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办学背景下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路径探究

时间:2023-07-08 17:50:06  来源:网友投稿

黄碧云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为改变过去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育人的传统,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归“育人初心”,课程思政注重知识传授与学生的身心发展、价值引领有机结合,使所有课程都能与思政课凝聚共识、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共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在此新背景下,公共基础课教师如何践行课程思政,真正实现基础课与思政课在价值引领上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既是高校目前面临的教学改革热点,也是难点。与此同时,自2019年以来,广东省正式实施省属职业院校集团办学,这是政府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在集团办学转型升级的过渡时期,校区中职、高职学生并存,学生生理、心理差异及价值观存在多元性,这无疑给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公共基础课教师如何守好责任田、站好教学岗,在实践中落实并产生实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1]。

本研究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为例,根据学校现有中高职教学实际,以中高职公共基础课为研究对象。其中,中职公共基础课主要是指“语文”“公共艺术”“数学”“体育”等课程;
高职类主要涉及“大学语文”“公文写作”“高等数学”3门课程。通过线上平台向学生和校内外教师分别发放了有关课程思政的调查问卷,共30题。参与问卷的教师共81名,其中公共基础课教师35名,占比43.21%;
学生637名,分别来自商务外语、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财经管理四个专业,其中包括中职生415名、高职生222名。

2.1 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调查问卷研究分析

2.1.1 关于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原因

如表1所示,在受调查的81人中,除少数教师认为是学校要求外,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公共基础课参与思政教育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学生传播正能量,帮助学生提高政治素养,培养学生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2]。

表1 教师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原因的调查结果(多选)

2.1.2 关于是否已经在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及如何进行推进

如表2所示,95.06%的教师已经在工作中推进课程思政。其中,有66人通过加强课堂实践、体验教学环节来推进课程思政,占比81.48%;
有52人通过走进生活,解答学生关注的重难点和热点问题;
有44人通过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工作能力;
另有部分教师通过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或是通过改革和完善考查、评定成绩方式推进课程思政。

表2 教师是否对学生开展课程思政及其推进方式的调查结果

2.1.3 关于如何评价学生的德育教学效果

如表3所示,有75名教师认为可以通过日常行为规范评价学生的德育教学效果,占比92.59%;
有53人认为可以通过教师评价学生的德育教学效果,占比65.43%;
有46人认为可以通过同学互评学生的德育教学效果,占比56.79%;
有34人认为可以通过课程考试的量化维度评价学生的德育教学效果,占比41.98%;
但也有7人认为很难评价学生的德育教学效果,占比8.64%。

表3 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德育教学效果的调查结果

绝大部分教师支持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认为在公共基础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有利于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已主动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在课堂上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等融入爱国教育、职业理想、坚定信念、严谨学术学风等内容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

2.2 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调查问卷研究分析

2.2.1 关于能否区别“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参与此次调查的637名学生中,只有一半左右(330名)能正确区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另有接近一半(307名)不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2.2.2 关于公共基础课教师会在教学中涉及的思政元素(诸如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职业素养等)

如表4所示,有294名学生认为教师经常在教学中涉及思政元素,占比46.15%;
有315名学生认为教师只是偶尔涉及思政元素;
另还有28名学生回答他的公共基础课教师不会涉及相关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的贯彻落实存在明显差异。

表4 学生对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涉及思政元素的看法

2.2.3 关于学生认为影响课程思政效果的因素

如表5所示,学生认为教学中影响课程思政效果的因素依次有: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生搬硬套,不能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授课方式落后,教学手段单一;
教师教学内容与现实脱离,实效性不够强等。

表5 学生认为影响教师课程思政效果的原因的调查结果

可见,对于课程思政,仍有部分学生并非真正理解其实质内涵;
绝大部分学生有兴趣参加与公共基础课融合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希望教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先进的教学手段等方式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生的职业素养等内容,提高课程思政的趣味性、实效性,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职业信心。

3.1 学生层面:生理、心理差异存在多元性

在集团办学转型阶段,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目前中职、高职学生并存。其中,中职生大部分在15~18岁,属于未成年人,正处于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还不具备成年人的体格和生理机能;
高职生大部分是18~22岁,是成年人,心理处于成年发展初期,他们初步形成了独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习、生活、工作已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初步看法。中职、高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不同,对学习的态度和表现也明显不同。相对来说,中职生自控能力较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容易对学习产生厌烦、抵触情绪,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探究性均弱于高职生;
高职生思想较为活跃,学习主动意识和创新性较强,有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但由于入校起点不同,高职生的学习基础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学习自主性和创造能力较强;
部分学生缺乏上进心和自律意识,贪图享乐,或缺乏挫折承受力。学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往往兼任中高职不同层级的课程教学,因此更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积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3.2 教师层面:课程思政实施意识和思想政治意识匮乏

