们当然重视考试分数。为此,考核的试卷设计应根据具体专业的学生差异凸显知识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水平。

论文经济学 第6篇

1、 河长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2、 中国博士后制度演进中的路径依赖及其突破——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分析视角

3、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版权制度与版权经济的关联分析

4、 曹家巷自治改造协商机制的新制度经济学解析

5、 物权法、合同法与竞争法: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6、 新制度经济学视域下的教育制度创新问题

7、 宏观制度经济学导论——泛函原型、量化理性与分布效用分析

8、 区域性金融改革的制度变迁: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

9、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10、 农村一户多宅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11、 刑讯逼供及其异化的规制研究——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径路

12、 文献阅读法在制度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中的应用

13、 我国自来水行业价格管制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分析

14、 新制度经济学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

15、 我国反贫困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16、 高校科研道德不端行为产生机制及对策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

17、 案例式教学在制度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8、 我国消费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

19、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公共事业单位管理

20、 重庆地票制度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21、 新制度经济学下城市群形成与演进机理分析框架研究

22、 城乡居民医保统筹制度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视角

23、 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信用信息范围法治化研究

24、 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25、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理论框架分析

26、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国地税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27、 对粮食流通制度改革的制度经济学探讨

28、 精准扶贫的新制度经济学探析

29、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中边缘化群体的寻租现象分析

30、 宏观制度经济学论纲

31、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分析

32、 “济莱协作区”的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

33、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回顾与展望

34、 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

35、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国防专利运营制度研究

36、 新制度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理论的影响分析

37、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机理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

38、 西方新制度重农主义经济学的流派兴起与实验方法——兼论中国农业制度经济学实验的研究生培养范式

39、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

40、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评介

41、 高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经济学阐释

42、 应用型高校教师去企业实践的校方制度建构——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43、 中国农村耕地保护的新制度经济学探讨

44、 促进我国青年创业的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45、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学前教育投资制度研究

46、 南沙自贸区通关模式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47、 安徽农业“大包干”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及其现实启示

48、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我国高校外部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9、 中国农村耕地保护的新制度经济学探讨

50、 探究式教学在制度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51、 新时代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52、 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过去、现在与转型(1949—20XX)——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视角

53、 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的知识产权分析

54、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关键制度要素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55、 城乡二元体制藩篱为何难以打破——基于制度经济学的一个理论阐释

56、 民国时期“废两改元”货币制度的变迁——以新制度经济学为视角

57、 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三级课程实施影响因素分析

58、 制度建设推进创新能力提升机理与对策——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

论文经济学 第7篇

论文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模型;假定;参数枯计;检验

论文摘要: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涉及面广、计算复杂的较难学的课程。从学这门课应具备的知识条件入手。分析了学好的关键问题是:要把握线性回归模型的几个基本假定,要学会建模,要懂得几种参数估计的方法,还要明白模型检验的意义。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内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是以统计知识、数学方法为基础,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手段,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考察和研究经济社会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预测经济发展的趋势,检验经济政策效果的一门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学科。现在很多专业都开设这门课。但由于这门课涉及的知识面广、计算公式多而复杂,要求的应用手段高,所以,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到比较困难,且学的效果也不太理想。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学好这门课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学生学这门课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统计学、数学和经济学知识以及计算机技术。且缺一不可。

(一)对统计学而言,为了测定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计量经济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如: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统计检验、参数估计的方法以及建立模型所需要的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等都离不开统计方法。特别是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因此,统计学就成为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基础。统计资料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系统性就成为计量经济学模型建立的好坏、参数估计代表性大小的影响因素。

(二)对经济学而言,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因为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题是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计量经济模型描述的是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就决定了计量经济研究必须以经济理论和经济运行机制作为建立模型的理论基础。如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的建立,就是以不同的消费理论和投资理论为前提的。此外,计量经济研究的结论反过来可以验证有关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

(三)对数学而言,为了将经济理论和客观事实有机的结合起来,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由于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多个因素之间静态或动态的随机关系,所以需要引人数理统计以及微积分与矩阵等理论方法,这些方法成为计量经济研究的建模工具。如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中的参数就利用到微积分中的极值原理,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要用矩阵理论推导参数的性质,在搜集资料时要用抽样理论等。现在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和定量化是经济学科学化的标志。这种科学化推动了经济学领域的发展,如微分学与边际理论,优化方法与最优配置理论,所以,数学是计量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工具,用数学方法去思考和描述经济问题和政策,这是计量经济学的关键。

(四)对计算机技术而言,社会发展到今天,计算机已普遍运用到定量分析中,定量分析是依据数理统计理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其多数方法复杂,计算工作量大,这就需要利用计算机软件来解决问题。

所以,要想学好计量经济学,学生就必须要有厚实的统计学基础,扎实的数学功底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否则,分析问题时将会很困难,甚至分析不下去,即使分析出来,结论和实际也会有很大偏差或者根本和实际经济运行规律相违。

其次,学生学这门课必须注意把握线性回归模型的几个基本假定。

(一)几个基本假定是运用最小二乘法的前提条件。对于线性回归模型,模型估计的任务是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估计模型的参数,常用的方法是普通最小二乘法,简称ors法,为保证参数估计量具有良好的性质,就需对模型提出几个假定。如果实际模型满足这些假定,ors法就是一种适用的方法,如果实际模型不满足这些假定,ors法就不再适用,这就需要发展其它方法来估计模型。因此它是运用ors法的前提。

几个基本假定是:1、假定解释变量xi是确定性变量,不是随机变量,且之间互不相关。( 是第i个解释变量);2、零均值假定,即,其中为随机误差项;3、同方差假定,即,其中为方差;
4、无自相关假定,即COV;
5、解释变量与随机误差项之间互不相关假定,即;6、随机误差相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的正态分布假定,即 。

(二)几个基本假定是贯穿计量经济学的一条主线。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对模型进行计量经济检验,目的是检验计量经济学的性质。一般是检验模型中随机误差项是否存在异方差和序列相关的问题、解释变量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以及解释变量是否是随机变量,这些问题都是根据这几个基本假定而来的,即如果违背了同方差假定,模型就存在异方差,即;如果违背解释变量之间互不相关假定,模型就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即0;如果违背随机误差项在不同样本点之间互不相关假定,模型就存在自相关问题,即0;如果违背解释变量是确定性变量的假定,那么模型就存在解释变量是随机变量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有它产生的原因,会造成不同的后果,因此,就有不同的模型检验、处理和估计的方法,所以学生要特别注意把握这几个基本假定。

第三.学生学这门课要了解为什么要建模.以及如何建模?

模型就是表达研究系统内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或一组数学方程式。它是根据经济行为理论和样本数据显示出的变量间的关系建立的。如生产函数模型,在实际生活中,经济系统各部门之间、经济过程各环节之间、经济活动中各因素之间除了存在经济行为理论上的相互联系之外,还存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些关系可通过模型来表达。通过模型可进行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和检验与发展经济理论。模型研究的是当一个或几个变量发生变化时,会对其它变量以至整个经济系统发生影响。如果人们不通过建模,而过分依赖直觉,即凭经验和学识去判断变量之间的关系,则会很危险,因为可能会忽略或者错误地使用某些重要的关系。另外,凭直觉判断变量之间的关系充其量只能算作定性分析,它只能分析出变量发展的趋势,而不能分析出当一个或几个变量每变动一个单位时会引起另一个变量变动几个单位,也就是说,它不能进行定量分析,不能证实变量变化的度以及进行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学

检验。再有,经济预测时,要提供预测的精度,凭直觉的方法通常会阻碍预测结果置信度的数学度量。所以,只有通过建模,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经济现象中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合理的建模?建模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因为它主要依赖建模过程中的直觉判断,而这些判断又没有清楚的准测。一般建模的方式有四种:一是根据经济行为理论,运用数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判断变量间的关系,推导出模型的具体数学形式;二是根据实际统计资料绘制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图,由相关图现实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如果相关图中的点大致呈一条直线,那么就建立直线回归模型,如果大致呈一条指数曲线,就建立指数曲线回归模型;三是如果数列是时间数列,可根据时间数列的特点确定模型。例如,若时间数列中各项数据的K次差大致为一常数,一般说可考虑配合K次曲线模型,若时间数列中各项数据的对数一次差大体为一常数,可考虑配合指数曲线模型;四是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无法事先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那么就可采用各种可能的形式进行段模拟,然后选择其中较好的一种。这几种方式都是对理论模型的初步设定,在模型的估计和检验过程中还需逐步调整,以得到一个函数形式较为合理的模型。一个合理的模型应包括三点:(1)要符合经济现象的行为理论;(2)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参数的估计方法要科学;(3)数据要真实可靠。

