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原祁山水画的保护修复工艺探析

时间:2023-08-03 15:1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书画文物由于其独特的材质及修复要求,当前对其修复仍以传统的修复技术为主。随着现代文物保护理念的逐渐完善,我国形成了一套严格的保护修复流程。本文以《王原祁墨笔山水》为例,针对文物的具体病害情况,对清洗、修补、全色等工序进行了重点介绍,通过恰当的技术方法,最终使这件文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修复。

关键词:书画文物;
修复工艺;
保护理念

一、基本信息

王原祁(1642—1715年),清初四家之一,娄东画派祖师,其作品以山水画尤为突出。其所绘的《王原祁墨笔山水》为什邡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国家三级文物,是王原祁的精品力作之一,价值极高。《王原祁墨笔山水》质地为纸本,装裱年代不详。原裱件总长257 cm×53.4 cm,其中画心尺寸154 cm×41.8 cm。原裱件为纸裱绫边,天头62 cm,地头41 cm,纸边4.7 cm,通天绫边约1 cm,整体采用白色宣纸,绫边米黄色。画心四周留有0.25 cm左右软距,用来保护画心并作装饰。

二、现状调查

文物无明确的修复记录,但通过观察画心及裱件,可推断文物有过揭裱修复,原因有以下几点:(1)画心上的部分虫蛀和缺损是裱件的几层宣纸整体贯穿破损,破损处的横截面整齐,虫蛀的横截面处有害虫分泌物黏连痕迹,这类是上次装裱后产生的病害。(2)部分书画只是表层画心纸张缺损或有虫蛀痕迹,命纸及覆背纸完好无损。这类是上次装裱之前产生的病害,上次装裱时没有作全色处理。(3)画心外边缘略呈“S”形,并且微有磨损,没有刀裁切的平直和锐利质感,说明上次装裱时为保护画心没有进行再次方裁。画心边缘不直是因为文物装裱和收藏时产生的微变形。(4)画心四周留有0.25 cm左右的软距,书画文物在修复时不会再次方裁画心,为了兼顾文物的完整性和整体的方正美观,修复者通常会采用出软距的方法。

文物在保存过程中易受到各种自然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加之材料的自然老化,文物遍布粉尘、虫蛀、霉斑、污渍和少量的水渍、断裂、折痕、字迹模糊等病害。文物在历史的某个阶段可能长期存放在极端潮湿的环境中,空气中的水对纸张侵蚀,加之霉菌的作用使局部纸张物理强度降低,较严重的部分呈糟朽状态。文物整体凹凸不平,部分位置完全空壳,部分位置粘连较好并有大量的折痕,根据这种情况推测,可能是上次装裱修复时用糊薄厚不一导致的。多种病害的共同作用,对文物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若不及时进行修复,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将会进一步遭到损毁,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综上所述,参照WW/T 0026—2010《馆藏纸质文物病害分类与图示》的要求对文物进行了病害调查和评估,经评估文物处于濒危状态,若不及时进行保护修复,必将加快该文物的损坏速度。

三、制订实施方案及应急预案

研究人员为本件文物与其他文物一起制订了保护修复方案,并经过四川省文物局审批通过。书画文物由于其自身材料的特殊性及每件文物的病害、保存情况等不同,在修复前,必须仔细检查文物的各种情况,如画心材质、病害情况、完残程度等,并根据具体情况单独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在修复过程中可能还会产生无法预知的情况,如糟朽的纸张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可能会呈“稀泥”状态而无法挽回;
字迹材料虽经过检测不存在跑墨、晕色现象,但浸泡时间过长,部分墨色可能仍然会跑墨、晕色。水又是书画修复工艺中最重要的媒介剂,因此在修复前还需要根据文物具体情况推测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制订尽可能详细的应急预案。

四、主要修复过程

(一)记录文物信息

修复前需要对文物信息进行详细客观的记录,主要包括文字记录和影像记录。文字记录包括整体尺寸、画心尺寸、各部位镶料尺寸、画心材质、镶料材质、装裱款式、病害情况等。影像记录包括画心颜色、画意特征、装裱材料颜色、病害信息等。文物在修复过程中的拼接、接笔等,修复后的对比评估,都需要以修复前的记录作为参考。记录文物信息要文字记录和影像记录相结合,尽可能做到全面、系统、深入,遵循“宁多勿少,宁有勿无”的原则,完整地记录文物的详细信息,为下一次保护研究保存详细的历史信息。

