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为例

时间:2023-07-05 11:10:06  来源:网友投稿

张宝花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可以看成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和“隐性教育”的一种回应。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最早是在上海高校的专业课中进行实践的。安秀梅(2018)认为“课程思政”的基本含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从字面看,“课程思政”由“课程”和“思政”2个部分组成,其中“思政”是中心,“课程”是修饰,因此“课程思政”不是新开设的一门课或一个专业,而是一种教育思维和教育理念,是指在现有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等授课过程中,转变教学方式方法,挖掘课程的德育元素,借助或依托这些课程而进行思政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课程思政”的提出丰富了思政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扩充了思政教师队伍。

在“课程思政”提出以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大部分是由辅导员和思政课老师承担的,主要是通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进行教育。可是当代大学生担负着祖国未来发展的重任,他们的道德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祖国未来的总体道德水平,因此仅靠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提出后,高校思政工作的空间得到了拓宽,可以把思政教育从思政课堂拓展到公共课、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课堂,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政教学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在“课程定位与性质”部分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各大高校,大学英语是针对非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校为例,在前4个学期开出综合英语必修课,每周达4学时,共16学分。自2014年以来,我国各大高校开始了“课程思政”与课程、与科研的结合,以期通过课堂实践和教学研究完成预期的育人目标。可是在大学英语课程加入“课程思政”元素的过程中,受主观因素影响和客观因素制约,出现了以下问题:

2.1 学生注重大学英语“工具性”,忽略其“人文性”

《指南》中指出:语言的文化属性决定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不能只注重工具性,还需兼顾人文性。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却是过分重视能否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对将来找工作是否有利,部分学生把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作为大学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这种功利性占主导地位的学习动机使得学生重视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发展,而忽视了个人人文素养的提高。

2.2 教师注重“文化输入”培养,忽略“文化输出”能力

教师的授课过程由于受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也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学生英语基本技能的培养上,进而忽略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指南》指出:大学英语……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是跨文化的单向性输入。教师在课堂上把文章中涉及的中西方文化进行介绍并讲解,课后也会布置一些简单的关于介绍中国文化的作业,但是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既不能帮助学生培养家国情怀,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声音、讲中国故事的能力。

2.3 教材注重“西方文化”,忽略“中国特色”

目前各高校使用的各种大学英语教材在选材上多以介绍西方文化为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少出现在教材里。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使用的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4册书中有讲述西方名校、西方科技发展、艺术作品欣赏、美国移民政策、外国领袖事迹等故事,却鲜有讲述中国唐诗宋词、科技进步、名胜古迹、历史发展等中国特色的故事。部分学生在完成2年的大学英语学习后能讲述牛津大学的特色,却不知清华大学的点滴,能详细说出“二战”期间的故事情节,却对中国的党史故事知之甚少,对外国的领袖事迹了如指掌,却对中国伟人的丰功伟业一知半解。这些教材虽然能扩大学生的词汇,帮助他们掌握句型,学习背景知识,了解西方文化,却没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了解文化的差异,树立文化自信。

鉴于以上问题,高校要尽可能地把“课程思政”教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让大学英语课程履行好“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政功能。

3.1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首先,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课时多、跨度长、开课覆盖面广的基础课,有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系统性的“课程思政”教学。同时大学英语课程教材内容丰富,涉及科技、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人文精神等多个领域,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挖掘英语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把英语课堂发展成为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协同效应。

其次,大学英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其工具性是指利用语言为载体,传授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语言载体融入德育元素,自然渗透思政教学内容。其人文性是指大学英语还肩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因此,大学英语课程不仅要讲授知识和技能,还要传播语言中隐藏的价值观念、人文情怀和文化精神。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爱国精神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最后,大学英语课程和思政课程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大学英语和思政课程同属于公共基础课,其人文性特征与思政课程的教学具有契合性。把思政元素融入英语教学可以在语言学习的同时达到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避免说教式思政教育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完成“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目标。