第四.学生学这门课必须掌握几个主要知识点。

这门课主要学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扩展的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以及模型的应用,其中又以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为基础。不管什么样的模型,都要涉及到模型的建立、参数的估计以及模型的检验,这些其实就是这门课的主要知识点。模型的建立前己述过,这里主要谈谈参数估计的方法和模型的检验方法。

(一)参数估计的方法。模型建立以后,要想在实际中对经济现象进行估计和预测就必须估计模型的参数。参数是模型中表示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系数,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它是未知的,需要估计。因此参数估计方法是计量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可根据不同的原理构造不同类型的估计方法。主要方法有:

1、普通最小二乘法(OIS法),是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因为用这种方法估计的参数具有线性性、无偏性和最小方差性,即参数具有优良的性质。这种方法是从最小二乘原理出发的其它估计方法的基础,如加权最小二乘法、折扣最小二乘法、间接最小二乘法、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它的理论前提是各实际观察值与理论估计值离差平方和最小。

2、最大或然法(ML法),也称最大似然法。这种方法是从最大或然原理出发发展起来的一种估计参数的方法。虽然其应用没有最小二乘法普遍.但在计量经济学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其原理是当从模型总体中随机抽取n组样本观测值之后,最合理的参数估计量应该使得从模型中抽取该n组样本观测值的联合概率最大。这个联合概率又称为变量的或然函数,通过对或然函数极大化以求得总体参数的估计量。

3、高斯—牛顿迭代法。对于有些不能转化为线性方程的非线性方程模型,估计参数时用高斯—牛顿迭代法就是一种适用的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用泰勒级数展开式去近似地代替非线性回归模型,然后通过多次迭代去多次修正回归系数,使回归系数不断逼近非线性回归模型的最佳系数,最后使原模型的残差平方和达到最小。它的程序是:(1)选择初始值;(2)把泰勒级数展开;(3)估计修正因子;(4)检验精确度;(5)重复迭代。

(二)模型检验的类型。参数估计出之后,模型便已确定。但模型是否符合实际,能否解释实际经济运行过程,是否最大限度地拟合了样本数据,还需要进行检验,检验类型包括:

1、经济意义检验,主要检验各个参数值的符号以及数值的大小、数值之间的关系在经济意义上是否合理。例如,需求函数中,需求量一般与收人正相关,与价格负相关。所以,收人与价格的参数估计值分别应取正值和负值,如果结果相反,就应调整模型。又如,食品支出的恩格尔函数: 其中: 表示人均月食品支出水平,表示人均月收人水平,那么的取值区间应在。到1之间,因为食品的增长幅度一般低于收人的增长幅度,如超出这个范围,则不能通过经济意义的检验。

2、统计检验,是利用数理统计中的推断方法,对估计结果的可靠性进行检验。一般包括拟合优度检验法、模型的显著性检验法(F检验法)和解释变量检验法(T检验法)等。统计检验是对所有现象进行回归分析时都必须通过的检验。

3、计量经济检验,主要用于检验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性质。如回归模型的前提条件(基本假定)的检验、模型的识别性检验等。

模型如果通过上述检验,则表明所估计的计量经济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进一步用于定量分析。若有些检验未通过,则表明:或者模型设定有错,或者搜集的统计资料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这就需要重新设定理论模型或重新搜集统计数据。

论文经济学 第8篇

计量经济学是独立学院经济类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核心课程。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现象。对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就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课程是独立学院金融与国际贸易等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学习计量经济学对于掌握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深入分析经济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中重要的定量分析工具。通过学习计量经济学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推理能力与精确的表达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定量分析对于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尤为重要,因此,计量经济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的工具,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正因为其重要性,1998年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类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之一。

虽然计量经济学十分重要,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学科,普遍反映“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这一方面是由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决定的。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及统计学交叉形成的学科,是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先行掌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内容,其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既要讲授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又要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应用能力,其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很值得考量。

对于如何搞好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工作,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针对普通本科教学工作。而独立学院属于本科第三批次,与普通本科的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笔者结合自己在独立学院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升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以期为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贡献绵薄之力。

二、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

计量经济学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与应用计量经济学,前者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技术为研究内容,目的在于为应用计量经济学提供方法论;后者主要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行为,以及对经济政策作定量评价。根据计量经济学的难易程度又可分为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目前在经济类专业中,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相应的本科阶段应学习初级计量经济学,研究生阶段根据专业需要学习中高级计量经济学。目前许多学校的本科、硕士与博士阶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的衔接存在问题,导致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内容有许多重复。这表现为对本科生的定位偏高,在教学中过多地强调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弱化了实验教学与计量模型的具体应用与解释。一些教师对数学公式的大幅推导,导致数学基础差的同学望而生畏,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完全放弃。

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理论型人才,而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目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大纲基本都复制普通本科院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普通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楚情况,在独立院校的教学中这些问题就显得更为严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讲解各种理论和方法,对如何建立模型以及利用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却讨论较少,对同步运用软件操作也介绍较少,以至学生学习了不少理论方法,却不会实际运用或者不能对实证结论做合理的分析。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缺陷

现代大学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它可把计量经济学中的大量矩阵与公式推导用PPT展示,节约板书的时间;多媒体教学也可方便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动态性、趣味性与直观性。但是由于多媒体教学的信息容量较大,且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逻辑性较强,幻灯片在瞬间将所有内容一次性播放出来,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如不及时复习,学生很难消化课堂授课内容。另外,在多媒体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充当了放映员和播音员,那就容易变成“照本宣科”,无法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教学。

(三)计量经济学课时少,很难开展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一些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如我校的计量经济学为51课时,且没有实验课。在较短的课时内要向学生讲授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别说另辟时间专门学习软件操作。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运算十分烦琐,用手工计算几乎得不出结论,因而,必须借助软件才能估计与检验模型。如果学生不会运用软件操作,那么对模型估计就得不出结果,也就没有教学效果。在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由于没有专门的实验课程,教师只能在课堂内有限的时间里运用多媒体演示软件操作的过程,学生对计量软件难以操作与掌握。

(四)课程体系设置存在问题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拥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统计学课程等先修课程扎实的基础。而一些学校对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等课程的课时安排过少,采用考查的方式考核,导致部分学生的前期知识掌握不牢,直接影响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在前修课程中,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的联系最为紧密。有些学校学生在大一或大二第一学期修完统计学,要到大三才学习计量经济学,两门课程之间的学习时间相隔较长。很多同学原本统计学的知识就较为薄弱,再加上时间长了统计学的知识遗忘较多,这也严重影响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五)学生的数量基础较弱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及统计学的综合,它运用数学与统计学的方法研究经济问题。要弄懂计量经济学的原理、各种模型以及模型存在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数学与统计学知识。独立学院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通常是文理兼招,一般文科生的比例较大,相对于普通本科生与理科学生,文科学生的数学基础通常要差些。对于许多文科学生来说,由于数学基础较差,觉得较深的数学推导晦涩难懂,随着不懂的知识点增多,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影响了教学效果。一部分学生的经济学知识掌握也不牢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

三、提升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定位,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独立学院主要为地方和区域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复合型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以初级计量经济学为主,重点讲解传统的经典模型,像离散模型与面板数据的内容可以完全略去,主要介绍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突出重点,不可面面俱到,对于同一种检验方法重点介绍常用的方法即可。如异方差,建议重点讲解White检验即可,其他方法可稍作介绍,这样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容易掌握与运用。

(二)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应以应用为主,注重完善多媒体教学

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其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研究的最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应着重讲清本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以及它们的运用,并注重讲解它们的经济背景。由于计量经济学实质上是经济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可简化烦琐的数学推导,适当增加与专业相关的案例,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在对学生的考核中,数学推导也应不作要求。当然也需要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完全不讲必要的数学推导,讲清其数学逻辑即可,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与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知识。

多媒体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来说是必备的,但除此之外应辅以板书教学与网络教学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必要的简单的推导可用板书书写,以此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于重要的结论与一些常用的公式也可用板书书写,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在多媒体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反馈,某些重点难点可适当放缓教学进度,增加师生的互动,加强学生的教学印象。

