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新媒体育人的价值审视与路径选择

时间:2023-07-18 19:50:06  来源:网友投稿

杨良盼,程鸿,夏林童

(安徽大学a.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b.后勤保障处,安徽 合肥 23060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51亿,普及率超过74.4%,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5个小时[1],其中在校大学生每周上网平均时长更是达到50小时。网络的大规模普及和应用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促进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和影响。高校辅导员肩负着为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当代大学生群体特点的认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积极破解传统思政治工作中的难题,不断提升网络育人工作水平。

(一)网络化生存成为大学生新的生活方式

“0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网络原住民”。调研显示,78.1%的大学生每天上网超过6小时,上网目的为聊天、娱乐、购物、玩游戏者分别占77.6%、68.5%、60.1%、55.8%,通过网络学习、关注社会及了解时政占比依次为56.3%、42.3%、35.1%,互联网已然完全融入了这一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交流交往、休闲娱乐、就业创业,成为网上最重要的信息生产者、服务消费者和技术推动者。网络化生存催生了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可以说,互联网影响着他们,他们也在影响着互联网[2]。

(二)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社会参与的主渠道

在现实社会中,因为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社会参与的热情不高,基本处于弱势地位。但在网络社会,特别是社交媒体上,大学生的社会参与热情却十分高涨。究其原因,网络空间的社会参与不需要丰富的社会经验,更多只是态度和表达,而且在社交媒体的语境中,即时交互反馈也大大提升了大学生参与社会讨论的存在感和成就感。调研显示,“00后”大学生在网络空间参与评论交流的意愿程度高于网民总体,积极主动参与的比例超过21%,愿意参与的比例更是超过62%。

(三)网络自媒体给教育主体带来了冲击和影响

在自媒体时代,人们不再只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每一个人都能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较为频繁和稳定的群体,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越发趋于多元。一方面,大学生开始以自我为中心形成“小圈子”,他们在网络上积极发声发言,寻求共鸣,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渐合流为不同的“圈子文化”,形成了交错复杂的大学生思潮。另一方面,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往往以网络谣言的形式煽动公共情绪,制造舆情事件,将事件推向极端,将国家和政府的形象推向负面,严重影响了广大大学生的正确认知。特别是推荐算法技术的出现,使得大学生都变成了算法数据中的某个点、某个标签或某一类型。可以说,算法技术架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决定着他们在网络中看到什么、需要什么,代替他们进行价值排序和价值选择,进一步削弱了社会教育的主导地位[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能力带来的深刻影响和重大挑战,十分关心网络时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做好网络育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要求[4]。高校辅导员要努力适应青少年网络化生存这一现状,深入研究互联网发展规律,运用好最新技术手段,在网络上与大学生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引领和发展服务工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演进,高校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捷、内容生动形象、互动效能明显等诸多优势特点,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当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注册了官方新媒体平台,运用网络新媒体平台连接和引领大学生已成为常态。除了官方层面的平台,近年来,相当数量的高校辅导员也在借助新媒体平台探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于学校官方运营的新媒体账号,高校辅导员个人运营的新媒体平台尽管缺少学校“官微”的权威和资源,但依然能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事务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官方运营的新媒体平台更具优势。

(一)服务指导更具精准性

高校官方运营的新媒体平台需要辐射整个学校的学生,一般输出的是比较宏观和普适性的内容,难以精准把握大学生特殊性和小众化的需求。反观个人运营的新媒体平台,其面向的对象一般为日常工作中特定联系的对象。在现实工作中,高校辅导员与所联系的大学生来往密切、接触广泛、交流深入,他们能时刻关注和掌握所联系的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动态,从而产出更多贴近学生需求的内容和产品。高校辅导员可以发挥个人所长和专业优势,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诸多优势对大学生开展指导和服务。例如“静姐姐的思语”网络思政平台的运营人,华南农业大学朱里静老师就将自身的法律专业与自媒体平台运营相结合,长期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就业劳动法律、大学生权益维护等法律援助服务,已成为学生群体中的“网红教师”。

(二)方式方法更富创新性

高校辅导员之间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在网络上加强协作交流,将“个体力量”升级为“团体能量”,形成从内容创造供给到网络联动宣传的工作体系,共同研发青年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精品,不断加强网络育人影响力,共同建构健康文明、蓬勃向上的网络育人生态。例如“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网络思政平台的发起人,江西理工大学饶先发老师打破时空限制,凝聚来自全国高校的两百余名一线辅导员“云上”共同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了新媒体育人的影响力和创新力。新媒体新技术可以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之变得更具感染力与渲染力。例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停课期间,辅导员在线上思政课堂中接入课堂弹幕、匿名反馈、VR漫游、全景数据分析等智慧教学技术和功能,为大学生增添听觉、视觉与形式方面的新鲜感,使思政课呈现出了新的活力,实现了理论立体化直观呈现。

(三)教育引领更显时效性

网络文化影响下,信息的传播更为快速,大学生借助网络能及时感知校内外出现的热点事件。在面临校园舆论和学生群体性问题时,学校的“官方”新媒体平台的发声一般需要层层审核,难以做到及时回应和及时引导。反观个人新媒体平台,因其运营者身处在学生工作的一线,可以快速掌握信息来源、分析舆情缘由,并能突破程序的局限、摆脱工作的滞后,及时高效地把健康、科学的政策与信息传递给学生,及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知,掌握舆论导向。

以上这些特性,给高校辅导员的网络育人工作赋予了先天的优势。越来越多的高校辅导员开始了相关工作的探索,以微信新媒体渠道为例,截至2022年8月,仅由高校辅导员个人注册运营的账号就多达4500余个,但能保持持续运营,拥有较高微信传播指数的微信公众号仅有100余个,大部分平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在网络上“失声”,直至在公众视野中消失。这种不良的发展状态,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4]。

