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分析

时间:2023-07-24 07:10:01  来源:网友投稿

申金键

《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倡导下,初中教师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模式,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树立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会深刻地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强化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素养。

一、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调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抽象概念以及深奥的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相联系,导致教学内容理论化,教学设计过于理想化。空洞的说教和空泛的内容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层次地把握课程内涵。教师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课程内容无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甚至部分内容超出了学生的日常认知,不能有效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和重要价值。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教师过度关注学生知识的习得和应试技巧。大部分教师采用说教的方法,在具体教学中运用说服教育,学生以记笔记的方式被动地接受知识,未能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对内容没有深入理解,教师也未能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年龄阶段等,实施针对性的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逐渐丧失,学习热情逐步消退,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三)学生心理问题

初中阶段的学生身体和生理不断发育,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但在这一阶段,学生呈现为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他们既渴望关注又寻求自我独立,既冲动偏执又敏感多疑,思想价值观念尚处于形成和塑造时期。同时,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社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逐渐传播开来,初中生通过网络媒介了解外界事物,很容易受到消极的影响。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降低了对法律和道德的认知,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频繁发生,教师若不加以制止,学生最终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分析

(一)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初中生缺乏有效的自控能力,注意力往往会被周遭事物所吸引,而情境教学法能够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场景,使学生置身于场景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立场,转换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路更清晰,学习状态更积极。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师生交往》一课为例,首先,教师借助多媒体出示名人故事: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教师,她曾一度感到文思枯竭,于是接受了一份教职工作,她发现当她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自己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她说教书帮她捋清了自己的思路。其次,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故事,探究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教学相长”。教师为学生创设名人故事情境,学生通过材料感悟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明白师生交往对教师和学生成长的意义,学会正确地与教师沟通交流,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或批评,促进师生共同进步。除了故事情境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如在走向世界的大舞台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探索并走向世界,通过情境创设,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融入生活元素

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理论知识源于生活,需要实践的支撑。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活案例,起到警醒作用。教师还可以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社会热点新闻,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程度,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从而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公民基本义务》一课为例,首先,教师利用小军的西藏之旅出示相关案例:小军在乘坐前往西藏的飞机上需要遵守哪些规定?小军在拉萨的景区中看到一些游客在景區乱涂乱画,立马上前制止。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小军的行为体现了公民的哪些义务?”最后,教师继续创设情境:小军来到位于中印边界的墨脱县,看到了茫茫林海、高山湖泊、飞流急湍的壮美景象,也听说了墨脱边防军人的感人事迹。自然而然地引出“边防战士履行了哪些公民基本义务”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次课堂活动借助情境创设引入生活案例,让学生体会到了公民基本义务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教师的问题,学习到公民的基本义务相关知识,加深了对宪法的认识,并在生活中自觉地承担公民的基本义务。

(三)优化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推进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提问的质量决定了教学效率。优秀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领会教学内容,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由教师优化课堂提问,学生思考之后进行解答,能够有效提高课堂互动效率,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帮助教师和学生构建双向交流的情感桥梁。课堂提问应当具有一定的层次和坡度,由表及里、由易到难,逐渐加大问题的难度,提问的语言也应当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难点。

以九年级下册《谋求互利共赢》一课为例,首先,教师让学生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说一说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都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这些问题有什么影响?面对这些全球性问题,各国采取了哪些解决方法?你们认为这些方法可不可行?为什么?”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全球性危机,树立应对全球性问题、解决危机的忧患意识。其次,教师播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频,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命运共同体,为什么要构建命运共同体?从而让学生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最后,为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教师继续提问:“在世界的期待中,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哪些努力?”结合时政知识,让学生在团队互动中加强合作。

(四)开展小组合作

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一直记笔记,机械地记忆知识。个体的力量总归比较弱小,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一起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弥补自身的不足。教师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实现每个小组学习水平均衡化,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到同一小组内,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帮扶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