(三)加强案例教学、建设计量经济学的案例库

案例教学对计量经济学教学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案例的经济背景及相关的经济理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案例教学中,最好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讨论与分析,师生共同分析案例的经济背景,共同建立模型以及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选择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其次,尽量运用新数据新案例,最好能反映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参与调研数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计量经济学的用途。

(四)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增加实验课

完善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可与教学管理部门沟通,提高计量经济学的先修课程的要求,例如增加某些课程的学分,把考察的先修课程改为闭卷考试的方式。在课程安排上,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学完统计学课程,接着在大三的第一学期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这样学生只需稍微复习,就能回忆起统计学的知识,课外就不需花更多时间来复习统计学的内容,也更容易理解计量经济学的知识。

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实验教学是计量经济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开展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在鲜有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这样教师可以对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统筹安排;另一方面也可开设专门的实验课,专门讲授Eview软件操作与应用。不管是增加课时还是开设实验课,都需对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安排。

(五)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提高课程论文质量

计量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很重要,但课后的复习同样不容忽视。学生课后及时复习能消化与巩固课堂教学的知识。鉴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所授课班级较多、学生数量太多的话,教师课后辅导的工作量将会很大。因此,有必要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或团队,每个小组或团队选择组长,组长搜集组员的各种疑难问题,每周由教师对小组长答疑,小组长再给组员答疑。这样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性与实践应用性都非常强,如果学生不做一定的练习,很难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练习题分为理论习题与实验习题,这两类习题对学生来说都很重要。前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后者可使学生掌握软件的运用。因此,这两类习题教师都须布置,对于理论性习题教师可建设习题库挂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让那些勤奋有兴趣的同学自行练习。为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进行实验练习外,布置课程论文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现实经济热点问题,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别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课程论文练习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很多同学的课程论文修改后就是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课程论文一般分小组完成,同时也鼓励学生单独完成。为提高课程论文的质量,教师也应进行课外辅导。从选题到建模以及结果分析,教师的辅导是必不可少的。

一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程论文的质量,

二是教师的参与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降低学生网络抄袭的可能。课程论文需要答辩,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末的最后几节课,每个小组可进行10分钟陈述,然后由教师与同学就论文的问题与缺陷进行点评。这样避免学生的偷懒和投机行为,提高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论文经济学 第9篇

1、长三角投资结构分析

2、我国收入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

3、中国房地产畸形价格的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

4、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5、新农村建设与缩小城乡差距的互动研究

6、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途径

7、当前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思考

8、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9、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就业增长――奥肯定律的中国经验

10、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

11、中国经济增长中财政政策的作用及局限

12、中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3、中国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

14、后危机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趋向

1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6、中国对外开放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7、中国公共财政政策的实施及其局限

18、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研究

19、财政政策在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中的作用

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地区发展不平衡关系研究

21、中国货币政策与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研究

22、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经济不平衡关系研究

23、物价上升成因探研与对策

24、中国绿色GDP核算的框架和模式分析

25、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实现中的互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26、20_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探究与展望

27、中国GDP的构成特点分析

28、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还将持续20年的探究

29、经济周期与房地产波动的关系研究分析

30、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31、浅谈住院药房药品质量的管理

32、加强医院经济管理降低医疗成本

33、基于模拟仿真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34、企业经济管理决策

35、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发展模式

36、企业应当理性面对经济危机之浅见

37、浅析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根本特点

38、宏观经济政策应稳步微调

39、未来中国将遭遇的再就业危机

40、再论突破“两难”困境

41、浅析未来2年美国经济仍有下行忧虑

42、医学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育模型的

43、论企业扩张须练内功本事

44、浅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还将持续20年的探究

45、浅论美国经济逆境中悄然换挡

46、浅析通胀预期是社会公众对未来发生通货膨胀的担心

47、浅析后危机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趋向

48、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数据解说

49、经济周期与房地产波动的关系研究分析

50、后危机时代安徽省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论文经济学 第10篇

1、管理经济学教学模式研究——基于会计专业硕士(MPAcc)教育角度

2、“管理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法探索与研究

3、管理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4、管理经济学的教改实践与总结

5、怎样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与效率——基于校企知识转移视角

6、人事管理经济学:一个述评

7、对管理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8、从管理经济学角度分析阶梯电价制定策略及其效益

9、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下的重大医疗纠纷成本控制

10、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商城“双十一”案例分析

11、对《管理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12、管理经济学对企业运作的启示

13、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

14、《管理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初探

15、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

16、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双十一”成功分析

17、管理者的经济学——谈《管理经济学》的定位与发展

18、中国管理实践情境与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改进

19、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构建适于中国应用的管理经济学新体系

21、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

22、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

23、管理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及其局限性

24、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案例教学满意度研究——以“管理经济学”课程为例

25、浅析管理经济学与企业、市场的关系

26、管理经济学视角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27、课程分野、定位与案例的选择——公共管理“视角”下管理经济学教学的探讨

28、管理经济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应用

29、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30、论管理经济学在监理企业工作中的应用

31、医改与管理经济学研究分析

32、基于高职教育的管理经济学课程体系研究

33、《管理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

34、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

35、企业管理中管理经济学的应用

36、边际分析法在管理经济学中的运用研究

37、学校管理经济学的性质与边界

38、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

39、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

40、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动漫品牌价值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

41、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兼论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创新

4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43、煤矿安全事故致因因素经济学分析与风险管理方法

44、信息安全的经济学分析及管理策略研究

45、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研究

46、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

47、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公立医院薪酬管理研究

48、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社区学院教师管理制度研究

49、企业管理道德的经济学分析

50、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论文经济学 第11篇

1、工程经济的发展综述

国际上最早开设工程经济课程的是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在化工和机械专业开设。这些具有工科背景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偏重技术知识,不太注重成本控制和经济分析,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我国技术经济学的主要创始人徐寿波根据全国第二个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1963—1972)的要求,开始研究技术经济学,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西方工程经济的传入,我国的技术经济与工程经济相融合,组成了现在的工程经济学。随着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工程经济学又用于指导建筑行业的发展,对工程建造师和设计人员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主要内容

2.1经济分析与评价

通过对工程预期目标及其所拥有资源条件的考察,进而分析该工程现金流量的基本情况,从而选择恰当的技术方案和最佳的经济效果。该技术方案可以是如工程设计、生产方案、施工工艺、设备更新、新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工程材料利用、环境技术、节能降耗、防护技术和工程安全等建设中的方案和技术措施,也可以是如生产经营、企业发展规划、技术发展、投资等关乎建设相关企业生存发展的发展战略方案。工程经济研究的目的是获得最佳的技术方案及最经济的效果,而这里的技术方案正是工程经济最直接相关的研究对象。

2.2工程财务

财务管理与财务會计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预测、反映、控制以及核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同样,它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体现着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其劳动投入、项目的收支和利润以及资产占用情况有着综合性的反映。因此,为了更加有效的利用资产、提高经济效益、控制财务收支,从事工程管理的工作人员有必要知悉财务管理和财务會计的有关知识和要求。

2.3工程估价

“工程估价”最早起源于国外,在国外,它是对整个的基础建设工程项目中各个阶段的投资所做的估算的统称,如可行性研究阶段、基础设计阶段、方案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以及招投标阶段等。相对国内来说,成本核算和管理控制内容會针对建设工程不同的施工阶段和设计方案阶段而制定。其中包括:建设项目总投资的组成及计算,建设工程定额,初步设计概预算,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及审查,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及计价,国际工程项目招投标的报价等内容。工程建设各阶段的费用估算,是指在建成一项工程项目过程中,在土地、技术劳务、设备、承包等市场交易活动中预计或实际产生的建设工程总价格,对其进行估算,可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随着原材料价格、人力资源价格、土木工程项目建设成本日益上涨,而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下滑显著的情况下,对建设工程的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从而达到对降低工程建设原材料费用、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优化人员配置等各个方面的合理控制,进而对土木工程建设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

3、工程经济学对土木工程行业人员的影响

3.1技术方面

具有土木工程工科背景的从业人员,肩负着对技术传承和创新的使命。在满足工程项目相关功能和技术要求的前提下,结合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内容,对选用的材料进行比选,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对施工的技术和机械设备的选用进行优化比选;进行相关的技术经济对比分析,最终选择、采用最佳的技术方案。

3.2经济方面

在当今时代,建筑产业随着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作为土木工程从业人员要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提高自身对技术方案的经济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要在对建设项目进行技术方案选择的同时,对其经济效果也要进行相关的分析,包括对建设项目进行相关成本管理,对成本管理的目标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做好防范性的对策和措施;保证在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有条不紊进行的过程中做到最优的资金使用方案。

3.3社會方面

土木工程是人类社會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社會的发展而不断地进步,它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见证着人类社會中社會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历史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产业革命之后。这主要是新的社會向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社會发展在各个领域为土木工程的前进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到现在,土木工程正逐渐的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人类社會创造出更加崭新的物质环境,同时,作为土木工程从业人员也应该为土木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4、结语

土木工程作为人类社會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而在整个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经济管理贯穿其中,如何能够在尽可能小的工程成本投资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这就要求土木工程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技术创新的能力,还要兼顾技术经济分析的能力,做到最大限度的减少经济损失,同时还要求注重环境的保护、推行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满足当代经济社會飞速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灿,张克.论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J〕.发展之道,2009(9):255-257.

