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明而发之谵语防治探讨

时间:2023-07-31 07:45:01  来源:网友投稿

于路游,杨金萍,窦立雯,王瑞雄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355)

谵语亦称谵言、谬语,主要为邪热亢盛,上扰神明,神识昏蒙所致。

《伤寒论》原文第213 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阳明本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昌盛、阳热有余,又因阳明主燥,故阳明病往往从热化、燥化而发。

《世补斋医书》云:“夫人病之热,惟胃为甚。

胃热之甚,神为之昏。

从来神昏之病悉属胃家。”[1]热盛迫津,津伤肠燥,因燥成实,阳明腑实不通,浊气上扰神明,多致谵语从阳明而发。

在六经病的传变过程中,若病邪较盛,采取治疗措施不当时,易损伤他经经气,邪气乘虚而入,导致病邪迅速波及他经。

谵语的病因复杂多变,他经病邪可转属阳明致谵语,邪盛病则进,亦可合病、并病致谵语。合病有三阳热极独盛、二阳表里同病,并病有太阳阳明、少阳阳明、太阳少阳,需审证以求因。

兹从六经辨证角度探析谵语的病因病机及演变过程,揭示其辨治及防变的规律。

1.1 并病致谵语

1.1.1 太阳阳明之表虚里实

太阳主表统六经,为一身之藩篱,外邪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正邪斗争激烈,若此时因体质因素加之误治失治,正气衰耗,邪盛正衰则病进,病邪由表入里,表虚里实致谵语发作。

原文第110 条:“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必发谵语。”原文第218 条:“伤寒四五日……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这两条原文皆说明正邪相争于太阳,正气已有耗损,误用发汗,致津液外泄,偏助其邪热入之阳明,《圣济总录》论曰:“胃气盛实则壅涩不宣,蕴积生热,令人口干烦渴,面目悉黄,谵妄狂越。”[2]胃气盛邪气实,实则郁积化热,阳明里实热盛,上扰神明,以致谵语病发。

原文第220 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若表证已去,太阳证作罢,二阳之邪热聚于阳明,邪气内壅于胃,是以阳明内已成实,亦可认为是病邪的进一步传变和加重。

1.1.2 少阳阳明之枢承不利

少阳处半表半里,为阳气的枢转。

若少阳受邪,失枢轴之效,气机运行不畅,加之误治失治促邪内转阳明,阳明胃实故可多致谵语。

原文第265 条:“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原文第267 条:“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以上条文说明,少阳病宜和解其半表半里之邪,若误以汗下吐下,致津液受损,少阳失枢,气血俱虚,正虚邪盛,邪盛病进阳明,阳明失阖,津亡土燥,少阳阳明枢承不利,致胃逆上扰,神明失司,故作谵语。

此外,若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原文第142 条:“太阳与少阳并病……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若偏重解太阳之邪,有失偏颇,反促邪病成少阳。

邪气内传,伤其津液,少阳之邪入里,木盛侮土,火热之邪乘胃,徒伤胃内津液,胃燥不和,故多发谵语。

1.1.3 厥阴阳明之热迫胁胃

厥阴为阴阳交替阶段,两阴交尽,一阳初生,故其发病易寒热错杂,病情发展极不稳定。

原文第374 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厥阴热邪逼迫于胃,热客肠胃,运化失常,致下利谵语。

沈明宗[3]曰:“厥阴热乘入胃,逼迫水谷下奔则利。

燥屎搏结,邪逆冲心,故发谵语。”热迫胁胃,胃内津液衰耗,燥屎内结,浊气熏蒸上扰神窍,多发谵语。

若厥阴脏寒,下利肠虚,燥屎里实,胃内郁热,肠虚里实,寒热虚实错杂,津液不能行濡润滋养之职,亦有下利燥屎之象,津液耗竭,燥热之邪上冲神明,亦致谵语。

1.2 合病致谵语

1.2.1 三阳合病——热极独盛

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同时发病,证候同时出现,表、里、半表半里,错杂互见。

原文第219 条:“三阳合病……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三阳合而为病,皆被热邪所困,徐大椿[4]云:“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

以上皆阳明热证之在经者,以三阳统于阳明也。”随着病情传变,太阳、少阳之邪归并于阳明,亦以方测证,张仲景选用白虎汤治以三阳合病,清阳明气分之热,急救存阴,是以阳明里热独盛之由也。

