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基本内涵、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时间:2023-07-11 08:50:06  来源:网友投稿

刘庆港 王清平

(安徽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6)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力量,又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这里所提及的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当然也内在的包涵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践上的自觉需要认识上的清醒,在扎实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征程上,要深刻把握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充分认识其价值意蕴,从而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科学概念和价值追求,全面把握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有利于找准发力方向,更加精准发力。

(一)精神生活

马克思认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是生存需要等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更进一步的需要。精神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生活下的人们进行精神生产、传播及享受过程的总称。从内容的角度看,精神生活包含两个大的方面[3]:一是指人们的思想道德方面,主要指人们的理想信念、心理素质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状态;
另一方面是指人们的文化智力方面,主要指教育、科学、体育、艺术、娱乐等方面的状态。从质量的角度看,每个个体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不断进行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具体的、独立的人,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社会财富享有状况、生活方式、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因素会导致人们精神生活有贫富之分。在我国,富裕的精神生活一般是指思想道德素质高、教育文化享有足、理想信念坚定的精神状态,表现为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执着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想上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能力强,具有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良好心理素质等。贫困的精神生活是指精神空虚,缺乏顽强拼搏和锐意进取精神,价值观为极致的利己主义,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拒绝接受新事物,言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受教育水平低下等。从与物质生活辩证关系的角度看,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特定的、独立的外观,并且对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有能动的作用,富裕的精神生活会极大地推动人们更好的发展,更加积极地进行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物质生产活动,而贫困的精神生活则会衍生出诸如“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从而阻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既然人们的精神生活有贫困和富裕之分,那么,消除这种差别,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让人民群众不断取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过上美好生活的需要,对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总的来说,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全体人民对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谐优雅的文化理念、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的广泛认同,并指导自身自觉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精神状态,是人作为精神存在物真正拥有自己的心灵、发挥自己的心智,真正契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生活状态。这一概念里的“共同”是指其实现主体是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个体或某一部分人。“富裕”是指其结果是人民都有积极的精神生活,而不是消极的精神生活。完整理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概念,还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普遍性。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民追求精神生活富裕具有普遍性。精神生活富裕并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奢侈品,而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需品[4]。人是精神的存在物,精神生活对于人是至关重要的,把精神生活摆在高于物质生活的位置上,才是人区别于动物而称之为人的重要特征之一。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帮助他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美好愿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普遍性是“共同”的基础。二是其实现主体具有普遍性。“人始终是主体”[5],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享受主体,更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最根本的创造主体和参与主体。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关键在人,不在于某一个具体的人或者某一特定的群体,而在于全体人民。

第二,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时间次序上具有非同步性。即“共同”并不是指同时,也不是指同步,而是一个遵循差异性的整体概念。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接受不同程度教育、不同生活阅历的人们的精神生活状况不尽相同,就如同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一样,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是逐渐促进而实现的。正是由于人们的精神生活状态不尽相同,转变人们贫困的精神生活为积极向上的富裕的精神生活才有必要,才有可能,且这种可能性是现实的可能性,而不是抽象的可能性。

第三,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持续性。持续性是针对人们精神生活复杂多变的特性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观念的东西会随着物质的变化而变化。首先,对不同的群体而言,农民、工人、学生、知识分子等对待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以及被引导的效果不尽相同。其次,对于同一个具体的人而言,其思想道德观念等会随着时间或者某一重大事件而发生改变。这就要求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正向引导要持续跟进,而不是希冀“一下子“”一阵子”就可以把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富裕起来。最后,随着物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因此,要不断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加大“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6],才能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坚守的价值诉求,对构筑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汇聚中国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7]。共同富裕的实现不但诉诸于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力量是精神力量的基础,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发展。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强大的国家,都不仅仅是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更是拥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只注重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而忽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则会导致“一条腿走路”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搞了几百年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但是由于制度原因和其阶级局限性,他们不可能真正的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伴随而来的是劳动幸福感缺失、社会阶层逐渐固化、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因此,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征程上要注意两条腿走路的问题,即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彰显中国精神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所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8]故而精神文化不是“调味包”,更不是“空”的“虚”的,而是至关重要的必需品。在社会发展中,如果一味的注重充盈人们的“钱袋”,而忽视丰富人们的“脑袋”,精神文明建设跟不上,国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跟不上,长此以往,必然会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会导致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万里长城遭到破坏的严重问题发生[9]。彰显中国精神、体现中国价值、汇聚中国力量,根基在全体中国人民。随着人们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逐渐实现,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强大的形象、更加自信的姿态,在世界舞台上彰显深厚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出更加响亮的中国声音。