(二)除尘、清洗

文物由于在历史某个时期长期裸露在粉尘较大的环境中,画心表面遍布粉尘,而纸张由于其稀疏的物理结构,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如果直接清洗,大部分粉尘微粒会在水的作用下侵入纸张的纤维缝隙,几乎无法去除。大的颗粒可能会随着水的流动,或在吸水的过程中,受到外力挤压划破纸张。因此在用水清洗之前要先用物理方法除尘。表面较大的固体颗粒用马蹄刀轻轻剥离,然后轻扫至画心之外。微小粉尘用面团和橡皮颗粒结合逐一清除。

《王原祁墨笔山水》为墨笔山水,采用积墨法绘制,并有少许焦墨,可能出现跑墨现象,在清洗前要对墨迹进行稳定性测试,通过局部检测,未发现有掉色现象,但不排除长时间浸泡或因水温过高而出现掉色现象。

把画心正面向下平铺在事先刷好的绢上,用水闷润刷平,用60 ℃左右的纯水淋洗,然后用毛巾卷成筒状,从画心中间向四周推滚,直至画心中无明水。反复此种操作直至没有黄水流出即可。清洗后正面向上連同衬绢转移到事先铺好干纸的桌面上,然后揭掉衬绢,自然晾干。书画万不可过度清洗,无继续影响文物寿命的污渍即可,更是谨慎使用药物清洗,药物在清除污渍的同时对文物的纸张、色迹材料也会有副作用,残留在纸张中的药物在以后的保存中更是加速文物老化的催化剂。

(三)制作命纸及补纸

书画文物修复中破损的修补方法主要是手工修补,修补后的画心颜色、质地一致,达到“整体平整、补处莫分”的修复效果,要达到“补处莫分”的修复目标,文物与补纸材料一致,才有可能实现。找到与文物材质、颜色相近的纸张后还需要进行做旧处理。首先是颜色上的做旧,因为画心纸张颜色较深,托好画心后要达到整体协调、美观的效果还需要对文物作全色处理。经过实验,以全色工艺处理的纸张,颜色附着在纸张表面,与文物纸张的显色原理完全不同,从正面看颜色相同,从其他方向看颜色差异却极大。染制的纸张颜色微粒均匀地附着在纤维缝隙中,与画心纸张显色相近,因此需要对纸张进行染色处理。染色使用传统国画颜料,调配出与画心纸张色相大致相同,但略浅一点的颜色,分别染制补纸及命纸。其次是物理强度的做旧,书画文物的命纸要求物理强度较高,所以不做处理,而补纸则要求物理强度要和画心相同或弱于画心。因为纸张物理强度过高会导致补纸和画心纸张相互排斥,导致补纸表面凹凸不平,影响美观及文物寿命。

(四)揭心、托补

在画心表面铺上一层耿绢排实,然后画心朝下平刷在案子上,经过闷润使纸张中间的糨性减弱,开始进行揭背。揭背时从浓墨的地方开始揭,揭到墨清晰可见又没有墨黏连,即可以此为标准逐次揭其他位置。揭时手和镊子相配合,揭到糟朽位置时,搓的力度要轻,先用手指试探性地尝试,防止用力过大而损伤画心,同时注意调节纸张中的水分和揭的方向。

揭除命纸及覆背纸后,传统做法是先进行修口,有“全色好不好,全在修口”之说,此说法虽片面,但可见修口的重要性。修口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破损边缘的厚度差和纸张截面吸附的污渍,使画心破损边缘与补纸衔接一致,补纸与画心犹如整体不可分辨。传统做法是用刀把破损边缘修成一个斜坡并刮除截面的污渍,使画心纸和补纸完好地结合。这样做虽然能达到很美观的视觉效果,但对文物的损害较大,会使破损处越修越大。本次修复为了保证文物安全,不进行修口。这种做法虽然不能达到传统的修复效果,但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文物的完整性和原真性,而且全色后,补纸与画心有目视颜色差,也遵循了文物修复的可辨识性原则。

