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8篇

时间:2022-10-22 18:00:27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

  第二章 税收的经济效应

  第一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作用机制 第二节 税收的经济影响 第三节 税收与经济发展

   Chapter 2 The economic effect of taxation

  2.1 The theory of the economic effect of taxation 2.2 The effect of taxation in economy 2.3 Economy growth and taxation.

   第一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作用机制

   一、税收的收入效应

  (the income effect )

   二、税收的替代效应

  (the substitution effect )

   第一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作用机制

   一、税收的收入效应

  衣物

  A

  C

  P1

  P2

  O

  D 图9-1 税收的收入效应

  B

  食品

   第一节 税收的经济效应作用机制

   二、税收的替代效应

  衣 物

  A

  I3

  I1

  P1 P3

  O E 图9-2 税收的替代效应 B 食品

   第二节 税收的经济影响

   一、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the effect in labor supply)

   二、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the effect in saving)

   三、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the effect in investment )

   四、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the effect in individual income distribution )

   第二节 税收的经济影响

   一、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一)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 效应分析 (二)我国的实际情况

   比例税对劳动供给的效应

  收 入 D C E1 E2

  E3

  U1

  U2 W(1-t) 闲暇 B A F Z

  O

  图9-3 比例税对劳动供给的效应

   第二节 税收的经济影响

   二、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一)税收对居民储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 应 (二)我国的实际情况

   第二节 税收的经济影响

   三、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一)税收影响投资的原理 (二)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 析 (三)税收对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

  投 资 A I1 D P1 I1

  I2

  P2

  I2

  0

  C1

  C2

  B

  消费

  图9-4 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

   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

  投 资

  I2

  P2 P1

  I1

  I2

  I1

  0

  C1

  C2 E B 图9-5 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

  消费

   第二节 税收的经济影响

   四、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1、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最有力工具 2、税收支出也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 3、社会保险税是实现收入再分配的良好手段 4、所得税指数化是减轻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 扭曲效应的一种方法

   第三节 税收与经济发展

   一、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观点  二、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 三、减税政策评析

  供给学派代表人物:

  Arthur B Laffer

   第三节 税收与经济发展

  

  一、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观点

  1. 古典经济学的观点 2. 社会政策学派的观点 3. 凯恩斯学派的观点

   第三节 税收与经济发展

  

  二、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一)供给学派的三个基本命题

  1.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低 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2.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 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 3.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 按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按反方向变化

  (二)拉弗曲线

   第三节 税收与经济发展

  税 收 收 入

  A

  D

  E

  O

  C

  B

  税率

  图9-1 拉弗曲线

   第三节 税收与经济发展

   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 :

  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 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 不同的税率 3、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 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样本国家宏观税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对比

  样本国

  马拉维(低税) 扎伊尔(高税)

  客麦隆(低税) 利比里亚(高税) 泰国(低税) 赞比亚(高税) 巴拉圭(低税) 秘鲁(高税) 毛里求斯(低税) 牙买加(高税) 韩国(低税) 智利(高税) 巴西(低税) 乌拉圭(高税) 新加坡(低税) 新西兰(高税) 西班牙(低税) 英国(高税) 日本(低税) 瑞典(高税)

  人均收入 (按1979年美元计算)

  税收收入占 GDP 比重 (%)

  11.8 21.5

  15.1 21.2 11.7 22.7 10.3 14.4 18.6 23.8 14.2 22.4 17.1 20.0 16.2 27.5 19.1 30.4 10.6 30.9

  1970-1979 年GDP实 际增长 ( %)

  6.3 -0.7

  5.4 1.8 7.7 1.5 8.3 3.1 8.2 -0.9 10.3 1.9 8.7 2.5 8.3 2.4 4.4 2.1 5.2 2.0

  200-300

  500-600 500=600 700-1100 1100-1300 1400-1700 1700-2100 1800-5950 4300-6350 8800-11950

  表9-1 样本国家宏观税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对比

   第三节 税收与经济发展

   三、减税政策评析

  (一)对供给学派税收主张的理论争议 (二)美国减税政策实例分析 ——减税政 策并非万能的灵丹妙药

   本章小结

   【关键词】

  税收的收入效应 税收的替代效应 “拉弗曲线”

   本章小结

   【复习与思考】

  1、试述税收的收入效应。

  2、试述税收的替代效应。

  3、试述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4、试述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5、试述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6、试述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7、说明“拉弗曲线”及其说明的原理。

  8、评析减税政策。

  

篇二: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

  第四专题 第四专题

  税收效应 税收效应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来源于经济,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即对经济运行产生重 要影响. 税收对经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又称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政府课税而在 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以及由此影响到社会经济运行本身. 税收效应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政府征税,不 干扰相对价格,仅仅削弱纳税人的支付能力或减少其可支配收入,而不产生额外 的效率损失. 税收的替代效应:当相对价格(即广义相对价格,它不仅指特定商品或服务 的价格, 还包括资金价格――利率, 劳动的价格――工资率, 外汇价格――汇率, 以及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等)由于政府征税而发生变化时,生产决策与消费决策 发生改变.这种效应就是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的替代效应一般会导致经济的低 效率或无效. 长期以来,税收学界一直信奉这样一种流行的观点:即税收应保持中性,不 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产生任何影响.这种观点被称为"税收中性观 点" .但是,税收中性实际上只是一种理论上描述,或者说是建立完善税制的努 力方向,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存在.税收作为一种强制和无偿的国家占有社会 产品,总会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发生影响,对资源配置和经济稳定, 经济增长产生作用.也就是说,税收实际上是"非中性"的,对税收"非中性" 的情况的分析研究正是税收对经济影响的构成内容的研究. 考察税收对经济的影响, 应分别置于微观主体层面和国民经济宏观层面来考 察.在微观层面中,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分析税收对生产,消费,劳 动力供给, 投资以及个人储蓄等的影响. 在宏观层面, 主要分析税收对经济增长, 经济稳定,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一节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是指因为政府课税对纳税人在其经济选择和经济行为 中做出的反应.税收的"非中性"特征使得国家征税行为对纳税人带来超额经济 负担和决策行为的变化.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主要分析税收如何影响微观经济主

   体,如何影响厂商和个人的决策行为,从而导致不同的经济产出的问题.

  一,税收对生产,消费的影响 税收对生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决策管理的目标为税后利润最大化,市场经 济均以价格作为市场信号传导机制, 而政府税收行为通过影响市场主体的利益分 配和市场价格,从而从这一市场机制影响到生产决策与消费决策两个方面. (一)税收对生产行为的影响 税收对生产行为的影响 1.征税的收入效应 1.征税的收入效应 征税 税收对生产行为的收入效应,是指政府对商品,所得或者财产课税使市场的 供求数量较征税前有所下降,即造成企业实际收入或可支配收入的减少.政府征 税会一方面使得企业平均生产成本上升,边际收益减少,则企业最终产出水平必 定会下降.另一方面征税实质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行为,是企业无偿的向 国家的单方面利益转移,从而也减少了企业的可支配资源,从而也会导致企业最 终产出的减少. 如图 4-1 所示,在征税前,生产可能性曲线 PPF1 反映了可能生产出来的产 所示 品 X 和 Y 的组合,个人消费的无差异曲线为 I1,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交于 E1 点, 在这一点上,生产者的利润达到了最大化.由于征税(所得税) ,企业可利用资 源减少,生产可能性曲线由 PPF1 内移到 PPF2,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PPF2 只能与无差异曲线 I2 相交于 E2,产品的生产数量下降.

  图 4-1 税收对生产的收入效应

  2.征税的替代效应 2.征税的替代效应 征税对企业的生产行为还会产生替代效应.政府有选择性的对某些商品征 税,或者对不同产品实施有差异的税率,会使课税商品的成本和价格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企业相应的减少课税商品的产量或者放弃生产, 而把更多的资源转移到

   非税商品的生产上.

  PPF

  图 4-2 税收对生产的替代效应

  所示,生产可能性曲线为 PPF,征税前 PPF 与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 如图 4-2 所示 I1 相切于 E1 点,切线为 PP,此时,生产者与消费者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当政 府对商品 X 开征税收以后,商品 Y 和商品 X 之间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QQ 线 代表了这一点,在新的价格比率条件下,无差异曲线 I2 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 于 E2 点.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发生了左移,I1 与 I2 之间 的差额便是征税带来的额外负担,对企业来讲,也产生了偏向于以 Y 产品的生产 替代 X 产品生产的影响结果. (二)税收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1.征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征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这里主要分析税负完全转嫁时商品税对消费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税收对 消费的收入效应,表现为政府对商品课税之后,会使纳税人实际购买能力下降, 降低对商品的消费量的需求.税收对消费的收入效应大小由平均税率决定,平均 税率越高,消费水平损失越大,收入效应越明显. 税收对消费的替代效应,则表现为政府对商品课税之后,会使课税商品价格 相对上涨,这意味着纳税人消费同一课税商品得到的效用不变,代价增大,于是 纳税人对消费该商品的偏好降低,以其他无税或轻税商品来代替它. 2.商品税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2.商品税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在分析商品税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时,假定商品税的课征为两个商品(X 和 Y) 的简单模式,如图 4-3,在征税前,个人的预算约束线为 AB,无差异曲线为 I1, 如图

   两者相交于均衡点 E1,在 E1 点个人满足了最大效用.假若政府对商品 X 征税, 引起商品 X 和 Y 的相对价格变化,于是,预算线 AB 内旋至 AB′与预算线 I2 相交 于新均衡点 E2,替代效应发生.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不同商品的边际税率, 边际税率差异越大,替代效应则愈强烈. 总体上看,政府对商品课税总会降低纳税人的实际购买能力,无论是收入效 应或者替代效应,最终都会使消费水平下降.但是某些特定的商品税,比如对烟 草, 酒类, 汽油所征收的消费税, 这些商品的过渡使用会造成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粮食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在这种情况下,不但不会造成税收的经济扭曲,反而 能够引导消费, 减少一部分社会成本, 这种情况下的超额经济负担就是比较少的.

  另外, 在商品课税中, 税基范围的宽窄也会影响消费水平, 如果税基范围宽, 税负转嫁就比较容易,商品价格因课税而上升的幅度大,因而对消费影响较大. 3.所得税税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对所得课税(主要指个人所得税)会减少纳税人可支配收入,从而降低纳税 人消费水平,但不会改变商品相对价格和纳税人的消费偏好,所以两种商品的消 费同时下降.如图 4-3 所示 如图 所示,当政府对所得课税后,纳税人可支配收入下降,预 算约束线 AB 平行向下移动至 DE,与无差异曲线 I3,交于新均衡点 E3 .由于商 品 X,Y 相对价格没有改变,在 E3 时纳税人的消费结构没有改变.假定所得税征 收的数额和产品税相等,那么 DE 线就经过 E2. 在以上分析中,我们假设了商品课税和所得课税之间,我们进行了选择,或 者是对某种商品征税(X 和 Y 并不同时征收) ,或者是对一切收入都课征比例所 得税.当假设前提发生改变时,结论就改变了,但一般来讲,所得税给纳税人带

   来的超额经济负担,要比商品税来的轻,这是因为所得税对消费者选择和资源配 置产生的干扰要少.

  二,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现代经济学认为, 个人福利水平的提高不仅表现在人们通过劳动而获得的物 质收入,而且还包括人们通过闲暇所获得的精神享受.因此,研究税收对劳动供 给的影响,主要是分析税收如何干扰个人在工作与闲暇间的决策,并使人们在满 意的闲暇基础上提供最大的劳动供给,而非简单地使人们的劳动供给最大化. 影响劳动供给的主要税种是个人所得税, 因此这里主要讨论所得税的劳动供 给效应. 1.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 劳动供给理论实质上是基本的价格理论的应用, 即假定劳动力在其预算限制 下,试图使其满足程度最大化. (1)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指的是政府征税会使闲暇和劳动的相对 价格发生变化,闲暇相对于劳动的价格降低,引起个人以闲暇替代劳动.它表明 的是"纯粹的"价格变化效应.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指的是政府征税会直接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 入,从而促进其为维持既定的满足程度而减少闲暇增加工作时间. 以上两种效应或许相互抵消, 或许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 或许后者占优势. (2)定额税,比例税,累进税的效应比较 就税制而言,一般来讲,定额税不影响劳动者的边际收入,从而不影响其对 劳动和闲暇的经济评价,因此,只有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在相同所得的 情况下,比例税率比累进税率更多地能激励劳动者劳动供给的增加,换言之,比 例税率更具有收入效应.因为比例税率和平均税率相等,税后边际收益相等.而 累进税率的边际税率大于平均税率,税后边际收益递减,所以累进所得税的替代 效应更显著. 2.在放宽限制条件下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放宽一些限制条件,在比较现实的情况下研究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1)个人收入由多种收入构成情况下的所得税比较.现实的情况是,个人 除了劳动收入外, 还有一些非劳动收入来源为租金收入或资本所得, 福利收入等.

   一般说来,闲暇是正常品,非劳动所得的存在,会鼓励个人供给较少的劳动.所 以,为了增加劳动供给,政府不仅要对劳动所得征税,同时,也要对资本所得等 非劳动收入征税. (2)工资率变动和工作时间变动的所得税效应.劳动者的劳动时数随工资 率的提高而逐渐增加.反过来说,当工资率下降时,劳动者就减少工作时数. 现假定政府对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征税 W1W2,劳动者在征税前可支配的收人 为 W1,劳动时数为 H1.征税后,劳动者可支配的收入降至 W2,随着劳动边际收 益的减少,劳动者的劳动时数由原来的 H1 减至 H2,这表明政府征税促使劳动者 减少劳动供给而增加闲暇选择,这时税收对劳动供给产生替代效应.

  工 资 率 W1 W2

  S

  O

  H2

  H1 劳动时间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 图 4-4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

  但是如果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在一定收入水平下,与工资同向变化,即在开始 阶段,工资水平提高后,劳动供给倾向增加.但工资水平上升到一定限度后,劳 动者对工资收入的需要被认为不那么迫切了,工资水平再高上升,劳动供给不再 倾向于增加,而趋向于减少,此时劳动供给曲线 S 先是递增,然后是一条向后弯 曲的线. 劳动者在征税前的可支配收入为 W1,劳动时数为 H1.政府征税 WIW2 后,劳 动者的可支配收入由原来的 W1 下降至 W2.随着劳动者税后可支配收入的减少, 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倾向于增加,劳动时数由原来的 H1 增加到 H2.这时税收对劳

   动者的劳动供给产生了收入效应.因为政府征税直接减少了劳动者可支配收入, 劳动者为维持以往的收入或消费水平而倾向于更勤奋地工作, 从而减少其闲暇方 面的享受.也就是说,政府征税后而会使劳动供给增加.

  工 资 率 W1 W2

  S

  O

  H1

  H2

  劳动时数

  图 4-5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

  概括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劳动供给曲线形状:当劳动者的劳 动曲线上扬时,课税会使其减少劳动供给,增加闲暇;当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时,课税会使其增加劳动供给,减少闲暇. 由于纯粹的理论演绎很难判定税收对劳动供给的确切影响, 西方税收学者为 此进行了大量更有说服力的实证分析. 通过对纳税人采取问卷调查和对课税与劳 动供给变化的相关程度回归分析得出两种不同方法的基本一致的结论: 前者以美 国的巴洛布雷泽,摩根和加拿大的查特吉,罗宾逊为代表,他们的结论是课税 对劳动供给的不利影响是轻微的,某种程度上有提高劳动供给的功效.后者则以 英国的布雷克,凯恩瓦茨和布朗为代表,他们的结论是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 曲的,课税会使劳动者更加努力地工作,劳动供给倾向于增加. 3.税收对劳动供给影响的现实分析 就商品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来说,若对某种商品(X)征收一种特定税,那 么相对于其他所有商品以及闲暇来说,就会影响商品(X)的相对价格.因此存

   在一种有利于其他所有商品和闲暇的替代效应. 现实中,税收对工作努力到底有多大的影响还是个经验问题.经验表明:工 作努力随着边际税率的提高而下降;但另一种相反的研究表明,收入效应多于替 代效应,可能会引起劳动供给随着税收的提高而增加.

  三,税收对私人投资的影响

  私人投资是相对于政府投资而言的,即企业投资和个人投资.这类投资的基 本特征是以投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它与政府投资的目标有着原则性的区别.税 收对投资决策有着广泛的影响.理论上,纳税人都遵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假设.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 纳税人会一直投资到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为止. 因此, 纳税人的投资行为实际上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个是投资收益,一 一个是投资收益, 一个是投资收益 个是投资成本. 研究税收如何通过影 个是投资成本.从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入手, 响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和投资成本发挥作用,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的影响. (一)税收对投资的效应分析 1.对投资收益课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对投资收益课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对企业的投资收益课税毫无疑问将会降低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 并会使投资 收益和投资成本发生变动,从而对投资行为产生两种基本的效应,即收入效应和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是指对投资收益课税时,由于投资收入下降,促使纳税人为维持以 往的收益水平而被迫牺牲当前的消费额度来保障一定的投资规模增加投资. 替代效应是指政府对投资收益征税,使投资收益率下降,改变了投资和消费 的相对价格,此时纳税人投资的边际效用下降,消费的边际效用上升,因此降低 了纳税人对投资的偏好,纳税人因此将选择更多的消费来替代投资.和前面的税 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相似,这两种效应对投资的作用是相反的.因此,对投资 课税最终使企业增加还是减少投资,取决于总效应. (1)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如图 4-6,征税前预算线 AB 与无差异曲线 I1 如图 交于 E1,该点代表满足纳税人效用最大化的消费与投资组合为(x1,y1) .若纳税 人因政府课税而倾向于增加投资,预算线 AB 将会内旋至 A′B,与无差异曲线 I2 交于点 E2,产生了新的消费与投资的组合(x2,y2) .此时有 x2<x1,y2>y1,消费减 少,投资增加.

   图 4-6 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2)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如图 4-7,征税前预算线 AB 与无差异曲线 如图 交于 E1,此时消费与投资组合为(x1,y1) ,若纳税人因征税而倾向于减少投资, 预算线则内旋至 AB′,与无差异曲线 I2 相交于 E2,形成新的消费与投资组合 ,其中,x1<x2,y1>y2,投资减少,消费增加. (x2,y2)

  图 3-7 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

  总体上看,对投资课税会可能抑制投资的增长,也可能刺激投资的增长,它 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就总的来讲,征税无疑是增加了资本 使用者的成本,会产生抑制投资的预期. 2.税收影响企业投资的因素分析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各国政府一般都致力于扩大私人投资,并且利 用税收政策来鼓励私人投资.在这方面,公司所得税是直接影响资本成本的重要 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何旨在提高资本成本的税收措施都会抑制投 资的增长,而任何旨在使资本成本下降的税收优惠措施都会刺激投资意愿.影响 私人投资的税收因素可以细分如下: (1)税率

   公司所得税税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税后利润的多少,因此,从理论上 讲,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无税(即公司所税税率为零)对投资的刺激效果是 最理想的.但实际上除少数避税地以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对投资行为 征税.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征税,而在于征多少税.理想的目标是,设 计合理的税负水平,尽量减少企业所得税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2)对费用扣除范围和标准的规定 税法一般对企业生产费用的扣除范围和标准有一定的限制, 使得生产费用的 实际发生额和允许税前扣除额之间存在差异. 税收制度对企业生产费用扣除范围 和标准的规定,直接关系到应税所得额和投资收益的大小.如果列支过宽,比如 可以据实列支,虽然可能刺激投资,但极其容易造成政府的税收流失和垄断企业 的产生.但如果界定范围太窄,许多费用都不能获得列支,那么必然给企业的资 本补偿造成一定的困难,企业税收负担较重,且新投资和置换投资都受到阻碍. (3)对折旧和投资抵免规定 按照乔根森(Jorgenson,1963)的新古典模型,加速折旧和税收抵免可以引 致资本成本的变化,是投资的有效诱因.我们知道,当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大于企 业的资本使用成本时,企业才会进行投资.加速折旧制度和投资抵免制度之所以 能够成为刺激企业的投资需求的两大税收制度, 就是因为它们降低了资本的使用 成本,从而增加了企业可以拥有的资本存量,刺激投资.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逐年损耗价值的补偿.一般来讲,折旧可以分为 真实折旧和税收折旧. 真实折旧一般是根据企业对固定资产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 的实际损耗计提的折旧, 税收折旧则指按照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年限和规 定的折旧方法计提的折旧. 税法所规定的折旧方法与会计所产生的差异将进行必 要的纳税调整,其可以得到的税前补偿金大小将直接影响投资行为.若税收折旧 小于实际折旧,则允许在税前扣除的折旧金额小,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就比较大, 加重了纳税人的所得税负担,不利于企业的资金营运能力的改善和投资.若允许 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当税收折旧大于实际折旧时,就相当于企业的资本提前得 到了补偿,得到了递延纳税和资金的时间价值的好处.特别是在经济出现通货膨 胀的条件下,加速折旧更加能够保护企业的利益,减少通胀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投资抵免是对企业符合规定的投资予以一定百分比的抵免额, 冲减企业应纳

   税所得额.这一政策减少了企业购置资产的有效价格,与此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 边际成本,所以可以刺激企业的投资行为. 我们可以看出,对企业的投资收益课税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而加速折旧 和投资抵免政策又使得资本投资的使用成本降低, 并且成为影响企业投资资本要 素组合和投资总额的有效杠杆. (4)减税免税 减税免税规定可以提高了投资者的收益水平,促进了企业投资的增长.