(三)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对人类未来描绘最终极的价值目标,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全面发展,且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更是社会人作为人的根本所在。离开了人的精神生活,就谈不上人的“富裕”,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不难想象,经济的发展绝不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唯一推动力,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绝不能仅靠物质推动力,更加需要精神财富的推动。在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满足的今天,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发展到更高水平的特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没有人的精神境界的显著提高,就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需要物质力量又需要精神力量。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错误思想,比如在文艺界,有一部分明星网红偷税漏税、吸毒、私生活混乱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明星,本应给青少年等观众树立昂扬向上的健康精神风貌,却导致了一定的社会污浊之气。此外,一些人出现价值观迷失,“躺平”、“虚无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这些不正之风说明,有一部分人的精神生活失去了健康的色彩,这显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与人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因此,注重精神生活的建设,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人民精神面貌的改善和自身价值的生命力提升,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能动的作用

在看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客观规律的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社会存在有能动作用。可见,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人民精神生活相对于物质生活具有能动的作用,富裕的精神生活会反映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贫困的精神生活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提供思想保障。人民富裕的精神生活会形成强大思想合力,从而保证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第二,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蕴含自强不息的人民精神生活会为中华民族前进路上克服困难、乘风破浪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第三,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凝聚磅礴力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人民有着强烈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随着每个社会成员个体意识的普遍升华,凝聚在社会成员之间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群体政治观、法治观、道德观、科学观、艺术观等[10],势必会使群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从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下功夫,更要把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书写人民精神生活的辉煌篇章。新征程上,必须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提升人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继续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懈努力。

(一)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物质支撑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1]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同自然界进行着物质交换,这种物质交换的满足状况,必然会制约着人的精神生产及精神生活。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主要取决于他对一定社会条件下物质成果的占有及内化情况。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不是等来的,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最终靠的是发展。因此,只有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走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破解发展和需要之间的矛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12]。第一,创新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可以调动人的思维,不但给人带来成就感,还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不竭动力。第二,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对于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差距具有重要作用,第三,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带动多元经济增长方式,可以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第四,开放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必将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给人民提供更加精彩多元的精神产品。第五,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最终由全体人民共享。总之,只有立足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

(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精神追求最集中、最凝练的表达,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系统又庞大的工程,在引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充分发挥三个要素的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落在实处、发挥实效。第一,注重何时何地,用好“时空要素”。要随时随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大地上开花结果,注重宣传标语、宣传海报等媒介的使用,在“润物细无声”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的价值共识。第二,区分不同群体,用好“主体要素”。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自然也是全体人民。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群体、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们价值观念存在差异,对他们应进行不同层次的宣传教育。比如,对于大学生这一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应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使其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成为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中坚力量。对于农民和基层工作者,他们是国家的基石和社会的主要群体,他们的精神生活富裕程度关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能否实现,需要国家和社会共同发力,做好普及教育工作。第三,创新宣传方式,用好“实践要素”。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来看,观念的引导最终要促进实践的养成,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不断提高新闻和短视频平台的正向传播力,切实将之贯穿于精神文化建设领域的方方面面[13],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提供丰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丰富人民精神食粮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成为一句空话。全社会要加大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提供品质不断提升、种类日益完备的文化服务[14],切实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着力点。现如今,人们不单单追求吃饱穿暖,更加追求有意义、高质量的生活。这种更深层次的需求不但表现在对诸如图书馆、艺术馆、健身馆等大型文化设施的需求上,还更加突出的表现为对自身文化水平发展的需求上。因此,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从动力角度看,要在文化具体制度和体制方面做出改革,逐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提升服务实效。从内容角度看,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

(四)提升国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的实现不单是指人民经济实力的提升,更是人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极大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5]。从主体的维度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是现实的、具体的人,是建立在每个个体生活状态改善、精神境界提高的基础之上的。由于每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存在差异,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都不相同,故而人们的现实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应分而化之。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加强思想道德培育对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要认识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是长期坚持的过程。但同时也要抓住关键期,尤其是对可塑性较强的中小学生这一群体,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确保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都是精神富裕的人。国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是体现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一环,随着国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提升,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一定会实现。

历史和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有勇气、有信心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一个个巨大成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人民群众的生活必将在党的带领下变得更加美好、更有意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良好社会风气的不断形成,人民精神食粮的不断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必将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共同富裕价值观精神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我的价值观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4期)2022-04-28虎虎生威见精神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6期)2021-06-09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拿出精神学苑创造·A版(2018年7期)2018-08-07

推荐访问:意蕴 精神生活 路径

版权所有:上派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上派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上派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12033476号-1