以《生活需要法律》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理解公平公正的内涵,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益,教师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只要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離自己的生活很远,这样的观点你赞同吗?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后给出理由,提出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观点。为了让学生探究个人生活与法律的关系,教师出示原始社会的相关文献资料,让学生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们靠什么调节人际关系和自己的行为呢?法律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立法的目的是什么?从政府、法院到社会成员方面谈谈你期待的法治国家是什么样的?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教师在学生的发言中听到了学生的期待,仿佛看到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未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法律的作用,增强了法律意识,学会依法办事,自觉地学法、守法、护法。

(五)组织实践活动

学生学习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最终要回归到实践中。理论上的学习终究是纸上谈兵,无法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教学发展,也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应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寻找融入实践活动的切入点,选择与学生生活相贴合的活动主题,创新实践活动方案,不断地优化活动实施方法,最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长,实现自身发展。

例如,当学生学习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知识后,教师举办了见“圾”行事的综合实践活动,牛奶盒是班级中最常见的垃圾,但牛奶盒属于可回收物。首先,教师让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牛奶盒要清洗,但身边的人都没有清洗。教师还让学生调查牛奶盒回收的价格,探究牛奶盒市场回收现状,并动手制作专门的牛奶空盒桶,进一步细化垃圾分类。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可回收牛奶包装盒的垃圾分类问题。有的学生实行奖惩制度,如为不合格的班级授予用牛奶盒制作的创意锦旗,起到警示作用;
有的学生在厕所放置机器,投入废弃牛奶盒才能出现厕纸,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厕纸的浪费;
有的学生利用牛奶盒制作立体造型,应用到海报制作和选票制作中。这次实践活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中,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深刻地理解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密不可分,切实增强学生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

(六)注重情感熏陶

大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缺乏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视,将学生的情感培养看作可有可无的教学目标,未能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的情感因素较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板块,教师应正确地利用情感教育,以情换情,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向学生传输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地健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九年级下册《少年当自强》一课为例,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觉醒年代》的视频,让学生感悟那个时代青年的担当与自强,利用激昂奋进的音乐营造悲壮苍凉的氛围,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坚定了学生的奋斗决心。其次,教师为学生出示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和一些有关青年担当的语录,并提出问题:“通过这些话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我们应如何认识当代青少年的责任?青少年应当如何承担时代的重任?青少年应当有怎样的情怀与抱负?”教师利用动态的视频和音频、静态的文字和图片以及层层深入的提问,让学生感悟中国青少年的责任,了解青少年的情怀与抱负,培养学生少年当自强的思想观念,从而使学生树立传承文化、继往开来的责任意识。

(七)善用信息技术

如今互联网迅速发展,以便捷性、高效性、交互性的特点,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无可比拟的教学优势。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多媒体运用的能力,借助多媒体设备营造真实的场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学场景和画面,帮助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课堂内所讲述的知识容量较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为学生展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和文献资料,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多个角度为学生构建牢固的知识框架。

除此之外,在课下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交流分享的平台。首先,教师在网络中搜集教学资源,并对其进行整合,筛选出最适用于学生学习的资料。其次,教师可以组建相应的网络平台,如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及时为学生推送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优质教学资源。最后,教师可以提前录制微课视频,让学生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把握重难点,对新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预防犯罪》微课视频录制中,教师以动画的方式,通过卡通人物小红和小明的对话,让学生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明晰刑法与刑罚、认识犯罪的特征,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坚决远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三、结语

近年来初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道德思想教育功能尚待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需要教师积极地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出一条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正确道路,使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猜你喜欢法治道德课堂甜蜜的烘焙课堂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美在课堂花开少儿美术·书法版(2021年10期)2021-10-20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跟踪导练(五)(2)时代英语·高一(2019年5期)2019-09-03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2期)2019-08-24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中国法治文化(2016年4期)2017-01-20

推荐访问:新课标 路径 初中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上派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派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上派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203347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