〔2〕曹丽娜.浅谈《工程经济与管理》课程在土木工程教学中的重要性〔J〕.高校讲坛,2012(13):196-197.

〔3〕吴蓉.工程项目管理流程分析及应用〔J〕.山西建筑,2010,36(27):216-217.

〔4〕李磊.二十一世纪土木工程发展探索〔J〕.当代建设,2002(2):74-75.

论文经济学 第12篇

举笔即将完成这篇致谢之时,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活也即将走到终点。回首这两年半来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导师对于我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导,同窗间坦诚相待、相互扶持的情谊,生活中的美好与挫折都萦绕在我的心间。值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那些曾经引导过我、帮助过我、激励我过的人,我要表达心中满满的感激。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谢敏副教授。您在学习、工作及生活上给我的孜孜教诲、精心培养和悉心关怀。您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厚广博的"学术造诣,孜孜不倦的开拓进取精神,宽广的胸怀和坦荡的人格都深深地感染着我。您的言传身教,谆谆教导,让我在求学、工作和生活上收益匪浅。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几易其稿,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这些都为我今后的学习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我影响至深,终生难忘。

我还要感谢杨水旸教授、刘魁教授、周建平副教授和王家传副教授,在我研究生学习生涯中的指导与帮助。在论文选题、开题及后续写作过程中,各位老师的不厌其烦的指导,给出的指导意见对我来说都异常宝贵。

此外,还要感谢各位同窗好友们对我平时的支持与鼓励。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了我很多建议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理想与现实是有一定距离的。硕士论文构思时曾豪情万丈欲写出一篇完美的论文来。但是由于自己的知识积淀和学力有限,论文最终成稿仍旧存在诸多不尽人意。在此感谢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阅读、给出意见的各位老师!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们!

论文经济学 第13篇

1、长三角投资结构分析

2、我国收入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

3、中国房地产畸形价格的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

4、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5、新农村建设与缩小城乡差距的互动研究

6、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途径

7、当前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思考

8、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9、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就业增长――奥肯定律的中国经验

10、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

11、中国经济增长中财政政策的作用及局限

12、中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3、中国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

14、后危机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趋向

1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6、中国对外开放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7、中国公共财政政策的实施及其局限

18、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研究

19、财政政策在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中的作用

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地区发展不平衡关系研究

21、中国货币政策与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研究

22、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经济不平衡关系研究

23、物价上升成因探研与对策

24、中国绿色GDP核算的框架和模式分析

25、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实现中的互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26、20x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探究与展望

27、中国GDP的构成特点分析

28、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还将持续20年的探究

29、经济周期与房地产波动的关系研究分析

30、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31、浅谈住院药房药品质量的管理

32、加强医院经济管理降低医疗成本

33、基于模拟仿真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34、企业经济管理决策

35、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发展模式

36、企业应当理性面对经济危机之浅见

37、浅析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根本特点

38、宏观经济政策应稳步微调

39、未来中国将遭遇的再就业危机

40、再论突破“两难”困境

41、浅析未来2年美国经济仍有下行忧虑

42、医学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三维动态实践案例教育模型的

43、论企业扩张须练内功本事

44、浅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还将持续20年的探究

45、浅论美国经济逆境中悄然换挡

46、浅析通胀预期是社会公众对未来发生通货膨胀的担心

47、浅析后危机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趋向

48、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数据解说

49、经济周期与房地产波动的关系研究分析

50、后危机时代安徽省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51、扩大消费需求的理论与对策探究

52、美国加州生物制药行业资本投资更新变化

53、房地产动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54、浅析对现代经贸教育的三点看法

55、浅论宏观经济剖析和政策前瞻

56、浅论不宜炒作中国已是“世界第二”

57、房地产行业走势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58、再制造系统最优生产决策论议

59、把脉农产品价格: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如何平衡

60、20x年玩具市场跨越式发展的契机论议与挑战

论文经济学 第14篇

1、我国绿化工程监理微观环境分析

2、知识产权对微观经济的作用机理研究

3、外生驱动互联网消费增长的微观空间计量研究

4、房地产市场反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绩效的微观探析

5、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现代服务业企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企业财务层面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

6、宏微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7、经济责任审计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途径--基于“中国之谜”中政府官员的作用

8、中级微观经济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9、基于半鞅过程的中国股市随机波动、跳跃和微观结构噪声统计特征研究

10、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表象和微观基础

11、货币政策、所有制差异与商业信用再配置--兼论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治理的微观路径

12、微观权力、自我技术与组织公民行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后现代分析

13、增值税转型对我国微观经济的影响

14、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市场定位微观制度因素分析--以某村镇银行和某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15、城乡关系重构下乡村人口城镇化微观进程研究--基于家庭流动人口的视角

16、微观商业视角下的微信经济

17、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18、微观开放性视角下创造力的多层次影响机制探究

19、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微观决策

20、微观经济与企业管理探讨

21、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内就业的影响--基于温州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22、房产税、房价与住房供给结构--基于上海、重庆微观数据的分析

23、基于微观经济学方法的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研究

24、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以重庆市山区为例

25、我国纺织业企业创新与生产率关系的微观测度

26、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下资源配置的微观机制

27、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杭州市区为例

28、从微观管理视角浅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29、“双创”背景下非正规就业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微观分析--基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视角

30、我国众筹融资的微观机理及宏观效应

31、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综述

32、利率调控对房地产营销市场波动的微观作用机制探究

33、中国对外并购的绩效研究--基于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微观分析

34、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微观企业层面的证据

35、市场微观结构下高频交易流动性--基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实证研究

36、工商行政管理在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中的职能与作用

37、典型平原农区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影响的微观机理

38、贫困地区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微观农户视角的分析

39、中国政策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宏观与微观解构

40、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视角--微观产品质量角度

41、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微观运行障碍调研与政府责任分析--以吉木萨尔县为例

42、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经济分析--基于价格机制与制度结构的视角

43、微观视角下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4、优化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的策略研究

45、低碳经济政策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基于微观经济个体的视角

46、税制改革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基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47、论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的辩证平衡

48、基于微观动力视角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49、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拓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

50、以“供给管理”激发微观活力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型

论文经济学 第15篇

研究生生活随着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付梓即将画上一个句号,回首这两年半的时光,如白驹过隙。此时此刻,我的心中充满着不舍与感激。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衷心感谢xx老师对我过去两年多时间的指导与关怀。他平易近人的为人、渊博的知识、忘我的工作精神、严谨的学术态度是我未来工作生活的楷模和榜样。然后,我要感谢xxx教授对我指导与教育,本文的选题、撰稿、修改、成稿都离不开xx老师的悉心指导,xx老师学术上对我严格要求,也与我一起分享丰富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这对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同时,我也要感谢xxx教授等老师在我的研究生期间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

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们,感谢xxx陪我一起走过这段青春岁月,与你们相处的时光是美好而又短暂的,在这个融洽的集体中,我感受到了不变的友情。