3.2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随着世界进入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语言的功能不仅仅限于交流,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周课时多、时间跨度大、学生覆盖面广等特点,也是大学生了解外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渠道,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肩负着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的责任。但是目前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上普遍存在西方文化过多而中国文化较少的现象,由于文化和历史及地域的差异,中西方在文化、语言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部分学生缺少辨析能力,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学习意识淡薄,不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不利于中西方文化的有效交流和沟通。因此,把“课程思政”元素加入大学英语课堂,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文化、中国故事,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的有效方法。

虽然大部分高校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融入英语教学的宣传和实践,可是迫于教师自身的水平、学生的主观思想及教学内容等因素的限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还是会更多地关注学生英语技能的提高,忽略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自2018年开始全方位进行“课程思政”课题建设和教学实践以来,已经历时2年时间了,笔者经过2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课程思政”的教学经验,下面将以《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教学为例(刘正光,2017),就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做初步探讨。

4.1 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加入思政目标

融入“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课程目标的设立上要以提高学生的技能和提升学生的素质为导向,设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3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思政教学目标的设定可以从“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维度出发,将学生个体对人文精神、科学态度,对己、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析与判断,用英语来产出任务(王觅,2018)。

“情感与价值观”的维度较为抽象,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使目标符合可测性、细分性、逻辑性等检验教学目标恰当性的指标。下面以《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中以“伟人”为主题的第四单元“Great Men, Great Mind”为例,介绍如何在单元教学目标中设定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和谐友善品质。

思政教学目标的可测性:
教学目标的可测性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标准,因此,思政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尽量避免使用“掌握、学会、了解、明白”等较为抽象的词,而应用“描述、说出、比较、讲解”等较为具体的词。同时,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不是一个概念,思政教学目标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简单地传授、讲解一个概念,而是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产出可评性的任务,理解吸收思政元素。如第四单元,要产出和谐友善这个思政元素,老师不要直接把和谐友善告诉学生,而是通过描述生活中具体的例子,让同学们对这个例子给出具体评价,从而完成我们的思政目标。

思政教学目标的细分性:在制定第四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时,讨论如何处理政府、市场、基金会、个人在慈善事业中的关系,得出生活中人人都应和谐友善、助人助己的价值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思政目标,可以将其细分为以下几个子目标(见表1):

表1 第四单元思政子目标设定

把思政目标细分为5个子目标,从教材内容拓展到课外资源,通过子目标3的描述到子目标4的和谐友善观点的产出,逐步深入。

思政教学目标的逻辑性:各个子目标之间应具有逻辑性,形成“目标链”。(见表2)第四单元的课文“The Power of Catalytic Philanthropy”讲述了慈善事业运行中政府、市场、基金会发挥的作用,教师添加的自备材料中韩红低调做慈善的故事,引导学生导出慈善事业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并得出和谐友善、助人助己的观点。通过文章故事和自备材料的对比,得出我们应该处理好政府、市场、基金会、企业及个人在慈善事业中的关系,鼓励人人都做出一点贡献,让世界变得更加温暖。

表2 第四单元子目标间内在逻辑

4.2 钻研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教材是承载教学内容的载体,是进行教学改革和德育教育的有力保障。教师利用好教材,挖掘德育元素,把大学英语教学和思政教育理念相融合,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使内容更有深度和内涵,使课堂教学做到真正的“教书育人”。在教学内容中加入思政元素可以从单元主题、语篇分析及作业布置等方面进行。

