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理论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时间:2023-08-10 10:15:02  来源:网友投稿

陈方方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旅行服务与管理学院, 浙江 杭州 311231)

辅导员体制自启动以来,职责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新中国成立后,高校辅导员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中断渐进,转型完善、创新发展等变迁,为高校人才培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工作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1-2]。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正式改用“高校辅导员”的这个职业称谓,辅导员工作内容逐渐从政治工作向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发展指导等领域扩展[1-2];2006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首次明确辅导员的九大工作职责,开启了各大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2016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使高校辅导员任务和职责的界定愈发清晰,职业功能进一步拓展。新的历史起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升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问题工作水平坚强人才支撑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和重中之重,与教育强国战略同频共振。[3]

新时代,社会思潮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以及大数据浪潮正深刻影响高等教育,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其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动向都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大学生成长的学习督促者、人生引路人、心灵守护者、生活好朋友”的能力、素质、工作方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回顾现有文献,从心理内在动机视角触发辅导员个体自主性行为的专业化建设路径关注甚少。故通过梳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和现实困境,借助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辨析建设工作特点满足辅导员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对其自主性行为的影响,构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拉力-推力”机制,进而切实可行地设计选择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路径,以期从根本上增强内在动机融化疏通当下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堵点”、“难点”、共性问题,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提供切实启示和参考。

关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遭遇现实困境这个问题,《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20》指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是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解决新的发展困境。[3]与高校专任教师队伍、行政管理人员的队伍相比,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呈现两个层面缺位。

(一)高校主体性功能缺位

国家层面而言,新时代赋予高校辅导员多重权利保障,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空间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生态已经基本形成。[4]尽管党和国家不断出台的政策,在职称晋升、待遇、进修等制度层面已有一些明确规定,鼓励和引导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但是各高校主体的制度解读和落实及时性仍要受到现实情况的掣肘,政策制度落实存在不平衡。故而,有高校主体性功能缺位,主要呈现出四种表现:第一,辅导员的工作范畴界定存在理论和现实“两张皮”现象,如工作范围宽泛化,工作内容业务化、工作任务琐碎偏机械化,无法聚焦某一场域或对象。第二,表现为辅导员的标准化职业准入、认证机制不统一,教育培训缺乏系统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虽明确规定了不同层级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标准,但确实有辅导员队伍选拔任用没有严格专业限制、学科缺乏支撑体系、支撑系统不够等情况。第三,辅导员的考核激励机制有待完善,虽说“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客观上,由于编制总量、职称数量等限制,辅导员通过专业化发展和职业化成长实现“双重身份”“双线晋升”在岗位和职级晋升的有,但为数不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影响工作任务的深度创新,即影响专业化发展。

(二)辅导员主体性意识弥散

辅导员在专业化建设的主体性多元融渗在职业能力提升、自我职业定位、创新创造力、职业规划与工作队伍持续性等方面。然而,部分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主体性意识缺位,主要表现在:第一,职业能力提升态度松懈,缺主动性,对待学生工作不用心只应付,忘却育人使命和以学生为本的专业化发展初衷,内生动力不足催生不同程度惰性,缺乏刻苦钻研、求知奋斗精神,忘却辅导员自身应具备“有什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第二,职业定位不清晰,先天学科背景的多元性以及后天的理论水平势差,加之辅导员队伍缺乏学科支撑体系,都容易使辅导员有窘迫之态,对自身专业化发展没底气产生一定职业自卑,[4]甚至对科研有畏惧心理、望而却步。换言之,仅关注个人自身“现有什么”,未重视辅导员长远规划可“做什么”;第三,工作缺乏积极性,创新创造力大打折扣,常年从事琐细、繁杂或一成不变的事务工作,特别是一些院校没有科学把握组织人事管理规律和轮岗制度,不可避免陷入工作心理疲惫、兴趣丧失,进而导致响应滞后、观念陈旧、意识不够超前,缺乏创新创造力;第四,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缺乏可持续性,文化氛围不浓厚,职业领路人匮乏或是受社会环境负面消极、考核评价指挥棒的倾向影响下,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容易滋生浮躁化、功利化心态,也有眼高手低、知难而退,频繁换工作岗位、工作单位,难以沉淀成“专家型”辅导员。

所谓动机,指的是对个体行为的驱动力。组织行为学将行为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指人们由于外部因素诱发、作用而进行活动,而并非出于自身主观意愿(如追求奖励或者避免惩罚);内部动机是个体出于任务本身的特征诱发本身内在积极感情而进行行为活动,会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与沉醉。[5-7]内在动机,它在行为的自我决定水平上明显高于外在动机,因此组织从根本上增强内在动机并促进外部动机内化,显得尤为重要。[5]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既是高校主体应时代要求协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组织工作过程,也可视为是一种辅导员个体自我管理的自主性行为。