要感谢一直以来给我支持和鼓励的家人,是你们在我背后的默默付出,才有了我今天的成绩。感谢所有参与论文答辩和评阅的评审老师,辛苦了。

论文经济学 第16篇

1、地方公共经济影响下的城市设计研究

2、公共经济权力审计监控机理研究

3、基于公共经济理论的我国农村公路管养问题研究

4、中国公共经济管理转型对民办教育影响研究

5、当代中国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关系优化研究

6、公共经济视野下当代我国教育财政问题研究

7、经济权力审计控制效果研究

8、公共经济视角下的电信普遍服务研究

9、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公共经济政策

10、论加强公共经济服务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供给

11、论经济公益诉讼

12、从美国三次经济危机论经济波动与公私经济互动的关系

13、1970年以来西方公共经济研究的方法论演进:阶段及特征

14、黑龙江省绿色经济增长的公共投资研究

15、政府公共物品供给模式转变对多元经济主体的回应性研究

16、论经济法的公共本质

17、公共产品定价权研究

18、公共经济视角下我国医疗服务供给中政府职责分析

19、中国商业银行的制度分析

20、缓解贫富差距之公共经济政策研究

21、中国公共经济管理转型对民办教育影响研究

22、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3、公共财政视角下的彩票公益金法律制度研究

24、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研究

25、公共产品定价权研究

26、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市场化探析

27、地方政府物资储备体系研究

28、湖南省五团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建设研究

29、新公共服务理论框架下青岛开发区政府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30、对单位制社区物业管理中的供给和需求关系的研究

31、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研究

32、公共基础设施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33、市政经济发展研究

34、我国城市公用事业价格改革的市场化问题研究

35、公共品双层供给理论与实证研究

36、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研究

37、公共治理视角下税务行政危机管理研究

38、经济法行为的规范分析

39、论国有企业分类改革

40、公共产品价格调控法律问题研究

41、公共经济学视角下城市公共交通供给研究

42、公共物品有效提供的经济学分析

43、我国捐赠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4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经济学探索

45、基础教育公私伙伴关系(PPP)治理模式的公共经济学研究

46、公共经济学视角下关于“看病难”问题的制度分析

47、“春运”困境—公共经济学视角下的需求分析

48、基于实验经济学的公共物品搭便车行为研究

49、现代公共决策的经济学分析

50、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论文经济学 第17篇

摘要:

本文结合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基于民办学院学生特点的基础,分析了课堂实验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基于实验教学理念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并以博弈论为例设计总结了课堂实验在教学改革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

民办院校;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运用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与政府政策调节方面的理论来解决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充分使用等现实经济问题。该门课比较重视对相关数据模型的分析,而中国学生,特别是民办高校学生数学模型建立与分析能力较弱,为了提高学生该方面的能力,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走进实验室,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数学方法对有关数据进行预测与分析,从而提出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一、民办类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一方面,它通过大量研究西方国家的经济现象或产生的矛盾,总结出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它还运用抽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等方式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对现实经济情况常常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理论、公式、图形,却很少注重对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现实经济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能力较弱。

(二)民办高校学生特点

1.学习基础薄弱,知识接受上难度大

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民办高校学生的高考成绩较低,主要原因为其学习习惯懒散、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西方经济学》主要是经管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学生多为文科生,其数学知识较弱,对定量分析不是很感兴趣,也不习惯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

2.缺乏学习兴趣,常常“知难而退”

《西方经济学》中有大量理论性、逻辑性知识,而学生往往对逻辑性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例如,在介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相关概念时,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学到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决定时便失去兴趣,不是很专注地听课。另外,一些学生认为如果不考研,学习该门课意义不大,故他们只要保证考试能够通过即可,学习动力不足。

3.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

民办高校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其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和社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在讲课过程中,如果将经济理论与学生熟知的经济现象相联系,学生往往会发表独到的见解。针对此种现象,许多教师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实验教学就是其中非常普遍且有较好教学效果的一种。

二、《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实验的内涵与意义

《西方经济学》中的教学实验是根据相关经济学原理,对现实经济现象进行模拟,设定特定场景,通过让学生扮演生产者、消费者等角色,从事相关经济活动,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进行独立思考、做出一定决策,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特定场景中的特定角色,亲自进行解读经济现象、数据分析与整理、做出经济决策、分析决策所产生的结果等,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相关的分析方法,还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创新能力。

三、《西方经济学》实验教学步骤

(一)实验准备

需要进行两方面准备,一方面,教师需要在实验课前详细讲解此次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使学生明确实验中所运用到的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准备好此次实验所涉及的相关实验资料。

(二)实验过程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实验多为学生在模拟市场中进行自由交易,从而得到相关实验结果。在实施过程中,首先,教师宣布实验规则、解释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学生按照规则进行操作。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并指导,提醒学生遵守实验规则,做好相关数据、结果的记录。

(三)实验总结

实验结束阶段,教师需对本次实验进行点评、总结,重点分析前期预测与实验结果中存在差异的地方,找出差异的大小及产生的原因,并指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四、博弈论课堂实验教学运用

《西方经济学》中“博弈论”非常重要,其比较注重逻辑与数学的推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尤其是民办高校授课过程中,难度较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该知识的兴趣,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博弈实验:

(一)协调博弈实验

许多现实经济问题中都会涉及协调博弈实验,该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合作的困难、给各位参与人可能增加的福利。该实验是采用分组抽取扑克牌的形式,在实验前,先将学生分为两组,两组中各选一名学生作为“囚徒”,每位学生可拿到两张扑克牌,一张为红色(红桃或方片),一张为黑色(梅花或黑桃),然后进行配对。实验规则为:配对过程中,倘若都是红色,每位学生获得3分;
倘若都是黑色,每位学生获得2分,倘若一张红色、一张黑色,出红牌的学生不得分,出黑牌的学生得5分,每轮结束后,学生记录自己的得分,实验进行若干轮,教师决定具体在哪一轮宣布结束,结束时得分最多者获胜。另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两组学生之间不能进行任何方面的交流。通过该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囚徒困境”,加深对“囚徒困境”现象的理解,从而更对深刻地理解、掌握相关推理过程及推理结果。

(二)选美博弈实验

选美博弈实验是通过不断测量重复,删除较劣策略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博弈过程中是否具备完全理性。实验具体规则为:首先,教师要求全班学生在[0,100]中任选一个数字。然后,将学生所选的数值进行平均,得出平均数,最后,将平均数乘以2/3得出一个数值,该数值与哪位学生选择的数越接近,该学生就获胜。此实验进行若干轮,每次实验后,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及时更新自己的选择策略,然后进行下一轮实验。一般情况下,学生有以下两种思维:一种是最大平均数思维;
另一种是随机平均数思维。游戏一直循环下去,直到所有人都选择了0,得到了纳什均衡,即每个人都取得了胜利,并且没有意愿再去改变猜测的结果。

(三)最后通碟博弈实验

该实验主要用于检验人们对不公平的反应。实验规则为: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两人,一名提议者,一名响应者,给每组学生一笔钱,提议者思考如何分这笔钱,并提出分配方案,接受者有权接受或拒绝提议者提出的方案。如果选择接受,则二名同学按照方案获得约定的金额。如果选择拒绝,则他们都无法从中获益。根据完全理性假设,提议者按最小出价份额出价,响应者也会选择接受,因为响应者知道选择永远都比拒绝好,选择至少可以获得一些,拒绝将会一无所获。但现实生活中,均衡的出价显然是不公平的,只有当给响应者分配足够资源时,方案才能通过。在准备采用上述实验时,教师需要注意每个实验实施的时间点,在讲解完相关理论后及时插入实验,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具体开展实验前,教师需要对该实验的目的、规则进行清晰地解释,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提醒其注意规则与其他事项,实验结束后,给学生适当的鼓励、调动其积极性,并提醒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当然,《西方经济学》课程还可设计出其他有意义的实验,如柠檬实验、通货膨胀实验等,这些实验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经济学原理。

总结

现有《西方经济学》所采用的讲授法虽然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而实施课堂实验教学,通过对现实经济社会进行模拟,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有利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论文经济学 第18篇

我国是传统的农牧业大国,农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出现了农牧业经济加速下滑的趋势。为了保障粮食、肉蛋奶等农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能力,为了促进农畜产品主产区农牧业经济的发展,政府必须尽快制定长效机制,加大“三农三牧”投入力度,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强化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应对公共财政强农惠农力度不足等阻碍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使我国农牧业步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良性发展轨道。