本件文物遍布虫蛀,部分纸张糟朽,物理强度几乎完全丧失,如果每处缺损单独修补,在刮补纸时极易损伤画心纸张,所以采用整托隐补的方法处理缺损。

托画心是利用糨糊和水的共同作用,通过外力的施压来达到两张纸结合的目的。托纸和画心纸是靠一定浓度的糨糊,平铺在纸张表面和渗入纤维空隙内,使三者分子的极性基团或分子链相互靠近,然后在外力排实下,最终产生分子间的作用引力,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胶粘体系。把命纸平刷到画心上后,需要用排刷反复用力排刷,给合在一起的两张纸适当的压力,使两张纸与糨糊紧密地粘合在一起。纸与纸之间的结合是糨糊、水、压力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者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缺一不可,使两张纸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达到“凝结如抄成者”的效果。因画心部分位置糟朽严重,直托法在涂刷糨糊时容易破坏画心,为保证文物的绝对安全采用搭托的方法进行。在命纸上涂刷浓度合适的糨糊,糨糊涂刷要均匀,避免薄厚不一,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按照画心纸张纹理在画心背后刷糨糊,沿画心四周贴一圈与画心厚度相同的纸条,起到保护画心的作用,然后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并充分排实,以免空壳。

画心托好后连同衬绢整体转移到拷贝台上,用准备好的补纸按照画心纹理对残缺部分逐一修补。把补纸贴在缺损处,用马蹄刀沿缺损边缘刮除多余补纸,补纸要略大于缺损。如果补纸和洞口一样大,在收卷时,边缘位置就可能断口,影响文物寿命,同时补纸边缘要处理成斜坡状。全部修补完成后,需要吸去多余水分并排实。

(五)贴折条

贴折条是加固画心的断裂和折痕的工艺,防止文物在修复好后再次发生断裂。本次贴折条分两步进行,一是在托好画心后和隐补工作同时进行,在拷贝台上找到明显断裂的位置,沿断裂中间贴实。有些断痕未完全断开在拷贝台上无法分辨,在画心晾干后,需要卷起画心逐一查看。在折痕明显的位置用铅笔顺折痕走向轻轻画出来,然后再喷湿画心,使画心自然伸涨,将画纸在案子上刷平,最后用折条纸贴实,贴折条时要注意折条纸张的选择。折条的作用是防止收卷时原有的断裂和折痕加剧,所以纸张的挺度要高,挺度不够则达不到预期效果。同时,纸张厚度要尽量小,纸张厚度过大,折条两侧落差就大,在收卷时折条两侧位置可能会出现新的折痕并发展成断裂。

(六)全色

全色是在传统书画文物的修复过程中,对于破损的地方用墨、色等进行染色,在色料、笔迹等缺失的地方,进行重新绘制补充,掩盖破损痕迹,力求达到“补处莫辨”、画面完整、色调统一、视觉完美的艺术效果。这也是中国传统书画文物修复最终的表观标准。

生宣纸吸附力强,短时间内就会吸附大量的水分。墨色会随着水分瞬间吸附在纸张纤维及纤维缝隙中,造成颜色不均匀和吸附在画心纸张中而污染画心的问题,因此在全色前需要在纸张上均匀涂刷胶矾水,使纸张在短时间内呈疏水性,墨色易涂染均匀而且不会沁入画心纸当中。胶矾水浓度要适中,浓度太高全色时既滑又涩,浓度太低又容易晕色。因此娴熟、得当使用胶矾水,是保证全色质量的重要前提。

全色的关键是画面整体色调的协调、统一,要做到整体浑然一体,局部细不可辨。本次采用“立全”的方法进行全色,即将画心竖起挣在墙上全色,全色时要求缺损处的颜色与周边环境色一致,颜色水调合適加水稀释,然后分多次烘染,实验表明,浓度较高的颜色水,颜色微粒分布不均匀,易出现不规则的团聚,颜色水浓度越低颜色微粒分布越均匀,体现在视觉上就是全色处颜色与画心颜色越接近。

画意缺损处,要查阅大量作者资料及深入理解本幅作品的用笔墨韵味,在有依据的情况下,根据作者的残留笔墨逐步进行接笔,万不可随意自行“创作”。经过全色、接笔后的作品色调统一,画意完整,即使部分无依据的笔意没有进行接笔,也不会影响读者的视觉感受

五、结语

在修复这件文物时,抱着科学和严谨的态度,采用中国传统书画修复工艺,针对本件文物的实际情况,制作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保护修复方案和实施方案进行操作。所使用的材料和工艺均具有可逆性,原始信息和保护修复过程记录清晰详细,最大限度地保存了文物的历史信息。文物经过保护修复后,病害问题得到彻底改善,减缓了文物的老化速度,画心达到平整、协调、色彩稳定、物理强度增强的状态,充分展现了中国书画的艺术价值,能够满足展览、教育、收藏之所需。

作者简介

杜少飞,男,汉族,河北保定人,文博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与修复。

推荐访问:祁山 探析 修复

上一篇:做诚恳的人,画诚恳的画
下一篇:彭端

版权所有:上派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派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上派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20334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