  四,税收对个人储蓄的影响

  居民个人储蓄是个人放弃当前消费,集中资源为资本形成服务的一种形式, 根据边际消费理论,收入水平愈高,可供储蓄的资金愈多,消费倾向就越低,则 储蓄率愈高,相反当个人收入水平低,其可供储蓄能力就低.税收主要是通过影 响个人收入总水平和储蓄利率水平来影响储蓄的. (一)利息税对个人储蓄的影响 1.征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征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征税的 对储蓄利息征利息税,会减少储蓄人的收益,从而降低储蓄报酬率,影响个 人的储蓄和消费倾向.一方面,对储蓄利息征税,会降低边际储蓄倾向,促进个 人增加消费; 另一方面, 由于储蓄行为属于将现在消费让渡到以后年度进行消费, 在对储蓄利息征税之后,会迫使储蓄人提高储蓄水平,也保证未来的消费额度. 因此,利息税对储蓄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减轻的效果,也有提高的效果,这是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种效应同时发生效力,相互抵消的结果. 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表现为政府对利息收入课税,降低了纳税人的利息收 益,为维持既定的储蓄水平,纳税人必须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如图 4-8 所示 如图 所示, 横轴为消费,纵轴为储蓄,纳税人征税前的预算线为 AB,表示同一预算约束下 对储蓄和消费的不同选择组合.无差异曲线 I0 与之相交于 E1,代表 x1 数量的消 费和 y1 数量的储蓄组合使个人达到了效用最大化.在政府对利息课税的情况下, 纳税人的实际储蓄水平下降.为达到原来既定的储蓄目标,预算线 AB 内旋至 AB′,与新的无差异曲线相切于 E2 点,这样,在储蓄水平 y 不变的条件下,消 费由 x1 减至 x2.可见,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收入效应有激励储蓄的作用.

  11

   图 4-8 利息税对储蓄的收入效应

  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替代效应表现为, 政府对利息收入课税减少了纳税人实际利 息收益,使储蓄的边际效用相对于消费降低,为了使得个体效用最大化,纳税人 的储蓄偏好下降,消费偏好上升,以消费替代储蓄.如图 4-9 所示:征税前预算 如图 所示: 线为 AB,无差异曲线为 I1,均衡点为 E1.当政府对利息收入课税时,纳税人储 蓄收益率下降,储蓄与消费的相对价格改变,预算线由 AB 内旋至 A′B,A′B 与无差异曲线 I2 相切于 E2 点,而 E2 对应的消费为 x2;大于征税前 E1 点的消费 x1, 而 E2 点对应的储蓄 y2 则小于征税前 E1 点对应的储蓄 y1,这说明因政府征税,纳 税人以消费替代储蓄.很明显,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替代效应有反激励作用.

  利息税对储蓄的替代 替代效应 图 4-9 利息税对储蓄的替代效应

  2.根据生命周期模型来分析 上述是研究税收对个人储蓄的效应的传统思路. 目前有关储蓄的大部分现代 理论与经验研究是基于生命周期模型来展开的. 我们以简单的两时期生命周期模型来分析税收对储蓄的影响. 该模型将人的 "未来——第二时期 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对应着"现时——第一时期的消费 Cp"

  12

   的消费 Cf" ,个人把所有的收入配置在这两个时期,以求得效用最大化.我们以 效用函数 U=U(Cp,Cf)来表示现在与未来的消费组合.在这人生的两个阶段中, 我们假定第一阶段为工作时期,获得劳动收入 Y,第二阶段为退休时期,没有劳 动工资收入,其所得为第一时期的储蓄(Y-Cp)及其利息收入. Cf = (Y- Cp)(1+r) 等式 1

  其中, Y 表示收入,Cp 表示现实消费,Cf 表示将来消费,r 为利息率 我们作一下公式变形,则 Y= Cp +Cf /(1+r) 等式 2

  等式 2 中的 1/(1+r)为现值系数,它实际上反映了相对于现时消费的未来消 费的边际价值,既是说,它表示相对未来一个单位的消费要牺牲现在 1/(1+r)现 在消费.消费者在预算限制下选择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人消费偏好的组合.税收通 过影响预算限制来影响现在与将来的消费选择. 如图 4-10 中,AB 表示不征税下情况下的预算约束线,其斜率为-(1+r)

  -1

  ,并与无差异曲线 I 交于 E0 点,表示现时消费和未来消费组合为(C1,C2) .

  图 4-10 简单两时期生命周期模型

  当政府征收利息税 t 时,个人储蓄的实际利息率变为(1-t)r.如图 4-11 如图

  -1 所示, 斜率由- (1+r) 改变为[1+r(1-t)]-1 , 所示 征税使预算约束线 AB 内旋至 AD,

  AD 与无差异曲线 I1 相交于 E1 点,消费组合为(C3,C4),我们可以看到,从 E0 点到 E1 点,消费组合由(C1,C2)到(C3,C4),并且 C3< C1, C4<C2,这是收入效应和替代 效应共同产生作用的结果.为了更好的表现两种效应的产生过程,我们增加一条 . 辅助线 PQ,它与 AD 平行,与无差异曲线 I0 相切于 E2 点,消费组合为(C5,C6) 如图所示,从 E0 到 E2 的变化是替代效应的结果,因为预算约束线 AB 和 PQ 的斜

  13

   率不同,征收利息税使得现值系数改变,使得之后现时消费 Cf 变得较不划算, 个人为了满足消费效用最大化的要求,会增加现时消费 Cp,而减少未来消费 Cf, 所以 C5>C1, C6<C2.而从 E2 到 E1 的变化是收入效应产生的结果,因为预算约束线 AD 和 PQ 是平行的,Cp 与 Cf 没有比例上的变化.C5>C3,C6>C4,表明现时消费 Cp 和未 来消费 Cf 都减少了.

  图 4-11 简单两时期生命周期模型下利息税对储蓄的效应分析

  当然, 这一结果是我们在个人无现时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偏好时作出的选择, 而当个人或者说家庭具有某种偏好时,比如偏好消费,超前享受,甚至使得储蓄 为负(贷款消费) ;如果偏好储蓄,为了预防动机和谨慎动机德需要,诸如在社 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需要增加储蓄,节约现时消费,那么就可能出现和我们以 上分析得出不一致的结果.其次,个人不可能成为完全的代际间优化者,出于习 惯,知识和性格疏忽等他个人的储蓄决策可能是比较随意的,所以,这让我们清 楚的知道,简单的生命周期模型是我们在即定条件假设下的分析. (二) 个人所得税对储蓄的影响 对个人所得课税,是国家对个人收入的再分配.它使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下 降,降低纳税人的储蓄能力.设 S 表示储蓄,b 为边际消费倾向,Y 为收入,C 为消费,那么税前个人储蓄 S1 为: S1 =(1-b)Y, 其中, (1-b)表示边际储蓄倾向 在征收所得税以后,税后个人储蓄 S2 为: S2 =(1-b)(1-T) Y

  14

   式中 T 为个人所得税税率,当个人收入 Y 和边际消费倾向不变的情况下,对 个人收入征税将减少个人储蓄额. 在比例所得税的情况下,如图 4-12 所示 如图 所示,AB 表示不征税下情况下的预算 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 I 交于 E0 点,表示目前满足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现时和未 来消费组合为(C1,C2) ,预算约束线 AB 的斜率为-(1+r) .当征收了个人所 得税(比例税)之后,个人在现时和未来的可支配收入都下降了,预算约束线平 行向内移动至 MN, 与无差异曲线相交于 E1,形成新的>消费组合(C3,C4) 3<C1, ,C C4<C2 ,这表明仅仅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比例税)而不征收利息税的情况下,个 人的收入和储蓄同时都下降了,这时并没有替代效应产生,未来消费和现时消费 的相对价格并没有产生变化,仅仅是收入效应产生效力的结果.

  -1

  图 4-12 简单两时期生命周期模型下所得税对储蓄的效应分析

  当然这也仅仅是在没有个人偏好的情况下产生的分析结果, 如果个人因为收 入下降而对未来的生活产生忧虑,而使得该个人目前的边际储蓄倾向增加,那么 将使得个人选择更小的现时消费 Cp 和更大的未来消费 Cf. 尽管西方税收学界在政府征税对私人储蓄的影响上意见不一, 但通过对资本 主义国家税收制度与私人储蓄水平之间的关系所作的大量实证分析得出两点结 论: (1)由于高收入者的边际储蓄倾向较高,征自高收入者的税比征自低收入 者的税,对私人储蓄有更大的妨碍作用. (2)由于边际税率与税收的替代效应存在正相关关系,所得税累进程度越

  15

   高,对私人储蓄的妨碍越大.同理,累进所得税比之比例所得税对私人储蓄的妨 碍更大.

  第二节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一,税收与经济增长

  长期以来,各国政府都将经济增长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经济增长,指一国 潜在的 GDP 或国民产出的增加. 就长期来看,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源, 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一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最终通过影响这四个变量来影响经 济增长速度.在研究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上,一般假定该国技术水平和自 然资源存量不变, 同时, 假定既定的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作为外生的变量对消费, 投资和就业产生影响,最终影响该国的经济增长.在研究方法上,一般采用一般 均衡分析方法, 分析在不同的税制与税收政策下经济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水平 的变动. 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是宏观经济分析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均衡. 下面我们将简 要介绍一下 AD-AS 模型, 并在这个模型框架下引入凯恩斯的乘数模型和供给学派 的减税理论,借以分析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AD-AS 模型 AD自从上世纪 70 年代滞胀问题出现以后, 为了维护凯恩斯主义的正统派地位, 以萨缪而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把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起来, 提出 了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既 AD-AS 模型.虽然该模型脱胎于 IS-LM 模型,但由于 它综合了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总需求管理政策和总供给管理政策,以及产品, 货币和劳动三大市场,因而对于宏观经济分析更具有一般意义.有的西方学者甚 至把这个模型称作"完整的宏观经济学模型" .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表示的是市场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产出的一一对应 的关系. 总需求(AD)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总量.在开放经 济中,总需求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AD=C+I+G+X 其中:C 代表消费需求,指国内居民对产品的需求;I 代表投资需求,指企 业对资本品的需求;G 代表政府采购,指政府采购产品的需求;X 代表净出口,指

  16

   国外对于国内产品的需求. 如图 4-13 所示,总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在 图 于货币供给效应.在货币供给不变这一前提假设下,如果价格水平上涨,则实际 货币供给将小于货币需求,使得作为货币价格的利率升高,利率的升高导致投资 和消费的下降,最终影响产出水平.

  P LAS SAS

  AD

  O 图 4-13 AD-AS 模型

  Y

  总供给(AS)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企业所愿意生产和出售的物品和劳务的 总量.总供给分为长期总供给和短期总供给.长期总供给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垂 线,它代表的是充分就业状态下的潜在产出水平.在长期经济中,价格和工资都 可以进行调整以使市场出清,所有生产要素都被充分利用;在劳动市场上,劳动 力也达到充分就业.因而产出水平不受物价的影响.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斜向 上的曲线,其原因是由于价格粘性和工资刚性,它们的调整速度缓慢,而企业的 成本在短期内表现出相对的稳定,当产品价格上升时,企业的利润上升,企业将 会扩大生产,社会总产出相应增加. 短期总供给曲线一直是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争论的焦点.凯恩斯主义 者认为短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直线,或者比较平滑,而货币主义等学派则认 为短期供给曲线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富有弹性.凯恩斯主义者们还认为,由于价格 粘性和工资刚性的存在,对于短期供给曲线的讨论是有意义的,而古典学派则认 为市场能够迅速出清,对于短期供给曲线的讨论毫无意义.这一分歧最终导致了 双方在政策效果上意见的决裂.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可以把短期供给曲线分为三 个区域:凯恩斯区域(AB 段)和古典区域(CD 段)和一个过渡阶段(BC 段)如 图 4-14 所示.在凯恩斯区域,社会资源是未被充分利用的,价格和工资都是固

  17

   定不变的, 经济处于萧条阶段. 在古典区域, 社会产出接近充分就业的潜在产出, 价格和工资是富有弹性的.

  P

  AS D C

  A

  B

  O

  Y

  图 4-14 AS 由短期向长期过渡 -

  (二)乘数模型 1,乘数模型的推导 我们知道,当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如果人们的税负水平减轻,人们的可支 配收入将会增加,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随之增加,最终导致总需求水平上升.在 AD-AS 模型中,总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动,均衡的产出水平将会增加.可见,在一 个存在资源闲置的经济中,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来刺激消费需求, 极大地增加产出, 即税收的变动使产出呈倍数变化.我们称这种效应为税收的乘数机制. 我们还可以用凯恩斯的乘数模型加以说明. 凯恩斯的乘数模型是 AD-AS 模型 的一个特例,它对应的是 AD-AS 模型的凯恩斯区域.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 论,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收支均衡公式为:Y=C+I+G;不考虑政府的转移支付, 宏观消费函数为 C= a+ b (Y-T),其中 b 为边际消费倾向,0<b<1;I=Ia;G=Ga, 则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式为: Ye= (a)

  Y b b = , 即为税收乘数,它表明在其他因素 T 1 b 1 b b 不变的情况下,当税收减少 1 个单位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将会增加 个单位. 1 b 1 (Ca + Ia + Ga bT ) 1 b

  将上述公式对 T 求导,则

  税收的乘数效应是如何具体发生的呢?在一个资源闲置的经济当中, 如果政 府减少税收△T,则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多△T,假设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不随可支

  18

   配收入的变化而变化,则其将比以前要多消费 b△T,而企业原来的均衡产出 Y 不足以满足这一部分需求,由于资源是闲置的,厂商必然增加产出 b△T.随着 这部分产量的售出,其新增的收入 b△T 又会诱导新的消费需求 b 2 △T,这一过 程不断重复下去,最终,增加的总产出△Y=b△T+ b 2 △T+ b 3 △T+……,即

  b △T. 1 b

  我们还可以用 45 度线模型加以解释说明.如 图 4-15,AE 为总支出, 15 AE=C+I+G,45 度线 OM 表明经济均衡时各均衡点的集合.于是,实际的产出水平 就是 AE 与 0M 交点处的产出水平.当税收减少△T 时,AE 上升 b△T 个单位,相 应的产出水平增加

  b △T 个单位. 1 b

  AE

  M AE=Y AE1 AE0

  O

  450 图 4-15 乘数模型

  Y

  平衡预算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是指在政府预算收支既无赤字又无赢余的条件 下,政府购买和政府税收同方向同数量变化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成倍变化.对 上述(a)式中的 Ga 求导,则政府购买乘数为 的总产出为

  1 .假设政府增加△G,则增加 1 b

  1 △G.令△G=△T=A,则同时增加税收 A 和政府购买 A 会使总产 1 b b 1 + =1. 出水平增加 A,即平衡预算乘数为 1 b 1 b

  由于平衡预算乘数表明, 在改变政府购买和税收而又不改变预算收支平衡的 条件下,国民收入会随政府购买或税收产生相同数额的变化,因而该乘数为政府 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2,关于乘数模型的几点说明 (1)乘数模型的推导是在简单国民收入理论框架中进行的,并没有考虑税 收改变对于物价,利率的变化对于投资和消费的影响.

  19

   (2)为了方便讨论,模型假定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改变不影响其边际消费倾 向 b. 事实上, 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递减的. 如果考虑这一因素,则乘数效应的效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3)乘数模型适用于经济处于资源闲置的状态,随着社会资源利用水平的 上升,需求的增加不会使供给同数量增加,诱导需求作用将会下降,最终的产出 增量将会变小,以至于在充分就业水平下的古典领域当中,税收的乘数效应变为 零. (三)供给学派减税理论 供给学派产生于 20 年代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他们认为分析税收变动对劳 动,储蓄或投资收益率的影响,远比关注税收变化对可支配收入货币量的影响更 为重要.通过降低对劳动报酬,利率或股息征收的税率,可以增进储蓄,投资和 经济增长. 1.供给学派的基本观点 供给学派认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在于供给方而非需求方, 公开承认萨伊定 律即供给创造需求理论的真理性,因而实际上是对古典放任自由主义的回归.供 给学派减税的理由大致如下: (1)税率的普遍降低会提高个人所获得的资产报酬率和公司税后利润率, 从而提高储蓄水平和投资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发展;而过高的税率会挫伤劳动的 积极性,即高税率使闲暇的相对价格上升,人们会选择更多的闲暇和更少的工作 时间.税收有如一个"楔子" ,影响着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的供给与需求. 我们以劳动楔子模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在图 4-16 中,S 表示劳动力供给曲线,D 表示劳动力需求曲线.在没有征税 图 之前, 均衡点为 E 点. 当政府征收工资税时, 一方面, 劳动力的实际工资降低了, 所以劳动力的供给沿着 S 曲线移动到 A 点,对应的供给量为 Q2;另一方面,企 业主能雇佣到的劳动力也降为 Q2.可见,税收导致了劳动力供需数量的减少.

  20

   w S E A D Q2 O Q1 L 图 4-16 劳动楔子模型

  (2)公共部门的生产率远没有私人部门的生产率高,所以把资源从公共部 门转向私人部门会提高整个经济的生产率. 可见, 供给学派的核心是强调税收对于人们劳动和投资积极性的刺激. AD-AS 在 模型中,表现为通过减税使短期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从而起到降低通货膨胀,刺 激经济增长的作用. 2.拉弗曲线 根据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拉弗于 1974 年提出了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是一 条描述宏观税率与政府税收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如图 4-17) 图 17 .拉弗曲线表明, 在税率水平较低时,提高税率会增加税收,但是当税率达到某个临界值以后(图 中的 M 点) ,过高的税率会抑制供给,从而缩小税基,减少税收收入.

  Y

  M

  O 图 4-17 拉弗曲线

  t

  供给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裘德.温尼斯基进一步解释了拉弗曲线的含义. 他认为拉弗曲线不仅说明了税率与政府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 而且还说明了税率 与整个经济之间的关系.当税率处于较低水平时,提高税率会刺激经济;一旦超 过某个临界值, 提高税率会降低企业主和劳动力的积极性, 由于税收楔子的存在, 经济水平会有所下降.所以在"禁区"以内(图中阴影部分) ,应该实施减税政

  21

   策. 尽管凯恩斯和供给学派都主张减税,但他们解释的对象和原理确大相径庭. 凯恩斯从总需求的角度说明减税的乘数效应能够刺激经济复苏, 而供给学派是从 供给角度出发,强调税率对税基的负效应,进而推导出减税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结 论.