一、公共财政支持农牧业经济发展现存的问题

(一)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牧业经济了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公共财政强农惠农力度呈逐年加大的趋势,但依然杯水车薪,资金紧缺问题仍然是农牧业经济发展的一大诟病。从资金结构来看,经济下滑是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的罪魁祸首。企业经营利润下滑会带来财政税收的不足,财政资金紧缺就会压缩其它各行各业(包括农牧业)来补给国有企业及相关领域发展,从而造成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从农牧业投入管理来看,分税制体系不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职责划分不清晰,都希望搞好农牧业,但都不希望过多投入,从而造成财政强农惠农资金的不足。

(二)公共财政强农惠农结构不合理

公共财政支持重视农生畜产、流通储备,轻视农牧业科技、农村牧区教育,这样在短期内有显著成效,但农牧业科技、农村牧区教育是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本,较少重视必然陷入“增加产量—卖难—减少产量—政策刺激—增加产量”的恶性循环。《农业法》规定对农业领域投入不得低于财政支出总额的10%,农业领域财政支出增速不得低于当年财政支出增速。然而事实上这两项指标很难达到,加之农村牧区土地、草原无法变现价值,农牧民缺少投入农牧业生产的资金,进而不利于农牧民创收。公共财政补贴标准低、公共财政补贴不全面,进一步降低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农牧业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农牧业科研管理体系出现严重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农牧业科研单位学科单一,专业水平低且多学科交叉项目少之又少。我国农牧业科技单位虽然很多,但各个科研机构及院校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很少与外界交流,导致农牧业科技无法大幅度提高。在一些关键领域,科研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少有自主知识产权,不能形成品牌优势。农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理想,一些科研成果徒有其名,不能很好地为农牧民所用来增加农畜产品产量和质量。农牧业科技人才大部分集中在省部办的农牧业院校和科研单位,旗县市、苏木乡镇少得可怜,不利于农牧业生产规模扩大。

二、公共财政支持农牧业经济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

(一)坚持政府引导,强化政策扶持

政府不可能长期拨付大量资金用于农牧业发展,因为这样会给公共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得不偿失。最好的办法是由政府来牵头,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牧业领域。农牧业自然风险特点及市场风险特点,使很多社会投资望而却步,因此政府要作为投入主体,制定一系列的引导政策和措施,使社会资金投入其中,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具体来讲,政府可制定以下策略:以规模种植和规模养殖为主攻方向,出台优惠政策进行重点扶持;着力培养农牧业龙头企业,促进农牧产业发展“产业链”建设,尽快发挥龙头企业拉动作用。与此同时,应探索建立企业和农牧户的利益联结、风险共担机制,互惠互利,切实实现双赢。对于社会效益显著而收入微薄的项目,政府给予财政或贷款贴息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对于风险较大的农牧业项目,建设初期由政府出资,待项目成功后再向社会进行转让。对于农牧产品加工等二、三产业,政府可以考虑减税政策,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农牧业良性发展。

(二)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技术进步是保持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目前,发达国家农牧业科技贡献率高达70%以上,而我国则低于50%,其中科技实力不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科技推广不足,农牧业转化率较低。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公共财政必须加大对农牧业科技研究及推广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对一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生物工程研究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支持抓好从生产到管理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加大对农畜产品生产原产地和主要流通市场渠道抽样检查检测,农药、化肥、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管理,畜禽屠宰等环节监督检查,以及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政策方面,对一些农牧业科技项目实施贴息贷款或税收减免,甚至组建政府行为的投资公司,专门针对科研产业进行投资,从而实现政府对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宏观调控。

(三)完善农牧业投入管理体制

加强对农牧业公共财政支出项目的管理,提高农牧业公共财政支出效率。在预算编制方面,公共财政部门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前谋划,积极主动与农口部门沟通协调,将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做细、做实,减少部门代编预算;做好项目规划、评估评审和可行性论证等基础工作,提高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强化预算编制与执行挂钩机制。在监管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市场化、现代化的监管模式,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非现场监管,以提高防范农牧业风险的快速反应能力。建立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政府组建专门的审查小组,定期对公共财政资金支出进行审查,确保公共财政支出合理合法。大力调整农牧业支出结构,降低损失和不必要的成本,提高农牧业公共财政支出效益。

(四)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注重农牧业人才培养

农牧业科技创新水平及农牧业科技人才多寡是一个国家农牧业发展的标志。首先,提高农牧业科研建设水平。不断加大农牧业技术推广及科研体制的财政支持力度;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引领农牧业科技发展,促进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形成全新的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其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建现代农牧业人才支撑体系。人才在任何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牧业人才是推动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基石,加大农牧业人才培养力度,才能构建现代农牧业人才支撑体系。鼓励各大农牧业院校及农牧业科研机构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农牧业人才支撑体系提供必要的支撑;采取多元化教育培训模式,鼓励农牧民参加培训,提高农牧业生产思想意识,提高种植、养殖科技含量,促进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三、结束语

公共财政强农惠农是促进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但还应尽量使农牧业经济市场化、现代化,通过改革农牧业经济体制,更好地促进农牧业经济发展。

论文经济学 第19篇

1、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2、探析艺术品市场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

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

4、清末民国时期四川烟草业与地域社会经济初论

5、基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探究

6、社会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关联研究综述

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问责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8、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9、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对策--基于无锡地区的探索

10、我国房地产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

11、“营改增”对我国社会经济及企业的意义

12、浅析我国房地产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3、新常态下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14、电子商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展开

15、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经营的定位转变

16、干旱区耕地景观格局碎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

17、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探讨

18、民航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指标关联分析

19、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简析

20、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困境与策略选择

21、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及财税扶持政策

22、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财务会计目标探究

23、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展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

24、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25、在杭高校校区的三次扩张:驱动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

26、论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

2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28、社会经济管理中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思考

29、光电网新兴产业及社会经济融合创新发展

30、浅谈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1、易地扶贫搬迁在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中的作用

32、不丹科达格帕石膏矿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33、喜德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

34、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

35、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6、人力资本投资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增长

37、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熵时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38、浅谈港口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宁波市为例

39、跨境电商税收新政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40、重庆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研究

41、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关系分析

4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43、基于社会经济因素的重庆主城区机动车增长预测研究

44、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

45、西安地铁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46、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变量测度与思考--基于上海市社会经济数据的实证测度

47、关于城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及对地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48、发挥经济统计职能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探究

49、浅析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50、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51、推进社会经济协调绿色发展

52、治出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53、大面积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抑制影响研究

54、四川省粮食产量变化与社会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55、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研究--以陇南山地为例

56、基于GIS的赣江源地区社会经济空间分异研究

57、核心互联网经济体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核心驱动力

58、社会经济地位对环境认知与环境行为的影响

59、浅谈中国服饰文化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60、博斯腾湖流域社会经济调控减污方案研究

论文经济学 第20篇

1、电子商务经济学与国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3、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4、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

5、共赢性博弈论

6、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

7、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

8、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

9、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0、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一个“适当论”的视角

11、日本海外资源战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2、IMF援助效果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3、1997-1999国际金融危机传播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

14、国际私法法经济学分析评述

15、美元霸权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探析

16、中东金融体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17、干散货国际海运的经济学分析

18、全球铁矿石定价机制中的中国因素研究

19、铁矿石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分析

20、美国新型保护主义的动力机制

21、《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探论

22、论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中的理论教学与经验实证教学——以罗伯特?卡伯版国际经济学第十五章部分内容为例

23、“霸权稳定论”与当代国际经济法——一种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诠释

24、试析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机制论

25、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26、论国际私法的价值取向——法经济学视角下的利益追求

27、论中国问题意识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

28、国际价值论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兼谈新编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

29、论国际营销学与国际经济学对RCA的不同把握

30、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小国理论——依附论理论体系的批判性解读

31、产业经济学理论对提高浙江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兼论产业基地建设

32、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经济学

33、论国际旅游经济学的演进与发展

34、论国际关系研究的经济学视角

35、依附论与拉美国际政治经济学

36、论比较优势的微观实现机制——兼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由分离到统一

37、论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印关系

38、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流派——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

39、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政治经济学方法与“霸权稳定论”——评《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

40、经济政策、汇率和资本流动——论芒德尔对国际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41、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局限性、逻辑起点与微观基础

42、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读《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的构建》