(一)顶层设计不足导致功能价值弱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很多高校辅导员在借助新媒体开展育人工作的过程中,构建的渠道单一、输出的内容片面、组织的活动不实,难以正确引导学生思想、解决学生的实际需求,造成“新媒体”缺乏“新活力”,使“新媒体”沦为“新摆设”,甚至变成了工作的负担,与网络新媒体育人的愿景相去甚远。

(二)形象态度生硬导致连接价值降低

在调研中发现,当前高校辅导员网络育人工作模式和内容供给同质化严重,多数没有深度结合自己所管理学生的实际需求,或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网络形象风格。此外,很多高校辅导员将传统的宣教思维带到了网络育人工作中,简单把学生当成下级,有“我说了你就会听”和“我说了你就要听”等主观思想,拘泥于正式的表达,造成了较远的师生距离,失去了开展网络育人的基本条件[5]。

(三)个人视野局限导致引领价值不显

如前文所述,借助新媒体平台探索网络育人工作的人数较多,但能保持活力,持续发挥作用的却屈指可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辅导员多以单打独斗的形式来开展网络育人工作,即内容采编、平台运营、技术研究、受众维护等都需要独立完成,长期下去,个人精力和视野难以支撑相关工作持续高效开展。部分高校辅导员虽然能坚持运营、坚持输出,但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关注度和互动量明显减少,育人效果也差强人意。

高校辅导员结合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实际规避当前相关工作存在的教育引领功能弱化、内容形式泛娱乐化等共性问题,紧跟形势要求,强化工作设计,注重形象塑造,培育工作队伍,以此开创新媒体育人新实效。

(一)做好平台规划设计,增强育人广度与深度

现阶段,大学生使用较多的新媒体平台有QQ、微信、微博、抖音短视频、知乎、Bilibili等。而微信、QQ平台以其在大学生中流行度高和产品传播性强、辐射精准度高、搭建成本低等特征成为当前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育人工作的首选渠道。根据这两个产品的功能特点和大学生网络行为习惯,构建以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社群、QQ社群、QQ空间的新媒体轻矩阵,协同发声,协作运营,充分发挥新媒体矩阵的集团效应。在实际运营中,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设置“大学生之声”“实践家园”“成长之约”三个工作栏目,对应做好思想政治引领、实践与志愿服务指导、大学生成长发展引航等方面工作。主题社群可以根据大学生成长发展和兴趣爱好分类运营,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主题交流,分组任务等方式教育和引导学生。同时,可以定期邀请校内外嘉宾在社群内进行主题分享,激发大学生思考,引领大学生成长。QQ空间可定期设置议题供学生交流和讨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二)重视网络形象塑造,争取大学生的信赖与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想让大学生听你话,必须要先让他们信赖你,靠近你。”近几年来,高校各组织单位在网络上与广大大学生深入交流、热情互动,充分运用图片、表情、动图、漫画、歌曲、音频、视频、微电影等常见新媒体技术手段输出主流价值,传播正确思想,这种鲜衣怒马、仗义执言的形象广受大学生欢迎[6]。

借鉴这种思路和经验,高校辅导员应当特别注重提高网络语言文字能力、熟悉常见新媒体技术手段,在与大学生的互动中有温度,在事务的辨析引领中有态度,努力塑造一个可亲、可敬、可爱、可信的网络形象,为网络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争取受众的支持创造条件,带来可能。除了抽象的网络性格,在实际工作中还可以进行具象的探索,可以进一步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7]。例如华中农业大学祝鑫工作室运营的“华农鑫巴”微信公众平台就以校园内的狮子山为灵感,设计推出了一只卡通狮子形象。在网络空间里,这只“狮子”与大学生深入交流,为大学生频繁发声,受到大学生喜爱,有效加深了大学生对“华农鑫巴”网络平台的关注和认同。

(三)加强工作队伍培育,提升平台影响与效能

高校辅导员日常事务较多,往往难以分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网络育人工作。同时,个人的信息来源和创作思路也很有限,难以保证网络平台的持续、规律、优质化运营。在实际工作中,应当特别重视三方面人员的联系和培养。一是重视“学生意见领袖”的培育,培育一批政治强、信得过、拉得出、顶得住、打得赢深受学生喜爱和信任的校园网络舆论领袖,在舆论风波中可以快速形成舆论势差,争取大学生认同,形成主流声音[8]。二是重视“运营成员结构”的设计,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可以突破思维、技术的局限,创作出更多优质的作品,而不同年级学生的组合可以保证队伍的更新和稳定,确保平台持续高效运营。三是重视平台“智力支持体系”的构建,加强与校内外各类专家型、专业型人才的联系,可以为平台运营吸收更多的优质内容、为大学生发展链接更多支持。例如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辅导、心理辅导、学术科技培育等方面,单靠高校辅导员个人的能力肯定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只有依靠外部力量才能更好地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总之,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互联网正在深刻影响着这一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给广大高校辅导员提出了三方面的新要求,即形势变化要掌握、思想认识要到位、工作方法要转变。高校辅导员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网络育人初心使命,做到知网、学网、用网,努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新媒体技术高度融合,积极开创新形势下网络新媒体育人工作的新实效。

猜你喜欢辅导员育人大学生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少先队活动(2020年11期)2020-12-28带父求学的大学生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9年3期)2019-03-25好辅导员这样炼成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大学生之歌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让大学生梦想成真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他们用“五招”育人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推荐访问:育人 辅导员 审视

版权所有:上派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派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上派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20334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