  二, 税收与经济稳定

  经济稳定一般指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一般表现为物价稳定.假设货币的 供给量等因素不变,当经济中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反之则是通货紧缩. 如何保持相对较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和较低的失业率一直 是各国政府力求实现的宏观经济目标.税收对对经济的稳定机制,一个是相机抉 择稳定机制,另一个是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 (一)税收的相机抉择稳定机制 1.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 税收是如何促进经济的稳定的呢?如果把凯恩斯理论和供给学派的有关理 论综合起来考虑, 税收对于物价的影响取决于税收对于总需求与总供给影响的大 小对比. 我们仍然用 AD-AS 模型来说明这一问题(图 4-18 .当经济处于紧缩时期, 图 18) 政府可以通过降低税率,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消费需求,使社会的 总供求趋于平衡,这时物价将会有所上升.在 AD-AS 模型中,税率的降低使 AD 曲线由 AD1 向右移动到 AD2,均衡点由 E1 变为 E2,物价水平相应地由 P1 提高到 P2. 另外,税率的下降也会导致储蓄率和投资水平的上升,使总供给水平上升.在 AD-AS 模型中,AS 曲线由 AS1 移动到 AS2,均衡点由 E2 变为 E3,物价水平相应降 至 P3.减税最终使得物价水平由 P1 变为 P3.反之,当经济处于通胀时期,政府 可以增加税率,以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

  22

   P AS1 P2 P3 P1 E2 E1 E3 AS2

  AD2 AD1 O Y 图 4-18 税率对经济的影响

  会不会出现减税反而使物价下跌的情况呢?理论上是会的. 如果减税对总供 给影响超过了对总需求的影响,即 AD 曲线的相对移动小于 AS 曲线的相对移动, 则此时减税会使物价下跌. 但是, 从实际情况来看, 减税通常不会导致物价下跌. 一般来说,减税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要大于总供给的影响;而且作为一项相机抉 择的财政政策,减税政策通常是短期而非长期的,而减税对供给的影响通常带有 滞后性,所以从短期来看,减税对于减轻通货紧缩的压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为了避免税收政策所带来的总需求效应和总供给效应的相互抵消, 通常的做 法有二:一是要认清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到底是需求拉动型还是成本推动型; 二是对需求方和供给方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例如,当经济处于紧缩阶段时,可 以适当降低个人所得税税负,刺激需求;另一方面,提高企业所得税等税收的税 负,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以使经济达到供需平衡. 税收政策对于解决失业问题也有一定的作用.凯恩斯主义认为,工资在短期内 具有刚性,即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比较平滑的.工资刚性是指实际工资无法充分调 整到使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的水平,即当经济情况发生变化时,工资的调整很 迟缓.工资刚性使企业的成本在短期内具有粘性.在短期内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 响,如果政府减税增加了总需求,则供给的价格将会上涨,由于存在工资刚性, 企业的成本并没有上升多少,这样企业将会扩大生产,雇佣更多的劳动力. 2,税收政策的有效性 极端的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存在货币的流通性陷阱,经济的稳定,只有依 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凯恩斯的追随者们也认为,财政政策对于稳定 经济是有效的,至少和货币政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对此,货币主义学派和新

  23

   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从各自的理论基础出发提出了置疑. 货币学派和新古典宏观经 济学派认为,价格和工资是相对灵活的.因而短期 AS 曲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平 滑,而是十分陡峭的.这样,降低税率只会导致物价的大幅度上涨,而不会增加 多少产出和就业.他们还认为,在长期内,工资会随着物价的变化而作出调整, 因而分析短期 AS 也是没有意义的.如图 4-19 图 19,假设不考虑减税不影响供给曲线 的移动,则在 AD-AS 模型中,在短期内减税使均衡点从 E1 移动到 E2.从图中可 以看出,增加的产出水平为 MN 段,远小于 AS 较平滑时的增量,这样增加的就业 量也远小于凯恩斯阶段的就业量增量. 在长期内, 价格和工资作出了完全的调整, 均衡点又由 E2 移动到 E3.从长期来看,减税只会导致价格的上涨,而不会影响 产出和就业.

  24

   P

  LAS AS E3 E1 E2 AD2 AD1 Y

  O

  MN

  图 4-19 税收对经济的长短期影响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还认为,人们的理性预期使政府政策失效.所谓理性预 期,是指人们能够理解经济如何运行,并且可以利用所有可能获得的信息和经济 理论预期政府的经济行为.根据这一假设,政府无法"愚弄"人民.当政府决定 减税时,企业预期到减税会增加总需求,于是有提高价格和产量的愿望,但与此 同时,工人也预期到价格会上涨会使他们的实际工资下降,于是要求企业主提高 名义工资,名义工资的提高降低了企业主增加产量的愿望.这样,减税没有或者 极少地增加产出和就业水平. 4-20 和图 4-21 分别是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浦斯曲 图 图 线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菲利浦斯曲线.凯恩斯学派认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 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 所以为解决失业问题而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会产生通 货膨胀.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则认为菲利浦斯曲线是一条垂至于横轴的直线, 表示财政政策对于失业问题于事无补,只能引起价格的涨跌.

  i i

  菲 利 浦 斯 曲 线

  O 图 4-20 凯恩斯主义

  U

  O

  U 图 4-21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根据以上分析,他们得出一下两点结论: (1)如果经济生活是自有放任的,私有经济是趋于稳定的.无论在短期还 是在长期,财政政策对产出和价格的影响都不是主要的.货币主义认为, "逆经 济风向行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无效的或者有害的,他们主张实行单一的 货币规则,财政政策仅限于发挥其影响收入和财富分配以及资源配置的传统作

  25

   用.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则走得更远,他们认为即使是货币政策也是无效的, 经济运行应该交由市场自己来决定. (2)旨在对付失业的系统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无效性.它们只会 干扰经济的正常运行,而不是帮助抚平经济周期. 面对货币学派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提出的置疑,近年来,以斯蒂格利茨和 曼昆等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工资的刚性问题重新作出了解释. 他们认 为,工资刚性是因为菜单成本,效率工资制度的存在.而且,经济中出现需求或 供给冲击后,即使存在理性预期的,国家的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具有积 极作用的,能够影响总产出和就业水平. 以政府干预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和以放任自由主义为主导的货币学派和新 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争论到目前为止仍然还在继续.从各国经验来看,大多数国 家倾向于选择较多的政府干预,而不是放任市场经济自行运行. (二)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 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指在既定的税收制度和政策下, 累进的税制会随着经济 的发展而自动做出调整,从而减缓经济的波动.我们也称这种税收制度为"内在 稳定器" .具体来说,当经济处于停滞状态时,税收会自动地减少而使总需求增 加;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状态时,税收会自动地增加而抑制总需求.下面我们来 看看税收制度的内在稳定机制是如何发生的. 假设某人的收入水平为 Y,个人所得税税率为 t,如果不考虑免征额,根据 凯恩斯消费理论,他的消费水平 C=a+bY(1-t) .如果此时经济处于衰退阶段, 由于纳税人收入水平 Y 下降, 其所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 t 也会降至较低的水平, 从而减轻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从而防止了消费需求的过度萎缩.反之,当经济 过热时,纳税人收入水平上升,适用税率相应提高,从而抑制消费需求的过度膨 胀.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性越强,则自动稳定功能越强.如果考虑免征额,则个人 所得税的内在稳定机制效果更大.间接税一般采用比例税制,但是由于存在起征 点,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动稳定功能. 就整个税收制度而言,如果一国的直接税占总税收的比例越大,则税制的内 在稳定作用就越强,反之,如果一国的间接税占总税收的比例越大,则税制的内 在稳定作用就越弱.在发展中国家中,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的需要,通常以间接税

  26

   为主,所以税制的内在稳定机制并不强;而且由于人们的收入普遍不高,豁免面 很大,较低收入所对应的税率累进程度也不明显,因此进一步降低了税制的内在 稳定作用.

  三,税收对分配的影响

  (一)税收与公平收入分配:基本问题 税收与公平收入分配: 1.收入分配公平的测定: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收入分配公平的测定: 社会不公平程度通常是用人们收入的差异来反映的. 基尼系数和洛伦茨曲线 是用来测量收入差异程度的方法.基尼系数是在洛伦茨曲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洛伦茨曲线是反映人口百分比占收入百分比的统计曲线. 洛伦茨曲线的取得 方法如下.首先把家户划分收入等级,例如,年收入 0~5000 元,5000~10000 元,10000~30000 元,30000 元以上等四个等级.等级的划分并非是随机的,而 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且能大体反映出生活水平的差异程度来划分.当然,等级 划分得越多越能反映出人们收入的差异状况,但工作量也越大.然后将每个收入 等级的家户人口汇总以后计算出他们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 同时将每个家户的实 际收入汇总以后计算它们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根据上述数据可以描述洛伦茨曲 线. 如图 4-22 图 22,图中横轴 OP 表示按收入从低到高排列的家庭人口百分比,纵轴 OI 表示从最低收入家庭起到某一收入阶层总的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曲线 OMD 即为洛伦茨曲线,它表示该国的实际收入分配情况,直线 OD 表示收入的绝 对均等,是一种理想状态.显然 OMD 只能位于三角形 OPD 之内.洛伦茨曲线越向 P 点突出,则收入分配越不均等.基尼系数是用来表示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一个 指标.

  27

   I

  D

  A M B O P

  图 3-22 洛伦茨曲线 基尼系数=

  A A+ B

  当基尼系数为 0 时,洛伦茨曲线为绝对平均曲线,收入分配绝对均等(注意 不是平等) .如果基尼系数等于 1,则洛伦茨曲线为 OPD 段,这时只有一个人拥 有整个社会的所有收入,收入分配绝对不均等.运用基尼系数,我们可以比较一 个国家不同时期或者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收入分配状况, 也可以用来比较 税前收入和税后收入的分配情况.国际公认的标准,基尼系数若低于 0.2,表示 收入绝对平均;0.2~0.3 表示比较平均;0.3~0.4 表示相对合理;0.4~0.5 表示 收入差距较大;0.6 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2.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公平的理论分析 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可分为机会不公平和结果不公平. 前者是指受教育程度和 受训练的机会不同,天赋不同,财产所有权起点不同等形成的收入不公平.而结 果不公平是指不同的人其最终分配后所获得的收入不公平, 而不管他们的初始条 件如何.机会公平强调的是每个人都以同样的机会开始生活,获得收入.而结果 公平强调的是人们在不同的机会或同等的机会下应取得大致相同的收入. 税收对 收入公平的调节重点应该是在结果公平上.理论上存在着三种观点,即全社会效 用最大化,全社会福利最大化以及最低收入者的效用最大化. (1)全社会效用最大化.效用主义者认为,一个人的效用可以衡量并能同 他人相比较.因此,社会效用是该社会中所有个人效用的总和.如果存在着收入 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况,那么,某个人的收入越高,来自增加的收入的边际效用就 越低.总的社会效用可能会通过把高收入者(其收入的边际效用低)的收入转移

  28

   给低收入者(他将从该收入中得到更高的效用)而增加.总之,为了使社会效用 最大化,政府应当用税收从高收入者那里取得一部分资源,并转移给低收入者. (2)全社会福利最大化.有些经济学家并不认为效用可以在个人之间进行 直接比较,但类似的概念却包含在社会福利函数中.社会福利函数可以认为是一 种整个社会的效用函数,它承认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社会福利可能通过收入转 移而增加. 这一思想在近 20 年来发展起来的最适税收理论中得到了明确的阐述. 在最适税收理论中,社会福利函数比较了个人的效用,而且表明了如果收入得到 更加公平地分配,该社会可能最大化其社会福利.依据这种观点,社会不一定非 要追求完全的收入分配公平. 因为, 公平分配的税收政策所产生的超额税收负担, 可能会大大降低 GNP 水平,反而会降低社会福利. (3)最低收入者的效用最大化.美国经济学家罗尔斯主张,政府应利用税 收政策调整社会收入分配,使社会中收入最低的人的效用最大化.罗尔斯认为, 对高收入者征税, 并把这种收入再分配给低收入者, 直至他们的效用最大化为止.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政策的目的,不在于实现完全的收入分配公平.因为,他主 张对高收入者征税不一定很高.因为税率提高,税收收入可能反倒下降.这种思 想与"拉弗曲线"的含义比较接近. 3.税收对收入分配公平化的效力 研究表明:在政府征税与转移支付之后,个人的收入分配状况得到了一定程 度的改善.需说明的: (1)从总趋势看,税收对收入分配公平化起到一定作用, 但要估计某一特定税收对不同阶层影响如何,还必须弄清谁真正负担了税收,因 而涉及税负转嫁与归宿; (2)在整个财政制度中,具有公平收入分配作用的制度 有两种:一是税制,二是转移支付制度.同转移支付制度相比,税收制度对家庭 收入分配只起轻微的平等化作用.那么政府是否可以放弃这一工具?决不能!一 方面对于收入分配结果公平来说,税收总是一个有效工具;另一方面,转移支付 虽有较强大作用,但它需要稳定收入来源,而社保税是其主要来源渠道. (二)税收制度与公平收入分配 1.累进所得税是调整高收入者收入分配的有力工具 个人间的收入分配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地货币收入在各收入阶层之间的分 配.在各种收入来源既定的情况下,个人间收入分配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29

   于所得税制状况.因为个人所得税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直接对纳税人的货币收入 征收,一是实行累进税率制度,因此,个人所得税对个人间的收入分配,特别是 对高收入者的收入分配有巨大影响. 在 19 世纪后半叶,德国社会政策学派的代表人物阿道夫瓦格纳在其《财 政学》中提出了应根据纳税能力大小征税,使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和其纳税能力相 一致的思想,从而奠定了累进税制的理论基础.他给平等原则赋予了新的含义, 即所得税制应该具有累进性, 而累进性的所得税正是校正收入分配不公的有力工 具.现代西方经济学进一步发展了税收公平原则,认为个人所得税应与每个纳税 人的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且使每个纳税人之间的税收负担水平保持均衡.在对税 收公平分成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的基础上, 认为横向公平主要解决税负的普遍性 问题,而纵向公平强调了收入分配的结果公平,为解释纵向公平,现代西方财政 学家们又发展了古典经济学家穆勒的均等牺牲概念.均等牺牲概念认为,如果纳 税人因纳税而产生的福利损失或牺牲是均等的,则纳税人就得到了公平对待.用 庇古的话就是均等牺牲标准要求: "消除所有超过最低收入的高收入,并让每个 人在税后拥有等量的收入.如果必要的收入额不足于吸收超过最低额的全部余 额,其逻辑程序首先应该是把高收入者的高出部分看作是政府的需要,然后再对 中等收入征税,并把来自这一程序的收入转给最低收入,直至达到绝对平等水平 为止.如果不考虑这一程序的话,只允许征税达到政府所需要的收入数量,这种 收入应从最高收入那里征收,使其减少最高未课税收入水平. "现代西方财税界 提出了等比例牺牲和等边际牺牲等概念用以说明均等牺牲. 均等牺牲要求税制具 有累进性,故所得税用累进税率有利于收入分配公平. 2.税收支出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的有力措施 所谓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 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 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税收收入.通过税收支出,对该 纳税人的所得全部或部分免税,减少他的纳税义务,增加其可利用或可支出的收 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改变了收入分配不公的程度. 其途径一是直接对低收入者的许多纳税项目给予税收优惠照顾,包括:医疗费用 扣除,失业福利扣除,老年人和残疾人所得扣除,儿童抚养费扣除,社会保险扣 除等;二是对有助于间接增加低收入阶层收入的行为给予税收优惠照顾,如对向

  30

   慈善机构, 公益事业捐款的高收入者或雇主给予税收优惠, 以鼓励他们慷慨解囊. 但是在运用税收支出时, 必须谨慎从事, 否则有可能使收入分配更加不公平. 如美国 1981 年占纳税人总数不到 1%的人却得到了 9%的税收支出, 而调整后毛所 得不到 1 万元的,占纳税人总数 36.7%的人,得到的税收支出却只占 13%.可见 这种税收支出运用不当反而不利于收入分配公平. 3.遗产税与赠与税是削弱财富过度集中的一项策略 粗略来说, 财产分配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从流量角度考察的当期财富的分配, 即收入的分配,一是从存量角度考察的累积财富的分配,即财产的分配.前者主 要通过个人所得税及其相关制度对收入分配影响, 后者则要强调财产税对财产分 配的影响.财产税是以一定财产价值为征税对象的税种,一般包括对财产所有者 所拥有的全部财产课征一般财产税, 对选定某类或某几类财产分别征收的特种财 产税以及对转让的财产征收的财产转让税.从公平财富分配的角度来看,财产转 让税,包括遗产税和赠与税,是防止财富过度集中的最有利工具,对缓和分配不 公,补充个人所得税的不足有重大意义.遗产税是对财产所有者死亡时遗留的财 产净值征税, 以对继承权进行一定的限制. 因为一个人终生积累的财富虽然有限, 但若世代相承,财产数额就会不断增大,就会导致少数人越来越富,多数人越来 越穷,所以要加以必要的限制.赠与税是对财产所有者生前赠与的财产征税,一 般是与遗产税并行开征的.否则,光有遗产税没有赠与税,财产所有者在生前将 其财产都无偿给继承人,遗产税就形同虚设,无税可征.对遗产税和赠与税适用 统一的高额累进税率,其调节收入的功能就大为增强. 4.社会保险税是转移支付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 社会保险税是以纳税人的工资和薪金所得作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收, 它是实 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资金来源.所谓社会保障制度,系指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 员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其他生活困难时,从国家,社会或有关部门 获得收入补助的一种制度.尽管社会保障是政府很多再分配计划的一种,但它已 成为最大的一项计划.可是,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不是依靠一般税收筹集的, 而是依赖社会保险税.社会保险税收入入库后,按照不同的保障类别分别纳入各 专项基金,专款专用,不能做一般经费开支.所以,社会保险税是一种指定用途 税,亦称"专税专用" .可见,社会保险税的重要性在于,它为社会保障制度的

  31

   实施提供了稳固的资金来源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保险税是税收公平分配 的有力工具. 5.所得税指数化是减轻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扭曲效应的一种方法 各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普遍经受着通货膨胀的压力.通货膨胀使个人所得 税产生"档次爬升"现象,特别是加重了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而且通货膨胀 伴随着对纳税人的利息支出作全面扣除,使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更加有利于债务 人,而有损于债权人,从而更加严重地损害了低收入阶层的利益.经济发达国家 自 70 年代中期以来纷纷采取了所得税指数化措施.所谓税收指数化是指按照每 年消费物价指数的涨落,自动确定应纳税所得额的使用税率和纳税扣除额,以便 剔除通货膨胀的名义所得增减的影响. 个人所得税的指数化主要包括免税额和纳 税档次的指数化调整.一方面将免税额向上调整,以避免因通货膨胀使其实际价 值贬损;另一方面对纳税档次的指数化调整,以防止通货膨胀将纳税人推入更高 的税率档次. 另外由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 60 年代提出的"负所得税思想",是一种利用 税收机制实现收入再分配的理论假设, 是一项对那些低于一定收入水平者自动提 供支付,从而给低收入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计划.本质上,它不是一种税收, 而是政府实现转移支付的一种措施.尚处于设想阶段,未曾付诸实践.