单元主题中挖掘课程思政: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材题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每个单元围绕1个主题讲解,在介绍单元主题文化背景知识时,有意识地融入思政元素,把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这样英语课堂不仅具有知识和技能的讲解还具有教育意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思政教育。如第一单元“Understanding Chinese Culture and Tradition”,单元主题本身就是很好的思政元素,可以从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传统文学、传统中医、宗教哲学等方面进行背景介绍。讲到传统节日时,既可以把西方的情人节和中国七夕节进行比较,也可以介绍端午节——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的风俗习惯。讲到传统文学时,则可以讲解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及中国的四大名著。讲到传统中医药时,不仅可以提及大家耳熟能详的《本草纲目》,还可以介绍《脉经》《黄帝内经》等学生不太熟悉的中医典要,同时还可以分享诺贝尔获得者屠呦呦女士的故事。讲解宗教哲学时,可以把中国的儒家、道家和佛家与西方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及犹太教等进行对比。通过本单元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再比如第七单元“Adapting to the Digital Era”,单元主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比较贴近,教师可以从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与传统线下教学的利弊、学生的生活娱乐方式与祖父辈年轻时的生活娱乐方式的比较、支付方式的改变及数字时代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背景介绍。讲到线上购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时,可以加入中国现下流行的电商平台、央视主持直播带货等扶持地方经济的网络销售模式。通过本单元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

语篇分析中拓展思政元素:《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共8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2篇与主题有关的有一定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的文章。教师在课堂上以文章为依托,挖掘内容中的思政元素,通过课堂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如第二单元文章“Successful Entrepreneurs, A-Students or B-Students?”在讲到企业家时,拓展到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分析优秀的企业家应该具有哪些品质、成功的企业需要具备怎样的企业文化,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分享他所知道的中国优秀企业家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只有脚踏实地、不轻易放弃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才能取得成功,帮助学生学习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再如第八单元文章“Immigrants Have Enriched American Culture and Enhanced Our Influence in the World”,文章最后提到移民来美国是为了建设美国梦而不是毁灭美国梦的,在讲到美国梦时可以和学生分享美国梦和中国梦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美国梦和中国梦,提升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词汇学习中结合思政元素: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是讲解课文时的首要任务。教师在课堂上以词汇为载体,结合当下时政要闻,举例讲解、分析词汇。如在讲到plunge into这一词组时,除了常见的“跳入、投入”的意思,还有“陷入”之意,引用句子“China’s government will not allow criminals to ‘plunge HK into abyss’.”(中国政府不会允许犯罪分子让香港陷入深渊。)为例,引用图片生动形象地讲解词汇。在讲解到词组as long as作为“只要”解释时,同样可以引用与香港有关的例句“Residents are free to explore HK’s great outdoors as long as they put a mask on.”(只要戴上口罩,香港居民还是可以自由地进行户外活动的。)。图文结合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新的词汇内容,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理性、正确地看待香港,不被网上一些言论所误导,时刻坚持中国政府推行的“一国两制”政策,提升学生的“四个自信”。

课后作业中融入思政元素:课后作业是上课的延续,通过课后作业可以检测出学生是否掌握了课上学的知识、能否把课上的技能运用到具体的实例中。大部分课后作业都是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的,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在完成第三单元“Smart Technology, Smart Life”的学习后,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我们的教室、寝室、校园或者城市设计出一款智能产品。通过该项任务可以检测出学生是否明白了smart的真正含义,以及学生是否能利用单元里学习到的知识设计出奇特的智能产品,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学习完第五单元“Studying Abroad”,完成课后任务“Revise your plan for your college life”,每个同学结合已经度过的大学时光,修改第一学期开学时制定的大学生活规划,引导学生理解“制定了计划更要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前行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4.3 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思政教学效果

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英语教师在课前深挖课程德育元素,课上设计多种教学活动,课后布置作业进行巩固,通过“线上平台+线下课堂”“课外自主学习+课内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利用头脑风暴、轻直播、在线提问等互动形式完成基于主题、内容、项目等的各项学习任务,在情景对话、小组讨论、个人展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并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在讲授第五单元Studying Abroad这一主题时,课前在平台上发布作业任务单,随机分组,在进入主题前,由同学们自行探讨出国留学的学校选择、条件和过程,再由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内外学习的利弊,课后通过微课视频的学习帮助同学认识到无论在哪里求学都要认真学习,将来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国家有用的人。在讲授第七单元文章“Print Still King for Students”时,把全班同学分成2个大组,要求学生课外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查找资料,准备题为“Will E-books Replace Paper-books?”的辩论赛。通过辩论的形式,列举出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利弊,同时加入中国四大名著和古代四大发明的导读,引领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4.4 利用网络平台,提高思政教学时效性

