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有关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探究

时间:2023-07-03 14:45:07  来源:网友投稿

文/刘子涵 康新兴

根据CNNIC 第46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显示,截止2020 年9 月,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9.40 亿,其中学生群体占到23.7%。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个人获取网络信息的门槛和成本降低,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中使用网络的主要构成,他们希望利用网络改变社交方式,提升生活质量。然而,因缺少判断力和自制力,大学生网络成瘾、网络低俗化等情况令人担忧。因此,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和培养其合理利用网络空间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素养”一词最先由美国学者麦克库劳提出,它是指受众将网络作为媒介获取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加工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分为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两个维度来衡量个体的网路素养。在知识层面,受众能够了解网络信息的产生和管理,对网络上的信息具有批判能力并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
在技能层面,受众能够加工利用信息,并通过资源整合来辅助个人做出决策。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众多学者对“网络素养”的内涵进行补充,最新研究认为网络素养应分为五个方面:对网络的基本理解、信息判断、行为管理、伦理道德和安全防范。目前,国内外学者还未对“网络素养”形成统一定论,随着互联网和5G 技术的不断发展,该词语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

1.问卷设计与具体实施

为了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笔者对西安工程大学在校生发放线上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线下访谈形式,最终回收有效问卷937 份,访谈20 人次。线上调查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问卷设计主要针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五个方面:对网络的基本认知、网络操作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网络信息解读和批判意识、网络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和利用网络提升自我的意识。

2.数据统计与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 ,智能手机在大学校园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100%,利用手机上网的学生已经达到93.6%。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增加,每天使用手机上网超过三个小时的学生占到六成以上,而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内的学生比例仅有3.2%。手机凭借其便捷性和方便性,已然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形式。大多数学生在访谈中提到他们利用手机上网主要进行购物、娱乐和聊天。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笔者对大学生网络素养进行分析:①对网络的基本认知。当代大学生见证了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也享受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便利。因此,他们对互联网的发展持看好的态度,同时也愿意主动的接受互联网上发生的新鲜事物。在调查中,超过91%的学生期待在大学中能接受网络素养教育的课程。②网络操作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学生对于社交类软件和游戏软件的使用较多,占比74%。但是对于专业的办公软件缺乏熟练度,除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外,其他专业学生很少涉及到软件开发或者计算机竞赛当中。超过九成的学生可以熟练的使用浏览器检索自己需要的信息,但利用专业软件进行视频制作、文本和图像处理的学生较少。

③网络信息解读和批判意识。98%的大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在网络上的发布信息,78.8%的学生看到网络热点新闻时能主动思考背后深意和提出自己的观点。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和不文明的网络行为和虚假信息,88.8%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强烈抵制。超过九成的学生肯定网络带给他们的好处,同时也承认网络有一定弊端。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大学生对于网络的发展持看好的态度,也具备基本的辨识能力。但是,对于网络上一些涉及文化和价值观的信息,在教育过程中仍需加强正面的引导。④网络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54%的学生表达出自己在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方面有不足。学生对于网络诈骗和虚假信息的辨别力并不强。依然有学生在网络上遭受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有一成的学生曾被卷入网络暴力当中。在国家法律的科普之下,98%的学生能清楚地知道网络上的言论也将会受到法律的监督。然而,依然有学生在网上任意谩骂和发表不当言论。⑤自我管理能力和利用网络提升自我的意识。调查中发现,学生每天上网时长多达三小时以上,74.7%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视频、社交和游戏软件当中,利用互联网了解资讯的学生比例占到14%。学生在网络上接触到的都是碎片化的知识,不成体系。在线下访谈当中,大部分学生表达出自己不能合理控制每天上网的时间,在放假期间会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知网、万方等学术论文检索软件使用不熟练。

1.缺乏良好的网络环境,先天条件不足。网络的飞速发展带来信息的无界快速传播。当监管稍有不力,不良信息便会充斥网上。而大学生对网络的接受程度较高,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受到影响。此外,在网络中人人都是虚拟的个体,如果网络道德约束薄弱,在过度追求自由权利的同时,学生会淡化责任意识和漠视社会舆论的制约,从而在网上发表不当言论,对大学生自身理想信念的树立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高校对于网络素养教育滞后,后劲不足。国内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网络素养需求。91%的被调查者期望高校能够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目前,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尚未成体系,相关内容零星的存在于思政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中。即使少数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也是作为通识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授课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不突出。另外师资队伍配备略显不合理,授课老师大多由思政教育和计算机老师兼任。

3.社会环境复杂,保障力度不强。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法律和政策制度来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但网络中的虚假和不良信息并未完全根除。大学生涉世未深且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于有害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弱。随着国外文化渗入国内,部分学生具有猎奇心理,不加思考便盲目追捧,这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

4.高校学生所处特殊发展阶段,家长重视程度不够。大学是一个特殊时期,刚成年的大学生渴望独立和自由。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隐匿性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言论和独立社交的平台和一个暂时逃避现实的途径。家庭普遍缺乏网络素养教育的正确引导和启蒙,部分家长全权交给学校教育引导,即使家长重视网络素养教育,但自身网络素养水平本身不高,也无法提供有效的监督和专业的引导。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提升受到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因此开展立体多维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路径,能有效增强此项工作的实践性和实效性。结合制度建设,融入社会环境。大学生思想上趋于独立,社会应积极发挥引领作用。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宣传,让社会、学校和家庭充分认识到网络素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建立健全法治制度保障网络环境。其次,网络媒体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将建设和谐绿色网络空间作为首要任务。完善课程体系,融入高校教学。高校应尽快调动资源,重构课程体系,将网络素养教育单列为一门课程,聘请专任教师担任学科老师。同时也应重视学校其他学科老师的网络素养提升,适当的将网络素养知识分散在各个学科当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强化责任意识,融入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强化家长的责任意识,家长本身对孩子具有示范带头作用,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不仅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应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要强化主观意识,主动领悟课程内容和接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最终知道自己的网上行为。大学生应利用网络充实生活,提升自我,端正自己的网络言行,能正确看待网络这把双刃剑并物尽其用。

猜你喜欢素养大学生信息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带父求学的大学生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9年3期)2019-03-25大学生之歌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订阅信息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展会信息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让大学生梦想成真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推荐访问:视域 素养 探究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上派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派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上派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20334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