  32

   �

  

篇三: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

  第四节 税收效应

  一、税收效应的含义 (一)税收效应的概念:是指纳税人因政府课 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映。

  或者理解为政府课税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二)税收效应的分类 1、税收效应按纳税人的不同,或说按主体不 同可将其分为税收的生产者效应、消费者效应、 投资者效应、劳动力供给者效应等。

   2、税收效应按纳税人行为改变方式的 不同,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收入效应是指因政府课税而相应 地减少了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

  (2) 替代效应是指因政府征税上的差 别,影响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 从而引起纳税人选择某种投资、生产经 营活动或消费行为来替代另一种投资、 生产经营活动或消费行为的现象。

   二、税收对价格的影响 (一)总的来说,政府课税以后,会出 现两种价格:需求者购买商品支付的价 格和生产者出售商品实际得到的价格。

  (二)具体而言,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大 于或等于原均衡价格,相等的条件是需 求弹性为无穷大或供给弹性为零;生产 者实际得到的价格小于或等于原均衡价 格,二者相等的条件是需求弹性为零或 供给弹性为无穷大。

   三、税收对生产的影响(税收的生产者效应) (一)税收对生产者的收入效应 1、概念:政府课税一般会影响生产者实际得 到的价格,进而对企业的产量、生产规模等生 产经营决策所产生的影响。

  2、内容:

  (1)政府课税后,价格不含税价格与原价格 相等,这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需求完全无弹 性的情况下;二是在供给完全弹性的情况下, 生产者也可以将税负全部转嫁给需求者,不过 这种转嫁受需求弹性的影响,会使需求量减少, 进而使产量减少。

   ( 2 )政府课税后,不含税价格低于原价格, 则对产量的影响一般是减少甚至使生产者关门 停产,对此,可以完全竞争市场为例加以说明。

  (二)税收对生产者的替代效应 1、概念:政府课税后,会使企业的相对收益 率发生变化,从而使企业的用收益率相对高的 行为取代收益率相对低的行为。

  2、内容:

  (1)税收对企业生产要素投入的替代效应:

   (2)税收对企业产品生产的替代效应 如果政府课税使税收负担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不 合理,则生产者会减少课税商品或重税商品的 生产量,相对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生产量。

  ( 3 )税收对企业所处行业或地区的替代效应, 这种替代效应能否发生取决于政府确定的行业 和地区税负结构,但轻税行业或地区给企业带 来的收益大于企业在行业或地区间转移的成本 时,这种替代效应才具有现实性。

  (4)税收对企业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替代 (5)税收对企业组织形式的替代

   四、税收对消费的影响 (一)税收对消费具有收入效应 政府课税会使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减少, 进而使消费者消费的各种消费品的数量 都减少。

  (二)税收对消费具有替代效应 1、对消费产品结构的替代:政府如果对 一种消费品课税或课税重,而对另外一 种消费品不课税或课税轻时,消费者会 用不课税或课税轻的消费品的消费替代 课税或课税重的消费品的消费。

   2 、对消费方式的替代:现有收入消费 和借贷消费 3、对消费时间的替代 五、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一)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收入效应 政府课税会使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发生 变化,进而可增加或减少劳动的供给量, 这取决于课税后的实际工资水平与课税 前的工资水平的对比关系。

   (二)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 1、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行业结构产生 替代性影响。

  2、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素质结构产生 替代性影响,如果通过税收分配,高素 质劳动者得到高收入,低素质劳动者得 到低收入,收入差距适当拉开,则高收 入劳动者会越来越多;反之,则反是。

  3、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地区结构产生 深刻影响。

   六、税收对储蓄的影响 (一)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 政府课税会使用于储蓄的收入增加或减 少,具体是增加还是减少,则取决于政 府具体的课税行为和储蓄者自身的选择。

  (二)税收对储蓄的替代效应 政府如果对不同的储蓄手段课税不同, 会使储蓄者在不同的储蓄手段之间进行 替代,如购买政府债券和向银行存款等。

   七、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一)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 政府课税会使投资量增加或减少,但到 底是增加还是减少,则必须计算实际的 投资收益率,实际投资收益率=名义投资 收益率 — 所得税 / 投资额 + ( - )因折旧的 规定对投资收益率的影响:如实际投资 收益率大于市场利率,则投资量增加;

  如实际投资收益率=市场利率,则投资量 不增加也不减少;如实际投资收益率小 于市场利率,则投资量减少。

   (二)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 1、税收改变投资的产业结构。政府如果 对不同产业的投资采用高低不等的税率, 则企业会或投资者会增加对低税产业的 投资,而减少对高税产业的投资。

  2、税收改变投资的地区结构。

  3、税收改变投资的技术结构。

  

篇四: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

  税收的经济效应

  一、税收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二、税收的经济效应 三、税收与经济发展

   一、税收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一)税收的经济效应

  (二)税收的收入效应 (三)税收的替代效应

   (一)、税收的经济效应

  1.概念 2.分类

  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 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

  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 择以至于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 收的调节作用。

  正效应与负效应

  ①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④

  ② 中性效应与非中性效应

  ③ 激励效应与阻碍效应

   ① 正效应与负效应

  正效应

  某税的开征必定使纳税人或经济活动作出某些反应。如果这 些反应与政府课征该税时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一致,税收的这种效 应就谓之正效应 。

  负效应

  如果课税实际产生的经济效果与政府课税目的相违背,税收的 这种效应则谓之负效应。

   ② 中性效应与非中性效应

  中性效应

  中性效应是指政府课税不打乱市场经济运行,即不改变人们 对商品的选择,不改变人们在支出与储蓄之间的抉择,不改变人 们在努力工作还是休闲自在之间的抉择。

  非中性效应

  与中性效应相反,非中性效应是指政府课税影响了经济运行 机制,改变了个人对消费品、劳动、储蓄和投资等的抉择,进而 影响到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公共抉择等。

   ③ 激励效应与阻碍效应

  激励效应

  税收激励效应是指政府课税(包括增税或减税)使得人们更 热衷于某项活动

  阻碍效应

  阻碍效应则是指政府课税使得人们更不愿从事某项活动 。

   ④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课税减少了纳税人可自由支配的所得 和改变了纳税人的相对所得状况。

  替代效应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当某种税影响相对价格或相对效益时, 人们就选择某种消费或活动来代替另一种消费或活动。

   •

  9、我们的市场行为主要的导向因素,第一个是市场需求的导向,第二个是技术进步的导向,第三大导向是竞争对手的行为导向。21.8.2921.8.29Sunday, August 29, 2021

  •

  10、市场销售中最重要的字就是“问”。07:01:0807:01:0807:018/29/2021 7:01:08 AM

  •

  11、现今,每个人都在谈论着创意,坦白讲,我害怕我们会假创意之名犯下一切过失。21.8.2907:01:0807:01Aug-2129-Aug-21

  •

  12、在购买时,你可以用任何语言;但在销售时,你必须使用购买者的语言。07:01:0807:01:0807:01Sunday, August 29, 2021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1.8.2921.8.2907:01:0807:01:08August 29, 2021

  •

  14、市场营销观念:目标市场,顾客需求,协调市场营销,通过满足消费者需求来创造利润。2021年8月29日星期日上午7时1分8秒07:01:0821.8.29

  •

  15、我就像一个厨师,喜欢品尝食物。如果不好吃,我就不要它。2021年8月上午7时1分21.8.2907:01August 29, 2021

  •

  16、我总是站在顾客的角度看待即将推出的产品或服务,因为我就是顾客。2021年8月29日星期日7时1分8秒07:01:0829 August 2021

  •

  17、利人为利已的根基,市场营销上老是为自己着想,而不顾及到他人,他人也不会顾及你。上午7时1分8秒上午7时1分07:01:0821.8.29

   (二)、税收的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

  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 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衣物 ■图中AB线是将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 —衣物、食品的数量组合连成一条直线。

  A I1

  ■由于边际效应随数量递减,无差异曲 线呈下凹状。

  I2 C

  P1 P2

  ■切点(P1)上,纳税人以其限定的收入

  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 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1,与轴线 O

  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的价格,用于食品 的支出为P1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 品价格。

  DB

  食品

   ■政府征税额:

  征税额=AC*P衣物=BD*P食品

  衣物 A I1

  ■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由AB移 CD。另一条无差异曲线I2相切,切点为 P2。在这一切点上,纳税人以其税后收

  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 度最大 。

  I2 C

  P1 P2

  O

  DB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政府课征一次性税 收而使纳税人在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点由P1移至P2, 这说明在政府课税后对纳税人的影响,表现为因收

  入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商品购买量或降低消费水平, 而不改变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食品

   (三)、税收的替代效应

  衣物 替代效应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 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 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 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 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只对食品征税,对衣物不征税 。

  税款=BE*P食品

  ■该纳税人则会减少食品的购买量,对 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便由AB移至AE, 与其相切的无差异曲线则为I3,切点为P3, 在这一切点上,纳税人以税后收入购买 商品所得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

  I1 A I3

  P1 P3

  O

  EB

  食品

  由此可见,由于政府对食品征税而对衣物不征税, 改变了纳税人购买商品的选择,其最佳点由P1移至P3, 这意味着纳税人减少了食品的购买量,相对增加衣物的

  购买量,从而改变了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也使消 费者的满足程度下降。

   (一)、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Ⅰ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

  人们对两者之间的取舍取决于许多因素,诸如个人的偏好,工资 率的高低(即闲暇的机会成本),其他收入水平的高低等,此外还有 政府征税的因素。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通过税收的收入效应和税收的替代效 应来表现的。

   1.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总效应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是指征税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促 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 作时间。

  

篇五: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

  财政学

  Public Finance

   第五章

  Chapter 5

  税收的经济效应 Economic Effects of Taxation

   本章框架 Outline for the Chapter

   5.1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5.2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5.1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5.1-1 税收宏观经济效应的作用 机制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政策 及其手段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的影响。税 收之所以具有这种效应,主要是因为它的乘 数效应,即税收乘数。

   5.1-2 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 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

  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解释:拉弗曲线

  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经验解释:马斯顿的经验 分析

  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经验解释:中国的经济现 实分析

   政府税收乘数

   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的政府税收的变动 量之间的比率

   政府税收乘数 TK=△GDP/△T=MPC/MPS

   结论:税收对GDP是一种收缩性的力量。

  GDP减 少或增大的规模取决于政府税收乘数的大小

   宏观税负概念

   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税收负担总水平,即一 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税收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 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决定宏观税负的客观 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宏观税负要受生产力发展 水平的制约;二是宏观税负与政府承担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职责范围大小及其变化密切相关。

   经济与税收关系

   经济决定税收,经济发展的总量和速度决定税收收入的数量和增 长速度。税收反作用于经济,税收收入的数量多少变化制约和影 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如果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较低,生产领域资金充足,经济增长可能会快一些。但是社会公 共事业的发展可能会因为资金不足而受到不利影响,最终也会影 响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如果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较高,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资金充足,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可能会 快一些。但是经济增长可能会因为资金不足而受到不利影响。只 有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适当,才能在促进经济可持续、 稳定、较快发展的同时,社会各项事业也能够达到良性协调发展。

   “拉弗曲线”原理

  税 率

  100%

  r4

  r3

  r

  m

  r2 r1

  O

  P

  N

  R

  税收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 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稍后,胡锦涛总书记在 2004年3月明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党的十六 届四中全会进一步阐述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 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在“中共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 系统地阐述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以包括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是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经济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三是经济增长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社 会事业发展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自身的可持 续发展就是要求我们“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科学地确定宏观税收负担水平尤 为重要。

  11

   中国宏观税收负担的实证分析

   研究中国的宏观税负变化不能简单进行数字 的直接比较,必须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特点,实事求是地进行系统分析。20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的宏观税负呈现明显的先降后 升的特点(见表1、图1)。

  12

   中国宏观税收负担的实证分析

  年度

  GDP

  GDP增长率 GDP增长率 (按可比价) (按现价)

  税收收入

  税收收入占 税收收入增 GDP比重 长率

  1993 35334 14.0% 32.65% 4255.30 12.04% 29.07%

  1994 48198 13.1% 36.41% 5126.88 10.64% 20.48%

  1995 60794 1996 71177 1997 78973 1998 84402

  10.9% 26.14% 6038.04 9.93% 17.77% 10.0% 17.08% 6909.82 9.71% 14.44%

  9.3% 10.96% 8234.04 10.43% 19.16% 7.8% 6.88% 9262.80 10.97% 12.49%

  13

   1999 89677 7.6% 6.25% 10682.58 11.91% 15.33% 2000 99215 8.4% 10.64% 12581.51 12.68% 17.78% 2001 109655 8.3% 10.53% 15301.38 13.95% 21.62%

  2002 120333 9.1% 9.74% 17636.45 14.66% 15.26%

  2003 135823 10.0% 11.62% 20017.31 14.74% 13.5%

  2004 159878 10.1% 12.88% 24165.68 15.12% 20.73%

  2005 182321 9.9% 14.04%

  30866 16.93%

  14

   增长率

  中国宏观税收负担的实证分析

  图1: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年份

  GDP增 长率

  税收收 入增长 率

  税收收 入占 GDP比 重

  15

   中国宏观税收负担的实证分析

   中国宏观税负的恢复性持续增长是在税制没有较大变化的基础上取 得的,一方面,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市场经济秩序开始好转,显著的变化是采取措施,消除了各地在经 济统计中掺入GDP中的“水分”。另一方面,新税制取消了大量的减 免税政策优惠,金税工程开始收到成效,税收行政执法环境和税收 行政执法行为得到改善,税收征管改革促进了税收筹集收入的功能 充分发挥作用。因此,中国宏观税负的恢复性持续增长既不是企业 负担的增加,也不是社会负担的增加,而主要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秩序的好转,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的加强,应收尽收,堵塞漏洞, 提高了征收率,扩大了税基,增加了税收收入,提高了税收在GDP中 的比重。

  16

   中国宏观税收负担选择的思考

  从25个高收入国家宏观税负的平均值来看,1990年为34.63%,

  1995年为36.38%,1999年为37.29%,平均税负接近40%。

  从7个中等高收入国家宏观税负的平均值来看,1990年为

  29.94%,1995年为30.19%,1999年为27.30%,平均税负接近30%。

  从6个中等低收入国家的宏观税负的平均值来看,20世纪90年

  代初期为21.75%, 中期为21.25%,末期为21.30%。宏观税负基本上

  保持稳定在21%左右。

  从4个低收入国家宏观税负的平均值来看,20世纪90年代初期

  为17.07%, 中期为16.98%,末期为16.03%,宏观税负基本上保持在

  17%左右。

  17

   中国宏观税收负担选择的思考

   2004年的统计显示,宏观税负开始出现转折。2004年7月1日,欧 共体统计局等部门公布了题为“1995-2002税制结构”的报告,内 容包括了25个成员国各项税收指标。报告称,由于各国普遍的税制 改革,尤其是降低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的税率,欧盟总体税负 下降。25个成员国税收占GDP平均比重,从2001年的41.5%降至 2002年的40.4%。事实上,自从新世纪开始,这种转变已经开始显 现。最新报道指出,OECD国家的税负经过近30年增长后于2000年 达到颠峰为37.2%,之后多数成员国税负呈下降趋势,到 2002~2003财年平均降至36.3%。如果不含社会保障税,根据对 2003年24个主要国家的统计,宏观税负约为24.57%。

  18

   中国宏观税收负担选择的思考

   中国的宏观税负具有中国特色,研究中国 的宏观税负水平,不能不考虑中国的各级政 府的各种收费问题。据报道,2004年全国 政府非税收入约为10523亿元,相当于同 期财政收入的39.8%。如果按此数字计算, 2004年中国的宏观政府收入水平至少可达 21.7%的水平。

  19

   中国宏观税收负担选择的思考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 设想,“十一五”计划时期我国GDP年均增长7.5%,到2010年 GDP将达到26.1万亿元。如果以2005年税收收入30866亿元为 基数,按照1995年至2004年平均税收增长16.8%计算,那么, 到2010年税收收入将达到67095.68亿元,税收占GDP的比重将 达到25.7 %,宏观税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果按照平均税收增 长10%计算,那么,到2010年税收收入将达到49710亿元,税收 占GDP的比重达到19.05 %,宏观税负仍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20

   中国宏观税收负担选择的思考

   因此,为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保持经济 平稳较快发展,考虑到中国所处于的经济发展 阶段和收入水平,“十一五”计划时期在大力 清理政府收费的基础上,按照党中央确定的 “分步实施税制改革”的方针,实行有增有减、 总体税收增长的税制改革,将中国的宏观税负 水平控制在20%以下。

  21

   5.1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5.1-3 税收与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税收的自动稳定效应和相机抉择效应 - 税收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 税收在经济繁荣\经济萧条时的抉择 税收的通货紧缩效应及其局限性 - 反通货膨胀的作用

  22

   5.1-4 税收与物价稳定 税收是商品价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改变商

  品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商品的供求关系和均 衡价格 税收通过对社会总供求的影响来实现对物价稳 定的效应 当现实的国民收入等于潜在的国民收入时,降 低税率、减少税收将扩大总需求,导致物价水 平上升;反之,亦然。

  23

   5.1-5 税收与充分就业 税收对就业的经济效应主要包括对劳动总供给

  和总需求两方面的影响 从劳动总供给来看,影响最明显的是个人所得

  税,而累进税率加重了这一影响 从劳动总需求来看,主要表现为运用税收调节

  措施刺激投资,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24

   5.1-6 税收与收入分配 税收可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对国民收入进行

  调节,使税后的收入状况发生改变 税收的收入分配效应可以通过洛伦茨曲线和基

  尼系数来衡量,以明确这种效应是否达到政府 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

  25

   5.2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5.2-1税收微观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政府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

  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 收入效应:征税或增税使得纳税人的支出能力下降. 替代效应:征税或增税影响相对价格,从而促使人们

  以某种消费方式取代另一种消费或活动方式.

  26

   5.2-1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作用机制

   税收的收入效应

  衣物

  A

  C

  P1

  P2

  O

  D

  B

  食品

  27

   税收的替代效应

  衣 物

  I1 A

  I3

  P1 P3

  O

  E

  B

  食品

  28

   税收效应

   可归纳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 几个主要关系:

  ——税收与生产者行为 ——税收与消费者行为 ——税收与劳动投入 ——税收与私人储蓄 ——税收与私人投资

  29

   税收与生产者行为

   生产者行为:生产者在如何运用自己可支配 的各种生产要素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的方面 所作的各种抉择或决策

   税收对生产者的影响,主要通过税收对市场 价格机制的干扰来完成

  30

   税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一个简要描述

   税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表现在政府课税后 使课税商品出现两种价格:

  ——消费者支付的价格Pd ——生产者实际得到的价格Ps

   Pd与Ps之差为税额t 生产者和消费者分别根据自己面对的价格决

  定供求

  31

   税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价 格

  S

  Pd t P*

  PS

  O

  E q*

  D 产量

  32

   税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结论:不论税款由谁交纳,也不论从价征还是从 量征,税收都会在课税商品价格中打进一个楔子

   同一课税商品出现两种价格:消费者实际支付的 含税价格和生产者实际得到的不含税价格

   表面损失:消费者支付价的上升和生产者实得价 的下降

   真正损失:课税产量减少 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C+D)+(A+B)

  33

   税收的额外负担:均衡产量减少

  价 格

  S

  Pd

  t

  A

  C PS

  BE D

  O

  q*

  q

  D 产量

  34

   税收的额外负担

   总成本=(C+D)+(A+B) 若税款全部用于公共物品——生产者和消费者

  可由此得益:总收益=A+B 净效应=-(B+D)=额外成本 来源:均衡产量减少 用替代效应解释

  35

   税收与生产者选择:替代效应

   政府课税——生产者减少课税或重税商品生 产量,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生产量

   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课税或重税商品 均衡点:C1 →C2

  36

   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替代效应

  X2

  T P’ a*2

  C2

  a2

  O

  a*1

  P’ P I2

  C1 P I1

  T

  a1

  X1

  37

   税收与生产者选择:收入效应

   政府课税,生产者可支配生产要素减少,从而 降低商品生产量,居于较低的生产水平

   对生产者征收不对商品相对价格产生影响的某 种税:只减少纳税人购买力

   生产者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内移动 均衡点:C1 →C2

  38

   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收入效应

  X2 T T*

  a2 a*2

  O

  C1 C2

  I1

  I2

  T* T

  a*1 a1

  X1

  39

   税收与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在如何使用自己既定的收入 来达到最大的满足程度方面所作的抉择或决策

   税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40

   税收与消费者选择:替代效应

   政府对商品课税后,课税商品价格相对上涨。

   消费者减少对课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or轻

  税商品的购买量。

   以无税or轻税商品替代课税or重税商品。

   事例:既定收入完全购买两种商品 均衡点:W→Y

  41

   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替代效应

  X2 A

  Y W I1

  I2

  E

  B

  O

  X1

  42

   税收与消费者选择:收入效应

   政府课税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 居于较低消费水平。

   均衡点:W→Y

  43

   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收入效应

  X2 A

  C

  W

  X

  I2 I1

  D

  B

  O

  X1

  44

   税收与劳动投入

   可从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入手。

   条件:个人有投入选择权+所得以货币表示并全部计税+

  小时工资率不变+劳动力供给有完全弹性+比例税率+政 府支出对劳动投入无影响 税收对纳税人的劳动投入的影响反映在劳动力的供给曲线 的形状上:向右上方倾斜

  向后弯曲 税收对劳动投入影响: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45

   税收与劳动投入:替代效应

   S向左上方倾斜:S同W正相关。

   政府课税,降低劳动相对于闲暇的价格,使劳动&闲暇两者

  间的得失抉择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纳税人以闲暇代替劳动。

   替代效应的大小,由边际税率决定。

   均衡点:

  L1 → L2

  46

   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替代效应:S向左上方倾斜

  工

  资

  率

  S

  W1

  W2

  O

  L2

  L1 劳动时数

  47

   劳动力市场均衡 与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替代效应

  工

  资

  S’

  S

  率

  ︿

  税

  前

  ﹀

  E’

  E

  W

  D

  O

  L2

  L1

  劳动时数

  48

   税收与劳动投入:收入效应

   S向后弯曲:开始时,S同W正相关。一定限度后,S 同W负相关

   政府征税,直接压低纳税人可支配收入,从而促使其 减少闲暇等方面的享受,为维持以往的收入或消费水 平而倾向于更勤奋地工作

   政府征税反而会促使劳动投入量增加 收入效应的大小,由平均课税率决定 均衡点:L1 → L2

  49

   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收入效应

  工 资 率 W1

  W2

  O

  L1

  L2

  劳动时数

  50

   税收与劳动投入:无差异曲线分析

   两种效应反方向:究竟怎样? 需将收入和替代效应综合→净效应 将方向相反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综合在一起,

  进行无差异曲线分析 先看替代效应,再看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常大于替代效应,但并非绝对