阳明里热熏蒸,热扰神昏,则发谵语。若误以汗下解之,津耗液损,津液愈竭,胃热愈深,亦可加重谵语。

1.2.2 二阳合病——表里同病

太阳中风与阳明谵语同时出现,病邪由表传及于里,是已病在两经。

原文第217 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二阳合病,治宜先解太阳之表邪,虽有燥屎宜攻下,但表邪仍在,尤在泾[5]曰:“过经者,邪气去此而之彼之谓。”若下之过早,风邪未解于表,反致引邪入里。

表邪入里,里之结因邪陷而加重,故谵语烦乱加剧。

从上述阳明并病、合病分析谵语病发,可知病邪多因误治失治伤津,津伤热燥,邪气由表及里传变,燥屎里结,故致邪多转归于阳明。

加之阳明“胃家实”的特点,津竭热盛,故多致谵语病发。

《医学纲目》曰:“胃实则谵语,故谵语宜入阳明门。”[6]汗出外散伤津,便干又攫取胃内津液,从体内外不同途径加重津液亏竭,津竭热炽,故推进谵语发病和加重。

辨证审因以论治,通过清里疏表、枢转少阳、通腑泄热治之。

谵语的预防,可运用小柴胡汤截经防传变,大柴胡汤攻里和表避邪重,另一方面选取针刺期门穴,泄其血热,防邪深入,既病防变。

2.1 清里疏表,养津止谵

太阳阳明并病之表虚里实亦或合病之表里同病,都不可妄用汗下之法。

汗出外散太过,必会加重津液流失。

阳明病胃肠热盛,津液在胃肠内已有亏损,若误从太阳发汗攻表,则加剧津液外散,津液愈竭,而胃热愈深,故多发谵语。

原文第221 条指出:“阳明病……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津已亏虚,若此时发汗,津亏液竭,故多见心神不安、谵语。由此可见谵语病发与汗出有着密切的关系。

张仲景选用白虎汤清阳明胃热,生胃中之津,汗止津复,以达除烦止谵之效。

方中知母与石膏苦寒,既清阳明独盛之热,又清里疏表,保胃中之津液,津生热自化。以甘草、粳米养益胃阴、和胃气。

四药合用,外清燥热之邪,止汗出,内生津液辅以益胃养阴,使热去汗止津复,胃肠燥热已消,胃内津液得生,谵语自止。陈懋祺等[7]曾用白虎汤治阳明谵语病证,用其清阳明祛热邪,益阴养津,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若胃内热久伤气,津液耗散太过,津气两伤,气虚欲脱不能生津,谵语加剧,须投以人参,急救存阴,养正回津,即为白虎加人参汤,人参扶胃气,补气益津,也亦体现了养阴津、防汗出、止谵语的重要意义。

2.2 枢转少阳,镇惊止谵

少阳枢机失和,妄下又促邪入里化热,故使阳明有热,以致谵语病发。

伤寒八九日,表邪未解,若下之,邪气内传,外邪内陷入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心神被扰,故有“胸满烦惊”“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之见症,“谵语者,胃热也”,邪气入里,故有胃热神昏。

表邪虽未解但已入少阳,应主以枢转少阳之机。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少阳、宣畅枢机,兼以宁心安神,镇惊以止谵。

用柴胡、桂枝解未尽表邪,“加大黄以逐胃热,止谵语”[8]85,人参、生姜、大枣补虚和胃,茯苓、半夏降逆安神,龙骨、牡蛎、铅丹镇惊以安神明。

当代经方家黄煌[9]曾称此方为“古代的精神神经心理病用方,传统的安神定惊解郁方”。

通过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分解表里之邪,复其少阳枢转之效,助邪外出,祛邪内扰,又以重镇之品除其烦,安神以止少阳阳明之谵。

2.3 通腑泄热,除实止谵

肠胃乏津,腑气不通,胃肠秽浊之气上攻,熏蒸脑络,神明被扰以致谵语。

原文第213 条:“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肠胃燥实,气必不通,秽物宿积于体内,久则浊气熏蒸,上扰蒙蔽清窍以致神志昏乱。

若不大便已多日,津伤更剧,原文第212 条曰:“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喻嘉言[10]亦认为“此条举谵语之势重者为言”。

阳明热实内结,里热深重,热邪暴涨,上扰神明,剧则发展为热盛动风之危重证候,出现“独语如见鬼状”,甚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等,而此时神明内扰加剧,谵语已发展为重期。