在“互联网+”的时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自媒体和互联网的优势,通过App和线上实事新闻报道,运用视频或微课完善大学英语思政教学机制,提升思政教学的时效性。常见的思政学习网站、微信公众号和App有学习强国、China Daily、新华社海外版、英语点津、“B站”、CGTN等,在单元的导入、文章的分析、词汇的讲解等过程中恰当地引用文章、视频或时事新闻,提高思政学习的时效性。如在讲解第一单元课文中的Parallelism(排比)这一修辞手法时,可以结合“学习强国”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时采用的排比句型:“We need to promote exchanges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among countries, nations and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在第七单元讲解句子“The Filipino authorities have already appeale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for assistance.”(菲律宾政府已经向国际共同体发出求助。)时,从这个句子的international community延伸到“人类命运共同体——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引用CGTN上各国互助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视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How to 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4.5 拓展第二课堂,加强思政教学趣味性

除了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思政教学,还可以借助第二课堂,把思政学习延伸到课后。第二课堂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各种比赛、各种学习小组、各种讨论群。如以全国性、省级、市级、校级各种演讲比赛、写作大赛、阅读大赛等为载体,立足国情、省情、市情和校情,融入和谐校园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事新闻、国家经济政治制度等思政元素。通过比赛,不仅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英语应用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赛后通过课程平台上传优秀作品或比赛视频,进一步强化隐性思政教育的影响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网络建立各种QQ交流群、钉钉学习群、英语角等,分享一些含有思政元素的视频,如“B站”的后浪英文版视频、电影《疯狂动物城》等,寓教于乐,加强思政教学的趣味性。

笔者在经过2年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后,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部分教师自身理论知识储备不够,“课程思政”意识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5个方面的素养提升要求,即育人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科研素养和信息素养。由此可见,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育人素养,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的重要性。高校英语教师接触到西方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机会比其他老师要多,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英语教师的理论学习,培养其政治素养,提高其政治意识,把英语教师培养成英语思政课堂的带领者,让英语老师真正实现“教书育人”,让英语课堂真正做到“古今中外,融会贯通”。陆道坤(2018)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度开发教材,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子。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发扬互帮互助的精神,由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老师担任组长,带领其他老师,建立一支思政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定期开展备课、观摩、讨论、总结等活动,逐渐地扩大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师资队伍。第二,思政化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现有的考核方式还是通过期末试卷进行的,虽然也有过程性评价,但是评价的内容很少涉及思政评价,使得思政教学效果难以测量。因此,建立多元化、思政化的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的对英语知识的考核中加入文化知识、德育内容的考核,做到考核内容多元化,同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演讲、辩论等考查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做到考核方式多元化,最后还可以运用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思政化的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将育人置于首位,将正确的价值观、成才观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做到以评促思、以评促学。

进入21世纪,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大学英语作为高校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总课时多、学时覆盖面广、学分高的特点。充分挖掘并利用好大学英语课堂的阵地作用,就可以在很长时间里润物细无声地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以成绩为唯一评判标准的教学理念,在传授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融入思政教学,确保我们向社会输送的英语人才不仅在道德上没有偏差,同时还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思政大学英语“留白”是个大学问中学生天地(A版)(2022年6期)2022-07-14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在线学习(2022年4期)2022-05-31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至善醒狮国学(2018年6期)2018-08-04读英语小学生导刊(低年级)(2016年2期)2016-02-24酷酷英语林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5期)2014-06-25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湖北招生考试·高考资讯(2009年9期)2009-01-05偶的大学生活大学(2008年9期)2008-10-11

推荐访问:大学英语 为例 新目标

版权所有:上派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派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上派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20334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