  51

   劳动&闲暇之间的抉择

  收 入A

  ED C

  P1 P2

  P3

  I1 F

  I2

  O

  L3 L1 L2

  B 闲暇

  52

   不同税种与劳动投入:效应比较

   人头税不改变劳动与闲暇的相对价格,无替代效应 比例所得税较人头税有替代效应 累进所得税与比例所得税有更多的替代效应 累退性质的商品税较同额的累进或比例所得税有更

  大的收入效应

  53

   人头税&比例所得税对劳动投入的效应比较

  收 入A

  D

  C

  P3

  O

  L3

  P2

  I3

  P1

  I2

  E

  L2

  L1

  I1

  B 闲暇

  54

   税收与私人储蓄

   决定储蓄的因素:收入 利息率 净财富

   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效应是通过税收对个人可支 配收入和税后利息率的影响来实现: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55

   税收与私人储蓄:收入效应

   政府课税,压低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促使纳税人 减少现期消费,为维持既定的储蓄水平而增加储蓄

   课税(对利息)反而使纳税人相对增加储蓄 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平均税率的水平 均衡点:P1→P2

  56

   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收入效应

  储 蓄

  A

  S*

  P2

  P1

  E

  O

  C2

  C1

  I1

  I2 B 消费

  57

   税收与私人储蓄:替代效应

   政府课税,减少纳税人实际利息收入,降低了储蓄 的吸引力,从而以消费替代储蓄

   课税(对利息)使得储蓄下降 替代效应的大小,由边际税率决定 均衡点:P1→P2

  58

   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替代效应

  储蓄 A

  C S1 S2

  O

  P1

  P

  C1 C2

  I1 I2 B

  消费

  59

   税收与私人投资

   私人投资决定因素:

  ——投资收益 ——投资成本 税收对私人投资的效应,主要通过税收对纳

  税人的投资收益率和折旧因素的影响而表现 出来

  60

   税收与私人投资收益率:两种效应

  主要表现在公司所得税的课征上 课征公司所得税,压低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使投资收益& 投资成本发生变动,产生两种方向相反的效应:

  ①替代效应:投资收益率下降→降低投资吸引力→以其他行 为替代投资:P1→P2 ②收入效应:投资收益率下降→可支配收益减少→为维持以 往收益而增加投资:P1→P3

  61

   税收对私人投资的收入&替代效应

  投

  资 A

  V3

  P3

  D V1

  V2

  O

  C3

  P1 I3

  P2

  E

  C1

  C2

  I1

  I2 B 消费

  62

   实际折旧&税收折旧

   实际折旧是根据固定资本的实际损耗而计提的折旧。

   税收折旧是税收制度根据经济政策的需要而规定的

  可以计提的折旧。

   通常,税收折旧>实际折旧 ——若税收折旧率=实际折旧率,中性 ——若税收折旧率>实际折旧率,刺激性 ——若税收折旧率<实际折旧率,抑制性

  63

   小结

   税收对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产生的收入效应&替代 效应作用方向相同。

   税收对纳税人在劳动投入、私人储蓄、私人投资方面 产生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作用方向相反。

  64

   主要参考书目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9

   吴俊培,许建国,杨灿明.现代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2001

   樊丽明.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5

  

篇六: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

  第六章(二) 税收的经济效应

  税收负担 税收微观经济效应 税收宏观经济效应

   第一节 税收负担

  税收负担 税收负担度量 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

   一、税收负担概念 1.概念 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因 为纳税而减少的收益,因此 而承受的经济损失或心理负 担。

   2.税收负担的理解 客观负担 国家通过征税而从纳税 人手中取得一部分国民收入, 同时导致纳税人经济利益的 直接减少

   主观负担

  纳税人交纳税收之后,必须考 虑在减少了预算支出的条件下如何 安排自己的消费,或者为了使自己 的消费支出不受影响,必须考虑如 何付出更多的劳动获得更多的收入, 由这些“考虑”、乃至“焦虑”而 产生的精神负担。

   二、税收负担概念的意义

  首先,它是对征税依据的挑衅。

  按传统征税理论,税收是国家凭借 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取得的 财政收入,显然如果凭借的是“政 治权力”,当然国家就没有必要考 虑纳税人的负担问题。

   其次,税收负担概念体 现出对纳税人的尊重。国家 就必须考虑这种负担的承受 问题。正是因为考虑纳税人 税收负担的承受问题,才由 此演绎出对纳税人的尊重、 税收法制建设问题、最优税 收负担问题及最优税收制度 理论等。

   公共财政理论认为,税收是公 共产品的价格。只有超出公共产品 价格的部分才成为纳税人的负担。

  不管如何理解税收负担,税收 负担概念的提出及研究都具有重要 的意义。同时,税收负担也成为税 收制度和税收政策设计的核心。

   三、税收负担的分类及度量 依据不同的标准或不同 的目的可以对税收负担进行 不同的分类

   (一)税收负担的分类 1、从纳税人角度,可以把税 收负担分为自然人税收负担 和非自然人税收负担。

  2、从课税对象角度,可以分 为商品税税收负担、财产税 税收负担和所得税税收负担 等。

   3、从税收负担的归属,可以 分为名义税收负担和实际税 收负担。

  4、从税收负担的层次,可以 分为微观税收负担与宏观税 收负担。

   (二)税收负担的度量 税收负担的轻重或高低, 一般用税收负担率来表示。

   • 宏观税收负担

  –国民收入税收负担率

  国民收入负担率 (T / NT )  税收收入总额  100% 国民收入总额

  –国民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

  税收收入总额 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率 (T / GNP)  100% 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 – 税收收入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负担率 (T / GDP)  国内生产总值

   100%

   • 微观税收负担

  –企业税收负担

  企业税收总负担率 各种纳税总额  100% 同期销售收入 各种纳税总额 企业净产值税收负担率  100% 净产值 流转税总额 企业流转税负担率 100% 同期销售收入 所得税额 企业所得负担率  100% 同期利润所得和其他所 得总额

  –个人税收负担

  • 个人所得税负担率=个人所得税/同期个人所得总额

   四、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 不管是微观还是宏观税 收负担,都受多方面因素的 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

  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职能、 政治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政 策。

   第二节 税收微观经济效应

   (一)超额收益、超额负担和中 性效应

  税收超额收益效应是指 一种税的征收导致超出其税 收收入的收益。例如遗产税, 一般认为,遗产税的征收可 以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劳动。

   (二)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从税收对纳税人的影响可 以分为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1.税收收入效应 税收将纳税人收入的一部分转移 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收入减少 XP1+YP2=I 当价格P1,P2不变,收入I变化时,纳 税人的商品购买数量XY会变化

   税收的收入效应

  Y A C E1 O

  X1X2 D B

  征税使可支配收入 降低,对X商品购买 减少,收入效应(X2X1)

  E2

  X

   2.税收替代效应 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征收不 同的税,将会影响商品的相对 价格,引起纳税人对商品购买 选择的变化 XP1+YP2=I

   税收替代效应

  Y A

  对Y商品征税,P2加 大,P1相对降低,使X 商品购买增加,替代 效应(X2-X1)

  X O

  X1 X2

  C

  B

   (三)激励效应与限制效应 激励与限制体现税收差别 对待,是税收政策实施的基 础乃至灵魂。

   如果一种税的征收(包括 增税与减税),能够使得纳 税人对某项活动的增强,那 么这就是税收的激励效应, 反之,便是限制效应。

  例如,国家对高新技术产 业采用税收优惠与税收减免, 而对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采用 提高税率的政策。

   (四)对劳动、资本、投资的效应

  国家对劳动资本储蓄及 投资征税,可能带来收入与分 配效应

   1、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1)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 征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 收入,促进其为维持其既定 的消费而增加工作时间,这 是一种积极的效应

  XP1+YP2=I,即I的变化

   (2)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 由于征税使纳税人在劳 动与闲暇之间的相对价格发 生变化,促使人们在劳动与闲 暇之间进行重新选择 XP1+YP2=I,即P的变化

   比例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D

  劳动(收入)

  C

  E1 E3

  对劳动收入征税,使 劳动者可支配收入 减少,为确保其效用 水平不降低,劳动者 减少闲暇,替代效应 X1-X3,收入效应 X3-X2

  U1

  U2

  Z

  E2 X1 X2 X3

  闲暇

   税收对我国劳动供给的影响

  我国劳动力供给长期过剩,就业 压力大,因此税收的收入效应较强, 替代效应不大,但就业结构不尽合 理,因此发挥税收的替代效应的余 地很大,可以用来调整就业观念,劳 动供给结构和劳动需求结构

   2、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收入效应:减少居民收入 替代效应:转向其它品种 征收利息所得税的目的 是希望使更多的人进入股票 和债券等其他投资市场

   C2 B

  C21 N C22 C23

  E1

  (1+i)

  E2 E3 U2

  U1

  1+i(1-t)

  O C11 C13 C12 A

  C1

  利 息 所 得 税 的 收 入 效 应 和 替 代 效 应

   3、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1)税收影响投资的原理 税收主要通过影响收益率而影 响投资 企业所得税影响税后利润 税收优惠影响投资方向 折旧抵税

   (2)税收对投资的效应

  投资品

  A

  I1 D E1

  I2

  E2

  U 1

  U2

  B

  0

  C 1 C2

  消费品

   五、推动技术进步的税收效应 税收作为政府掌握的一个 经济杠杆,通过利益机制, 实现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六、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税收效应 (一)累进所得税是调整高收入者收入 分配的有力工具 (二)税收支出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的 有力措施 (三)遗产税与赠与税是削弱财富过度 集中的一项策略 (四)所得税指数化是减轻通货膨胀的 收入分配扭曲效应的一种方法

   第三节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一、税收宏观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是指政府 通过税收政策及其手段对经济增长 和经济稳定的影响。税收之所以具 有这种效应,主要是因为它的乘数 效应,即税收乘数。

   税收乘数指单位税收变动引起的收入改变量。

  公式表示为: Kt=-b /(1-b) 或△Y=-b△T/(1-b)其中△Y是 收入改变量,△T是税收改变量,b是边际消费倾 向。

  例如:税收增加100元,边际消费倾向为0.8, 则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减少引起的乘数效应, 最终减少的收入量 △Y=-(100x0.8)/(1-0.8)=-400(元) 税收乘数即为Kt=-b/(1-b)=-0.8/(1-0.8)=-4 即增加1单位的税收会减少4单位的国民收入。

   假设是三部门,政府按比例税 征收,那么税收乘数应该是:

  -b/1-b(1-t) (一般教科书) 或-b(1-t)/1-b(1-t) 式中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t表 示边际税率。

   税收乘数的一些性质:

  第一、税收乘数是负值,说 明国民收入与税收的变动相 反;

  第二、政府在采取增税政策 时,国民收入减少,减少的 程度为税收增量的b/(1-b) 倍;

   第三、倘若政府采取 减税政策,将有利于 经济增长;

  第四、同公共支出乘 数相比,由于b<1所 以,税收乘数<公共 支出乘数,这说明税 收政策对经济增长和 经济稳定的作用小于 公共支出政策。

   二、税收的经济增长效应

  (一)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 宏观税负水平是指一国税收收 入总额占GDP的比率,有人也称 之为宏观税率或税收比率。

   1.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解释:

  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说明了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 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

   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

  第一、高税率不一定能取得高收入, 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第二、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 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 。

  第三、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 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 系。

   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三个基本命题

  (1)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 工作积极性,低边际税率 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2)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 少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会 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 (3)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 的多少不一定按同一方向变化, 甚至可能按反方向变化

   2.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经验解释:

  马斯顿的经验分析。

  马斯顿选择了具有可比性的20个国 家的经验数据,对税收比率的高低对经 济增长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基本结论 是:一国的低税收比率对提高本国的经 济增长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低税收比率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两 个机制实现的:

  第一,较低的税收比率 较高的要素收益 率 刺激这些生产要素的总供给 提高总产出水平 第二,低税国家的各种税收刺激,将使资 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和活动转移到高生产率 部门和活动,从而提高资源使用的整体效 率

   3.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经验 解释:中国的现实分析。

  关于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与经 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从仅有 的几项研究成果来看,基本结论 都是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率 之间呈非常微弱的负相关。

   (二)税制结构与经济增长 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税制差异 经济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以直接税为主,并 以所得税(包括社会保险税)为主体税 种——直接税更有助于发达国家解决发展 的某些问题。

  发展中国家则以间接税为主,并以销售税 (包括增值税)为主体税种——间接税有 利于发展中国家解决经济增长问题

   2 . 我国税制的缺陷 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过分依赖商品 劳务税,故有人提出,过高的商品 劳务税比重扭曲了经济活动,不利 于税收收入增长。

   第一,商品劳务税的税收收入弹性较低, 不能保证税收收入和国民收入同步增长 第二,过高的商品劳务税比重增强了税收 对市场—价格机制的干预能量,推动物价 上涨 第三,政府对商品劳务税的严重依赖,扭 曲了出口退税政策;

  第四,政府对商品劳务税的严重依赖,还 在一定程度上对产业政策产生扭曲效应。

   三、税收的周期稳定效应

  (一)税收的自动稳定效应和相机抉择 效应 1、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1)自动稳定机制过程

  (2)相机抉择机制过程。

  2、调节收入分配关系

   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和相机抉 择机制的作用过程

   (二)税收的通货紧缩效应及其局限性

  从税收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来看,增 税政策可能具有增加货币需求的作用。

  (1)增税政策将产生流动性效应,包 括替代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逃税效 应以及通货替代效应等,可能产生通货 紧缩作用;

  (2)在增税的同时,若采用一次总额 付税法,将提高对货币的需求,从而有 降低价格水平的可能。

   局限性:

  1、如果实施增税政策以抑制总需求膨 胀,在长期,可能会影响劳动供给和 资本供给,造成失业或产出下降,反 通货膨胀的目标难以实现。

  2、如果采用减税政策以增加总供给, 又有可能刺激了总需求,加大通货膨 胀缺口。

  

篇七: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

  第九章税收的经济效应

  第一节税收的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税收的经济影响 第三节税收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税收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一、税收的收入效应 二、税收的替代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 税收的经济效应: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 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 (也即税收的调节作用)。

  • (一)、税收的收入效应

  指的是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 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并不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所发生的仅仅是资源从私人 部门向政府部门的简单转移)

  • (二)、税收的替代效应

  指的是税收的课征使纳税人的行为方式发生改变,而以 另外的一种方式取而代之。

   • (一)、税收的收入效应

  衣物

  A

  征税引起消费者同时减低了对于 衣物和食品的消费,这就是税收 的收入效应。

  t 预算约束线

  W

  Y

  C

  t

  O

  D

  B

  食品

  图5-1 税收的收入效应

   • 二、税收的替代效应

  衣 物

  I1

  I3

  A

  征税使消费者改变了行为方式, 增加了衣物消费,产生了衣物对 于食品的替代效应,产生效率损 失。(帕雷托改进)

  W

  D F

  Y

  O

  G

  CE

  B

  食品

  图5-2 税收的替代效应

   小结

  • 当税收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时,只产生收入 效应,收入效应仅说明资源从纳税人转移给政 府,不发生超额负担,也不导致经济无效率;

  通常对只产生收入效应的税收称为“良税”。

  • 替代效应是当税收影响商品或经济活动的相对 价格时,导致纳税人以一种商品或经济行为替 代另一种商品或经济行为而产生的效应。替代 效应的结果是纳税人的福利水平降低,这种福 利损失是扣除政府税收后的净损失,所以是税 收的超额负担。

   第二节 税收的经济影响

  • (一)、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 (二)、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 (三)、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 (四)、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 (一)、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 1、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分析

  工 资

  W1 S 对劳动收入征税,W1下降到W2, 工作的人从L1下降到L2。就是说 (LI-L2)的人用闲暇代替了劳 动。

  W2

  L2

  L1

  劳动时数

   • 2、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分析

  工 资 WI W2 W0 劳动投入曲线

  政府对工资征税,W1下降到W2, 随着纳税人税后可支配收入的减 少,纳税人劳动供给由LI增加到 L2。这就是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收 入效应。

  L1

  L2

  劳动时数

   我国劳动供给的特殊情况

  • 劳动供给充裕,税收几乎不影响劳动供给,而 且个人所得税在短期内也不会成为主体税种, 所以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需要解决的 不是如何增加劳动供给,而是如何消化劳动力 过剩问题。尤其是结构性失业问题,一是调整 和改变人们的就业观念;二是从提高劳动力素 质和技能入手改变劳动供给结构;三是调整需 求结构,在重视科技进步的同时,不可忽视能 够容纳较多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门, 甚至必要时给予一定税后优惠。

   (二)、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1、个人所得税的储蓄效应分析(利息不征税)

  储 蓄 只有收入效应:征收个人所得税会减少纳 税人的可支配收入,迫使纳税人同时减少 储蓄和消费水平。

  B D E I E1 E2

  H F

  C

  A

  消费

   2、利息所得税的储蓄效益

  储 蓄 B E1 E2 E3 图中红色的线段产生的是收入效应,绿色的 线段指的是替代效应。储蓄的下降程度一部 分被消费所代替,一部分由于收入减少而减 少。

  C N F

  E G H

  A

  消费

   税收的经济影响

  • (三)、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1、税收影响投资的原理

  (主要是通过征收企业所得 税、税前抵扣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影响纳税人的投资收益和投 资成本)

  2、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 3、税收对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征税对投资的替代效应:课征企业所得税,会压低纳税 人的投资收益率,如果因此而减低了投资对投资者的吸引 力,导致其减少投资而以消费代替,就是产生了税收对投 投 资的替代效应。

  资 A I1 D P1 I1

  I2

  P2

  I2

  0

  C 1 C2 图9-4 征税对投资的替代效应

  B

  消费

   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如果征税和提高税率减少了投 资的税后净收益,而投资者为了维持税前的收益水平趋 向于增加投资,这就是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

  投 资 A

  I2 I1

  P2 P1

  I2

  I1

  0

  C1

  C2 E

  B

  消费

  图9-5 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

   • 国外投资对我国经济的积极作用

  •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外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外商,中国经济如此高的增长速度很难实现。外资 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表现在:⑴国外投资在整个投资体系中占重要 地位。投资的增加,直接拉动了劳动力、原材料等方面的需求。

  到1999年底,外商投资企业中的职工数为2000万,占全国城镇 劳动人口的10%,外资企业对中国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约为15%. ⑵带来了巨大的税收收入。虽然由于各种优惠政策,造成关税、 所得税的流失,但另一方面,国外投资也带来了巨大的税收收入。

  1999年,外商投资企业缴纳税收比上年增长了33.78%,纳税额 占全年工商税收的16%.这一部分税收收入,已经成为我国税收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⑶外资企业的崛起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

  99年外资企业的进出口额达到了1745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 额的48.38%,表现出较大的顺差,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和国 家外汇储备的稳定增长起了积极作用。

  •

   •

  国外投资不只是一定量的外来资本流入,更重 要的是它包含的技术、知识、管理以及有效组织 这些资源的方式。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的 管理经验,为我所用,是在利用外资中必须贯彻 的原则。在利用外来资本的同时,我国在技术、 管理、创新等方面得益非浅,国内企业在国际市 场中的竞争力得到了迅速提高。国外投资还反过 来大大加快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吸收国外 投资的过程中,我国的对外政策逐步完善成熟, 法制等各项建设逐渐与世界接轨。在从容面对 WTO的时候,外资在其中起的作用功不可没。

   国外投资对我国经济的消极作用

  •

  外国投资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即成本)也是很明 显的。⑴外资企业享受的超国民待造成内外企业的竞争环 境不平等。外资的大量涌入,对内资产生“挤出效应”, 由于税收的优惠政策,这种“挤出效应”被放大,以致对 国内的一些优势产业产生排挤。外资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 大大削弱了国内企业在两者竞争中的竞争力。外资企业所 得税负担率不足10%,而内资企业为28%,1997年以前, 我国的关税算术平均水平为23%,而外资企业的关税平均 税率约为5%.长此以往必然阻碍我国民族工业的生存和发 展。⑵税收严重流失。据一些研究报告估计,1996年,中 国对外资的税收减让是税收流失达1300亿,1997年这个 数字约为1700亿。税收收入的流失构成了吸收国外投资的 重要成本。

   • (四)、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 1、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最有力工具(尤 其抑制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 2、税收支出也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 – 3、社会保险税是实现收入再分配的良好手段 – 4.所得税指数化是减轻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扭 曲效应的一种方法(按照每年消费物价指数,调整应

  税所得的适用税率和纳税扣除额,以便剔除通货膨胀所 造成的名义所得上涨的影响。

   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要性

  • 社会保障税也称“社会保险税”,主要是指以企业的工资支 付额为课征对象,由雇员和雇主分别缴纳,税款主要用于各 种社会福利开支的一种目的税。在税率方面,一般实行比例 税率,雇主和雇员各负担50%。个别国家雇主和雇员使用不 同的税率。社会保障税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的主要税种之一。

  凡是在征税国就业的雇主和雇员,不论国籍和居住地何在, 都要在该国承担社会保障纳税义务。

  •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筹资和管理中存在“范围小、层次低、 管理乱、收缴难”的问题。表现为:

  • 1、“范围小”即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小,覆盖面狭窄。我国 真正能享受到社会保障的人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 业和城镇大集体企业职工,这部分人员占社会成员的一小部 分。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小集体企业职工及个体经营者多 数并没有参加。特别是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的农民,目前 仍基本上被摒弃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全部的保障依 赖于家庭和土地。

   • 2、“层次低”即统筹层次低,社 会化管理和服务程度低。目前,在 我国除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 业保险外,其它社会保险项目仍然 停留在试点阶段,没有全面实行社 会统筹。即使是养老保险、医疗保 险和失业保险统筹,除少数省市以 外,大部分地区仍停留在市县级统 筹阶段。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和 服务也进展较慢,还有许多事务性 的工作基本上仍由企业承担。

   • 3、“管理乱”即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混乱。

  一是部门分割,切块管理,各自为政,导致 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成本高昂。如有的省市, 劳动部门负责城镇国有企业单位职工的养老 保险和失业保险;人事部门负责行政事业单 位干部职工的养老保险;卫生部门负责医疗 保险;保险公司负责城镇集体职工养老保险。

  这种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体制导致机构重 叠,执行成本高昂。二是社会保障基金运营 未引入市场机制,政事不分,监督不力,存 在着挪用、挤占甚至浪费现象,制约其提升 社会效率作用的发挥。据统计,1998年,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养老和失业保险基 金挤占挪用和其它违纪情况进行检查,初步 核定1996年至1998年3月各地违规动用基 金173.98亿元。

   • 4、“收缴难”。首先,法制缺乏, 刚性不足,收缴困难。据劳动与社会 保障部的统计表明,截止到2001年底, 全国企业累计欠费395.39亿元,其中 欠费千万元以上的企业207个,欠缴 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4900多家,最多 的欠缴上亿元。其次,对于统筹缴费, 在狭隘的部门利益驱动下,一部分企 业拒缴、滞缴和逃缴。一些经营效益 好的行业和企业将部门单位利益置于 国家和社会利益之上,错误地认为社 会统筹是搞“变相平调”,纷纷要求 独立“自保”,千方百计地逃避缴费 的责任。

   • 5、“收不抵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 到来,在目前统筹费率为20%的情况下, 就出现了企业负担过重,个人帐户“空 帐运行”,并且空帐积累以每年名义积 累500亿元左右的速度增加的情况,到 未来要承受40%以上的统筹率,筹资与 支付的资金缺口会越来越巨大,老年人 口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的权益就难以得 到保障。

  • 为缓解上述问题,使社会保障制度更加 规范化、制度化,目前理论界和政府都 在大力研究并推进社会保障税的出台。

   案例讨论 1、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有何优缺点? 2、社会保障税由地税机关还是由国 税机关代征更为合理?