张仲景以三承气汤治疗阳明邪热内结,清胃肠燥热,通腑泄热,热去津生,谵语得以缓解。

“其下者,引而竭之”,以寒通之性,清热攻积,消留饮宿食而通利水道,荡涤积滞秽浊,散郁开闭,使陈积化去,积去热自消。

吴瑭[11]亦指出承气汤具有“通胃结救胃阴”之效,腑实已下,胃阴得生,秽浊之气通达于外,谵语自止。

3.1 小柴胡汤——截经防传变

谵语病证多由津液亏损、热扰神明、神志异常所致,若在谵语未发病之前运用方药及时制止,使邪祛正安,培养扶助正气,正生津复,预防谵语的发作。

原文第96 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小柴胡汤主之。”在病程的发展演变中,少阳病证属于太阳表证向阳明里证转化的过渡阶段,病邪已离太阳之表,渐行化热内传,而未入阳明之里,但有向里传变之迹,成无己[8]60注曰:“邪在表,则不烦不呕;
邪在里,则烦满而呕。

烦喜呕者,邪在表方传里也。”邪正纷争于半表半里,病虽不在阳明,谵语亦未发,但恐有邪气向阳明转变之势,在阳明病谵语未发作之前通过运用小柴胡汤止邪热于少阳,防邪内传于阳明。柴胡、黄芩性苦寒,热气内传,攻之不可,则迎而夺之,必先散热,是以苦寒为主,故柴胡为君、黄芩为臣解少阳在腑之里热,使邪热内消;
清解邪热之时兼以培补胃中之正气,用半夏、生姜调理胃气,人参、甘草、大枣培土和中,扶养正气。

少阳邪热已解,里气平正,未病先防,邪气不得深入,胃气尚和,津液尚存,故以预防谵语病发。

3.2 大柴胡汤——攻里和表避邪重

太阳邪传少阳,误治反致邪入里,病势加重于阳明。

原文第103 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于小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本证之“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亦认为是病邪深入,病情加重于少阳阳明,易致神志异常,多病发谵语。

虽阳明里实征象并不突出,但以方测证,用大柴胡汤泄实折热,避邪深入,更取方中大黄荡涤蕴热之功,泄里结之实,避病发于谵语。

大黄通泄热结,可使邪从阳明而解。

陆渊雷[12]云:“盖少阳未解,胃家已实,特未至大承气证之大实痛耳。

少阳未解,则不可用承气;
胃家已实,又不得不下,所以有取乎大柴胡也。”邪偏结于半里者,病未至承气汤证之重,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下里实,扶养正气,避免邪气深入而加重谵语病情。

3.3 针刺期门——泄厥阴血热止邪进

若表邪随经络内陷,入里化热犯厥阴之脉,肝藏血功能受到影响,气机壅滞,血热互结,再循经犯脑,则见谵语。

原文第216 条:“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热邪深化入里,与血互结,热入血室而致谵语加重。

从肝之经络循行来看,足厥阴肝经“过阴器,抵小腹”“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

针刺肝之募穴期门,随其实而清之,引阳而出,以清血室之热,起阳病治阴之效[13]。

期门为肝经募穴,肝气募集之处,又为足厥阴、足太阴阴维之会穴,有通调脏腑经脉之气的作用,不仅能主热入血室,疏肝清热,又可降冲逆之气,使气血冲任调畅、阳气疏布,《活人书》中亦说:“若行汤迟,热入胃,津燥,中焦、上焦不荣,成血结胸状,须当针期门也”[14]。

故在病发之前提早针刺肝之募穴期门,阻截病传途径,既病防变,以使血热之邪从厥阴肝经而泄,火清则谵语自止,由此可窥探张仲景选用期门之妙。

谵语多由误汗、误下,津亏液竭,热扰神明所致。故病从太阳阳明而发者,治以清里疏表,养津以止谵;
病从少阳阳明而发者,治以枢转少阳之机,镇惊定恐,安神以止谵;
阳明热实内结者,治以通腑泄热,除实以止谵。

临证可以小柴胡汤未病先防,祛邪止于少阳,培补正气,使邪去正自安;
用大柴胡汤和里攻表,避邪深入,止邪于少阳阳明;
选用期门一穴,既病防变,散血中热邪,阻截病传途径,热去津生,谵语得解。

综合考虑谵语病发前后的致病因素,未病先防于前,既病防变于后,防治结合,掌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对现代临床谵语的防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神明邪气少阳《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中医药导报(2022年6期)2022-11-07童心童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9期)2020-12-16《三千年》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5期)2020-12-16画地为牢青年文学家(2020年31期)2020-11-30幸福来自感动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2019年6期)2019-09-10别轻易拔罐刮痧女士(2017年8期)2017-08-08岭南那些与水相亲的神明神州民俗(2016年5期)2016-11-10常少阳中国篆刻(2016年12期)2016-09-26朝医太极针法治疗少阳人失眠60例临床观察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年6期)2016-05-09东京神明 花信精神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推荐访问:谵语 防治 探讨

版权所有:上派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派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上派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20334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