(一)自我决定理论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内推力提供学理基础

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罗切斯大学著名心理学家Edward Deci 和Richard Ryand等人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以下简称SDT)恰为内部动机研究和自主性行为发生提供了更强的解释力和良好的理论视角。[5-7]不同于一般理论,SDT理论在不断建构中发展,时至今日还在不断形成、吸纳新的子理论,为动机问题提供新的理论增长点。[5]2000年,Deci 和Ryand通过对影响个体内在动机的心理需要进行抽象和总结,提出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认为人类存在普适性的、与生俱来的基本生理需要,并甄别出自主、胜任和归属是人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目前,SDT理论体系包括六个子理论,其中基本心理需要理论构成SDT理论核心内容。该六个子理论分别从个体不同维度探讨与动机和行为有关的问题,可以根据具体研究操作需要被有选择性地使用或组合[5-7]。鉴于基本心理需要理论领衔自我决定理论体系,对自主行为有着最为直接的作用影响,故此处选择关注当下的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进行论述辅导员内推力。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指出内部动机形成受到自主、胜任和归属需要等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影响,这些需要的满足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内部动机。[6-7]1.自主需要指的是个体控制自己行为的愿望,指从事活动过程中能自主按照自身意愿进行选择,体验到主动性。其映射到辅导员队伍建设,反映的是辅导员个体对专业化建设行为进行自我管理的愿望、在完成过程中是否具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权。如,辅导员个体具有自由选择专业化任务模块和内容权利,则该情况满足了个体自我管理的需要,因而会激发辅导员个体背后的内在动机。自我决定理论的名称也正是从自主需要而来。2.胜任需要指当个体与环境组织互动时,希望展示自己能力、体验到自己有能力从事某项活动的胜任感的愿望。[8]换言之,辅导员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任务时需要“从容应对”的体验,这种需求使得个体寻求与其能力最匹配或是最能展示其能力的活动。如,在队伍专业化建设中,辅导员有机会参与高校思政育人工作成效评价,这为辅导员个体展示自身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能力需求满足时,信心就会增强、会认为从事专业化建设是体现能力的最佳活动,有积极的心理体验,故而往往更有内在动力去学习提升工作能力。3.归属需要是指个体在所处环境中,希望感受到来自他人关爱、理解和支持的愿望。放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场景中,指当辅导员个体体验到周围友好的工作环境,在组织中获得他人的重视和尊重时候,更有内在动力去做一项行为活动。概言之,基于自我决定理论,高校组织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工作落脚到对辅导员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上,可充分地激发辅导员个体参与工作的内在动机,并进一步带来工作满意度和绩效提升等积极影响。

(二)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社会拉力”环境正在形成

国家政策鼓励和引导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伴随着中央“16号文件”改革靴子的正式落地,“高校辅导员”作为职业身份标识的意义发生重大改变,较之改革开放初期更多强调应承担义务的政策,新时代赋予高校辅导员多重权利保障。诸如,“高校辅导员专项计划”弥补了辅导员进修培训机会口径窄的缺陷,逐步优化高校辅导员学历结构和能力素质,“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肯定和提高了辅导员组织环境地位及社会认可度,“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 等切实鼓励和加强高校辅导员队队伍建设,推动全员育人格局形成。

就业压力使辅导员选择专业化发展成为了可能。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每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国内外环境叠加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对就业市场宏观局势造成一定负面影响,高校毕业生大学生就业市场受到冲击,就业情况面临严重挑战,本硕毕业生倾向的城市就业形势更为复杂。相较之“安全可靠、收入稳定、有期有盼、知识型”的辅导员岗位已然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香馍馍,继而就业择业到工资收入稳定、工作环境适宜的高校辅导员岗位的观念不断改变,可能性不断增强,尤其部分高校中“副教授”“教授”等高级职称辅导员在思政队伍的设置,这种职业晋升使辅导员坚守专业化岗位发展有了内在动力。此类专业技术岗位(职务)评聘的实行进一步提高了辅导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良性发展提供引领示范。此外,专职辅导员职务晋升纳入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整体规划,统筹考虑,使外围观望者和在岗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有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三)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拉力-推力”机制建构成为可能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内部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原因,而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直接影响内部动机水平,并经由内部动机影响个体行为[7-8]。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中,面对高校和辅导员两大主体性缺失的现实困境,高校组织若能满足三种心理需要,便能让辅导员个体更快乐并坚持某项活动,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并产生积极的行为结果。加之“社会拉力”环境已然形成,建构“拉力-推力”多元融合机制可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如图1所示)。

如上所述,以自我决定理论为指导,满足基本心理需要可使辅导员最大程度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帮助组织有效达成建设目标。[5、9]故而,基于“拉力-推力”机制,高校组织应立足当下背景抓住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工作设计的本身特征,以注重识别和满足基本心理需要为导向,可有效尝试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设计“径的选择“,落实、激发、强化专业化建设辅导员个体潜在的内部动机,并促进外部动机内化,补足两层面主体缺位。