   • 案例评析:

  • 社会保障税能充分体现税收的效率原则和财政原 则。

  • 1、税收效率指的是税收必须在税务行政、资源利 用和经济运转三方面尽可能地讲求效率。即税收 效率的含义包括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从开征社 会保障税看,是基本符合税收效率上述原则的。

  • 税收的经济效率。目前开征社会保障税,既 不会在人民心理产生多少负面影响,也不会对社 会引起多大震荡。

   • 一是正如案例中提到的,“养老、医疗和失 业”三项社会统筹基金的征收工作已实行多 年,将其改为税收,不会造成人们心里上的 不适应。二是只要在费改税过程中,维持原 费率不作大的调整,不因征税增加企业和职 工个人的负担,就不会引起企业和职工的抵 触情绪,费改税便会顺理成章。三是计划经 济体制下企业办社会问题,已使企业不堪重 负。进入市场经济后,这一沉重的社会负担 己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严重羁绊。开征社会保 障税,把原来由企业管生管病管死的事,交 由社会来处理,对企业无疑是一种解脱,会 对企业的生存、生长和发展带来事半功倍的 效益。

  • 税收的行政效率。目前,我国的税务 机构遍布全国,分布广,渗透性强,拥有一 大批经验丰富的税务人员。可以有效地降低 征收成本,提高征收效率

   • 2、税收财政原则第一层次的要求 是足额稳定。社会保障税以法定 的征收方式来保障社保资金的足 额稳定,能够满足一般的社会公 共需要。第二层次要求适度合理。

  社保税通过科学的税制设计,制 定合适的税负,既防止取之过度 而影响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积极 性,又能保证税源充足。

   第三节 税收与经济发展

  • 一、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观点 • 二、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 三、减税政策评析

  供给学派代表人物:

  Arthur B Laffer

   •

  一、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 观点

  – 1. 古典经济学的观点 – 2. 社会政策学派的观点 – 3. 凯恩斯学派的观点

   •

  二、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 (一)供给学派的三个基本命题

  1.高边际税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2.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 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 量 3.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 一定按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按反方向变 化

   –(二)拉弗曲线

  税 收 收 入

  A

  D

  E

  O

  C 图9-1 拉弗曲线

  B

  税率

   • 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 :

  – 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 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 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 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 – 3、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 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样本国家宏观税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对比

  人均收入(按1979年 美元计算) 样本国

  马拉维(低税) 扎伊尔(高税) 客麦隆(低税) 利比里亚(高税) 泰国(低税) 赞比亚(高税) 巴拉圭(低税) 秘鲁(高税) 毛里求斯(低税) 牙买加(高税) 韩国(低税) 智利(高税) 巴西(低税) 乌拉圭(高税) 新加坡(低税) 新西兰(高税) 西班牙(低税) 英国(高税) 日本(低税) 瑞典(高税)

  税收收入 GDP 比重 (%)

  11.8 21.5 15.1 21.2 11.7 22.7 10.3 14.4 18.6 23.8 14.2 22.4 17.1 20.0 16.2 27.5 19.1 30.4 10.6 30.9

  1970-1979 年GDP 实 际增长( %)

  6.3 -0.7 5.4 1.8 7.7 1.5 8.3 3.1 8.2 -0.9 10.3 1.9 8.7 2.5 8.3 2.4 4.4 2.1 5.2 2.0

  200-300

  500-600 500=600 700-1100 1100-1300 1400-1700 1700-2100 1800-5950 4300-6350 8800-11950

  表9-1 样本国家宏观税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对比

   • 三、减税政策评析

  – (一)对供给学派税收主张的 理论争议 – (二)美国减税政策实例分 — —减税政策并非万能的灵丹妙 药

   本章小结

  • 【关键词】

  税收的收入效应 税收的替代效应 “拉弗曲线”

   本章小结

  • 【复习与思考】

  – – – – – – – – 1、试述税收的收入效应。

  2、试述税收的替代效应。

  3、试述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4、试述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5、试述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6、试述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7、说明“拉弗曲线”及其说明的原理。

  8、评析减税政策。

  

篇八:税收政策的经济效应

  .

  第四专题 税收效应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来源于经济,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即对经济运行产生重 要影响。

  税收对经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又称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政府课税而在 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以及由此影响到社会经济运行本身。

  税收效应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政府征税,不 干扰相对价格,仅仅削弱纳税人的支付能力或减少其可支配收入,而不产生额外 的效率损失。

  税收的替代效应:当相对价格(即广义相对价格,它不仅指特定商品或服务 的价格,还包括资金价格――利率、劳动的价格――工资率、外汇价格――汇率, 以及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等)由于政府征税而发生变化时,生产决策与消费决策 发生改变。这种效应就是税收的替代效应。税收的替代效应一般会导致经济的低 效率或无效。

  长期以来,税收学界一直信奉这样一种流行的观点:即税收应保持中性,不 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产生任何影响。这种观点被称为“税收中性观 点”。但是,税收中性实际上只是一种理论上描述,或者说是建立完善税制的努 力方向,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存在。税收作为一种强制和无偿的国家占有社会 产品,总会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发生影响,对资源配置和经济稳定、 经济增长产生作用。也就是说,税收实际上是“非中性”的,对税收“非中性” 的情况的分析研究正是税收对经济影响的构成内容的研究。

  考察税收对经济的影响,应分别置于微观主体层面和国民经济宏观层面来考 察。在微观层面中,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分析税收对生产、消费、劳 动力供给、投资以及个人储蓄等的影响。在宏观层面,主要分析税收对经济增长、 经济稳定、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一节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是指因为政府课税对纳税人在其经济选择和经济行为 中做出的反应。税收的“非中性”特征使得国家征税行为对纳税人带来超额经济 负担和决策行为的变化。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主要分析税收如何影响微观经济主

  '.

   .

  体,如何影响厂商和个人的决策行为,从而导致不同的经济产出的问题。

  一、税收对生产、消费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决策管理的目标为税后利润最大化,市场经 济均以价格作为市场信号传导机制,而政府税收行为通过影响市场主体的利益分 配和市场价格,从而从这一市场机制影响到生产决策与消费决策两个方面。

  (一)税收对生产行为的影响 1.征税的收入效应 税收对生产行为的收入效应,是指政府对商品、所得或者财产课税使市场的 供求数量较征税前有所下降,即造成企业实际收入或可支配收入的减少。政府征 税会一方面使得企业平均生产成本上升,边际收益减少,则企业最终产出水平必 定会下降。另一方面征税实质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行为,是企业无偿的向 国家的单方面利益转移,从而也减少了企业的可支配资源,从而也会导致企业最 终产出的减少。

  如图 4-1 所示,在征税前,生产可能性曲线 PPF1 反映了可能生产出来的产 品 X 和 Y 的组合,个人消费的无差异曲线为 I1,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交于 E1 点, 在这一点上,生产者的利润达到了最大化。由于征税(所得税),企业可利用资 源减少,生产可能性曲线由 PPF1 内移到 PPF2,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PPF2 只能与无差异曲线 I2 相交于 E2,产品的生产数量下降。

  图 4-1 税收对生产的收入效应

  2.征税的替代效应 征税对企业的生产行为还会产生替代效应。政府有选择性的对某些商品征 税,或者对不同产品实施有差异的税率,会使课税商品的成本和价格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企业相应的减少课税商品的产量或者放弃生产,而把更多的资源转移到

  '.

   .

  非税商品的生产上。

  PPF

  图 4-2 税收对生产的替代效应

  如图 4-2 所示,生产可能性曲线为 PPF,征税前 PPF 与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 I1 相切于 E1 点,切线为 PP,此时,生产者与消费者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当政 府对商品 X 开征税收以后,商品 Y 和商品 X 之间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QQ 线 代表了这一点,在新的价格比率条件下,无差异曲线 I2 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 于 E2 点。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发生了左移,I1 与 I2 之间 的差额便是征税带来的额外负担,对企业来讲,也产生了偏向于以 Y 产品的生产 替代 X 产品生产的影响结果。

  (二)税收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1.征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这里主要分析税负完全转嫁时商品税对消费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对 消费的收入效应,表现为政府对商品课税之后,会使纳税人实际购买能力下降, 降低对商品的消费量的需求。税收对消费的收入效应大小由平均税率决定,平均 税率越高、消费水平损失越大,收入效应越明显。

  税收对消费的替代效应,则表现为政府对商品课税之后,会使课税商品价格 相对上涨,这意味着纳税人消费同一课税商品得到的效用不变,代价增大,于是 纳税人对消费该商品的偏好降低,以其他无税或轻税商品来代替它。

  2.商品税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在分析商品税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时,假定商品税的课征为两个商品(X 和 Y)

  的简单模式,如图 4-3,在征税前,个人的预算约束线为 AB,无差异曲线为 I1,

  '.

   .

  两者相交于均衡点 E1,在 E1 点个人满足了最大效用。假若政府对商品 X 征税, 引起商品 X 和 Y 的相对价格变化,于是,预算线 AB 内旋至 AB′与预算线 I2 相交 于新均衡点 E2,替代效应发生。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不同商品的边际税率, 边际税率差异越大,替代效应则愈强烈。

  总体上看,政府对商品课税总会降低纳税人的实际购买能力,无论是收入效 应或者替代效应,最终都会使消费水平下降。但是某些特定的商品税,比如对烟 草,酒类,汽油所征收的消费税,这些商品的过渡使用会造成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粮食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等,在这种情况下,不但不会造成税收的经济扭曲,反而 能够引导消费,减少一部分社会成本,这种情况下的超额经济负担就是比较少的。

  另外,在商品课税中,税基范围的宽窄也会影响消费水平,如果税基范围宽, 税负转嫁就比较容易,商品价格因课税而上升的幅度大,因而对消费影响较大。

  3.所得税税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对所得课税(主要指个人所得税)会减少纳税人可支配收入,从而降低纳税 人消费水平,但不会改变商品相对价格和纳税人的消费偏好,所以两种商品的消 费同时下降。如图 4-3 所示,当政府对所得课税后,纳税人可支配收入下降,预 算约束线 AB 平行向下移动至 DE,与无差异曲线 I3,交于新均衡点 E3 。由于商 品 X,Y 相对价格没有改变,在 E3 时纳税人的消费结构没有改变。假定所得税征 收的数额和产品税相等,那么 DE 线就经过 E2。

  在以上分析中,我们假设了商品课税和所得课税之间,我们进行了选择,或 者是对某种商品征税(X 和 Y 并不同时征收),或者是对一切收入都课征比例所 得税。当假设前提发生改变时,结论就改变了,但一般来讲,所得税给纳税人带

  '.

   .

  来的超额经济负担,要比商品税来的轻,这是因为所得税对消费者选择和资源配 置产生的干扰要少。

  二、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现代经济学认为,个人福利水平的提高不仅表现在人们通过劳动而获得的物 质收入,而且还包括人们通过闲暇所获得的精神享受。因此,研究税收对劳动供 给的影响,主要是分析税收如何干扰个人在工作与闲暇间的决策,并使人们在满 意的闲暇基础上提供最大的劳动供给,而非简单地使人们的劳动供给最大化。

  影响劳动供给的主要税种是个人所得税,因此这里主要讨论所得税的劳动供 给效应。

  1.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劳动供给理论实质上是基本的价格理论的应用,即假定劳动力在其预算限制 下,试图使其满足程度最大化。

  (1)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指的是政府征税会使闲暇和劳动的相对 价格发生变化,闲暇相对于劳动的价格降低,引起个人以闲暇替代劳动。它表明 的是“纯粹的”价格变化效应。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指的是政府征税会直接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 入,从而促进其为维持既定的满足程度而减少闲暇增加工作时间。

  以上两种效应或许相互抵消,或许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或许后者占优势。

  (2)定额税、比例税、累进税的效应比较 就税制而言,一般来讲,定额税不影响劳动者的边际收入,从而不影响其对 劳动和闲暇的经济评价,因此,只有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在相同所得的 情况下,比例税率比累进税率更多地能激励劳动者劳动供给的增加,换言之,比 例税率更具有收入效应。因为比例税率和平均税率相等,税后边际收益相等。而 累进税率的边际税率大于平均税率,税后边际收益递减,所以累进所得税的替代 效应更显著。

  2.在放宽限制条件下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放宽一些限制条件,在比较现实的情况下研究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1)个人收入由多种收入构成情况下的所得税比较。现实的情况是,个人 除了劳动收入外,还有一些非劳动收入来源为租金收入或资本所得、福利收入等。

  '.

   .

  一般说来,闲暇是正常品,非劳动所得的存在,会鼓励个人供给较少的劳动。所

  以,为了增加劳动供给,政府不仅要对劳动所得征税,同时,也要对资本所得等

  非劳动收入征税。

  (2)工资率变动和工作时间变动的所得税效应。劳动者的劳动时数随工资

  率的提高而逐渐增加。反过来说,当工资率下降时,劳动者就减少工作时数。

  现假定政府对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征税 W1W2,劳动者在征税前可支配的收人

  为 W1,劳动时数为 H1。征税后,劳动者可支配的收入降至 W2,随着劳动边际收

  益的减少,劳动者的劳动时数由原来的 H1 减至 H2,这表明政府征税促使劳动者

  减少劳动供给而增加闲暇选择,这时税收对劳动供给产生替代效应。

  工

  资

  率

  S

  W1

  W2

  O

  H2 H1

  图 4-4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

  劳动时间

  但是如果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在一定收入水平下,与工资同向变化,即在开始 阶段,工资水平提高后,劳动供给倾向增加。但工资水平上升到一定限度后,劳 动者对工资收入的需要被认为不那么迫切了,工资水平再高上升,劳动供给不再 倾向于增加,而趋向于减少,此时劳动供给曲线 S 先是递增,然后是一条向后弯 曲的线。

  劳动者在征税前的可支配收入为 W1,劳动时数为 H1。政府征税 WIW2 后,劳 动者的可支配收入由原来的 W1 下降至 W2。随着劳动者税后可支配收入的减少, 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倾向于增加,劳动时数由原来的 H1 增加到 H2。这时税收对劳

  '.

   .

  动者的劳动供给产生了收入效应。因为政府征税直接减少了劳动者可支配收入, 劳动者为维持以往的收入或消费水平而倾向于更勤奋地工作,从而减少其闲暇方 面的享受。也就是说,政府征税后而会使劳动供给增加。

  工

  资

  率

  S

  W1

  W2

  O

  H1

  H2 劳动时数

  图 4-5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

  概括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劳动供给曲线形状:当劳动者的劳 动曲线上扬时,课税会使其减少劳动供给,增加闲暇;当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时,课税会使其增加劳动供给,减少闲暇。

  由于纯粹的理论演绎很难判定税收对劳动供给的确切影响,西方税收学者为 此进行了大量更有说服力的实证分析。通过对纳税人采取问卷调查和对课税与劳 动供给变化的相关程度回归分析得出两种不同方法的基本一致的结论:前者以美 国的巴洛·布雷泽、摩根和加拿大的查特吉、罗宾逊为代表,他们的结论是课税 对劳动供给的不利影响是轻微的,某种程度上有提高劳动供给的功效。后者则以 英国的布雷克、凯恩·瓦茨和布朗为代表,他们的结论是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 曲的,课税会使劳动者更加努力地工作,劳动供给倾向于增加。

  3.税收对劳动供给影响的现实分析 就商品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来说,若对某种商品(X)征收一种特定税,那 么相对于其他所有商品以及闲暇来说,就会影响商品(X)的相对价格。因此存

  '.

   .

  在一种有利于其他所有商品和闲暇的替代效应。

  现实中,税收对工作努力到底有多大的影响还是个经验问题。经验表明:工

  作努力随着边际税率的提高而下降;但另一种相反的研究表明,收入效应多于替 代效应,可能会引起劳动供给随着税收的提高而增加。

  三、税收对私人投资的影响

  私人投资是相对于政府投资而言的,即企业投资和个人投资。这类投资的基 本特征是以投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它与政府投资的目标有着原则性的区别。税 收对投资决策有着广泛的影响。理论上,纳税人都遵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假设。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纳税人会一直投资到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为止。因此, 纳税人的投资行为实际上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个是投资收益,一 个是投资成本。从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入手,研究税收如何通过影 响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和投资成本发挥作用,对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的影响。

  (一)税收对投资的效应分析 1.对投资收益课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对企业的投资收益课税毫无疑问将会降低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并会使投资 收益和投资成本发生变动,从而对投资行为产生两种基本的效应,即收入效应和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是指对投资收益课税时,由于投资收入下降,促使纳税人为维持以 往的收益水平而被迫牺牲当前的消费额度来保障一定的投资规模增加投资。

  替代效应是指政府对投资收益征税,使投资收益率下降,改变了投资和消费 的相对价格,此时纳税人投资的边际效用下降,消费的边际效用上升,因此降低 了纳税人对投资的偏好,纳税人因此将选择更多的消费来替代投资。和前面的税 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相似,这两种效应对投资的作用是相反的。因此,对投资 课税最终使企业增加还是减少投资,取决于总效应。

  (1)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如图 4-6,征税前预算线 AB 与无差异曲线 I1 交于 E1,该点代表满足纳税人效用最大化的消费与投资组合为(x1,y1)。若纳税 人因政府课税而倾向于增加投资,预算线 AB 将会内旋至 A′B,与无差异曲线 I2 交于点 E2,产生了新的消费与投资的组合(x2,y2)。此时有 x2<x1,y2>y1,消费减 少,投资增加。

  '.

   .