43、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

44、《国际经济学》案例教学探析

45、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以霸权稳定论为视角

46、论当代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分野与发展前沿:基于英美学派局限性的视角

47、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

48、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中对地区主义的不同理论解释述评

49、国内-国际相互转型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国内变迁与国际体系的关系(1978~20XX)

50、对外开放深化经济安全何在?——评《经济发展安全论——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51、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参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战略选择

52、论印度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中的作用——基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

53、美国知识产权强保护政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霸权稳定论的视角

54、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兼论中国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

55、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流派

56、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的结构性衍变——一种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理解

57、“文明冲突”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58、对外贸易利益的效用分析与价值分析

59、致力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大厦——评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

60、当代经济民族主义论析(摘要)——关于民族主义的一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61、服务贸易开放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基于不同组成部分的比较研究

62、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分析

63、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

64、绿色壁垒对进口国的福利影响

65、国际经济学中的套利与平价理论

66、国际经济学中套利与平价理论刍议

67、国际经济合作思想及其对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启示

论文经济学 第21篇

[摘要]社会生活中许多方面都会应用到数学。探讨师范院校学生如何处理好数学基础课和会计、经济学等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能提高数学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意识。学生应当主动培养自己学习数学和经济学的兴趣,成为综合素质全面、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数学;
会计;
经济学;
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师范院校学生应当正确处理好数学基础课和会计学、经济学等专业课的联系。对于实际中的经济问题,我们可以将经济学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运用数学方式解决问题。

1数学与专业课相结合的重要性

马克思曾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运用了数学时,才算其真正达到完善的地步。”数学学习是专业学科中物理学、会计学、金融管理学等都需要的。它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工具和理论基础。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逻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创新意识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学习数学的思维方法以及意义在于:将学到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关专业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将数学与相关专业学科结合,培养高素质师范人才。

2数学在会计学中的应用

数学学习尤其要注意精确性和逻辑性。而这两个特点同样适用于会计学。对会计量化分析时,要精准处理好会计学各要素间及其内部之间的数量关系。对会计学中的一些概念,运用数学能够精确定义。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应用于会计学能为数据分析的结论确定奠定基础。

2.1数学思维应用在会计学

会计学中需要运用数学逻辑思维解决会计学问题。如,高中数学流程图在帮助区分会计学的错账更正法时有三种适用情况。错账更正法包括划线更正法、红字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学生分不清适用情况,更正就更加困难。数学流程图也称作输入-输出图。用符号和文字形象直观说明,让学生准确了解事情是如何进行的。再如,对于会计某等式,我们可以使用数学等式基本性质以及数学归纳法证明此命题。理解、掌握数学课程讲的原理,对定理法则有严格证明。这样,既可以保持数学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2.2数学精确性应用在会计学

会计学中的研究财务管理活动和成本隶属经济管理科学。会计学的计量和核算要使用数学方法来处理,用精确数学方式表达会计学的复杂经济活动。会计学的理论、定量分析会计的相关信息时都要用到数学。会计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其中少不了用数学来解析。举例,会计学在讲企业经济业务发生时,可总结为四大类型、九种情况。在会计学中,有一个重要等式,我们称为会计等式或会计的恒等式,会计要素之间数量关系的平衡公式,是借贷记账法这个规则的基础,也是会计报表基础,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最重要的报表,其他报表可看做这张报表的某项细化。这一基本平衡关系用公式表示:资产=权益,资产=负债(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各有二个、三个会计要素。经济业务对会计影响有借、贷两种,借方资产、权益两个元素可选,贷方两个元素可以选。依据会计学借贷记账法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计算第一个等式共有2*2四类型。同理第二个等式借、贷各三个元素可选,所以有3*3共九种情况,计算会计学结果时必须同数学结论一致。

3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在经济学有相当多的理论和数学知识联系密切,数学在经济分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运用所学数学来分析及处理类似的经济问题。举例:简单经济函数-成本函数、经济学边际问题。

3.1简单经济函数——成本函数、收入函数、利润函数

3.1.1概念成本函数表明总成本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总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短期内不随产量变动,包括设备维修厂房折旧、企业管理人员工资费用等。可变成本:随产量变动,包括原材料费、燃料和动力、生产工人的工资费用等。3.1.2举例说明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时,总是希望能够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收入及利润。销售总成本TC、可变成本VC、固定成本FC、总收入TR、利润L这些经济变量都与产品的产量销售量x密切相关。那么,经过抽象及简化后,我们可以把他们都看作x函数,分别称为总成本函数记做TC(x)、可变成本函数记做VC(x)、固定成本函数记做FC;
收入函数记做TR(x);
利润函数记做L(x)。所以,成本函数TC(x)为x的单调增加函数。最简单的成本函数是线性函数。总成本TC(x)=FC+VC(x)=FC+b*x其中,FC,b是正常数,FC是固定成本;
如果单位产品售价p,销售量是x,则收入函数是TR(x)=p*x;
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成本。所以,利润函数L(x)=TR(x)-TC(x)。举例:假设某厂每天生产x件产品的成本C(x)=2x+200单位为元,每天至少能卖100件产品,为不亏本,单位至少应该定多少元?分析:为不亏本,每天产品收入=成本。100p=2*100+200p=4(元)。不亏本,价格至少应定价为4元。

3.2数学导数在经济学中的边际成本、边际收入的分析

3.2.1生活中的实例如,天热,一个人很渴,想吃冰糕,第一个冰糕对他来说效益是最大的,因为刚开始他最渴;
第二个冰糕的效益和第一个冰糕会减少,因为已吃了一个冰糕,也就不那么渴了……每支冰糕增加产生的效益,可以理解为边际效益。下面,引入经济学中的边际概念来说明。3.2.2经济学中的边际边际是经济分析常用的概念,经济学中指的是自变量x增加一个单位时引起因变量增加的量。边际分析法运用数学导数对经济变量边际变化研究的方法。3.2.3数学导数概念求函数y=f(x)在点xo处的导数,记作f′(xo)或y′|x=xo。求函数的增量,Δy=f(xo+Δx)-f(xo)。求函数f(x)在xo到xo+Δx之间的平均变化率,Δy/Δx=(f(xo+Δx)-f(xo))/Δx。取极限,得导数f′(xo)=Δy/Δx取极限当Δx→0时。3.2.4数学导数和经济学结合问题经济学中求边际问题转化成数学上求导数的问题。应用微积分分析解决问题。3.2.4.1边际成本当增加一个单位产量的时候,总成本的增加额。意味产量的微小变化所形成的成本函数的精确变化率。某个产品产量为x单位时所需的总成本C称C(x)成本函数。当产量由x变为x+Δx时,成本函数的改变量ΔC=C(x+Δx)-C(x)。成本函数的平均变化率ΔC/Δx=C(x+Δx)-C(x)/Δx。产量由x变到x+Δx时的边际成本即C(x)的导数=ΔC/Δx取极限=C(x+Δx)-C(x)/Δx取极限,Δx趋于0。经济意义:产量为x的边际成本是成本函数关于产量的导数。C(x)求导约等于产量为x时再生产一个单位产品所需增加的成本。因为ΔC约等于C(x)的导数,C(x)的导数记为R′(x)。举例:某个企业在短期内,当产量为4个单位时,总成本为2000元,当产量增长到5个单位时候,平均总成本为500元,那么该企业此时的边际成本是?分析:边际成本是增加一个单位时总成本的增加量。边际成本=500*5-2000=500元3.2.4.2边际收入当产品数量从x增加到x+Δx,收入增量:ΔR=R(Δx+x)-R(x),在x和x+Δx之间收入的平均变化率是两者间比值。当Δx→0时,R(x)可导,则此极限叫边际收入,数学叫收入函数导数,记为R′(x)。

4结语

会计、经济学等都需要跟数字打交道,自然与数学紧密相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好数学,利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和专业相关问题,是能否学好会计学、经济学的关键。

论文经济学 第22篇

1、我国绿化工程监理微观环境分析

2、知识产权对微观经济的作用机理研究

3、外生驱动互联网消费增长的微观空间计量研究

4、房地产市场反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绩效的微观探析

5、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现代服务业企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企业财务层面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

6、宏微观因素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7、经济责任审计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途径--基于“中国之谜”中政府官员的作用

8、中级微观经济学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9、基于半鞅过程的中国股市随机波动、跳跃和微观结构噪声统计特征研究