(一)完善落实保障制度

三分部署、七分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各项文件政策已基本完备,现阶段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实效关键在落实,其中高校的制度完善和实施供给是最重要保障。[2-3]促进辅导员真正放心承担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角色,高校贯彻落实文件和整体优化改善思想政治育人环境是辅导员专业化建设长足发展的“拉力”保障,特别是高职院校受办学体制、办学力量等方面因素影响,使得其在政策解读落实方面的工作推动相对较为滞后。同时需指出,当下“三全育人”理念虽日渐深入人心,“十大育人”体系初步建构和完善,但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化、整体化和协同化的格局呈现差异显著。多数高校仍旧存在职责泛化的“万金油”辅导员,一体化协同合作的“三全育人”队伍尚未建立起,辅导员在“十大育人”体系中的角色职责定位亟待校准,促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完美对接和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尚需完善发展。完善落实国家关于辅导员发展的各类保障制度,是高校内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微生态各项活动健康发展运行的前提保障。

(二)建立分类分层培训体系

设计实现内容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的分层分类培训体系,是精准满足辅导员个体自主、胜任需求的落脚点。辅导员要想成为大学生思想工作的行家里手,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发展指导,需自身先练就过硬本领、“看家本领”,处理好“专”与“全”的关系。规范的准入后,《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层级化辅导员培训体系,能更好地满足“拉力——推力”中的辅导员个体胜任需要,逐层逐步提升高校辅导员聚焦主责主业的理论宣讲解释力、主题班级设计和实施力,谈心谈话辅导力;结合个体自主需要特点精准化的分类培训资源配置,促进辅导员术业有专攻,匹配“拉力-推力”中的辅导员个体自主需要。同时,也使得辅导员个体职业能力提升有路径,职业定位和规划有目标变清晰可见。

(三)构建多元评价反馈体系

胜任需要研究指出,个体完成工作任务中获得正性的反馈信息会让个体感觉自己更加能胜任该项工作。辅导员个体与专业化建设任务之间存在着适应与匹配程度问题,故考核、评价反馈机制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胜任感产生有重要影响。评价反馈机制设置应包括他人对个人和工作任务的反馈,如对工作任务的反馈,不同模块、不同维度、不同层级分工、不同阶段,实施与之相匹配的“差异化评价”、“优化考核”[5];再如对个人本身反馈,辅导员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双重身份,实施“双线考核”,能更好建立能力与任务匹配、绩效与考核挂钩正向激励作用,从而满足辅导员个体胜任和归属的心理需要。值得说明的是,如此能进一步保持住辅导员队伍的结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样能形成良好的职业文化氛围,逐渐脱离职业领路人匮乏现象。

(四)建设辅导员学习共同体

可以看出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与学生成长发展中的需求高度耦合、深度交织。如何实现辅导员既是“全能选手”,更是“单打冠军”?可供“自主选择”的辅导员心理工作室、团学工作室、创新创业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辅导员导师结对等学习共同体耦合学生需求,工作文化氛围浓厚,彼此间能优势互补、互促互进。同时,这些“知识型的”、具有一定自由度的“自主选择”恰恰满足了辅导员个体普遍具有的自我决定潜质,可从深度上增加辅导员工作内容的挑战性,也可从广度上增加辅导员工作内容的多样性,维系辅导员积极的职业能力提升态度,有助于他们形成创新创造力。此外,基于共同职业发展愿景、专业发展方向建设的团队及共同体,成为成员交流育人信息、协同育人过程、反馈育人成效的“团队化作战”平台。在此,协作关系处理更为融洽,工作氛围良好,能够让辅导员个体感受到他人的接纳和支持,满足“拉力-推力”中的归属的心理需要,促进个体专业化发展内部动机及行为。

总之,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求的逐渐提升。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地位特殊和作用凸显,该群体队伍的发展直接影响高校的学生管理引导、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成效。[1-2]以满足基本心理需要为导向,借助社会环境拉力,建构“拉力-推力”多元融合机制可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以“自我满足理论”为指导的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能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添力量,契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规律。

猜你喜欢专业化动机队伍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疯狂英语·新悦读(2022年7期)2022-11-23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年2期)2021-08-13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9期)2016-03-01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新闻传播(2015年6期)2015-07-18动机不纯共产党员(辽宁)(2015年6期)2015-06-07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期)2014-07-31还剩多少人?数学大世界·小学低年级辅导版(2010年2期)2010-03-03“五老”队伍大有可为中国火炬(2009年2期)2009-07-24

推荐访问:视域 辅导员 专业化

版权所有:上派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派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上派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20334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