  图 4-6 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2)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如图 4-7,征税前预算线 AB 与无差异曲线 交于 E1,此时消费与投资组合为(x1,y1),若纳税人因征税而倾向于减少投资, 预算线则内旋至 AB′,与无差异曲线 I2 相交于 E2,形成新的消费与投资组合 (x2,y2),其中,x1<x2,y1>y2,投资减少,消费增加。

  图 3-7 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

  总体上看,对投资课税会可能抑制投资的增长,也可能刺激投资的增长,它 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就总的来讲,征税无疑是增加了资本 使用者的成本,会产生抑制投资的预期。

  2.税收影响企业投资的因素分析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各国政府一般都致力于扩大私人投资,并且利 用税收政策来鼓励私人投资。在这方面,公司所得税是直接影响资本成本的重要 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何旨在提高资本成本的税收措施都会抑制投 资的增长,而任何旨在使资本成本下降的税收优惠措施都会刺激投资意愿。影响 私人投资的税收因素可以细分如下:

  (1)税率

  '.

   .

  公司所得税税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税后利润的多少,因此,从理论上 讲,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无税(即公司所税税率为零)对投资的刺激效果是 最理想的。但实际上除少数避税地以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对投资行为 征税。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征税,而在于征多少税。理想的目标是,设 计合理的税负水平,尽量减少企业所得税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2)对费用扣除范围和标准的规定 税法一般对企业生产费用的扣除范围和标准有一定的限制,使得生产费用的 实际发生额和允许税前扣除额之间存在差异。税收制度对企业生产费用扣除范围 和标准的规定,直接关系到应税所得额和投资收益的大小。如果列支过宽,比如 可以据实列支,虽然可能刺激投资,但极其容易造成政府的税收流失和垄断企业 的产生。但如果界定范围太窄,许多费用都不能获得列支,那么必然给企业的资 本补偿造成一定的困难,企业税收负担较重,且新投资和置换投资都受到阻碍。

  (3)对折旧和投资抵免规定 按照乔根森(Jorgenson,1963)的新古典模型,加速折旧和税收抵免可以引 致资本成本的变化,是投资的有效诱因。我们知道,当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大于企 业的资本使用成本时,企业才会进行投资。加速折旧制度和投资抵免制度之所以 能够成为刺激企业的投资需求的两大税收制度,就是因为它们降低了资本的使用 成本,从而增加了企业可以拥有的资本存量,刺激投资。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逐年损耗价值的补偿。一般来讲,折旧可以分为 真实折旧和税收折旧。真实折旧一般是根据企业对固定资产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 的实际损耗计提的折旧,税收折旧则指按照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年限和规 定的折旧方法计提的折旧。税法所规定的折旧方法与会计所产生的差异将进行必 要的纳税调整,其可以得到的税前补偿金大小将直接影响投资行为。若税收折旧 小于实际折旧,则允许在税前扣除的折旧金额小,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就比较大, 加重了纳税人的所得税负担,不利于企业的资金营运能力的改善和投资。若允许 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当税收折旧大于实际折旧时,就相当于企业的资本提前得 到了补偿,得到了递延纳税和资金的时间价值的好处。特别是在经济出现通货膨 胀的条件下,加速折旧更加能够保护企业的利益,减少通胀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投资抵免是对企业符合规定的投资予以一定百分比的抵免额,冲减企业应纳

  '.

   .

  税所得额。这一政策减少了企业购置资产的有效价格,与此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 边际成本,所以可以刺激企业的投资行为。

  我们可以看出,对企业的投资收益课税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而加速折旧 和投资抵免政策又使得资本投资的使用成本降低,并且成为影响企业投资资本要 素组合和投资总额的有效杠杆。

  (4)减税免税 减税免税规定可以提高了投资者的收益水平,促进了企业投资的增长。

  四、税收对个人储蓄的影响

  居民个人储蓄是个人放弃当前消费,集中资源为资本形成服务的一种形式, 根据边际消费理论,收入水平愈高,可供储蓄的资金愈多,消费倾向就越低,则 储蓄率愈高,相反当个人收入水平低,其可供储蓄能力就低。税收主要是通过影 响个人收入总水平和储蓄利率水平来影响储蓄的。

  (一)利息税对个人储蓄的影响

  1.征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对储蓄利息征利息税,会减少储蓄人的收益,从而降低储蓄报酬率,影响个 人的储蓄和消费倾向。一方面,对储蓄利息征税,会降低边际储蓄倾向,促进个 人增加消费;另一方面,由于储蓄行为属于将现在消费让渡到以后年度进行消费, 在对储蓄利息征税之后,会迫使储蓄人提高储蓄水平,也保证未来的消费额度。

  因此,利息税对储蓄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减轻的效果,也有提高的效果,这是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种效应同时发生效力,相互抵消的结果。

  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表现为政府对利息收入课税,降低了纳税人的利息收 益,为维持既定的储蓄水平,纳税人必须减少消费,增加储蓄。如图 4-8 所示, 横轴为消费,纵轴为储蓄,纳税人征税前的预算线为 AB,表示同一预算约束下 对储蓄和消费的不同选择组合。无差异曲线 I0 与之相交于 E1,代表 x1 数量的消 费和 y1 数量的储蓄组合使个人达到了效用最大化。在政府对利息课税的情况下, 纳税人的实际储蓄水平下降。为达到原来既定的储蓄目标,预算线 AB 内旋至 AB′,与新的无差异曲线相切于 E2 点,这样,在储蓄水平 y 不变的条件下,消 费由 x1 减至 x2。可见,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收入效应有激励储蓄的作用。

  '.

   .

  图 4-8 利息税对储蓄的收入效应

  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替代效应表现为,政府对利息收入课税减少了纳税人实际利 息收益,使储蓄的边际效用相对于消费降低,为了使得个体效用最大化,纳税人 的储蓄偏好下降,消费偏好上升,以消费替代储蓄。如图 4-9 所示:征税前预算 线为 AB,无差异曲线为 I1,均衡点为 E1。当政府对利息收入课税时,纳税人储 蓄收益率下降,储蓄与消费的相对价格改变,预算线由 AB 内旋至 A′B,A′B 与无差异曲线 I2 相切于 E2 点,而 E2 对应的消费为 x2;大于征税前 E1 点的消费 x1, 而 E2 点对应的储蓄 y2 则小于征税前 E1 点对应的储蓄 y1,这说明因政府征税,纳 税人以消费替代储蓄。很明显,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替代效应有反激励作用。

  图 4-9 利息税对储蓄的替代效应

  2.根据生命周期模型来分析 上述是研究税收对个人储蓄的效应的传统思路。目前有关储蓄的大部分现代 理论与经验研究是基于生命周期模型来展开的。

  我们以简单的两时期生命周期模型来分析税收对储蓄的影响。该模型将人的 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对应着“现时——第一时期的消费 Cp”“未来——第二时期

  '.

   .

  的消费 Cf”,个人把所有的收入配置在这两个时期,以求得效用最大化。我们以

  效用函数 U=U(Cp,Cf)来表示现在与未来的消费组合。在这人生的两个阶段中,

  我们假定第一阶段为工作时期,获得劳动收入 Y,第二阶段为退休时期,没有劳

  动工资收入,其所得为第一时期的储蓄(Y-Cp)及其利息收入。

  Cf = (Y- Cp)(1+r)

  等式 1

  其中, Y 表示收入,Cp 表示现实消费,Cf 表示将来消费,r 为利息率

  我们作一下公式变形,则

  Y= Cp +Cf /(1+r)

  等式 2

  等式 2 中的 1/(1+r)为现值系数,它实际上反映了相对于现时消费的未来消

  费的边际价值,既是说,它表示相对未来一个单位的消费要牺牲现在 1/(1+r)现

  在消费。消费者在预算限制下选择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人消费偏好的组合。税收通

  过影响预算限制来影响现在与将来的消费选择。

  如图 4-10 中,AB 表示不征税下情况下的预算约束线,其斜率为-(1+r)

  -1,并与无差异曲线 I 交于 E0 点,表示现时消费和未来消费组合为(C1,C2)。

  图 4-10 简单两时期生命周期模型

  当政府征收利息税 t 时,个人储蓄的实际利息率变为(1-t)r。如图 4-11 所示,征税使预算约束线 AB 内旋至 AD,斜率由-(1+r)-1 改变为[1+r(1-t)]-1 , AD 与无差异曲线 I1 相交于 E1 点,消费组合为(C3,C4),我们可以看到,从 E0 点到 E1 点,消费组合由(C1,C2)到(C3,C4),并且 C3< C1, C4<C2,这是收入效应和替代 效应共同产生作用的结果。为了更好的表现两种效应的产生过程,我们增加一条 辅助线 PQ,它与 AD 平行,与无差异曲线 I0 相切于 E2 点,消费组合为(C5,C6)。

  如图所示,从 E0 到 E2 的变化是替代效应的结果,因为预算约束线 AB 和 PQ 的斜

  '.

   .

  率不同,征收利息税使得现值系数改变,使得之后现时消费 Cf 变得较不划算, 个人为了满足消费效用最大化的要求,会增加现时消费 Cp,而减少未来消费 Cf, 所以 C5>C1, C6<C2。而从 E2 到 E1 的变化是收入效应产生的结果,因为预算约束线 AD 和 PQ 是平行的,Cp 与 Cf 没有比例上的变化。C5>C3,C6>C4,表明现时消费 Cp 和未 来消费 Cf 都减少了。

  图 4-11 简单两时期生命周期模型下利息税对储蓄的效应分析

  当然,这一结果是我们在个人无现时消费和未来消费的偏好时作出的选择, 而当个人或者说家庭具有某种偏好时,比如偏好消费,超前享受,甚至使得储蓄 为负(贷款消费);如果偏好储蓄,为了预防动机和谨慎动机德需要,诸如在社 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需要增加储蓄,节约现时消费,那么就可能出现和我们以 上分析得出不一致的结果。其次,个人不可能成为完全的代际间优化者,出于习 惯,知识和性格疏忽等他个人的储蓄决策可能是比较随意的,所以,这让我们清 楚的知道,简单的生命周期模型是我们在即定条件假设下的分析。

  (二) 个人所得税对储蓄的影响 对个人所得课税,是国家对个人收入的再分配。它使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下 降,降低纳税人的储蓄能力。设 S 表示储蓄,b 为边际消费倾向,Y 为收入,C 为消费,那么税前个人储蓄 S1 为:

  S1 =(1-b)Y, 其中,(1-b)表示边际储蓄倾向 在征收所得税以后,税后个人储蓄 S2 为:

  S2 =(1-b)(1-T) Y

  '.

   .

  式中 T 为个人所得税税率,当个人收入 Y 和边际消费倾向不变的情况下,对 个人收入征税将减少个人储蓄额。

  在比例所得税的情况下,如图 4-12 所示,AB 表示不征税下情况下的预算 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 I 交于 E0 点,表示目前满足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现时和未 来消费组合为(C1,C2),预算约束线 AB 的斜率为-(1+r)-1。当征收了个人所 得税(比例税)之后,个人在现时和未来的可支配收入都下降了,预算约束线平 行向内移动至 MN, 与无差异曲线相交于 E1,形成新的>消费组合(C3,C4),C3<C1, C4<C2 ,这表明仅仅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比例税)而不征收利息税的情况下,个 人的收入和储蓄同时都下降了,这时并没有替代效应产生,未来消费和现时消费 的相对价格并没有产生变化,仅仅是收入效应产生效力的结果。

  图 4-12 简单两时期生命周期模型下所得税对储蓄的效应分析

  当然这也仅仅是在没有个人偏好的情况下产生的分析结果,如果个人因为收 入下降而对未来的生活产生忧虑,而使得该个人目前的边际储蓄倾向增加,那么 将使得个人选择更小的现时消费 Cp 和更大的未来消费 Cf。

  尽管西方税收学界在政府征税对私人储蓄的影响上意见不一,但通过对资本 主义国家税收制度与私人储蓄水平之间的关系所作的大量实证分析得出两点结 论:

  (1)由于高收入者的边际储蓄倾向较高,征自高收入者的税比征自低收入 者的税,对私人储蓄有更大的妨碍作用。

  (2)由于边际税率与税收的替代效应存在正相关关系,所得税累进程度越

  '.

   .

  高,对私人储蓄的妨碍越大。同理,累进所得税比之比例所得税对私人储蓄的妨 碍更大。

  第二节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

  一、税收与经济增长

  长期以来,各国政府都将经济增长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经济增长,指一国 潜在的 GDP 或国民产出的增加。就长期来看,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源、 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一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最终通过影响这四个变量来影响经 济增长速度。在研究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上,一般假定该国技术水平和自 然资源存量不变,同时,假定既定的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作为外生的变量对消费、 投资和就业产生影响,最终影响该国的经济增长。在研究方法上,一般采用一般 均衡分析方法,分析在不同的税制与税收政策下经济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水平 的变动。

  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是宏观经济分析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均衡。下面我们将简 要介绍一下 AD-AS 模型,并在这个模型框架下引入凯恩斯的乘数模型和供给学派 的减税理论,借以分析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AD-AS 模型 自从上世纪 70 年代滞胀问题出现以后,为了维护凯恩斯主义的正统派地位,

  以萨缪而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把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起来,提出 了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既 AD-AS 模型。虽然该模型脱胎于 IS-LM 模型,但由于 它综合了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总需求管理政策和总供给管理政策,以及产品、 货币和劳动三大市场,因而对于宏观经济分析更具有一般意义。有的西方学者甚 至把这个模型称作“完整的宏观经济学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表示的是市场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产出的一一对应 的关系。

  总需求(AD)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总量。在开放经 济中,总需求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AD=C+I+G+X 其中:C 代表消费需求,指国内居民对产品的需求;I 代表投资需求,指企 业对资本品的需求;G 代表政府采购,指政府采购产品的需求;X 代表净出口,指

  '.

   .

  国外对于国内产品的需求。

  如图 4-13 所示,总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在

  于货币供给效应。在货币供给不变这一前提假设下,如果价格水平上涨,则实际 货币供给将小于货币需求,使得作为货币价格的利率升高,利率的升高导致投资 和消费的下降,最终影响产出水平。

  P

  LAS

  SAS

  AD

  O

  Y

  图 4-13 AD-AS 模型

  总供给(AS)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企业所愿意生产和出售的物品和劳务的 总量。总供给分为长期总供给和短期总供给。长期总供给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垂 线,它代表的是充分就业状态下的潜在产出水平。在长期经济中,价格和工资都 可以进行调整以使市场出清,所有生产要素都被充分利用;在劳动市场上,劳动 力也达到充分就业。因而产出水平不受物价的影响。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斜向 上的曲线,其原因是由于价格粘性和工资刚性,它们的调整速度缓慢,而企业的 成本在短期内表现出相对的稳定,当产品价格上升时,企业的利润上升,企业将 会扩大生产,社会总产出相应增加。

  短期总供给曲线一直是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争论的焦点。凯恩斯主义 者认为短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直线,或者比较平滑,而货币主义等学派则认 为短期供给曲线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富有弹性。凯恩斯主义者们还认为,由于价格 粘性和工资刚性的存在,对于短期供给曲线的讨论是有意义的,而古典学派则认 为市场能够迅速出清,对于短期供给曲线的讨论毫无意义。这一分歧最终导致了 双方在政策效果上意见的决裂。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可以把短期供给曲线分为三 个区域:凯恩斯区域(AB 段)和古典区域(CD 段)和一个过渡阶段(BC 段)如 图 4-14 所示。在凯恩斯区域,社会资源是未被充分利用的,价格和工资都是固

  '.

   .

  定不变的,经济处于萧条阶段。在古典区域,社会产出接近充分就业的潜在产出, 价格和工资是富有弹性的。

  P

  AS

  D

  C AB

  Y O 图 4-14 AS 由短期向长期过渡

  (二)乘数模型 1、乘数模型的推导 我们知道,当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如果人们的税负水平减轻,人们的可支 配收入将会增加,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随之增加,最终导致总需求水平上升。在 AD-AS 模型中,总需求曲线会向右移动,均衡的产出水平将会增加。可见,在一 个存在资源闲置的经济中,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来刺激消费需求,极大地增加产出, 即税收的变动使产出呈倍数变化。我们称这种效应为税收的乘数机制。

  我们还可以用凯恩斯的乘数模型加以说明。凯恩斯的乘数模型是 AD-AS 模型 的一个特例,它对应的是 AD-AS 模型的凯恩斯区域。根据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 论,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收支均衡公式为:Y=C+I+G;不考虑政府的转移支付, 宏观消费函数为 C= a+ b (Y-T),其中 b 为边际消费倾向,0<b<1;I=Ia;G=Ga, 则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式为:

  Ye= 1 (Ca  Ia  Ga  bT )

  1 b (a)

  将上述公式对 T 求导,则 Y   b ,  b 即为税收乘数,它表明在其他因素 T 1  b 1 b

  不变的情况下,当税收减少 1 个单位时,均衡的国民收入将会增加 b 个单位。

  1b

  税收的乘数效应是如何具体发生的呢?在一个资源闲置的经济当中,如果政 府减少税收△T,则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多△T,假设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不随可支

  '.

   .

  配收入的变化而变化,则其将比以前要多消费 b△T,而企业原来的均衡产出 Y 不足以满足这一部分需求,由于资源是闲置的,厂商必然增加产出 b△T。随着 这部分产量的售出,其新增的收入 b△T 又会诱导新的消费需求 b 2 △T,这一过

  程不断重复下去,最终,增加的总产出△Y=b△T+ b 2 △T+ b3 △T+……,即 b △T。

  1b 我们还可以用 45 度线模型加以解释说明。如图 4-15,AE 为总支出,

  AE=C+I+G,45 度线 OM 表明经济均衡时各均衡点的集合。于是,实际的产出水平 就是 AE 与 0M 交点处的产出水平。当税收减少△T 时,AE 上升 b△T 个单位,相 应的产出水平增加 b △T 个单位。

  1b

  AE M AE=Y AE1 AE0

  450

  O

  Y

  图 4-15 乘数模型

  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是指在政府预算收支既无赤字又无赢余的条件

  下,政府购买和政府税收同方向同数量变化时所引起的国民收入的成倍变化。对 上述(a)式中的 Ga 求导,则政府购买乘数为 1 。假设政府增加△G,则增加

  1b 的总产出为 1 △G。令△G=△T=A,则同时增加税收 A 和政府购买 A 会使总产

  1b 出水平增加 A,即平衡预算乘数为  b + 1 =1。

  1b 1b 由于平衡预算乘数表明,在改变政府购买和税收而又不改变预算收支平衡的

  条件下,国民收入会随政府购买或税收产生相同数额的变化,因而该乘数为政府

  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2、关于乘数模型的几点说明

  (1)乘数模型的推导是在简单国民收入理论框架中进行的,并没有考虑税

  收改变对于物价、利率的变化对于投资和消费的影响。

  '.

   .

  (2)为了方便讨论,模型假定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改变不影响其边际消费倾 向 b。事实上,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递减的。

  如果考虑这一因素,则乘数效应的效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3)乘数模型适用于经济处于资源闲置的状态,随着社会资源利用水平的 上升,需求的增加不会使供给同数量增加,诱导需求作用将会下降,最终的产出 增量将会变小,以至于在充分就业水平下的古典领域当中,税收的乘数效应变为 零。

  (三)供给学派减税理论 供给学派产生于 20 年代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他们认为分析税收变动对劳 动、储蓄或投资收益率的影响,远比关注税收变化对可支配收入货币量的影响更 为重要。通过降低对劳动报酬、利率或股息征收的税率,可以增进储蓄、投资和 经济增长。

  1.供给学派的基本观点 供给学派认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在于供给方而非需求方,公开承认萨伊定 律即供给创造需求理论的真理性,因而实际上是对古典放任自由主义的回归。供 给学派减税的理由大致如下:

  (1)税率的普遍降低会提高个人所获得的资产报酬率和公司税后利润率, 从而提高储蓄水平和投资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发展;而过高的税率会挫伤劳动的 积极性,即高税率使闲暇的相对价格上升,人们会选择更多的闲暇和更少的工作 时间。税收有如一个“楔子”,影响着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的供给与需求。

  我们以劳动楔子模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在图 4-16 中,S 表示劳动力供给曲线,D 表示劳动力需求曲线。在没有征税 之前,均衡点为 E 点。当政府征收工资税时,一方面,劳动力的实际工资降低了, 所以劳动力的供给沿着 S 曲线移动到 A 点,对应的供给量为 Q2;另一方面,企 业主能雇佣到的劳动力也降为 Q2。可见,税收导致了劳动力供需数量的减少。

  '.