10、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表象和微观基础

11、货币政策、所有制差异与商业信用再配置--兼论新常态背景下供给侧治理的微观路径

12、微观权力、自我技术与组织公民行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后现代分析

13、增值税转型对我国微观经济的影响

14、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市场定位微观制度因素分析--以某村镇银行和某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15、城乡关系重构下乡村人口城镇化微观进程研究--基于家庭流动人口的视角

16、微观商业视角下的微信经济

17、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

18、微观开放性视角下创造力的多层次影响机制探究

19、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微观决策

20、微观经济与企业管理探讨

21、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内就业的影响--基于温州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22、房产税、房价与住房供给结构--基于上海、重庆微观数据的分析

23、基于微观经济学方法的网格资源分配管理模型研究

24、森林转型的微观机制--以重庆市山区为例

25、我国纺织业企业创新与生产率关系的微观测度

26、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下资源配置的微观机制

27、基于微观企业数据的产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杭州市区为例

28、从微观管理视角浅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29、“双创”背景下非正规就业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微观分析--基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视角

30、我国众筹融资的微观机理及宏观效应

31、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综述

32、利率调控对房地产营销市场波动的微观作用机制探究

33、中国对外并购的绩效研究--基于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微观分析

34、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微观企业层面的证据

35、市场微观结构下高频交易流动性--基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实证研究

36、工商行政管理在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中的职能与作用

37、典型平原农区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影响的微观机理

38、贫困地区特色农业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微观农户视角的分析

39、中国政策性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宏观与微观解构

40、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视角--微观产品质量角度

41、新疆农民专业合作社微观运行障碍调研与政府责任分析--以吉木萨尔县为例

42、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经济分析--基于价格机制与制度结构的视角

43、微观视角下煤炭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4、优化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微观运行机制的策略研究

45、低碳经济政策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基于微观经济个体的视角

46、税制改革推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微观作用机理研究--基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47、论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的辩证平衡

48、基于微观动力视角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

49、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拓展会计与财务研究新领域

50、以“供给管理”激发微观活力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型

51、试论我国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协调发展

52、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微观结构分析

53、构建结构性政策和改革的微观机制

54、微观博弈视角下网贷平台道德风险的随机监督策略研究

55、基于微观视角的沿海发达地区乡村发展类型研究--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例

56、微观视角下的农民福祉现状分析--基于主客观福祉的研究

57、混合所有制:基本经济制度的宏观和微观特征

58、网络时代零售业上市公司效率及微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9、食品供应链安全风险形成的微观机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分析

60、网络借贷监管须关注的微观问题

61、从微观角度研究信贷配给

62、贸易自由化对工资及其份额的影响--基于微观企业贸易参与的视角

63、微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的比较与应用

64、风险差别存款保险费率实证研究--基于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的视角

65、地方融资平台扭曲式发展的内在机理--基于微观企业理论视角

66、中国对俄出口稳定性的微观视角分析

67、我国“农民网商”的微观特征及问题分析--基于对福建省某“淘宝镇”的调查

68、中国城投债利差宏微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69、消费信贷中的微观经济主体决策机制分析--基于主流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比较分析

70、人民币汇率预期影响股价的微观机理及经验证据

论文经济学 第23篇

1、 河长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2、 中国博士后制度演进中的路径依赖及其突破——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分析视角

3、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版权制度与版权经济的关联分析

4、 曹家巷自治改造协商机制的新制度经济学解析

5、 物权法、合同法与竞争法: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6、 新制度经济学视域下的教育制度创新问题

7、 宏观制度经济学导论——泛函原型、量化理性与分布效用分析

8、 区域性金融改革的制度变迁: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

9、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10、 农村一户多宅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11、 刑讯逼供及其异化的规制研究——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径路

12、 文献阅读法在制度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中的应用

13、 我国自来水行业价格管制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分析

14、 新制度经济学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

15、 我国反贫困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16、 高校科研道德不端行为产生机制及对策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

17、 案例式教学在制度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8、 我国消费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

19、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公共事业单位管理

20、 重庆地票制度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21、 新制度经济学下城市群形成与演进机理分析框架研究

22、 城乡居民医保统筹制度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视角

23、 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信用信息范围法治化研究

24、 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25、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理论框架分析

26、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国地税合作长效机制研究

27、 对粮食流通制度改革的制度经济学探讨

28、 精准扶贫的新制度经济学探析

29、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中边缘化群体的寻租现象分析

30、 宏观制度经济学论纲

31、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分析

32、 “济莱协作区”的制度经济学角度解读

33、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回顾与展望

34、 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

35、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国防专利运营制度研究

36、 新制度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理论的影响分析

37、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机理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

38、 西方新制度重农主义经济学的流派兴起与实验方法——兼论中国农业制度经济学实验的研究生培养范式

39、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

40、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评介

41、 高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经济学阐释

42、 应用型高校教师去企业实践的校方制度建构——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43、 中国农村耕地保护的新制度经济学探讨

44、 促进我国青年创业的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45、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学前教育投资制度研究

46、 南沙自贸区通关模式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47、 安徽农业“大包干”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及其现实启示

48、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我国高校外部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9、 中国农村耕地保护的新制度经济学探讨

50、 探究式教学在制度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经济学 第24篇

1、生产率冲击与经常项目失衡--基于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的研究

2、新开放宏观经济学框架下经济稳定的动态分析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税收结构优化研究--基于实验宏观经济学方法

4、对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分析

5、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分歧与融合

6、主流宏观经济学的“麻烦”能解决么?

7、美国金融负债产生的非生产性GDP--经济虚拟化和危机的宏观经济学

8、浅析宏观经济学中微观基础问题的若干问题

9、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产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

10、对宏观经济学数学化的思考

11、罗默关于“宏观经济学困境”的困境--基于“理论三分法”的分析

12、休生养息与强筋健骨--卡莱斯基宏观经济学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13、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国模型”--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演变

14、宏观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分析

15、国际金融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研究

16、中国货币之谜:假说

17、存量流量一致性模型原理方法的综述研究--后凯恩斯主义学派对宏观经济学的新探索

18、问题导向型的知识建构方案设计--以“宏观经济学”为例

19、宏观经济学的创新与调控方向的转变探讨

20、在常识的基础上重构宏观经济学

2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

22、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危机与未来分析

23、贫困救济的宏观经济学思考--以英国《济贫法》为例

24、商品与信用:货币理论的两种本质观--兼论宏观经济学的重建

25、我国行为人认知特征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基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分析

26、经济核算原理在现代制造业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27、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对比与结合

28、当前宏观经济学的盲点

29、关于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

30、试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系

31、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模型与估算--中国特色宏观经济学理论

32、宏观经济学中理论的应用

33、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学分析

3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借鉴与启示

35、布兰查德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36、20x年岭南宏观经济学研讨会

37、浅谈宏观经济学的内在缺陷及科学方法论的构建

38、探究金融危机时期宏观经济学理论受到的威胁及反思

39、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团队简介

40、生态宏观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41、由诺贝尔奖看当前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42、宏观经济学重构发展的实证研究

43、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趋势的思考

44、从“宏观经济学的麻烦”看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

45、宏观经济学中的消费与投资

46、贸易条件与经常项目的动态变化关系

47、反思宏观经济学区块链带来新启示

48、论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

49、罗伯特·巴罗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50、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51、宏观经济学的重构发展

52、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兼对当代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的批判

53、从宏观经济学百年简史看“宏观经济学的麻烦”

54、DSGE会使宏观经济学“大一统”吗?

55、香樟系列推文之2:DSGE与宏观经济学

56、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模型与问题

57、宏观经济学演进:一个新视角

58、宏观经济学的存量流量一致模型研究

59、基于宏观经济学视角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60、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理论研究

61、阿莱西纳对政治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62、刍议宏观经济学中的微观基础

63、宏观经济学中金融市场影响经济的分析

64、对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趋势的探讨

65、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经济增长理论和政策

66、试论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危机和未来

67、互联网改变就业的宏观经济学机理

68、意大利货币循环学派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

69、基于主体建模方法及其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70、新供给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发展方向

71、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理论探索

72、全球金融危机与宏观经济学思潮转变

73、浅析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

74、论宏观经济政策对金融市场发展的促进作用

推荐访问:经济学 论文 论文经济学24篇 论文经济学(推荐24篇) 经济学论文怎么写

版权所有:上派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派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上派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20334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