显然,仍有教师缺乏课程思政意识,也有教师由于自身课程思政能力不足、缺少实践热情,造成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两张皮”的现象。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虽然有初步的认识,但在落实过程中,往往容易贴标签,在公共基础课中“强行植入”思政元素;
或者只是“口号式”地停留在课堂上蜻蜓点水、偶尔宣扬的表面,没有达到真正使学生“进大脑、进心里”的层面。这样流于形式的课程思政,达不到实际效果,也激发不了课堂活力。因此,教师的育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公共基础课由于在学校缺乏足够的重视,是相对容易被忽视的边缘学科。公共基础课教师在参加培训、竞赛或科研等方面相比专业课教师略显弱势,这容易让公共基础课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和挫败感,客观上影响了其钻研教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3.3 管理层面: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不健全

课程思政改革在职业院校中真正推进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学校的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公共基础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客观来说,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能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不高,部分原因在于学校作为管理层在对教师的考核、评优或聘用中,只是把课程思政作为“招牌式”的软标准,而更注重教师的工作量、参与课题、发表论文、参加竞赛或带学生竞赛获奖等指标。因此,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也是提高学校整体课程思政实效的重要因素。

4.1 加强教学顶层设计,树立教师育人理念

课堂是课程思政的主阵地。教师要及时学习和领会上级有关思政教育的最新文件精神,精心挑选思政素材,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学科教学计划,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科特点,细化教学目标和内容,将思政元素水到渠成地融入课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3]。

教师可以通过“五融入”促提升,加强课程思政教学顶层设计。一是融入课程目标,深入研究学生特点和价值需求,将课程思政理念切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知识、能力与素质”等目标中,确保每一次课都能为学生补足精神之钙。二是融入教学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情怀、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再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落实,实现价值引领。三是融入教学过程,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并充分运用小组讨论、案例分享、情景模拟和实践教研等多种方法有效实施,如语文课可以引领学生感悟爱国主义情怀、人文精神、道德素养、价值观等内涵;
体育课注重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和意志力,习得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培养团队意识;
公共艺术课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以美育人,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修养和生活情操。四是融入教学评价,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师的教学评价中,将思政考核贯穿教学全过程,坚持评价育人。五是融入资源建设,要坚持正面引导、与时俱进,教师会发觉主流媒体、在线网络资源中优质的思政案例是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学校要积极为教师搭建课程思政教科研培训、交流与分享平台,通过举办各教研组集体备课、专题研讨会、优秀公开课展示、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堂、老教师传帮带以及鼓励课题研究、教材编写等方式,增强公共基础课教师的综合能力,引导教师既当好“经师”,又能做好“人师”,从而促进学校公共基础课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如通过课程思政的交流分享会,让教师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方向,切实加强教师对基础课落实课程思政的认识。

4.3 加强上下工作联动,形成各方育人合力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制订并落实“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学校管理层是课程思政的设计和宏观调控者,教学及学生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是课程思政的组织和推动者,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是课程思政的实施和落地者。只有打破行政管理与教学一线的壁垒,上下联动、多管齐下,才能形成协同效应。

因此,学校、学生管理部门、教师要坚持“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网络空间)打通,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学生管理为辅,举办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以传播校园和社会真善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的,举办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手抄报比赛、微视频创作比赛等,使教师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同向同行,课内第一课堂与课外第二课堂、线下与线上学习方式同频共振,从“思政课堂”到“思政校园”,构筑“大思政”教育生态圈。

4.4 深化德育模式改革,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在学校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时,要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在进行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职称评聘时要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作为重要依据[4]。使所有课程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施过程等显性环节上都能强化课程思政理念,并确保能真正落地生根,取得成效。作为教学管理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对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课件等相关材料进行审查时,要重点关注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三辆马车是否并驾齐驱;
在学校开展示范性课程遴选和建设、听课评议评教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育人评价元素,使课程思政元素成为一个重要的观测点。同时,教师也要积极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坚持多元性、开放性和差异性原则,综合多方评价指标,注重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

课程思政不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概念营销”,而是立足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一场教育改革实践。在其实施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修订到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实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因生而变。教师的教学活动是落实课程思政的“主战场”,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师,唯有坚守阵地、勠力同心、改革创新,我们悉心浇灌的核心素养之花才能结出人才培养的硕果!

猜你喜欢基础课育人思政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人民音乐(2016年3期)2016-11-07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7期)2016-02-27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3期)2015-02-28

推荐访问:基础课 办学 探究

版权所有:上派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派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上派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20334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