   .

  w

  S E A

  D Q2 Q1

  O

  L

  图 4-16 劳动楔子模型

  (2)公共部门的生产率远没有私人部门的生产率高,所以把资源从公共部 门转向私人部门会提高整个经济的生产率。

  可见,供给学派的核心是强调税收对于人们劳动和投资积极性的刺激。在 AD-AS 模型中,表现为通过减税使短期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从而起到降低通货膨胀、刺 激经济增长的作用。

  2.拉弗曲线 根据供给学派的基本理论,拉弗于 1974 年提出了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是一 条描述宏观税率与政府税收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如图 4-17)。拉弗曲线表明, 在税率水平较低时,提高税率会增加税收,但是当税率达到某个临界值以后(图 中的 M 点),过高的税率会抑制供给,从而缩小税基,减少税收收入。

  Y M

  t O

  图 4-17 拉弗曲线

  供给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裘德.温尼斯基进一步解释了拉弗曲线的含义。

  他认为拉弗曲线不仅说明了税率与政府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说明了税率 与整个经济之间的关系。当税率处于较低水平时,提高税率会刺激经济;一旦超 过某个临界值,提高税率会降低企业主和劳动力的积极性,由于税收楔子的存在, 经济水平会有所下降。所以在“禁区”以内(图中阴影部分),应该实施减税政

  '.

   .

  策。

  尽管凯恩斯和供给学派都主张减税,但他们解释的对象和原理确大相径庭。

  凯恩斯从总需求的角度说明减税的乘数效应能够刺激经济复苏,而供给学派是从 供给角度出发,强调税率对税基的负效应,进而推导出减税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结 论。

  二、 税收与经济稳定

  经济稳定一般指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一般表现为物价稳定。假设货币的 供给量等因素不变,当经济中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反之则是通货紧缩。如何保持相对较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和较低的失业率一直 是各国政府力求实现的宏观经济目标。税收对对经济的稳定机制,一个是相机抉 择稳定机制,另一个是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

  (一)税收的相机抉择稳定机制 1.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 税收是如何促进经济的稳定的呢?如果把凯恩斯理论和供给学派的有关理 论综合起来考虑,税收对于物价的影响取决于税收对于总需求与总供给影响的大 小对比。

  我们仍然用 AD-AS 模型来说明这一问题(图 4-18)。当经济处于紧缩时期, 政府可以通过降低税率,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消费需求,使社会的 总供求趋于平衡,这时物价将会有所上升。在 AD-AS 模型中,税率的降低使 AD 曲线由 AD1 向右移动到 AD2,均衡点由 E1 变为 E2,物价水平相应地由 P1 提高到 P2。

  另外,税率的下降也会导致储蓄率和投资水平的上升,使总供给水平上升。在 AD-AS 模型中,AS 曲线由 AS1 移动到 AS2,均衡点由 E2 变为 E3,物价水平相应降 至 P3。减税最终使得物价水平由 P1 变为 P3。反之,当经济处于通胀时期,政府 可以增加税率,以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

  '.

   .

  P AS1

  PPP213

  E2 E1

  E3 AS2 AD2

  AD1

  O

  Y

  图 4-18 税率对经济的影响

  会不会出现减税反而使物价下跌的情况呢?理论上是会的。如果减税对总供 给影响超过了对总需求的影响,即 AD 曲线的相对移动小于 AS 曲线的相对移动, 则此时减税会使物价下跌。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减税通常不会导致物价下跌。

  一般来说,减税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要大于总供给的影响;而且作为一项相机抉 择的财政政策,减税政策通常是短期而非长期的,而减税对供给的影响通常带有 滞后性,所以从短期来看,减税对于减轻通货紧缩的压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为了避免税收政策所带来的总需求效应和总供给效应的相互抵消,通常的做 法有二:一是要认清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到底是需求拉动型还是成本推动型;

  二是对需求方和供给方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例如,当经济处于紧缩阶段时,可 以适当降低个人所得税税负,刺激需求;另一方面,提高企业所得税等税收的税 负,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以使经济达到供需平衡。

  税收政策对于解决失业问题也有一定的作用。凯恩斯主义认为,工资在短期内 具有刚性,即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比较平滑的。工资刚性是指实际工资无法充分调 整到使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的水平,即当经济情况发生变化时,工资的调整很 迟缓。工资刚性使企业的成本在短期内具有粘性。在短期内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 响,如果政府减税增加了总需求,则供给的价格将会上涨,由于存在工资刚性, 企业的成本并没有上升多少,这样企业将会扩大生产,雇佣更多的劳动力。

  2、税收政策的有效性 极端的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存在货币的流通性陷阱,经济的稳定,只有依 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凯恩斯的追随者们也认为,财政政策对于稳定 经济是有效的,至少和货币政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对此,货币主义学派和新

  '.

   .

  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从各自的理论基础出发提出了置疑。货币学派和新古典宏观经 济学派认为,价格和工资是相对灵活的。因而短期 AS 曲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平 滑,而是十分陡峭的。这样,降低税率只会导致物价的大幅度上涨,而不会增加 多少产出和就业。他们还认为,在长期内,工资会随着物价的变化而作出调整, 因而分析短期 AS 也是没有意义的。如图 4-19,假设不考虑减税不影响供给曲线 的移动,则在 AD-AS 模型中,在短期内减税使均衡点从 E1 移动到 E2。从图中可 以看出,增加的产出水平为 MN 段,远小于 AS 较平滑时的增量,这样增加的就业 量也远小于凯恩斯阶段的就业量增量。在长期内,价格和工资作出了完全的调整, 均衡点又由 E2 移动到 E3。从长期来看,减税只会导致价格的上涨,而不会影响 产出和就业。

  '.

   .

  P

  LAS

  AS

  E3 E2

  E1

  AD2

  AD1

  O

  MN

  Y

  图 4-19 税收对经济的长短期影响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还认为,人们的理性预期使政府政策失效。所谓理性预 期,是指人们能够理解经济如何运行,并且可以利用所有可能获得的信息和经济 理论预期政府的经济行为。根据这一假设,政府无法“愚弄”人民。当政府决定 减税时,企业预期到减税会增加总需求,于是有提高价格和产量的愿望,但与此 同时,工人也预期到价格会上涨会使他们的实际工资下降,于是要求企业主提高 名义工资,名义工资的提高降低了企业主增加产量的愿望。这样,减税没有或者 极少地增加产出和就业水平。图 4-20 和图 4-21 分别是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浦斯曲 线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菲利浦斯曲线。凯恩斯学派认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 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所以为解决失业问题而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会产生通 货膨胀。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则认为菲利浦斯曲线是一条垂至于横轴的直线, 表示财政政策对于失业问题于事无补,只能引起价格的涨跌。

  菲

  i

  i

  利

  浦

  斯

  曲

  线

  O

  UO

  U

  图 4-20 凯恩斯主义

  图 4-21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根据以上分析,他们得出一下两点结论:

  (1)如果经济生活是自有放任的,私有经济是趋于稳定的。无论在短期还 是在长期,财政政策对产出和价格的影响都不是主要的。货币主义认为,“逆经 济风向行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无效的或者有害的,他们主张实行单一的 货币规则,财政政策仅限于发挥其影响收入和财富分配以及资源配置的传统作

  '.

   .

  用。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则走得更远,他们认为即使是货币政策也是无效的, 经济运行应该交由市场自己来决定。

  (2)旨在对付失业的系统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无效性。它们只会 干扰经济的正常运行,而不是帮助抚平经济周期。

  面对货币学派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提出的置疑,近年来,以斯蒂格利茨和 曼昆等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工资的刚性问题重新作出了解释。他们认 为,工资刚性是因为菜单成本、效率工资制度的存在。而且,经济中出现需求或 供给冲击后,即使存在理性预期的,国家的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具有积 极作用的,能够影响总产出和就业水平。

  以政府干预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和以放任自由主义为主导的货币学派和新 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争论到目前为止仍然还在继续。从各国经验来看,大多数国 家倾向于选择较多的政府干预,而不是放任市场经济自行运行。

  (二)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 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指在既定的税收制度和政策下,累进的税制会随着经济 的发展而自动做出调整,从而减缓经济的波动。我们也称这种税收制度为“内在 稳定器”。具体来说,当经济处于停滞状态时,税收会自动地减少而使总需求增 加;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状态时,税收会自动地增加而抑制总需求。下面我们来 看看税收制度的内在稳定机制是如何发生的。

  假设某人的收入水平为 Y,个人所得税税率为 t,如果不考虑免征额,根据 凯恩斯消费理论,他的消费水平 C=a+bY(1-t)。如果此时经济处于衰退阶段, 由于纳税人收入水平 Y 下降,其所适用的个人所得税税率 t 也会降至较低的水平, 从而减轻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从而防止了消费需求的过度萎缩。反之,当经济 过热时,纳税人收入水平上升,适用税率相应提高,从而抑制消费需求的过度膨 胀。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性越强,则自动稳定功能越强。如果考虑免征额,则个人 所得税的内在稳定机制效果更大。间接税一般采用比例税制,但是由于存在起征 点,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动稳定功能。

  就整个税收制度而言,如果一国的直接税占总税收的比例越大,则税制的内 在稳定作用就越强,反之,如果一国的间接税占总税收的比例越大,则税制的内 在稳定作用就越弱。在发展中国家中,为了保证财政收入的需要,通常以间接税

  '.

   .

  为主,所以税制的内在稳定机制并不强;而且由于人们的收入普遍不高,豁免面 很大,较低收入所对应的税率累进程度也不明显,因此进一步降低了税制的内在 稳定作用。

  三、税收对分配的影响

  (一)税收与公平收入分配:基本问题 1.收入分配公平的测定: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社会不公平程度通常是用人们收入的差异来反映的。基尼系数和洛伦茨曲线 是用来测量收入差异程度的方法。基尼系数是在洛伦茨曲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洛伦茨曲线是反映人口百分比占收入百分比的统计曲线。洛伦茨曲线的取得 方法如下。首先把家户划分收入等级,例如,年收入 0~5000 元、5000~10000 元、10000~30000 元、30000 元以上等四个等级。等级的划分并非是随机的,而 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且能大体反映出生活水平的差异程度来划分。当然,等级 划分得越多越能反映出人们收入的差异状况,但工作量也越大。然后将每个收入 等级的家户人口汇总以后计算出他们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同时将每个家户的实 际收入汇总以后计算它们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根据上述数据可以描述洛伦茨曲 线。

  如图 4-22,图中横轴 OP 表示按收入从低到高排列的家庭人口百分比,纵轴 OI 表示从最低收入家庭起到某一收入阶层总的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曲线 OMD 即为洛伦茨曲线,它表示该国的实际收入分配情况,直线 OD 表示收入的绝 对均等,是一种理想状态。显然 OMD 只能位于三角形 OPD 之内。洛伦茨曲线越向 P 点突出,则收入分配越不均等。基尼系数是用来表示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一个 指标。

  '.

   .

  I

  D

  A

  M B

  O

  P

  图 3-22 洛伦茨曲线

  基尼系数= A A B

  当基尼系数为 0 时,洛伦茨曲线为绝对平均曲线,收入分配绝对均等(注意 不是平等)。如果基尼系数等于 1,则洛伦茨曲线为 OPD 段,这时只有一个人拥 有整个社会的所有收入,收入分配绝对不均等。运用基尼系数,我们可以比较一 个国家不同时期或者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收入分配状况,也可以用来比较 税前收入和税后收入的分配情况。国际公认的标准,基尼系数若低于 0.2,表示 收入绝对平均;0.2~0.3 表示比较平均;0.3~0.4 表示相对合理;0.4~0.5 表示 收入差距较大;0.6 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2.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公平的理论分析 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可分为机会不公平和结果不公平。前者是指受教育程度和 受训练的机会不同、天赋不同、财产所有权起点不同等形成的收入不公平。而结 果不公平是指不同的人其最终分配后所获得的收入不公平,而不管他们的初始条 件如何。机会公平强调的是每个人都以同样的机会开始生活,获得收入。而结果 公平强调的是人们在不同的机会或同等的机会下应取得大致相同的收入。税收对 收入公平的调节重点应该是在结果公平上。理论上存在着三种观点,即全社会效 用最大化、全社会福利最大化以及最低收入者的效用最大化。

  (1)全社会效用最大化。效用主义者认为,一个人的效用可以衡量并能同 他人相比较。因此,社会效用是该社会中所有个人效用的总和。如果存在着收入 边际效用递减的情况,那么,某个人的收入越高,来自增加的收入的边际效用就 越低。总的社会效用可能会通过把高收入者(其收入的边际效用低)的收入转移

  '.

   .

  给低收入者(他将从该收入中得到更高的效用)而增加。总之,为了使社会效用 最大化,政府应当用税收从高收入者那里取得一部分资源,并转移给低收入者。

  (2)全社会福利最大化。有些经济学家并不认为效用可以在个人之间进行 直接比较,但类似的概念却包含在社会福利函数中。社会福利函数可以认为是一 种整个社会的效用函数,它承认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社会福利可能通过收入转 移而增加。这一思想在近 20 年来发展起来的最适税收理论中得到了明确的阐述。

  在最适税收理论中,社会福利函数比较了个人的效用,而且表明了如果收入得到 更加公平地分配,该社会可能最大化其社会福利。依据这种观点,社会不一定非 要追求完全的收入分配公平。因为,公平分配的税收政策所产生的超额税收负担, 可能会大大降低 GNP 水平,反而会降低社会福利。

  (3)最低收入者的效用最大化。美国经济学家罗尔斯主张,政府应利用税 收政策调整社会收入分配,使社会中收入最低的人的效用最大化。罗尔斯认为, 对高收入者征税,并把这种收入再分配给低收入者,直至他们的效用最大化为止。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政策的目的,不在于实现完全的收入分配公平。因为,他主 张对高收入者征税不一定很高。因为税率提高,税收收入可能反倒下降。这种思 想与“拉弗曲线”的含义比较接近。

  3.税收对收入分配公平化的效力 研究表明:在政府征税与转移支付之后,个人的收入分配状况得到了一定程 度的改善。需说明的:(1)从总趋势看,税收对收入分配公平化起到一定作用, 但要估计某一特定税收对不同阶层影响如何,还必须弄清谁真正负担了税收,因 而涉及税负转嫁与归宿;(2)在整个财政制度中,具有公平收入分配作用的制度 有两种:一是税制、二是转移支付制度。同转移支付制度相比,税收制度对家庭 收入分配只起轻微的平等化作用。那么政府是否可以放弃这一工具?决不能!一 方面对于收入分配结果公平来说,税收总是一个有效工具;另一方面,转移支付 虽有较强大作用,但它需要稳定收入来源,而社保税是其主要来源渠道。

  (二)税收制度与公平收入分配 1.累进所得税是调整高收入者收入分配的有力工具 个人间的收入分配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地货币收入在各收入阶层之间的分 配。在各种收入来源既定的情况下,个人间收入分配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

   .

  于所得税制状况。因为个人所得税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直接对纳税人的货币收入 征收,一是实行累进税率制度,因此,个人所得税对个人间的收入分配,特别是 对高收入者的收入分配有巨大影响。

  在 19 世纪后半叶,德国社会政策学派的代表人物阿道夫·瓦格纳在其《财 政学》中提出了应根据纳税能力大小征税,使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和其纳税能力相 一致的思想,从而奠定了累进税制的理论基础。他给平等原则赋予了新的含义, 即所得税制应该具有累进性,而累进性的所得税正是校正收入分配不公的有力工 具。现代西方经济学进一步发展了税收公平原则,认为个人所得税应与每个纳税 人的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且使每个纳税人之间的税收负担水平保持均衡。在对税 收公平分成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的基础上,认为横向公平主要解决税负的普遍性 问题,而纵向公平强调了收入分配的结果公平,为解释纵向公平,现代西方财政 学家们又发展了古典经济学家穆勒的均等牺牲概念。均等牺牲概念认为,如果纳 税人因纳税而产生的福利损失或牺牲是均等的,则纳税人就得到了公平对待。用 庇古的话就是均等牺牲标准要求:“消除所有超过最低收入的高收入,并让每个 人在税后拥有等量的收入。如果必要的收入额不足于吸收超过最低额的全部余 额,其逻辑程序首先应该是把高收入者的高出部分看作是政府的需要,然后再对 中等收入征税,并把来自这一程序的收入转给最低收入,直至达到绝对平等水平 为止。如果不考虑这一程序的话,只允许征税达到政府所需要的收入数量,这种 收入应从最高收入那里征收,使其减少最高未课税收入水平。”现代西方财税界 提出了等比例牺牲和等边际牺牲等概念用以说明均等牺牲。均等牺牲要求税制具 有累进性,故所得税用累进税率有利于收入分配公平。

  2.税收支出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的有力措施 所谓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 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税收收入。通过税收支出,对该 纳税人的所得全部或部分免税,减少他的纳税义务,增加其可利用或可支出的收 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改变了收入分配不公的程度。

  其途径一是直接对低收入者的许多纳税项目给予税收优惠照顾,包括:医疗费用 扣除、失业福利扣除、老年人和残疾人所得扣除、儿童抚养费扣除、社会保险扣 除等;二是对有助于间接增加低收入阶层收入的行为给予税收优惠照顾,如对向

  '.

   .

  慈善机构、公益事业捐款的高收入者或雇主给予税收优惠,以鼓励他们慷慨解囊。

  但是在运用税收支出时,必须谨慎从事,否则有可能使收入分配更加不公平。

  如美国 1981 年占纳税人总数不到 1%的人却得到了 9%的税收支出,而调整后毛所 得不到 1 万元的,占纳税人总数 36.7%的人,得到的税收支出却只占 13%。可见 这种税收支出运用不当反而不利于收入分配公平。

  3.遗产税与赠与税是削弱财富过度集中的一项策略 粗略来说,财产分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流量角度考察的当期财富的分配, 即收入的分配,一是从存量角度考察的累积财富的分配,即财产的分配。前者主 要通过个人所得税及其相关制度对收入分配影响,后者则要强调财产税对财产分 配的影响。财产税是以一定财产价值为征税对象的税种,一般包括对财产所有者 所拥有的全部财产课征一般财产税,对选定某类或某几类财产分别征收的特种财 产税以及对转让的财产征收的财产转让税。从公平财富分配的角度来看,财产转 让税,包括遗产税和赠与税,是防止财富过度集中的最有利工具,对缓和分配不 公,补充个人所得税的不足有重大意义。遗产税是对财产所有者死亡时遗留的财 产净值征税,以对继承权进行一定的限制。因为一个人终生积累的财富虽然有限, 但若世代相承,财产数额就会不断增大,就会导致少数人越来越富,多数人越来 越穷,所以要加以必要的限制。赠与税是对财产所有者生前赠与的财产征税,一 般是与遗产税并行开征的。否则,光有遗产税没有赠与税,财产所有者在生前将 其财产都无偿给继承人,遗产税就形同虚设,无税可征。对遗产税和赠与税适用 统一的高额累进税率,其调节收入的功能就大为增强。

  4.社会保险税是转移支付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 社会保险税是以纳税人的工资和薪金所得作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收,它是实 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资金来源。所谓社会保障制度,系指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 员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其他生活困难时,从国家、社会或有关部门 获得收入补助的一种制度。尽管社会保障是政府很多再分配计划的一种,但它已 成为最大的一项计划。可是,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不是依靠一般税收筹集的, 而是依赖社会保险税。社会保险税收入入库后,按照不同的保障类别分别纳入各 专项基金,专款专用,不能做一般经费开支。所以,社会保险税是一种指定用途 税,亦称“专税专用”。可见,社会保险税的重要性在于,它为社会保障制度的

  '.

   .

  实施提供了稳固的资金来源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保险税是税收公平分配 的有力工具。

  5.所得税指数化是减轻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扭曲效应的一种方法 各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普遍经受着通货膨胀的压力。通货膨胀使个人所得 税产生“档次爬升”现象,特别是加重了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而且通货膨胀 伴随着对纳税人的利息支出作全面扣除,使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更加有利于债务 人,而有损于债权人,从而更加严重地损害了低收入阶层的利益。经济发达国家 自 70 年代中期以来纷纷采取了所得税指数化措施。所谓税收指数化是指按照每 年消费物价指数的涨落,自动确定应纳税所得额的使用税率和纳税扣除额,以便 剔除通货膨胀的名义所得增减的影响。个人所得税的指数化主要包括免税额和纳 税档次的指数化调整。一方面将免税额向上调整,以避免因通货膨胀使其实际价 值贬损;另一方面对纳税档次的指数化调整,以防止通货膨胀将纳税人推入更高 的税率档次。

  另外由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 60 年代提出的“负所得税思想”,是一种利用 税收机制实现收入再分配的理论假设,是一项对那些低于一定收入水平者自动提 供支付,从而给低收入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计划。本质上,它不是一种税收, 而是政府实现转移支付的一种措施。尚处于设想阶段,未曾付诸实践。

  '.

  

推荐访问:税收政策 效应 经济

版权所有:上派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派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上派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20334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